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寄灵隐兄】
  【复项净性】
  【寄徐雨海】【二】
  【寄彻因大德】
  【寄恒如】
  【与非幻】
  【复净禅】
  【寄王东里】
  【寄雪航法主】
  【复邓靖起】
  【寄程用九】
  【与行恕】
  【与绪竺】
  【复王思鼓】
  【与永觉禅师】
  【与周洗心】
  【书一】
  【寄母】
  甲子正月三日。方外男智旭。敬然臂香剌舌血。白母亲大人膝下。男幼蒙庭训。少长便道学自任。寕不知父宜葬。母宜养。但生死一事。人人有之。静夜深思。真可怖畏。如大母舅宦正浓而忽殒。虞表侄年未。壮而早亡。身命无常如朝露。大限至老少莫逃。苦海茫茫。谁能免者。念及自身。已觉酸鼻。更念亡父老母。倍觉伤神。亲身旣然。众生寕异。傥不早图出世。正恐追悔无及。男忆二十一。至星家问母寿。言六十二三。必有节限。遂于佛前立深誓。唯愿减我算。薄我功名。必冀母臻上寿。今旣切思离俗。傥萌一待心。岂是求益母寿之念。男又安能保无中夭邪。生育一事。世闲苦本。况与功名。皆有定数。且青云得志。难敌生死。大母舅卽是殷鉴。何如地藏大士。目连尊者。累劫亲恩。皆蒙度脱之为孝也。男少年诟大士。赖母痛下钳锤。今得改过从善。志在出世。恐母爱情难割。不得不硬却心肠。潜行方便。又恐母日夜悬念。故于三宝前然香剌血。寄书远达。伏祈勿事劳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轮回。亲属可化者。皆以此意示之。
  【寄剃度雪岭师】
  别忽三载。反躬无似。莫报师恩。方今像季。有三可痛哭。三可哀愍。毗尼法。三学初基。出世根本。僧宝所由得名。正法赖以住世。而罕有师承。多诸譌谬。遂令正法坠地。僧伦断绝。一可痛也。三藏教。修行之径。出苦之要。而依文解义。罔知观心。废先哲旧章。涂一时口耳。遂令禅门诃为葛藤糟粕。二痛也。宗门一著。本为上上根点铁成金。今但作门庭施设。道理商量。不堕狂罔无知。便堕襍毒知见。更有去施设埽道理者。多落闇证窠臼。盲修瞎炼。实是险涂。无上妙法。流弊至此。三痛也。第一可哀愍者。借佛法图名利。无实为人之心。二者。但知己长。不知人长。但见人短。不见己短。株守一得。向无佛处称尊。不能放下面皮。打破局量。从千万人脚跟下穿过。三者。但为大以欺佛。不思三界无安。言净土不必生。弥陀不必念。中郎判为唯心堕。圆实堕。确论也。时丁末运。非具大忍力。大愿大智大巧便力。欢虞小补。何当至治。博山老师。虽见处未彻源底。实有苦功操履。不肖与互感得益。然不服其药。大忍愿智。便竢当请益也。
  【上阇梨古德师】
  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专精者。岂徒著衣持鉢而已。律中第一要务。在常一其心。念无错乱。谓依四念处行道也。四念处慧。佛法总关。无念处慧。著袈裟如木头幡。礼拜如碓上下。六度万行。皆同外道苦行。无与真修。若依念处行道。则持戒功德。现能获四沙门果。乃至圆十地。尅获无难。第二要务。在洞明二百五十戒开遮持犯之致。否则二六时。旣挂比丘名。当结无量罪。言之骇闻。思之丧胆。此二不明。与邪戒何异。末世流弊。非有力大人。不能挽回。吾师德盛名显。僧俗同钦。吾知诸佛所付托矣。
  【答茂林律主】
  经论二藏。说通五人。戒经如来自说。等觉犹非所堪。譬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迦叶白椎云。是佛所制者。不应却。非佛所制者。不应制。千古不易之典也。承问逐人受戒。大难方许三人。过四便不得戒。不惟僧祇根本四分等皆有文。且得戒不得戒关系非小。敢惮繁邪。三衣止长三肘。阔五肘。过是步步结等流罪。若与佛衣等量。便结第三篇罪。今竖三横六。致左臂叠作三重。又与迦絺那衣自不相干。功德衣五条十隔。受舍各有定时。岂可但持此衣。永当三衣。非时食戒。本无开听。今称七不过午。全无出处。律中八种十种开听。谓展转食。别众食。及不作余食法而食。皆上午。岂非时也。时怀非想。犹结吉罗。服吐下药。止许煮麦。不令头破。漉汁饮之。不闻权开也。又离衣宿。结罪有文。不持鉢。结罪五部不载。又皮革氊毳。他经充类至尽之言。非为破戒。可不称为大端。而过午之中受食。咽咽结第三篇。未便称为小节。渡海浮囊。芥子不舍。况第三篇喻如手掌。可以为小邪。又五百问一书。与五百余卷律藏全反。用五百问。必废五百卷。遵五百卷。五百问不得不阙。若谓佛说。无容致议。则受生血盆高王等。不亦称佛说邪。律学之譌。已非一日。宣公亚圣。为怀素所嫌。义净大贤。受飜译名义弹驳。故知如来以降。等觉犹未称一切智也。俗不合闻比丘轨式。一出根本萨婆多部。一出戒因缘经。序根本部因缘。乃迦叶佛时外道子。欲破法。假就比丘学。比丘告以俗得闻经论。毗柰邪教俗不合闻。外子权出家学习。然后破之。若俗不合闻。谓半月诵戒。则三藏具在。自可展阅。何待出家而学之。若谓出萨婆多。不出僧祇。则五百问。又岂出僧祇部也。
  【答志隆】
  不讳疾忌医。诚末法优昙。旣自知病。又知流俗之病。惟勇于自疗。而卽以疗人。便是真实修行。否则知病不疗。病源正在此耳。人必有超群拔俗手段。方有出离生死机括。人世爱见。稍或未忘。无上白法。如何希冀。紫柏大师云。情之所有者理必无。理之所有者情必无。古人云。识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夫闭户看尊宿语以自警。难敌现境熟识。傥安守故辙。可坐进此道。岂五十三参之计拙。而三登九上亦唐劳邪。
  【答博山无异师伯】
  梵网戒本。是界外别圆二教。独菩萨法。其界内藏通二教出家菩萨。无别戒法。同秉比丘律仪。但发心自度卽名二乘。发心度人。斯名菩萨耳。然界内之机。不得舍本位而空希界外。界外大士。必须秉权法而游于界中。故菩萨比丘。迥与菩萨士女不同。近世咸谓小乘所制。大乘悉开。比丘所执。菩萨悉融。皆属流言。竝非实义。
  【答水林二书】
  旣值事缘。又生厌苦。不免添一重公案。不涉本头。加以幽愤。又是第三重公案。欲舍此刻念弥陀。四重公案。旣云直往无算。又欲拂散疑云。五重公案。公案愈多。相去益远矣。识论云。一切唯有识。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若识所变。不应自识逼苦自识。经云。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则事缘非弥陀身中事邪。卽此弥陀。卽此念弥陀。胡弥陀身中抱一舍一。舍决不可舍。抱决不可抱。向不可舍抱处会取。则皎日当空。疑雾消散矣[其一]。 全身放下。荡荡空空。似则固似。是则未是。离生喜乐。初禅之全身放下也。定生喜乐。二禅之全身放下也。舍念清净。四禅之全身放下也。不恒行心心所灭。无想外道之全身放下也。恒行心心所灭。灭尽定圣人之全身放下也。视那伽大定。尚不啻萤火日光。足下希心。当在何境。傥亦幸而妄想乱思遮障。使不堕坑落壍。如果蓦直去。恐诸佛亦救不得矣。此事非一言可尽。能虚心意。不妨有相商分。
  【寄了因】
  年未壮。世态恶。不可轻为去就。往往好心行脚。高者退道心。卑与俗俱化。非大智慧。大力量。罕能出类拔萃也。圆觉经云。一切众生。身心皆是无明。欲求智慧。须亲善友。然求善友于末世。亦甚难言。有少多行门者。智眼昏昧。有少多学识者。行业荒芜。于中弃短取长。须自眼正。否则无不愦愦耳。
  【与曹源三书】
  所谓直下承当者。须置身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浪之人。言行相顾。心迹相符。方终始不二。幽明无闲。憨翁云。学道第一要骨气刚。次识量大。次生死心切。夫刚则不为情欲所靡。大则不被目前所转。切则不顺习气所趋。卽灵源禅师易世俗所难。而缓时流之急。此第一良药。幸时服之。勿惧苦口。使积劫沉疴终不疗也。新师识论。独有苦心。幸潜玩领其长处。能劖妄习。便是深妙。傥决定收功心。未若农夫望秋。虽析义如茧丝牛毛。秖粗浅耳。人不解此意。多堕数宝之诮。惟自勖[其一]。 不虞之誉。君子不喜。求全之毁。达人不辞。自反有愧。无怨于他人。自反无愆。更何嫌众口。以此持心。不论时古时今也[其二]。 人不难有志。难有忍。事不难有察。难有容。故曰。有容德乃大。有忍乃有济。
  【答曹源二书】
  忏悔殷勤。感佛光现。虽仅二寸。亦得戒前茅也。嗣婴贵恙。是夙习交加。及向来口腹犯戒所致。然法华一部。悲忏二时。尚终不替。猛丈夫矣[其一]。 圆教从名字初心。便用佛知佛见修行。豪杰丈夫。具一切无明烦恼。偏向冰凌劔锋上行。非冰凌劔锋。不能铸无明烦恼成菩提般若故也。天降大任。必先苦劳拂乱。令动心忍性。顽铁不炼不成钢。美玉不治不精莹。松柏不歴岁寒不挺秀。孤臣孽子不厉熏不达。岂有粥饭习气。暖輭形态。可坐进此道者。夫小小境缘。便成事障。因平日无分毫契心恰意处耳。果达妙理。则现前极恶逆事。第一玄妙。为第一明师良友。若舍此等境界。何法可修。可悟可顿邪。兄平日学问。大率向语言文字上著眼。不向义理上体会。躬行处较勘。转得此关棙子。方是大乘净土因也。
  【寄壁如兄】
  知参究无缘。便向有缘处入。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入手不同。到家则一。均佛祖法门。有何进退胜负。可爱憎取舍。必区区博一丈夫名邪。兄云栖法系。曾事幽溪。云栖教律兼修。幽溪教观并举。斯并津梁。寕非直指。特人心不了。愿不大耳。生西方者。贵大菩提心宝。心宝若在。带惑亦可往生。心宝若迷。参禅早已两橛。若飜转此关棙。真实不欺。正好真实参悟。若飜不转。为旧习所汨。必须就教律大开慧眼。炼就钢骨。方始相应。请急著眼。又末世禅人病胆大。老兄病胆小。胆大肆无忌惮。直向泥犁。胆小顾后瞻前。不得自在。善恶虽殊。不能打彻一也。欲彻体清凉。将定散净秽情见。全体放下。始得。
  【寄归一兄】
  鸟必学飞也。而后毛羽成。舟必学操也。而后江河济。松柏必歴岁寒也。而后贞干坚。行人必以佛祖自期也。而后成佛祖。若以狐疑鼠窜之因。希狮行象顾之果。恐不可得。发大菩提心。使悲智调停可也。
  【与莹然】
  豪杰立身。决以破我法二执为准的。我执不破。定不能作千古至人。法执不破。定不能弘如来正法。才魄横一世者。须开千古眼界。成千古学识。方不负己灵。否则仅同春草之荣。终非松柏之干。
  【寄不忘】
  学人第一要务。在克除习气。诚以圆顿法净治夙习。猛风吹沙。实无艰险。傥习染不除。则谈玄说妙。有名无义。天台荆溪之道。恐不如斯。苦口良药。同病皆堪服之。勿使如来慧命夭丧也。
  【与摄三】
  每见多人于胜事种种障难。俗累病苦。亲长眷属。无量缠绕。阻断良缘。空具信慕。莫遂雅怀。而得无障难者。反信慕浮浅。衣衫不整。触手捉经。如措大对举业相似。又复惟记名言。专喜贴句。依文解义。其为三世佛冤。钓利沽名永背一乘出要。不惟宝山空回。正恐袈裟难复。好因缘是恶因缘。此之谓也。如来说教。诸祖弘经。并开众生眼目。作劫浊津梁。不向此中著眼。便是盲修瞎炼。今欲不犯末世恶习。不负往因现缘。一要信诸佛境界。吾人各具。本无差别。不生退怯。二要仰企诸佛。慙愧己灵。句句会归自己。不可说食数宝。三要虚心乐善。稍有长者。皆师友之。四要悲愍一切。凡堪以此意相警者。不惜苦口。五要恕人厚已。凡不如法。生哀愍心。勿见其过。近时学者。见他放逸。不与随流。则生憍慢。皆增长生死。可惧也。
  【与如是兄】
  兄断欲去爱。固有辣手。调身护物。尚乏方便。望内则放开怀抱以养神。外则体察世情而惜福。此一病。未必非二利之缘也。
  【寄陈旻昭二书】
  八月惺谷师西归。九月壁如师辞世。一月夺二硕交。皆法门梁栋也。痛哉。每思大事因缘。非定慧庄严。悲智双运。诚难一生了当。惺师慧力有余。定力不足。壁师定慧调适。悲愿未深。俱未免遗下公案。目下同袍。鲜有生死心者。况菩提心。天人减少。三恶充满。将何底极邪。大厦将倾。一木难支。惟人定可胜天。誓当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弃名利。绝嚣喧。持以深心。要以弘愿。操以恒久不变之力。庶无忝于婴杵。愿居士断泛涉之心。省不急之务。笃志近思。深造自得。以图共报佛恩。无以宝劔切泥。隋珠弹雀。是鄙衷所惓惓耳[其一]。 一芥翳天。一尘覆地。字经三写。乌鸢成马。佛法之蚀。由来渐矣。非外道天魔能破。坏周室者齐桓晋文也。治世严王霸之辨。操心分义利之关。视听言动之复礼不真。克伐怨欲之不行何得。隐居求志。人定胜天。此实字字血泪。
  【与韩莲洲】
  韦提以逆子起净业正因。庆喜以染缘为棱严弄引。恶因缘是好因缘。转祸为福。在人著眼。傥随徧计分别。雪上加霜。冤结有何了期。若达旷劫因果。则现在冤亲。总非天降地出。以慈忍心调停解释。以梦幻观消遣情怀。未必非炼磨心性。透露真常之一助也。语云。跌法从他得。灯不剔不明。钟不击不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污泥生莲华。神奇出臭腐。夫吾人本地风光。埋藏蕴宅。潜伏根门。无时不煞煞欲现。稍藉外缘一击。便当迸裂腾辉。傥不肎向此际荐取。佛界便为魔界。如霜雪寒冰。松柏增妍。凡卉失色。咎在己不在境也。又仁者。虽舍比丘沙弥律仪。而大士木叉。自宜固守。仗此菩提戒光。方可御侮消难。其说似迂。其事实迩。幸精思力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