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法海观澜
法海观澜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此土二祖也。景德录云。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问曰。弟子身缠夙恙。请和尚忏罪。师曰。将罪来与汝忏。居士良久云。觅罪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居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居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师即为剃发。名为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于光福寺受具。自玆疾渐愈。执侍经二载。付以法。幷信衣。
僧那禅师。姓马氏。少通坟典。年二十一。讲礼易于东海。听者如市。后投二祖出家。永捐世典。唯一衣一鉢。一坐一食。奉头陀行。谓门人慧满曰。祖师心印。非专苦行。但助道耳。若契本心。发随意真光之用。则苦行如握土成金。若唯修苦行。而不明本心。为憎爱所縳。则苦行如黑月夜。履于险道。汝欲明本心者。当审谛推察。遇色遇声未起觉观时。心何所之。是无耶。是有耶。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故我初祖兼付楞伽经四卷。谓我师二祖曰。吾观震旦。唯有此经可以印心。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又二祖凡说法竟。乃曰。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深可悲哉。(出景德录)
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涧饮。北齐天保初。闻二祖盛化。乃致书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诤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此申意。伏望答之。二祖答曰。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景德录)
慧满禅师尝示人曰。诸佛说心。令知心相是虚妄。今乃重加心相。深违佛意。又增论议。殊乖大理。故常赍楞伽经四卷以为心要。如说而行。(景德录)
第三十祖僧璨大师。此土三祖。信心铭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惟滞两边。寍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存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处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寍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疎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若眼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归。观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此。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此土四祖。姓司马。年始四十来礼三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乃付衣法。既嗣祖风。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六十年。隋大业十三载。领徒众抵吉州。值群盗围城。七旬不解。万众惶怖。师教令念摩诃般若。时贼众望雉堞间。若有神兵。乃引去。示牛头法融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
法达禅师问六祖曰。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祖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汝。乃至既领玄旨。亦不辍持诵。祖曰。汝今后。方可名为念经僧也。
六祖谓志彻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示智通四智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示知常偈曰。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神秀禅师偈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洞山问无情说法。据何教典。国师云。灼然言不干典。非君子之所谈。汝岂不见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时说。后问沩山。沩令问云岩道人。岩云。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洞山因悟。
南阳忠国师云。禅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狮子身虫。夫为人师。若涉名利。别开异端。则自他何益。 问。即心是佛。可更修万行否。师曰。诸圣皆具二严。岂拨无因果耶。 吾比游方。多见聚却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谭。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
牛头第六世慧忠禅师安心偈曰。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宣州玄挺禅师。或问南宗自何而立。师曰。心宗非南北。
鸟窠道林禅师。白居易礼谒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大寂道一褝师示众曰。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要无别理。乃至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又云。性无有异。用则不同。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冥。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无生法忍。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如今若见此理真正。不造诸业。随分过生。一衣一鉢。坐起相随。戒行增熏。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
百丈怀海禅师曰。汝莫言有少分戒善。将为便了。有恒沙无漏戒定慧门。都未涉一毫在。努力猛作早修。莫待耳聋眼暗。头白面皱。老苦及身。眼中流泪。心中慞惶。未有去处。到恁么时。整理脚手不得也。 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觉性。
南泉愿禅师云。近日禅师太多。觅个痴钝人不可得。不道全无。于中还少。 赵州问。如何是道。师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趋向也无。师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师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
白居易问惟宽禅师曰。既曰禅师。何以说法。师曰。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有三。其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云何于中妄起分别。曰。既无分别。何以修心。师曰。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净与垢。一切勿念起。曰。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师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曰。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耶。师曰。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曰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执著。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云尔。
沩山祐禅师示众云。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秖是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之人。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趋向。
唐宣宗问弘辨禅师曰。有人持经念佛。持咒求佛。如何。对曰。如来种种开赞。皆为最上一乘。如百川众流。莫不朝宗于海。如是差别诸数。皆归萨婆若海。帝曰。禅师既会祖意。还礼佛转经否。对曰。沙门释子。礼佛转经。盖是住持常法。有四报焉。然依法戒修身。参寻知识。渐修梵行。履践如来所行之迹。帝曰。何为顿见。何为渐修。对曰。顿明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染习。故假渐修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仰山寂禅师问沩山祐禅师云。如何是真佛住处。沩曰。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师于言下顿悟。自此执侍。寻往江陵受戒。住夏探律藏。 仰山示众曰。汝等诸人。各自回光返顾。莫记吾言。汝无始劫来。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难顿拔。所以假设方便。夺汝粗识。如将黄叶止啼。有甚么是处。 又云。且莫将心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圣末边事。如今且要识心达本。但得其本。莫愁其末。他时后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纵饶将情学他。亦不得。寿山解禅师上堂曰。诸上座。幸有真实言语相劝。诸兄弟各各自体悉。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但一时卸却。从前虚妄攀缘尘垢。心如虚空相似。他时后日。合识得些子好恶。
玄沙备禅师云。夫学般若菩萨。是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若有智慧。即今便得出脱。若是根机迟钝。直须勤苦忍耐。日夜忘疲失食。如丧考妣相似。恁么急切尽一生去。更得人荷挟尅骨究实。不妨亦得觏去。莫只是记言记语。恰似念陀罗尼相似。蹋步向前来。口里哆哆啝啝地。被人把住诘问著。没去处。便嗔道。和尚不为我答话。恁么学。事大苦。知么。 奈何汝无始积劫动诸妄情。结成烦恼。如重病人。心狂热闷。颠倒乱见。都无实事。加今所覩一切境界。皆亦如是。对汝诸根。尽成颠倒。古人以无穷妙药。医疗对治。直至十地。未得惺惺。将知大不容易。古人思惟。如丧考妣。如今兄弟见似等闲。何处别有人为汝了得。可惜时光虚度。何妨密密地自究。子细观寻。至无著力处。自息诸缘去。纵未发明。种子犹在。若总取我傍家打鼓弄粥饭气力。将此造次。排遣生死。赚汝一生。有何所益。 今时人不悟个中道理。妄自涉事涉尘。处处染著。头头系绊。纵悟得尘境纷纭。名相不实。便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闭目藏睛。才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的外道。魂不散的死人。冥冥漠漠。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 师阅楞严。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必从之请益。至与雪峰征诘。亦当仁不让。峰曰。备头陀。再来人也。
云门偃禅师云。一般掠虚汉。食人涎唾。记得一堆一担搕[扌*(夭/韭)]。到处驰骋。驴唇马嘴。我解问十转五转话。饶你从朝问到夜。论劫恁么。还曾梦见也未。 又云。信心檀越把菜粒米。作么生消得。直须自看。时不待人。忽然一日眼光落地。前头将甚么抵拟。莫一似落汤螃蟹。手脚忙乱。无你掠虚说大话处。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
师静上座。玄沙法嗣也。有人问曰。弟子每当夜坐。心念纷飞。未明摄伏之方。愿垂示诲。师曰。如或夜间安坐。心念纷飞。却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盖无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盖无所照之境也。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还源之要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