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古人疏经论。必为发幽微。示指归。出纲要。明修法。故随依一典。可了生死。上弘下化。后世畏其繁而废弃焉。虽似善变通。实大伤教眼。如五霸尊周。周益受削。呜呼。攀枝忘干。罪元不在先贤。因噎废饭。训岂可遗后裔。扶教者曷深思之。
予见学士堂与务下互轻也。学士曰。彼不知教。不知理。贸贸然勤作而已。非我等丛林无光辉。缙绅莫酬对矣。务下曰。我竭力而作。彼袖手而食。戒德不守。学业不成。安用是浪荡子为哉。予伤之。私念曰。彼学士。胡不念务下之劳。实我外护。我无实行。坐亯难消。卽一切作普贤想。彼务下。胡不念我等障重。无闻熏种。彼等聪利。皆由夙因。卽一切作导师想。丛林不几盛乎。复见禅堂与藏堂相轻也。禅轻藏曰。彼钻故纸。图[贝*亲]施耳。使进而坐香。安可得。亦安可能哉。藏轻禅曰。彼坐食而身不劳。守痴而心不用。叩以了义。茫无所知。警其昏沉。嗔心震发。悟道无人。著魔接踵。何如看经种般若因。作务得人天福邪。予倍伤之。复代念曰。我堂大事未了。滴水难消。彼应和有外护功。阅藏为思修本。设我念念亲切。法行亦无超干信行。傥悠悠自纵。禅诵反高出于坐禅。而藏堂人。胡不念明理不修行。说食终不饱。发心欲坐禅。胜十方论师。况谢绝万缘。并除昏散。专心向上。穷究本参。我等散心。岂能仿佛。则法门不亦光乎。唯贡高各蕴于怀。忌尅每形于吻。致令是非蜂起。体段两伤。皆狮子身虫矣。
凡智利宜慧行。力强宜定行。亦各有二种。慧行二者。一单从慧入。明极则诚。不烦修定而自得定。此夙因深厚。习气微薄故也。二能发闻解。不能卽证。必依解起行。行起解绝。若不猛做一番。不能亲证亲到。故须定力济之也。定行二者。一单刀直入。便能彻法源底。此亦夙因深厚正见力强故也。二但能死守。不能权变。每堕空见。或耽味禅。求脱反缚。求升反坠。必慧行济之。方免堕坑落壍也。复有智力并僃定慧双圆者。如佛在世时。闻法得道。及六祖等是也。若夫借宗教资牙后慧。托话头为优免牌。慧行定行。两无所当。皆狮子身中虫矣。
云栖大师发挥念佛法门曰。有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说者谓持名号是事一心。参谁字是理一心。亦何譌也。夫事一心者。歴歴分明。不昏不散是也。理一心者。默契无生。洞明自性是也。是参时话头纯熟。犹属事门〝念时心佛两忘〞。卽归理域。安得事独指念。理独指参也。又参谁字。谓之究理则可。谓理一心不可。然非其人。卽究理亦未可轻易。何以故。事有挟理之功。理无只立之能。幸审思之。
甚矣二见之为害也。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同依于一心。而判然为二。宗乘教乘。同传于一佛。而判然为二。法性法相。同秉于一音。而判然为二。慧解行门。同诠于一教。而判然为二。二见纷然。正见灭矣。
坐禅名一。实则有六。谓圆顿禅。次第禅。利慧禅。钝修禅。世俗禅。假名禅也。圆顿禅者。创闻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可思议。微妙理性。而发其心。此复四。一者。乍闻卽悟。顿证自心。不落阶级。具足智德。二者。以未顿证。便大疑愤。畟塞虚空。当下依正两忘。凡圣坐断。昏散无栖泊处。智理无凑合处。俨如有气死人。直待冷灰豆爆。三者。未能直下成片。实信得及。疑得定。虽被无始业力所缠。种种昏散障缘。不退初心。或一向单提。或道品助成。毕生不起名利心。不起余乘心。约机卽钝。约根亦名圆顿种子。四者。先于教典畱心。讨明理性。随起观行。名为干慧。次得相似理水。名入信心。次乃发心。名入正位。卽与顿悟同一智德。须知顿悟。本多生熏习。故初心不可不于至教厚植种子也。次第禅者。先以空慧修一切智。观一切法无不皆空。次以假慧修道种智。观一切法从空建立。后以中慧修一切种智。观一切法非空非假。卽第一义心。利慧禅者。达一切法如幻如梦。当体全空。非空故空。钝修禅复四。一者。为得神足行菩萨道。修根本四禅。依之发通。二者。深观十二因缘。坐断无明。三者深观四谛。刹那断惑证真。四者。虽深知苦谛。必九次第定。渐次断惑证真。世俗禅复二。一者。凡夫以欣厌心。修上八定。二者外道计彼涅槃。修习彼定。假名禅复三。一者。虽闻圆顿名言。慕名不会义。强提一话头。尚未解尽话头义路。况义路穷处。是人以一句话。作优免牌。尽废他善。死在系驴橛上。虽稍却昏散。且未得世俗禅定。安望圆顿。虽无大害。却失闻熏无量功德。二者。于诸祖机缘。深求道理。废寝忘餐。或得一义路入处。辄认为有所醒发。便作得本不愁末想。是人虽不拨万行。常躲身无事甲里。且以解行分作两橛。是名谤真般若。三者。但好虚名。以机缘资牙慧。胡说乱说。自害害人。或挂虚名。言参话头。偷安藏拙。昏散不除。憎爱恒炽。空消檀施。败坏法门。已上六种中。共成十有五等。若再料简。差降更多。嗟哉末季。徒取其名。莫稽其实。奈何宗教不埽地也。
古谓虚舟飘瓦。则不生嗔。今亦生嗔矣。鹊噪鸦鸣则不分别。今亦分别矣。逆顺境缘。安望其脱然邪。
法门有七坏相。六兴相。何谓七坏相。一惧命夭。知命孤。以家贫故。令出家。二避难无聊。激气求安乐故自出家。三求清高故自出家。四以好名故受戒。五好名故听经。六藏拙故参禅。七好名故参禅。七种虽高低不等。优劣判然。同为因地不真。坏法门一也。何谓六兴相。一为生死故出家。二为大菩提故出家。三为修行基本故受戒。四为修行门路故听经。五为了生死故参禅。六为得种智故参禅。六种虽大小不等。偏圆有殊。同为因地真正。能兴正法一也。噫。凡吾同类。尚自考之。傥因地真。幸善自保持。俾终正而不入于邪。或因地未真。则痛自改悔。速反真而无溺于伪。庶几自救。亦救法门耳。
正人观邪法。邪法亦成正。邪人观正法。正法亦成邪。深人观浅法。浅法亦成深。浅人观深法。深法亦成浅。圆人观偏法。偏法亦成圆。偏人观圆法。圆法亦成偏。道人观俗法。俗法亦成道。俗人观道法。道法亦成俗。呜呼。今之正成邪。深成浅。圆成偏。道成俗。往往矣。试各自简点。苟知其病。必知其药。深望之。
有名同而实异者。如佛言道。谓三种菩提。老言道。谓虚无自然。儒言道。谓五常五伦。未可同语也。有名异实同者。如台宗谓之一心三观。贤首谓之一真法界。相宗谓之胜义唯识。禅宗谓之向上一著。未始少异也。譬一帝都曰北京。曰燕都。曰顺天府。有盛谭北京。鄙燕都为陋劣。或谭燕都。鄙顺天为陋劣。吾知其必被嗤也。彼性相分河。南北竖党。何以异此。
松江李居士。寓天封寺。猛欲出家。予问汝欲出家。曾看经否。未也。看语录否。稍看。何以看语录不看经。曰。经则烦细。语录爽快可观。予曰。爽快可观。无如水浒传。三国志矣。
【偶书二则】
诸佛修称性之善。故能化身千百亿。自在度众生。众生造称性之恶。故能一一身徧满八万四千大地狱。一日一夜具受八万生死之苦。然则佛境界不可思议。众生境界亦不可思议。秖由现前一念。本自不可思议耳。有智者宜安从邪。
四凶居尧舜之世。而不能自安其生。孔孟丁春秋战国之乱。而不足以改其乐。故知得失全由自心。外境何与焉。今人不治心而问境。无乃惑乎。
【阅阳明全集毕偶书二则】
君子小人。良知之体。未始不同也。一蔽于私而不能致。遂嫉功忌能。诬忠陷良。无所不至。吁。可哀矣。唯君子昭旷如太虚空。绝不与较是非。辩得失。故小人卒无所骋其毒。而陷溺未深者。犹可化为君子。一与之抗。则其去小人不能以寸。而玉与石角。玉必先敝矣。通此佛氏二无我观。妙旨泠然。孰谓世闲大儒。非出世白茅哉。或病阳明有时辟佛。疑其未忘门庭。盖未论其世。未设身处其地耳。呜呼。继阳明起诸大儒。无不醉心佛乘。夫非炼酥为酒之功也哉。
学无论儒释。其贵真贱伪一也。学果真。虽一时受谗被抑。精光终不可掩。学苟伪。虽一时欺世盗名。丑态终亦必露。故曰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夫直道卽良知本体而已。致此本体。可建天地。质鬼神。竢百世。况斯世之民哉。顾斯世之民信之。而权奸独诬陷之。俗儒独排斥之。彼权奸俗儒独无良知邪。特有以蔽之弗能致之耳。呜呼。均此本体。但弗致则与瑾彬同恶。能致则与阳明同善。读圣贤书者。宜何如慎其独也。今世佛门。陷足于伪者亦多矣。吾为此惧。欲闲之而未能。阅此书。不觉感愤流泪云。
【偶书二则】(二)
唯识以徧破我法二执为宗趣。故借立法为遣情之门。般若以会一切法无非妙理为宗趣。故借破执为立理之门。然则唯识宜名破相。般若宜名立法。而相传反称唯识为相宗。般若为空宗者。谬也。
鸟窠禅师为侍者吹布毛。止是初入信门方便。世多认为极则事。其为白香山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二语。正是彻骨彻髓。原始要终法门。世多认为浅近事。无怪乎解行分张。不达实相正印。
【山客问答病起偶书】
灵峰有五美四恶。何谓五美。一者泉甘且多。二者黜陟不闻。三者暑不酷。四者寒烧柴火。五者蟁少。何谓四恶。一者病时医药难。二者贫时借贷难。三者大风能飘瓦。四者地瘠多砂。所生谷菜味皆劣。客曰。敢问四恶亦可屏乎。山曰。可。客曰。请闻厥方。山曰。节口腹。慎寒暑。则少病。斯屏医药矣。少欲知足。则不贫。斯屏借贷矣。紧覆茅。泥治壁。糊窻闭户。斯屏风矣。依佛教戒。于美恶食勿妄分别。趣疗形枯。斯屏劣味矣。客拜曰善哉受教。请毕世依君住。
【解】
【致知格物解(约佛法为唐宜之说)】
知者。明德之本体。乃中道第一义谛妙心。非空非假而实离一切相。卽一切法者也。致者。一心三观。了达此一谛而三谛也。物者。迷此知体。而幻现之身心家国天下。如水所结之冰也。格者。推究此身心家国天下。皆如幻影。并非实我实法。如以暖气销坚冰也。欲得水。莫若泮冰。欲致知。莫若格物。冰泮水现。物格知致矣。物者。所观之境也。格者。能观之智也。知者。所显之谛也。一心三观名格物。一境三谛不令隐晦名致知。不可以致知为空观。格物为假观也。(唐谬分故破之)了知五位百法皆无实我实法为物格。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为知致。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为意诚。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为心正。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为身修。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乃至一世界清净故。一切世界清净。为家齐国治天下平。只一物格工夫到底。致知之学。始无亏欠。是谓究竟不离于初步也。
【藏性解难五则】
随缘那名不变。不变那得随缘(一难)。非不变之体。安有随缘之用。非随缘之用。安显不变之体(一解)。
不变体常。随缘用无常。还是一分无常。一分常(二难)。体不变故。妙用不变。体常用亦常。用随缘故。举体随缘。用无常体亦无常。常与无常。二鸟双游(二解)。
正随缘时。不变安在。悟不变后。岂更随缘(三难)。正随缘。随缘卽不变。别无不变所在。如二月外无真月。二月卽是真月。悟不变。不变随悟缘。了了常无迷惑。如净眼见真月。更不见二月(三解)。
月是能随邪。见是所随邪(四难)。就月为喻。真月不变。一二皆随缘。真月随人见一见二。不变常自随缘。见一见二。实无他月。随缘常自不变。就见为论。见性不变。见一见二皆随缘。见一是真见。见二是妄见。只一见体。而有真妄。不变常随缘。真见妄见总是见。随缘常不变(四解)。
月是能随。卽是所见。见是能见。卽是所随。名不二邪(五难)。此非不二。须知月不在天。见不在目。月在天。见在目。二物相远。如何成见。又复月不来目。见不往天。月来目。天则无月。见往天。目则无见。然非月何见。非见何月。月若是见。复何名月。月若非见。云何见月。见若是月。复何名见。见若非月。月云何见。从此体会。方知能所不二。不二之性。卽是不变。迷者谓二。悟知不二。总号随缘。一性随迷悟两缘。迷悟总不改一性也(五解)。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四之三
p1:疑为于字,注明备查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五之一
古歙门人成时编辑
【寄母】
【寄剃度雪岭师】
【上阇梨古德师】
【答茂林律主】
【答志隆】
【答博山无异师伯】
【答水林二书】
【寄了因】
【与曹源三书】
【答曹源二书】
【寄壁如兄】
【寄归一兄】
【与莹然】
【寄不忘】
【与摄三】
【与如是兄】
【寄陈旻昭二书】
【与韩莲洲】
【寄修雅法主】
【答程季清】
【复圆闻】
【寄万韫玉】
【寄王简在】
【寄潘戒如】
【与胡远志】
【寄金台师】
【与戒明】
【复灵隐兄】
【复钱元冲】
【嘱彻因比丘】
【复胡善住】
【复卓左车】
【复陈旻昭二书】
【复智龙】
【寄徐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