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二别释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唐无外道二字。)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鏁无常苦不净相。(唐云。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计著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唐云。如是观察坚著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魏云。次第上上。乃至非想灭尽定解脱。)是名愚夫所行禅。
疏曰。观人无我及骨鏁无常等。本是愚法二乘所修。故唐译无外道字。然设修至灭定解脱。则是观练二法满足。名为声闻缘觉。若误取无想及非想证。则便成外道矣。故宋魏二译。皆有外道二字也。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唐云。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
疏曰。知人无我。及离外道自他俱作。所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正是通教。及别十住体空观门。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即别十行十向。修于相似假观及中观也。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唐云。谓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缘如禅。
疏曰。唯识颂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即今妄想二无我妄想之谓也。又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即今如实处不生妄想之谓也。此别教通达位也。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魏云。入内身圣智相三空三种乐行故。)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疏曰。魏云三空者。即圆融三解脱门也。生死涅槃二边中道不可得故名空解脱门。此空离一切相。名无相解脱门。此无相者。即是实相。无有作者。无可愿求。名无作解脱门。亦名无愿解脱门。入此不思议三脱门已。亲证三德秘藏之乐。自利利他。法皆具足。此圆教发心住已上境界也。别教证道同圆。应亦得此。而教道别故。姑未许之。又如来禅。须办六即。则六根五品。亦得此名也。问曰。如古人云且喜师兄会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则祖师禅。应更胜于如来禅耶。答曰。乘言者丧。滞句者迷。汝欲以古人一时应机之谈作实法会。何异刻舟求剑。恐香岩大笑汝在。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譬如日月形。鉢头摩深险。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唐云。修行者在定观见日月形。波头摩深险。虚空火及尽。)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唐云。堕于外道法。)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疏曰。此先颂总标。及讼愚夫禅之相也。鉢头摩。此翻红莲花。谓若于禅定中。见有神我如日月形。或如红莲在深险处。则堕外道。若于禅定中。见苦断集。归于虚空。如薪尽火灭。不受后有。则堕二乘也。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唐云。舍离此一切。住于无所缘。)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唐云。是则能随入。如如真实相。十方诸国土。所有无量佛。悉引光明手。而摩是人顶。)
疏曰。此颂后三种禅相也。舍离彼一切。即观察义禅。则是无所有。即攀缘如禅。随顺入如相。即如来禅。以此摩诃衍三种禅相。对斥二乘及诸外道。所以名为方等部也。第十明四种禅门竟。
第十一般涅槃门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
疏曰。前云如来禅者。得自觉圣智三种乐住。夫三德秘藏常乐我净。即是如来大般涅槃。而此涅槃。毕竟是何等法耶。故问之也。
二答为三。初正明大涅槃义。二兼示二乘及外道相。三明如来神力建立菩萨。
今初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唐作一切识自性)习气(及)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唐云。我及诸佛说名涅槃。即是诸法性空境界。)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唐云。自证圣智所行境界。远离断常及以有无。)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疏曰。一切识自性习气者。即有支习气也。藏意意识见习者。即名言习气。我执习气也。转变者。由无漏智熏令彼妄习无寄也。自性空事境界者。诸法无性。当体即是真空实相也。此诸法性空境界。唯是圣智自觉所行。故非断常及有无也。非断非常。经文自释可知。言非有非无者。死。坏。则无。受生相续。堕有为相。则有。今离坏离死。故非有无也。非舍者。诸法性空。无可舍故。非得者。真如无物。无可取故。非断非常。如前可知。非一义者。不与多对故。非种种义者。不堕诸数故。又即一切法。故非一。离一切相。故非种种。又是即非即。故非一。离即离非。故非种种也。
二兼示二乘及外道相二。初示二乘涅槃。二示外道计著。
今初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疏曰。觉阴界入自相差别。无我我所。共相苦空无常不净。不习近六尘境界。则断思惑。不颠倒见。则断见惑。三界妄想不生。出分段苦轮。便作安隐度脱之想。休息化城。所以不达如来所证大涅槃也。
二示外道计著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著。事自性相计著。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著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疏曰。此即名相二种计著。皆徧计所执性。妄计实我实法。不惟违背大涅槃。亦不能证二乘涅槃也。二兼示二乘及外道相竟。
三明如来神力建立菩萨二。初正明神力。二问答释意。
初中三。初总标二力。二别释二力。三结叹二力。
今初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唐云。诸佛有二种加持。)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唐云。谓令入三昧。)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
疏曰。一者令初地菩萨入三昧已。身语加持。为二神力。二者令菩萨满十地已。手灌其顶。为二神力。故总名二种神力也。
二别释二力又二。初约初地。二约十地。
今初
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二作光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唐云。及余成就如是功德相菩萨者是。)大慧。是名初菩萨地。
疏曰。此二神力。具如华严十地品初广明。
二约十地
菩萨摩诃萨。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积习善根之所成就。次第诸地对治所治相。通达究竟。至法云地。(唐云。此菩萨蒙佛持力。入三昧已。于百千劫。集诸善根。渐入诸地。善能通达治所治相。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坐大莲华宝师子座。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如黄金薝卜日月光明。(唐云。身如黄金薝卜花色。如盛满月。放大光明。)诸最胜手从十方来。(唐云。十方诸佛舒莲花手。)就大莲花宫殿座上而灌其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释太子灌顶。是名菩萨手灌顶神力。
疏曰。此二神力。亦如华严第十地中广明。薝卜。此翻黄花。余可知。二别释二力竟。
三结叹二力
大慧。是名菩萨摩诃萨二种神力。若菩萨摩诃萨住二种神力。面见诸佛如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凡所分别三昧神足诸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来二种神力。大慧。若菩萨摩诃萨离佛神力。能辩说者。一切凡夫。亦应能说。所以者何。谓不住神力故。大慧。山石树木及诸乐器城郭宫殿。以如来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乐之声。何况有心者。聋盲喑哑无量众苦。皆得解脱。如来有如是等无量神力。利安众生。
疏曰。菩萨必藉如来神力加持。力能入定现通说法。以佛彻证自心现量。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得大自在。故能以同体法性之力。加持菩萨。乃至加持山石及宫殿等。令演法音。加持聋盲诸苦众生。令得解脱。皆是大般涅槃之力用也。初正明神力竟。
二问答释意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应供等正觉。(于)菩萨摩诃萨住三昧正受时。及胜进地灌顶时。加其神力。佛告大慧。为离魔业烦恼故。及不堕声闻地禅故。为得如来自觉地故。及增进所得法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建立诸菩萨摩诃萨。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唐云。世尊清净愿。有大加持力。)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唐云。初地十地中。三昧及灌顶。)
疏曰。意显神力加持。令离二乘涅槃外道计著。令证大涅槃圣智自觉境界故也。第十一般涅槃门竟。
第十二缘起门二。初难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魏云。如世尊说十二因缘。从因生果。不说自心妄想分别见力而生。唐云。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自体起。)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唐云。外道亦说胜性。自在。时。我。微尘。生于诸法。)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唐云。今佛世尊。但以异名说作缘起。)无间悉檀。(唐云。非义有别。)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魏云。外道亦说从于有无而生诸法。唐云。外道亦说以作者故。从无生有。)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魏云。世尊说言。诸法本无。依因缘生。生已还灭。)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唐云。此说无因。非说有因。)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渐生。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事有因。(唐云。世尊所说。果待于因。因复待因。)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唐云。如是展转成无穷过。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疏曰。此难世尊平日所说十二因缘。亦犯种种过也。谓无明等能生诸法。何异胜性等能生诸法。此但言说不同。而义无不同也。又说无明缘行。而无明更无所因。何异外道从无生有。又说十二因缘此有故彼有。何异外道从有生有。此皆与外道同也。又外道说胜性等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则因果不乱。世尊说待因名果。待果名因。则因果杂乱。外道说因不从缘生。则尚可穷诘。世尊说因更复待因。则展转无穷。此皆不如外道说胜也。
二答释二。初正释因缘无过。二转破言说无性。
今初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唐云。我了诸法唯心所现。无能取所取。说此有故彼有。非是无因及因缘过失。)
疏曰。宋译是西土文体。以后成前。唐译是此方文体。以前生后也。由觉自心现量。则知能摄所摄无性故云此有故彼有。此是唯心因果。非无因也。此是假立因果。不杂乱也。旣非无因。亦非心外有因。旣不杂乱。亦不展转无穷。旣知无性。则本无生。亦非俱生及渐生矣。
大慧。若摄所摄计著。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唐云。若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计有能取及以所取。执著外境。若有若无。彼有是过。非我所说。)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疏曰。此明不达唯心。乃有诸过。达唯心者。秪约一心而论因缘。旣非邪因。亦非无因也。初正释因缘无过竟。
二转破言说无性二。初疑问。二答释。
今初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魏云。有言说应有诸法。唐云。有言说故。必有诸法。)世尊。若无性者。言说不生。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唐云。若无诸法。言依何起。)
疏曰。佛明诸法唯心所现。心外无法。故疑若无诸法。不应起诸言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