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法海观澜
法海观澜
○大般涅槃经云。有四种法。为大涅槃而作近因。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不以闻故。得大涅槃。以修集故。得大涅槃。譬如病人。虽闻医教及药名字。不能愈病。以服食故。能得差病。 又云。寍当少闻。能解义味。不愿多闻。于义不了。愿作心师。不师于心。
大悲经云。应学三事。一者欲。二者精进。三者不放逸。汝等若住三事。我此阿僧祇劫所习无上法宝库藏。则得久住。复次阿难。我于阿僧祇劫所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三事因缘。当有隐没。一者无信。二者不住决定之行。三者不忏悔。
○十住毗婆沙论云。问曰。三乘所学。皆为无余涅槃。若无余涅槃中无差别者。我等何用于恒河沙等大劫往来生死。具足十地。不如以声闻辟支佛乘。速灭诸苦。答曰。是语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若诸菩萨。效汝小心无慈愍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诸声闻辟支佛。何由得度。亦复无有二乘差别。所以者何。一切声闻辟支佛。皆由佛出。若无诸佛。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诸佛。若无诸佛。亦无法僧。是故汝所说者。则断三宝种。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听察。 菩萨有八法能集一切功德。一者大悲。二者坚心。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不放逸。六者勤精进。七者常摄念。八者善知识。是故初发心者。疾行八法。如救头然。然后当修诸余功德。 若闻佛语。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药。小儿则以蜜和。 于曲人中。行质直心。败坏人中。行真正心。谀谄人中。行无谄心。不知恩中。行于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无利益中。能行利益。邪众生中。行于正行。憍慢人中。行无慢行。不随教中。而不愠恚。罪众生中。常作守护。众生所有过。不见其失。(亦见律宗。)若人自度畏。能度归依者。自未度疑悔。何能度所归。若人自不善。不能令人善。若不自寂灭。安能令人寂。若能自安身。在于善处者。然后安余人。自同于所利。若自成己利。乃能利于彼。自舍欲利他。失利后忧悔。 空自发愿。不如说行。欺诳众生。是名欺佛。 何等法失菩提心。一不敬重法。二有憍慢心。三妄语无实。四不敬知识。更有余法。吝惜最要法。贪乐于小乘。谤毁诸菩萨。轻贱坐禅者。若于善知识。其心怀结恨。亦有谄曲心。贪诸利养等。不觉诸魔事。菩提心劣弱。业障及法障。亦失菩提心。许施师而诳。其罪甚深重。人无有疑悔。强令生疑悔。信乐大乘者。深加重嗔恚。诃骂说恶名。处处广流布。于诸共事中。心多有谄曲。如此四黑法。则失菩提心。乃至失身命。转轮圣王位。于此尚不应。妄语行谄曲。能令诸世间。一切众生类。于诸菩萨众。而生恭敬心。若有人能行。如是之善法。世世得增长。无上菩提愿。 若无有志干。好乐下劣法。深著名利养。其心不端直。吝护于他家。不信乐空法。但贵诸言说。是名败坏相。 菩萨不得我。亦不得众生。不分别说法。亦不得菩提。不以相见佛。以此五功德。得名大菩萨。成阿惟越致。 菩萨未得至阿惟越致地。应常勤精进。犹如救头然。荷负于重担。为求菩提故。常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心。若求声闻乘。辟支佛乘者。但为成己利。常应勤精进。何况于菩萨。自度亦度彼。于此二乘人。亿倍应精进。东方善德佛。南栴檀德佛。西无量明佛。北方相德佛。东南无忧德。西南宝施佛。西北华德佛。东北三乘行。下方明德佛。上方广众德。如是诸世尊。今现在十方。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 说法者应行四法。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智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 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一者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悋畏。四者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复有四法。一者于诸众生。生饶益想。二者于诸众生。不生我想。三者于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愿诸众生。从我闻法。于无上菩提而不退转。复有四法。一者善能安住陀罗尼门。深信乐法。二者善得般舟三昧。勤行精进。持戒清净。三者不乐一切生处。不贪利养。不求果报。四者于三解脱。心无有疑。又能善起诸深三昧。具足威仪。忆念坚固。有念安慧不调戏。不轻躁。不无羞。不痴乱。言无错谬。守护诸根。不贪美味。善摄手足。所念不忘。乐行头陀。分别世间出世间法。心无疑悔。言辞章句。不可穷尽。为诸听者。求安隐利。不求他过。有如是法。应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一不自轻身。二不轻听者。三不轻所说。四不为利养。 何等为四谛相。一求一切善法故。勤行精进。二若听受读诵经法。如所说行。三厌离三界。如杀人处。常求勉出。四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故。自利其心。谛名真实不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不虚。复有四法。为三圣称叹。一乃至失命。不为恶事。二常行法施。三受法常一其心。四若生染心。即能正观染心。起染因缘。是染根者。何名为染。何者是染。于何事起。谁生是染。如是正忆念。知虚妄无实。无有决定。信解诸法空故。无所有法故。如是正观染因缘故。不起诸恶业。余一切烦恼。亦如是观。 若人有三十二妙法。亦能发愿。是名真实菩萨。一深心为一切众生求诸安乐。二能入诸佛智中。三自审知堪任作佛不作佛。四不憎恶他。五道心坚固。六不假伪结托亲爱。七乃至未入涅槃。常为众生作亲友。八亲疏同心。九已许善事。心不退转。十于一切众生。不断大慈。十一于一切众生。不断大悲。十二常求正法。心无疲懈。十三勤发精进。心无厌足。十四多闻而解义。十五常省己过。十六不讥彼阙。十七于一切见闻事中。常修菩提心。十八施不求报。十九持戒不求一切生处。二十于一切众生忍辱无嗔碍。二十一能勤精进修习一切善根。二十二不随无色定生。二十三方便所摄智慧。二十四四摄法所摄方便。二十五持戒毁戒。慈愍无二。二十六一心听法。二十七一心阿兰若处住。二十八不乐世间种种杂事。二十九不贪著小乘。三十见大乘利益为大。三十一远离恶知识。三十二亲近善知识。 因舍心。生广快心。作是念。我若舍是众闹当得禅定。因禅定生妙广快法。得是法已。其后则能利益众生。胜今千万倍。是故为多利益众生。少时舍心。权舍众闹当得禅定五神通等。利益众生。菩萨何故作如是方便。为得大心而作是念。大人乐大利益故。不存小利。是故我今当求大人之法。随而修学。应如是勤加精进。为大利益。所谓禅定神通灭苦解脱等。
佛地经论云。菩萨不应于声闻不生恭敬。由是赞叹声闻功德。亦令其余于声闻众生净信故。 一切众生无始时来。习善时少。造恶时多。是故善法虽遇强缘。亦难生长。恶法虽遇少小外缘。则便炽盛。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云。菩萨有四种非善知识。一者求声闻人。但欲自度。二者求缘觉人。喜乐小事。三者读外经典路伽耶等。四者习学一切文辞。严饰所有。亲近此四种者。但增世利。不增法利。 菩萨有四种真实功德。一者能信解空。亦信因果。二者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三者深乐涅槃。而游生死。四者所作施行。皆为众生。不求果报。若如是者。即生在佛家。
大宝积经论云。不以空故。令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无相故。令诸法无相。但法自无相。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云。外道之人。依粗无智。是故不识无我体相。自他身中。执著有我。声闻分知无我。法相复有不知。是故名为中无智闇。始发心菩萨。少分能知诸法无我。复有不知有微无智。离于有相。取于无相。
大智度论云。诸结使。皆属爱见。属爱烦恼。覆心。属见烦恼。覆慧。如是离爱故。属爱结使亦离。得心解脱。如是无明离故。属见结使亦离。得慧解脱。 舍除五阴。名弃担。荷负佛法中。自利利他二种功德。名能担。 诸外道辈。自著于法。若请若不请。而自为人说。佛于诸法。不著不爱。为怜愍众生故。有请说者。佛便为说。不以无请。而初转法轮。 若不以理求一切法。则不可得。若以理求之。则无不得。譬如钻火。以木则可得。析薪求火。火不可得。 非但言说。名为法施。常以净心善心。以教一切。是名法施。 如佛所说。利养疮深。譬如断皮至肉。断肉至骨。断骨至髓。人著利养。则破持戒皮。断禅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 若无精进。则众事不办。精进者。无处不有。既总众法。而别自有门。譬如无明使。徧在一切诸使中。而别有不共无明。 问曰。诸法实相。无为无作。精进有为。有作相。云何以实相为首。答曰。虽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以本愿大悲。欲度众生故。于无作中。以精进力。度脱一切。复次。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如涅槃相。无一无二。汝云何言实相与精进相异耶。 邪见人。虽口说一切空。然于爱处生爱。嗔处生嗔。慢处生慢。痴处生痴。自诳其身。佛弟子实知空心。不动一切结使。生处不复生。 菩萨闻一切音声语言。分别本末。观其实相。知音声语言。念念生灭。音声已灭。而众生忆念取相。念是已灭之语。作是念言。是人骂我。而生嗔恚。称赞亦如是。是菩萨能如是观。众生虽百千劫骂詈。不生嗔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知音声生灭。如响相。又如鼓声。无有作者。是无住处。毕竟空故。但诳愚夫之耳。是名入音声陀罗尼。菩萨能令一切法。悉为佛法。无有声闻辟支佛法。凡夫之法。种种差别。 以无始空。破无始见。又不堕有始见。譬如救人于火。不应著深水中。令破是无始。亦不著有始中。是则行于中道。 为破凡夫所知故。名为圣智。若无凡夫法。则无圣法。如无病。则无药。是故经言。离凡夫法。更无圣法。凡夫法性。即是圣法。 有人著常颠倒。故舍常相。不著无常相。是名法印。非谓舍常著无常者。以为法印。我乃至寂灭亦如是。地有色香味触。重故。自无所作。水少香故。动作胜地。火少香味故。势胜于水。风少色香味故。动作胜火。心无四事故。所为力大。又以心多烦恼结使系缚故。令心力微少。有漏善心。虽无烦恼。以取诸法相故。其力亦少。二乘无漏心。虽不取相。以智慧有量。及出无漏道时。六情随俗分别。取诸法相故。不尽心力。诸佛及大菩萨。智慧无量无边。常处禅定。于世间涅槃。无所分别。诸法实相。其实不异。但智有优劣。 得不可得者。堕于断灭。不得不可得者。是为慧方便。不堕断灭。若无慧方便者。取三事相。若以三事空。则取无相。有慧方便者。从本以来不见三事相。是故不堕有无中。 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 无常破常。不应以无常为是。苦乐我非我等亦如是。 空破悭而不破檀。余五法亦如是。 诸法毕竟空。而亦不断灭。生死虽相续。亦不是常。无量阿僧祇劫业因缘虽过去。亦能生果报而不灭。是名微妙难知。 非但度众生得成佛。诸佛深法应当听闻故。 不求名利供养恭敬。不贪弟子。不恃智慧。亦不自高。轻于余人。亦不讥刺。但念十方诸佛。慈心念众生。我亦如是学佛道。说法无所依止。适无所著。但为众生。令知诸法实相。如是清净说法。世世不失智慧光明。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凡夫法。虚诳不可得。故非缚。圣人法。毕竟空不可得。故非解。 诸烦恼不牵堕凡夫中。故言不缚。不以诸无漏法。破烦恼。故言不解。 行者以有为患。用空破有。心复贵空。著于空者。则堕断灭。 初略后广。为解义故。初广后略。为易持故。 离别常人易。离别知识难。离别知识易。离别父子难。离别父子易。自离其身难。自离其身易。离其心者难。 贪除。则五盖尽去。犹如破竹。初节既破。余节皆去。 四正勤。四如意足。虽各各别位。皆在四念处中。慧多。故名四念处。精进多。故名四正勤。定多。故名四如意足(欲定。心定。精进定。思惟定)。菩萨出家持戒。说法能断众疑。或时自恃而生憍慢。应作是念。我剃头著染衣。持鉢乞食。此是破憍慢法。云何于中生憍慢。又此憍慢。覆没功德。人所不爱。恶声流布。后世常生弊恶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贱。以破憍慢故。常生尊贵。终不在下贱家生。 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不入。若人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 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惟欲闻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以是故。法师有过。于我无咎。 若说声闻辟支佛事。犹为无益之言。何况余事(亦见律宗)。 菩萨深入实相。然后悲念众生。譬如人有一子。得好宝物。深心爱念。欲以与之。 凡夫人法。虚诳无实。虽复肉眼所见。与畜生无异。是不可信。 示人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生死为丑。涅槃安隐为好。分别三乘。分别六度。如是等名示。教言。汝舍恶行善。是教。未得善法味故。心则退没。为说法引导令出。汝莫于因时求果。汝今虽勤苦。果报出时。大得利益。令其心利。故名利。随其所行而赞叹之。令其心喜。若乐布施者。赞布施则喜。故名喜。以此四事。庄严说法。 不破清净住。但破计我邪见取相心住。譬如治田。去其秽草。 是般若波罗蜜虽毕竟空。而不堕断灭。虽分别有三乘。亦不生著心。于三事中。不取定相。是事甚深微妙。 般若波罗蜜。无觉观语言相。而因此语言经卷。能得此般若波罗蜜。是故以名字经卷。名为般若波罗蜜。 譬如毒蛇欲食虾蟇。常随逐之。虾蟇到摩只药所。蛇闻药气。毒即消灭。坏法恶人。亦复如是。欲坏行智度人。常随逐之。以般若力故。嗔恚邪见毒灭。有降伏得道者。有作弟子者。有复道还去者。 若一心深信。则供养经卷胜。若不一心。虽受持而不如。 若有行者。一心求佛道。折伏结使。衣服净洁。所说法处清净。华香幡盖。香水洒地。无处不净。是故诸天欢喜。亦利益诸听者。 有为善法。是行处。无为法。是依止处。余无记不善法。以舍离故不说。此是新发心菩萨所学。若得般若方便力。应无生忍。则不爱行法。不憎舍法。不离有为法。而有无为法。 独行读诵。正忆念虽难。或以我心故。功德小。以经卷与他者。有大悲心作佛道因缘无吾我故。功德为大。 名字语言同。而心义异。如以著心取相。说五阴等无常。乃至无生无灭。是相似般若。若以不著心。不取相。说五阴无常。但为破常颠倒故。不著无常。是真实般若。 新发意菩萨。先教取相随喜。渐得方便力。尔乃能行无相随喜。譬如鸟子。羽翼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六翮成就。则能远飞。 如人著木屐践刺。刺则摧折。佛以禅定智慧屐。摧五欲刺。名灭。 假名相者。如车屋林军。众生诸法和合中。便有是名。无明力故。取是假名相。起诸烦恼业。 法相者。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肉眼观故有。慧眼观故无。是故法亦虚诳。妄语应舍离。 离是二相。余但有无相相。有人取是无相相。还生结使。是故亦不应取无相相。 若但行般若。则心散乱。不调顺。多生疑悔邪见。失般若智慧相。若与五波罗蜜合行。则调顺不错。能成办众事。 分别诸法大小。有所得为失。著不大不小等空相。亦是失。 先世罪重。今世不如所说行。故不得般若力。非般若过。 知色等法。不可思议。若住是不可思议中。则不具足般若波罗蜜。取不可思议相故。 若悋惜法。则常生边地无佛法处。 法师爱法著法。求名声故。自恣乐说。无有义理。如逸马难制。又如大水暴涨。众秽浑杂。是为魔事。 闻持陀罗尼。能持能诵。不能解义。或得诸法实相陀罗尼义。而不能次第读诵。 师徒宜应和合。一切恶事。不应计念。 下者闻般若。直信听受。不问义。中者闻已问义。而不能行。上者闻解能行。 如小火能烧。何况大者。菩萨亦如是。新学时。能以般若转世间法。令毕竟空。烧诸烦恼。何况得力具足。闻所说而信者。不名为信。智慧知已。名为信。 但说无法。所利少。若说有法。所利亦少。今说有无二法具足故。得无生忍。譬如二轮具足故。能有所至。 因缘生法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毕竟空。是毕竟空。从本以来空。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诸佛为可度众生故。说是毕竟空相。即是一切诸法实体。不因内外有。 观一切法空。空亦空。故不著空。不妨怜愍众生。观怜愍众生。亦不著众生。不取众生相。但引导入空。故不妨空。 诸神天轻贱妄语人。若菩萨不如所说行。则五种执金刚神舍离。不复守护。恶鬼得便。是人喜生恶心。恶心故。则生恶业。恶业故。则堕恶道。 语言能持义。若失语言。则义不可得。 当来世求三乘人。闻佛说空无所有性。以罪重智钝故。取空相。便言凡夫恶人。何以名垢。出家得道人。何以名净。是人不解佛语深义。以何事而说。著是空故。言何用持戒等为。即生邪见。破正见。破戒。破威仪。无所畏忌。堕三恶道。 若不修道。尚无少许摄心乐。何况道果。若心取相修道。虽有摄心禅定乐。无有道果。若不取相著心修道。则有道果。 诸佛以说法猛风。吹却颠倒云翳。令得清净。而诸法性。常自无垢无净。是菩萨知一切法性空故。能行一切种种道度众生。 菩萨远离怜愍众生心。但行般若求诸法实相。或堕邪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