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法海观澜
法海观澜
教行录(七卷)
传佛心印记(八纸)
心印记注
四教仪(一卷)
四教仪集注(十卷)
三千有门颂略解
【贤首宗】
华严疏钞(疏四十卷北作六十卷钞六十卷北作九十卷)
华严悬谈
会元记(四十卷)
一乘教义分齐章(三卷北作四卷)
华严指归(一卷)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
圆觉经略疏之钞(三十卷)
金刚经疏论纂要(三卷)
刊定记(七卷)
心经略疏(九纸)
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
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
华严法界玄镜(一卷北作二卷)
妄尽还源观(十二纸)
金师子章
禅源诠(四卷)
原人论(八纸半)
原人论解(四卷)
【慈恩宗】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
大乘密严经(三卷)
佛地经(八纸)
解深密经(五卷)
瑜伽师地论(百卷)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
集论(七卷)
杂集论(十六卷)
辨中边论(三卷)
摄大乘论(二卷)
成惟识论(十卷)
相宗八要
百法明门论解
唯识开蒙
法海观澜卷第二
古吴蕅益比丘智旭辑
中山汤学绅康民阅梓
【教观警策】
○大方广佛华严经问明品云。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于佛法中。勇猛常精进。 又云。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馔。自饿而不食。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如有生王宫。而受馁与寒。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如盲缋众像。示彼不自见。譬如海船师。而于海中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在四衢道。广说众好事。内自无实德。不行亦如是。 须弥山顶偈赞品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十地品云。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习。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 又云。得闻法已。摄心安住。于空闲处。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囗言。而可清净。 离世间品云。若诸菩萨不如说行。当知是人于佛菩提则为永离。是故菩萨应如说行。 入法界品普贤菩萨云。我法海中。无有一文。无有一句。非是舍施转轮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善男子。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云。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学过。是故我国人。多闻无厌怠。 又云。菩萨不但以闻思慧解。而能证入一切法门。具足十法得此解脱。一者远离诸不善法。二者不违如来制戒。三者远离一切悭嫉。四者供养一切如来。五者勤修一切福业。六者具足智慧。七者具足方便。八者具足大愿。九者具足厌离。十者具足精进。
○增益阿含经云。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可得道。
长阿含经云。若有比丘为人说法。作如是念。我为彼人而说于法。当令彼人信敬于我。能多与我饮食。衣服。病瘦。医药。若作是说者。是名不净。若有比丘为人说法。欲令听者证解佛法。除现在苦。离诸烦恼。不择时节。导示善趣。为其显现。乃至能令智者自知不从他教。离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能令听者闻其所说。如说修行。为令听者于长夜中。得法得义。得利得安。如是说者。名为清净慈悲之说。怜愍利益。欲使正法。得久住故。
正法念处经云。若人能说法。利益于他人。其人如父母。示以涅槃城。若为他人说。一句之善法。则为善导师。为众生所尊。 又云。一切善法胜根本者。所谓觉法。一切法觉。要因闻法。若不闻法。于法不觉。 又云。听法功德。出生死中。最为第一。
杂阿含经云。不因说法故。受彼食而食。但为利益他。说法不受食。
○大宝积经三律仪会云。复次迦叶。当于尔时。有人诈现修菩萨行。便自显扬。生于放逸。生放逸已。谓胜独觉及阿罗汉。住于非理。名不可治。当堕恶趣。 菩萨藏会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善听增长闻。闻能增长慧。慧能修净义。得义多招乐。聪慧得义已。证现法涅槃。闻法净黠慧。证得第一乐。 又云。若诸含识。于菩萨藏微妙法门。虽复听闻而不如理方便作意。当知是人。于彼圣道不能正行。 又云。举要言之。如来所演八万四千法藏声教。皆名为文。诸离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说。是名为义。 文殊师利授记会云。苦萨说法心无所著。则能摄受十种功德。一者不生恶欲。二者不求他人识知。三者不起名闻心。四者于檀越家心不系著。五者不占护他家。六者于极下劣四事供养而生喜足。七者说法令他信受。八者善神守护。九者不生邪觉。十者起念佛心。 富楼那会云。受持读诵。如所说行。是名第一供养于佛。 授幻师跋陀罗记会云。有四法多闻无厌。一者增长自他正智慧故。二者于他疑惑能断除故。三者于佛正法能摄受故。四者于诸如来赞无尽故。复有四法多闻坚实。一者闻正法已。能善解了。二者闻正法已。不作诸恶。三者闻正法已。为他开示。四者闻正法已。回向菩提。复有四法令他信乐所说之法。一者心少欲故。二者常知足故。三者语柔软故。四者身顺法故。 又云。复有四法得净辩才。一者于说法人无所违逆。二者尊重法师。恭敬听受。三者不以多闻而自憍慢。四者于少闻人不生轻贱。 摩诃迦叶会云。若满三千大千世界珍宝乐具。施诸众生。若有为他人说一四句偈。令其得闻。所得功德胜前功德无量无边阿僧祇数。何以故。珍宝乐具。不能令人离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惟有正法。能大利益。离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复次。若有菩萨以满无边世界珍宝施诸如来。若有菩萨以大悲心为一众生说四句偈。功德胜彼。 净信童女会云。菩萨成就八种法故。得陀罗尼。辩才无碍。一者尊重法。二者承事和尚阿阇黎。三者求法无厌。四者如闻演说。五者不悭吝法。六者不扬他恶。七者爱敬法师如和尚。八者不见他过。劝离过。 普明菩萨会云。菩萨有四法退失智慧。不尊重法。不敬法师。所受深法秘不说尽。有乐法者。为作留难。说诸因缘沮坏其心。憍慢自高。卑下他人。有四法得大智慧。常尊重法。恭敬法师。随所闻法。以清净心。广为人说。不求一切名闻利养。知从多闻。生于智慧。勤求不懈。如救头然。闻经诵持。乐如说行。不随言说。 又云。譬如有人漂没大水。渴乏而死。有诸沙门多读诵经。而不能止贪恚痴渴。法水漂没。烦恼渴死。堕诸恶道。譬如药师持药囊行。而自身病不能疗治。多闻之人有烦恼病。亦复如是。虽有多闻。不止烦恼。不能自利。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云。多闻以八法而得清净。一者敬顺师长。二者摧伏憍慢。三者精勤记持。四者正念不错。五者说释无倦。六者不自矜伐。七者如理观察。八者依教修行。
自在王菩萨经云。一切诸经。皆是了义。以依义故。一切法不可说故。菩萨如是。名为依了义经。若人于一切经。不能如是依义。是名不了义。何故名不了。是人不了义故。行尘垢道。常为物牵。为谁所牵。为声所牵。了义者。不随于声。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云。若有众生唯依读诵。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人多喜著于世俗。以世俗故。尚不能调己心烦恼。何能调伏他人烦恼。善男子善女人。乐著读诵求菩提者。便有嫉妒。求名利富贵。高心自是。轻慢毁他。以自高故。尚不能得欲界善根。何况能得色无色界一切善根。又不能得声闻菩提。何况能得辟支佛道。及无上菩提。
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云。若见缘生。即能见法。若能见法。即见如来。彼诸所见。若其如理。审伺察时。是中亦无少法可见。 又云。如其虚空。菩提亦然。如其菩提。诸法亦然。如其诸法。众生亦然。如其众生。刹土亦然。如其刹土。涅槃亦然。此说即是涅槃平等。为一切法毕竟边际清净之因。无对治。离对治因。本来清净。本来无垢。本来无著。如来了知彼一切法如是相故。现成正觉。然后观察诸众生界。建立清净无垢无著游戏法门。以是名字。于诸众生大悲心转。
地藏十轮经云。三乘皆应修学。不应憍慢妄号大乘。谤毁声闻独觉乘法。偈曰。痴慢号大乘。彼无有智力。尚迷二乘法。况能解大乘。譬如阙坏眼。不能见众色。如是阙坏信。不能解大乘。无力饮池河。讵能吞大海。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先信二乘法。方能信大乘。无信诵大乘。空言无所益。内怀真断见。妄自号大乘。不护三业罪。坏乱我正法。彼人命终后。定堕无间狱。 又云。譬如有人。痴狂心乱。为作音乐。不能了知。如是众生。于二乘法未曾修学。贪嗔痴等。猛利烦恼。扰乱其心。执著无因。及断灭论。根机未熟。为说大乘。虽经多时而不能解。譬如有人不著甲胄。不持刀杖。辄入阵中。必遭伤害。受诸苦恼。如是众生。于二乘法。未曾修学。智慧狭劣。根器未成。为说大乘。必生妄执。由此展转。造恶无穷。如是痴人。不久便当肢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于诸恶趣。轮转往来。 又云。夫大乘者。受持第一清净律仪。修行第一微妙善行。具足第一坚固惭愧。深见深畏后世苦果。远离所有一切恶法。常乐修行一切善法。慈悲常徧一切有情。恒普为作利益安乐。救济度脱一切有情所有厄难。生死众苦。不顾自身所有安乐。惟求安乐一切有情。如是名为住大乘者。 又云。若不修行十善业道。设经十方一切佛土微尘数劫自号大乘。或说。或听。或但发心。或发誓愿。终不能证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脱生死苦。
贤护经云。夫求法者。师若有须。乃至应当自割其身。肌肤肢体供养于师。师若须命。尚无爱惜。况余外物。思益梵天经云。是法无余能报。惟有一事。如说修行。若人于此法中。能如说修行者。是名能报师恩。乃至是名转于法轮。
月灯三昧经云。虽广读众经。恃多闻毁禁。多闻非能救。破戒地狱苦。自恃持戒慢。而不学多闻。持戒报尽已。还复受诸苦。多闻与持戒。二俱不自恃。恃慢薄福人。由是起众苦。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法师应勤精进。速灭无明。亦劝他离。常当如是思惟。我今所处。即是如来师子之座。随彼众生一切问难。我当解释皆令欢喜。作是念已。诸有诤论彼我之心。自然消灭。复次。法师常应慈愍爱语谦下。将护众心。何以故。若怀嗔妒。心存胜负。获大重罪。慈心说法。成大功德。能令佛法。久住于世。凡所生处。常得值遇诸佛菩萨及众贤圣。能消世间种种供养。假以高大师子宝座。亿数无价名衣奉上法师。岂能报彼恩德。而彼虽受是事。应生惭愧。勿起贪心。应生慈心。不得我慢。无令消灭施主善根。当令众生。咸得欢喜。 又云。若人常说法。若人常来听。如是二种人。咸得无量福。
大威德陀罗尼经云。汝等当取实义。于实义中。当勤方便。莫为文字庄严。
华手经云。菩萨为求法故。当学多闻。多闻方便。其多闻者。从他所闻。多闻方便者。能自思量专心正念。从他闻者。诸佛所说顺道之言。所谓十二部经。何谓思量专心正念。于法方便。善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从缘生法。是白是黑。是好是丑。分别拣择。皆入法性。法相。法位。如是通达。名为正念。 又云。其甚深者。即法实相。若取法空。即是妄取。若取无相。是则为相。若取无愿。是亦为愿。法性本来不增不减。是则名为深达诸法。 又云。若为众生演说法时。应先称扬佛之功德。众生闻已。或能发心求佛智慧。以发心故。佛种不断。
大报恩经云。先自调伏烦恼诸根。然后听法。非时不听。至心听法。恭敬说者。尊重于法。是名菩萨知恩报恩。
海笼王经云。菩萨当学深妙之法。若舍深妙法。说杂句饰。则为断绝正法之化。
○大般若经云。初得无上正等觉时。作是思惟。我依谁住。谁堪受我恭敬。供养。尊重。赞叹。作是念时。都不见有一切世间。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门。若婆罗门。人非人等。与我等者。况当有胜。复自思惟。我依此法。已证无上正等菩提。此法微妙。甚深寂静。我当还依此法而住。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何谓此法。所谓般若波罗蜜多。憍尸迦。我已成佛。尚遵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依止而住。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况善男子善女人等。欲求无上正等菩提。而不于此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至心归依。精勤修学。以无量种上妙华鬘涂散等香。衣服璎珞宝幢幡盖。众妙珍奇。妓乐灯明。尽诸所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又云。勤求多闻。常无厌足。于所闻法。不著文字。 又云。若菩萨摩诃萨。不学一切法。终不能得一切智智。 又云。若一善法未能圆满。而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又云。莫以世利名誉心故。随逐法师。但为爱重恭敬供养无上法故。随逐法师。又说。法师见汝求请甚深般若。都不眷念。反加凌辱。汝于此中。不应嗔恨。转增爱重恭敬法心。常逐法师。勿生厌倦。 又云。复次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书写受持。读诵修习。思惟演说。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时。得大名闻。恭敬供养。所谓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财。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著此事。退失般若。所引无边殊胜善业。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又云。是菩萨摩诃萨心。以调伏贪嗔痴。及无贪嗔痴。远离贪嗔痴。及无贪嗔痴。为性为相。为状为貌。若成就如是性相状貌心。乃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净信。及生胜解。 又云。诸菩萨众。常应精进修真事业。厌离生死。不著三界。 又云。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非器诸有情说。不为外道恶见者说。不为懈怠不信者说。不为求法贸易者说。不为贪爱名利者说。不为嫉妒秘吝者说。不为生盲聋哑者说。 又云。财施有竭。法施无穷。 又云。应净修持身语意戒。何以故。为欲引发闻思修故。 又云。诸欲供养佛世尊者。当修三法。一者发菩提心。二者护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若能修学此三法者。乃得名为真供养佛。 又云。受持此经有十种法。一者书写。二者供养。三者施他。四者谛听。五者披读。六者受持。七者广说。八者讽诵。九者思惟。十者修习。 又云。诸有情类。不应保信微少善根。谓彼即能脱诸恶趣。勤行精进。亦不可保。乃至于法未具正见。于诸恶趣。犹有堕落。若于正法圆满修学。得顺忍已。能不复造感恶趣业。不复懈怠。起顺退分。于下劣位。不恐退转。于所修行。心不慢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