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二许宣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如是之义。多所安乐。多所饶益。哀愍一切诸天世人。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破外计。二申正法。
  
  初中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又三。初总明邪计所起。二别说十二譬喻。三结劝应离。
  
  今初
  
  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著妄想。(魏云。愚痴凡夫。不能觉知唯自心见。执著外诸种种法相以为实有。是故虚妄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因自心熏习。依虚妄分别心故。唐云。凡夫无智不知心量。妄习为因。执著外物。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等一切自性。)
  
  
  疏曰。此总明凡外邪计。由于不达唯心也。
  
  
  二别说十二譬喻。又分为二。初有七譬。譬凡外妄计。二有五譬。譬依佛法起计。
  
  今初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魏作热阳焰。唐作热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
  
  
  疏曰。初群鹿逐焰譬。譬三毒取境而起邪计也。
  
  
  如乾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著相现。彼非有城。非无城。(唐云。非城。非非城。无智之人。无始时来执著城种妄习熏故。而作城想。)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
  
  
  疏曰。二计著干城譬。譬妄习取不实境也。海气所现。不可登临。故非有城。令起城想。故非无城。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己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疏曰。三追忆梦境譬。譬不达依正皆唯心也。
  
  
  譬如画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来外道恶见习气充满。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自坏坏他。余(唐作于)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言无。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胜求者当远离去。(唐云。欲求胜法。当速远离。)作如是说。彼堕自他俱见有无妄想已。堕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地狱。
  
  
  疏曰。四画像有无譬。譬断常邪见也。正法念处经具明心为画师。画作六道种种五阴是六道皆如画像。本无实法。而彼反计为有高下。起四句执。至于出世圣人不复画作六道五阴。乃离有无无生之论。而彼不能见故。反说为无。夫说六道实有。如计画像高下堕建立常见也。说出世无生为无。如不见画。并说画师纸笔胶色皆无。堕诽谤断见也。
  
  
  譬如瞖目。见有垂发。(二作毛轮)谓众人言。汝等观此。(魏云。为他说言。如是如是青黄赤白。汝何不观。)而是垂发。毕竟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如是外道妄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疏曰。五瞖见垂发譬。譬邪执不达性空也。余人不见。故非性。瞖者妄见。故非无性。二界依正。亦复如是。圣眼了知本空。凡愚计为实有也。
  
  
  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切性生。
  
  
  疏曰。六火轮非轮譬。譬相似相续法中。凡外妄计为常为一。不知诸法念念灭也。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二皆作玻瓈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魏云。说非有法依因缘生。唐云。说非有为生。)缘有者言灭。(魏云。复有说言实有法灭。唐云。坏于缘有)
  
  
  疏曰。七水泡似珠譬。譬外道取不实法。起生灭执也。世间戒定慧法不能出离生死。如水泡无摩尼用。智者不取。故非摩尼。愚小计著。故非非摩尼。当其有本非有。而彼妄说有生。逮取之而不可得。又复妄言有灭。岂知水性无生灭哉。初有七譬。譬凡外妄计竟。
  
  
  二有五譬。譬依佛法起计。又二。初正显俗谛是随情说。二以五譬譬其非实。
  
  初又二。初斥世间因明不应摄取。二显随情俗谛是化佛说。
  
  今初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已。(魏云。彼诸外道建立三种量五分论。)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著。(唐云。立三种量已。于圣智内证离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别。)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唐云。诸修行者。转心意识。离能所取。住如来地。自证圣法。于有及无。不起于想。)若复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想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唐云。若于境界起有无执。则著我人众生寿者。)
  
  
  疏曰。三种量者。现量。比量。圣言量也。五分论者。宗因喻合结也。宗因喻亦名三支比量。合结不过成之而已。然三量五分。本是佛说。而魏译直云外道建立。宋唐二译。虽不直云外道。观其文意。亦是有性妄想计著之由。当知法无邪正。邪正在人。佛本以三量五分破有无执。若依之更执有无。则佛法亦成外道也。离二自性事者。远离徧计及依他执。即圆成实之体性也。此圆成实。性离有无。非能所取。若执有无。便成能所。则有法相及我相矣。
  
  
  二显随情俗谛是化佛说
  
  大慧。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法佛说。又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唐云。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是化佛说。非法佛说。化佛说法。但顺愚夫所起之见。不为显示自证圣智三昧乐境。)
  
  
  疏曰。诸阿含经。亦说诸法自相共相。以破愚夫虚妄我执。葢彼旣不能达唯心境界。故亦不能即于化身而见法身也。初正显俗谛是随情说竟。
  
  
  二以五譬譬其非实
  
  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
  
  
  疏曰。自心如水。诸法如影。水外无影。故非影。水中显现。故非非影。捞不可得。故非树形。宛然是树。故非非树形。当知自心现量。本非有无。不应计著也。
  
  
  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唐云。譬如明镜。无有分别。随顺众缘现诸色像。)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魏云。有缘得见。无缘不见故。)妄想愚夫而作像想。(魏云。自心分别。见像有无。)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现。妄想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疏曰。自心如镜。诸法如像。对缘显现而非有。离缘不现而非无。外道不达。妄作有无计著也。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魏云。譬如诸响。因入山河水风空屋和合而闻。彼所闻响。非有非无。何以故。因声闻声故。唐云。譬如谷响。依于风水人等音声和合而起。彼非有非无。以闻声非声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疏曰。诸法如响。缘生无实。非有非无。不应计著。计著则成外道也。
  
  
  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热焰用流。洪浪云涌。(唐云。日光照触。焰水波动。)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唐云。彼非有非无以倒想非想故。)如是愚夫。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想计著。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缘自住事门。(唐云。无始戏论恶习所熏。于圣智自证法性门中。见生住灭一异有无俱不俱性。)亦复如彼热焰波浪。
  
  
  疏曰。光焰本非波浪。无贪倒者。知其非性。有贪倒者。则非非性。愚夫于法性中。妄见生住灭等。亦犹是也。
  
  
  譬如有人。咒术机发。以非众生数。毗舍阇鬼方便合成。动摇云为。(魏云。譬如有人。依咒术力。起于死尸。机关木人无众生体。依毗舍阇力。依巧师力。作去来事。唐云。譬如木人及以起尸。以毗舍阇机关力故。动摇运转。云为不绝。)凡愚妄想计著往来。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计著。不实建立。
  
  
  疏曰。死尸木人。皆无执受。名为非众生数。毗舍阇。此云啖精气鬼。又云颠鬼机关以运木人。则木人动摇云为。颠鬼以合死尸。则死尸动摇云为。识情执著四大六根。则四大六根妄有动摇云为。当知本与木人死尸无异不应妄计有众生也。二别说十二譬喻竟。
  
  
  三结劝应离
  
  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畤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焰。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唐云。诸识蕴有五。犹如水树形。所见如幻梦。不应妄分别。三有如阳焰。幻梦及毛轮。若能如是观。究竟得解脱。)譬如渴鹿想。(唐作热时焰。)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唐云。如翳者所见。愚夫生执著。)于无始生死。计著摄受性。(唐云。无始生死中。执著所缠覆。)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唐云。退舍令出离。如因榍出榍。)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于彼无有作。犹如焰虚空。(唐云。此中无所有。如空中阳焰。)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唐云。诸蕴如毛轮。于中妄分别。唯假施设名。求相不可得。)如画垂发幻。梦乾闼婆城。火轮热时焰。无而现众生。(唐云。实无而见有。)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一切性显现。如画热时焰。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唐云。心识亦如是。普现众色相。如梦空中焰。亦如石女儿。)
  
  
  疏曰。初四句。唐作八句。先颂远离观也。次十句。颂愚夫计著如渴鹿也。次如逆楔等十句。重颂对治观也。次言教等十二句。重颂愚夫计著之非也。后明镜等八句。结显诸法有即非有也。初破外计竟。
  
  
  二申正法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
  
  
  疏曰。唯心所现诸法。故非一。诸法并是唯心。故非异。唯心诸法不相违故。故非亦一亦异。诸法唯心非戏论故。故非非一非异。又诸法唯心。故非有。唯心诸法。故非无。不相违。故非亦有亦无。非戏论。故非非有非无。又念念灭。故非常。念念生。故非无常。不相违。故非亦常亦无常。非戏论。故非非常非无常。不执心外有法。故离建立。不拨唯心诸法。故离诽谤也。
  
  
  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唐云。诸佛说法。以缔缘起灭道解脱而为其首。)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唐云。非与胜性自在宿作自然时微尘等而共相应。)
  
  
  疏曰。真谛。谓苦集灭道四圣谛也。缘起。谓十二因缘也。道灭者。四谛所归重也。解脱者。十二因缘还灭门也。四谛则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不同。而意显出世道灭。因缘亦有思议不思议生灭不生灭之不同。而意显还灭解脱。然世出世间因果。皆不离心。流转还灭。亦不离心。故非外道胜性等妄计也。无因。即唐译自然。自性相续。即唐译宿作。阿含破外道宿作因论。谓现见有人。作善即得善报。为恶即得恶报。何得一向但委于宿作耶。余如他处广破。
  
  
  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唐云。诸佛说法。为净惑智二种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无相法中。而善分别诸乘地相。犹如商主。善导众人。)
  
  
  疏曰。若不知百八句皆无所有。则无以净二障。若不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亦无以净二障。今由了达百八句皆无相故。则有即非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故。则无即非无。是谓佛正法也。第九离四句门竟。
  
  
  第十明四种禅门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二。初总标。二别释。
  
  今初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魏云。念真如禅。唐云。攀缘真如禅。)如来禅。
  
  
  疏曰。上云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故遂明四种禅也。初即世间禅。及藏教事禅。二即通教。及别三贤所修禅。三即别地所行禅。四即圆住以上所行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