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观澜


大乘庄严经论云。八种过者。一懈怠。二不解义。三拒请。四不开义。五不断疑。六断疑不决定。七心有厌退。不一切时说故。八有悋。不尽开示故。一切诸佛如是八过。悉皆远离。是故得成无上说法。

方便心论云。凡所言说。但饰文辞。无有义趣。皆名为失。又虽有义理。而无次第。亦名言失。

广百论释云。要具三德。名为法器。一者禀性柔和。无有偏党。恒自审察。不贪己见。二者常希胜解。求法无厌。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三者为性聪慧。于善恶言。能正了知得失差别。若无如是所说三德。虽有师资。终无胜利。 又云。劣慧者前。不应辄说空无我理。增其恶见。谓初我执。唯背涅槃。后恶取空。兼向恶趣。

大乘集菩萨学论云。于如来教。唯文字想而无入解。皆名谤法。

禅法要解经云。若能依义。一切诸经皆是了义。义毕竟空。不可说相故。若不依义。是人于诸经皆不了义。以无深智。随逐音声故。

○成实论云。佛法贵如说行。非但言说。 佛法应当自身作证。不但随他。如佛语比丘。汝等莫但信我语。当自思惟。是法可行。是不可行。

三法度论云。若能除淫怒痴。是多闻。余者。非多闻。

○出曜经云。所谓持法者。不必多诵习。若少有所闻。具足法身行。是谓持法人。以法自将养。虽多诵习义。放逸不从正。如牧数他牛。不获沙门果。 虽诵千章。不义何益。寍解一句。闻可得道。虽寿百年。无慧不定。不如一日。黠慧有定。

南岳思大师示众云。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偈曰。顿悟心源开宝藏。隐显灵通现真相。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可笑物兮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寻常见说不思议。一语标名言下当。又偈曰。天不能盖地不载。无去无来无障碍。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

续高僧传云。道障之起。起乎心行。道则无滞。滞则障道。焉有多闻。能为道障。

有宋高僧传云。唐京兆大兴善寺含光至西土。有梵僧云。曾闻台教定邪正。晓偏圆。明止观。功推第一。再三嘱光。或因缘重至。为翻唐为梵附来。某愿受持。屡屡握手叮嘱。

续传灯录。灵隐本禅师示看经僧偈曰。看经不识经。徒劳损眼睛。欲得不损眼。分明识取经。

法海观澜卷二终




法海观澜卷第三(目录)

【禅观要典】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

圆觉经(一卷)

维摩经(三卷)

华严合论(四十卷)

摩诃止观(二十卷)

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

宗镜录(一百卷)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

续传灯录(三十六卷)

传法正宗记(十卷)

宗门统要续集(二十卷)

禅宗正脉(二十卷)

颂古联珠(二十一卷)

六祖坛经(一卷)

古尊宿语(四十八卷)

万善同归(六卷)

唯心诀(一卷)

心赋注(四卷)

明觉语录(六卷)

佛果语录(十七卷)

智证传(十卷)

石门文字禅(三十卷)

大慧语录(三十卷)

大慧书(二卷)

正法眼藏(三卷)

雪岩录

高峰语录

中峰语录(三十卷)

天如语录

真心直说(一卷)

修心诀(一卷)

决疑集(一卷)

楚石语录

紫柏集

方便语

寿昌语录




法海观澜卷第三

古吴蕅益比丘智旭辑

中山汤学绅康民阅梓

【禅宗要旨】

○大方广佛华严经初卷云。尔时世尊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乃至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身徧十方而无来往。皆入诸相。了法空寂。三世诸佛所有神变。于光明中。靡不咸覩。一切佛土。不思议劫所有庄严。悉令显现。

述曰。此乃所谓大彻大悟。圆证心性之全体大用者也。此之谓涅槃妙心。此之谓正法眼藏。禅者苟知以此为则。决不至于得少为足。起增上慢。成大妄语矣。

○本事经云。出家有二种。正所应作事。谓静虑听说。速证于涅槃。静虑慧为因。慧必由静虑。有静虑有慧。速证于涅槃。百千哑羊僧。无慧修静虑。设经百千岁。无一得涅槃。勤修智慧人。乐听法说法。敛念须臾顷。能速证涅槃。

○大宝积经出现光明会云。愚人修习禅。乐于禅定乐。便起增上慢。谓得沙门果。愚人修习禅。无眼尽边智。设于百千劫。彼终无解脱。 菩萨藏会云。若有乐定。修相应行诸菩萨等。未曾听闻微妙法门。又不听闻圣教法律。但于三摩地中。生知足想。当知是人起增上慢。不能解脱生老病死。 文殊师利授记会云。菩萨乐住寂静入禅定者。获十功德利益。一者得念。二者得慧。三者修行。四者迅辩。五者得陀罗尼。六者善知法生。七者善知法灭。八者戒聚无犯。九者诸天供养。十者不贪他好。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云。禅以八法而得清净。一者常居兰若。宴寂思惟。二者不共众人。群聚谈说。三者于外境界。无所贪著。四者若身若心。舍诸荣好。五者饮食少欲。六者无攀缘处。七者不乐修饰音声文字。八者转教他人。令得圣乐。

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云。何等比丘。得言禅师。文殊师利答言。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得言禅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皆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言禅师。若彼禅师无少法取。非取不取。以是义故。得言禅师。 又云。若有禅师生贪欲心。生已能离。能令寂静。能令寂灭。如是得言空无所有。不著不取。

大集经海慧菩萨品云。菩萨若乐受寂静乐。不乐听法说法问疑。以寂静故。烦恼不起。以不起故。不知知想。不离离想。不证证想。不修修想。不得实义。是名魔业。

月藏经云。与禅相应者。是我真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地藏十轮经云。修定行者。若未成就诸三摩地。初夜后夜。当舍睡眠。精进修学。远离愦闹。少欲知足。无所顾恋。一切贪嗔忿覆恼害。憍慢贡高。悭悋嫉妒。离间粗恶。虚诳杂秽。一切人间嬉戏放逸。皆悉远离。

○大般若经云。不应容纳失念散乱相应之心。经刹那顷。何况令其长时相续。

小品般若经云。譬如坐禅比丘从三昧起。以学禅故。不贪饮食。

○大智度论云。邪见人。虽口说一切空。然于爱处生爱。嗔处生嗔。慢处生慢。痴处生痴。自诳其身。佛弟子实知空。心不动一切结使。生处不复生(亦见教观)。 或有菩萨。钝根宿罪所覆。深著世乐。驰逸难制。如是人。深加精进。尔乃得定。  行者能除身口破戒业。次除三恶觉观。后除三细觉观。所谓国土亲里不死。如是除已。即得禅定。离欲者。离五欲。离恶不善法者。离五盖。将人入恶道。名为恶。障善法故。名不善。 此中言无佛。破著佛想。不言取无佛相。若有佛。尚不令取。何况取无佛邪见。又佛常寂灭。无戏论相。若人分别戏论常寂灭事。亦堕邪见。

○成实论云。佛法可自证知。不可以己所证。传与他人。如财物等。 若无持戒。则无禅定。又戒为菩提树根。无根则无树。故须净戒。

舍利弗阿毗昙论云。若人聚集处。心求名利。便现生禅相。是名来禅。若人坐禅无仪。是名无益禅。

○出曜经云。无禅不智。无智不禅。道从禅智。得近泥洹。

○南岳思大师安乐行义云。无相行者。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行住坐卧。饮食语言。一切威仪。心常定故。诸余禅定。三界次第。从欲界地。未到地。初禅地。乃至非非想地。有十一种差别不同。有法无法。二道为别。是阿毗昙杂心圣行。若安乐行中深妙禅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界。不住色无色行。如是禅定。是菩萨徧行。毕竟无心想故。名无想行。

圭峰密禅师云。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菩萨造论。始末唯弘佛经。马鸣龙树。皆是祖师。造论释经。数千万偈。未有讲者毁禅。禅者毁讲。今时弟子。彼此迷源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闻谈因果修证。便推属经论之家。不知修证。正是禅门之本事。闻说即心即佛。便推属胸襟之禅。不知心佛。正是经论之本意。 未究佛言。何同佛见。 提纲。意在张网。不可去网存纲。举领。意在著衣。不可弃衣取领。

○大般涅槃经云。佛告四众。吾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当为汝等作大依止。犹如如来。 景德传灯录云。佛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幷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

梅溪集。王荆公谓佛慧泉禅师曰。世尊拈花出自何经。泉云。藏经所不载。公曰。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有云。梵王在灵山会上。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叶。

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景德录云。告诸比丘。佛已荼毗。金刚舍利。非我等事。我等宜当结集法眼。无令断绝。乃说偈曰。如来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者。当赴结集。

第二祖阿难尊者。佛祖统纪云。游行至竹林中。闻比丘诵偈。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涸。不如生一日。而得覩见之。阿难惨然曰。此非佛偈。当云。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比丘向其师说。师曰。阿难老朽。言不可信。阿难后时。闻比丘犹诵前偈。即自思惟。今此比丘。不受吾教。于世无益。宜入涅槃。

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告阇夜多曰。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慧。出家受具。(出景德录)

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此云徧行)。自说宿命云。忆念七劫前。师于智者月净。记我非久当证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策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我问其过。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出景德录)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此土初祖也。景德录第三卷云。有道育慧可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所谓壁观(即所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如是发行。所谓四行。如是顺物。防护讥嫌。如是方便。遣其不著。夫入道多途。要唯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麈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此即与现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谓修道人。若受苦时。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故言报怨行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皆从缘生。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也。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有身皆苦。谁得而安。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故言无所求行也。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彼无此。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悋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也。 又谓二祖曰。二百年后。衣鉢止而不传。法亦大盛。当是知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悟理者少。 又云。此有楞伽经四卷。盖如来极谈法要。亦可以与世开示悟入。 祖为期城太守杨炫之说偈曰。亦不覩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

傅大士心王铭云。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于此漂沈。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无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离空。能凡能圣。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刹那造作。还复漂沈。清净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竝在身心。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有缘遇者。非去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