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疏曰。妄想自性。唯识名徧计所执性。大乘止观。名分别性。周徧计度。故名徧计。即是虚妄我法二执。譬如于绳计蛇。于杌计鬼。毫无实境也。缘起自性。唯识名依他起性。谓心心所体。及相见分。并依众缘而得起故。成自性。唯识名圆成实性。大乘止观。名真实性。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故名圆成实也。
二释为三。初释妄想自性。二释缘起自性。三释成自性。
今初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唐云。谓彼依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著故。大慧。彼计著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唐云。谓计著内外法。)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唐云。谓即彼内外法中计著自共相。)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
疏曰。妄想自性从相生者。谓从缘起相而起妄想分别。如从绳杌。起蛇鬼妄分别也。缘起自性事相相者。指五法中之名也。行显现事相相者。指五法中之相也。计著于名。妄想分别内外诸法。是名相计著相也。计著于相。妄想分别内外法中自共相等。是事相计著相也。故唯识云。次所徧计。自性云何。摄大乘说。是依他起徧计心等所缘缘故。此之谓也。
二释缘起自性
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唐云。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
疏曰。一切色心诸法。皆是仗因托缘而生。故名缘起。言所依者。第八现行。为根本依。第七现行。为染净依。第六现行。为分别依。第八所藏种子。为种子依。前五识。以五净色根为不共亲依。第六。以第七为不共亲依第七第八。更互为依。诸心所法。各依心王而得同起。故名依也。言所缘者。第八以三类性境为所缘。第七以第八见分为所缘。第六以一切诸法为所缘。前五以现在五尘为所缘。心所所缘。同于心王。故名缘也。又诸色法。各依种子为所依因。各以心心所之见分为增上缘。故云若依若缘生也。
三释成自性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魏云。谓诸佛如来离名字相境界相事相相。圣智修行境界行处。是名第一义谛相。诸佛如来藏心。唐云。谓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自证圣智所行真如。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
疏曰。若离名相事相二种妄想。即名正智。正智所证真如理性。本来不动。名为如如。理外无智。智外无理。理智不二。即如来藏心也。二释竟。
三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相觉想。(二作分别。)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疏曰。此以五法摄三性也。谓一名。二相。三觉想。即是妄想缘起二种自性之相。四正智。五如如。即是成自性相也。然此三性五法。诸圣教说相摄不定。具如唯识广明。今以名相为所妄想。觉想为能妄想。同是妄想自性。依于觉想而有名相。缘于名相而有觉想。同是缘起自性。正智如如。无颠倒故。名为成自性也。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三)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疏曰。正智如如。是成自性。可称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名相觉想。乃妄想、缘起、自性。何得是自觉圣智趣所行耶。当知此有二义。一者正智如如体外。别无名相及觉想故。能了名相觉想无性。即是正智及如如故。二者众生没于名相觉想。所以不达正智如如。圣人旣证正智如如。即能善知众生名相觉想种种差别稠林。应病与药。令得破除故。所谓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也。六明三自性相竟。
七明二无我相二。初标。二释。
今初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魏云。人无我智。法无我智。唐云。人无我相。法无我相)
疏曰。二无我。亦名二空。谓人空。法空也。人者。假名众生也。无我者。假名众生无实主宰体性也。法者。蕴、处、界、等色心、诸法也。无我者。色心诸法。亦无实主宰体性也。魏云智者。约能观言之也。唐云相者。约所观言之也。人执、唯局凡夫外道。法执、通于凡外及三乘人。
二释为二。初释人无我。二释法无我。
今初
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五)阴(十八)界(六)入聚。无知业爱生。(唐云。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色等摄受计著生识。(唐云。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著。)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唐云。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焰)。如(迅)风。如(浮)云。刹那展转坏。(唐云。刹那。相续。变坏不停。)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唐云。如猛火。)无始虚伪习气(为)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唐云。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唐云。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善彼相知。(唐云。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
疏曰。人无我观。一往与声闻同。而细研有异。声闻但观阴界入法。无我我所。无常苦空不净而已。不知皆是藏心所显现也。今先总观阴界入聚。从无知业爱生。离我我所。次别观眼等转识。从根尘摄受计著生。而此根尘依正。皆从藏心显现。是一切唯识。识不自在。无有主宰。无所摄属。非我我所也。又观此识。如河流种子等。刹那变坏不停。即是行阴无常。无主宰。不自在。无摄属。亦非我我所也。又观此识。躁动如猿猴。即是想阴无主宰。不自在。无摄属。亦非我我所也。又观此识。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即是受阴无主宰。不自在。无摄属。亦非我我所也。又观生死有轮之中。种种色身。但如机发像动。即是色阴无主宰。不自在。无摄属。亦非我我所也。
二释法无我二。初明观。二显益。
今初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唐云。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唐云。唯共积聚爱业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唐云。互为缘起。无能作者。)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唐云。蕴等亦尔。离自共相。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唐云。愚夫分别。非诸圣者。)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唐云。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唐云。是名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
疏曰。阴界入等。名之为法。唯是妄想所现之相。故无我也。盖旣知其无我我所。又岂有自共相可得哉。但由凡夫不实妄想之力。似有种种自共相现耳。是故心意识八种。悉皆无性。不唯名相妄想三法本离。即正智如如二法、亦本离也。不唯妄想缘起二性本离。即成自性亦本离也。如因醉见屋转。说屋不转。屋本不名为不转也。如因捏见二月。说一月真。月本不名为一真也。如因狂怖失头。说头不失。头本不名为不失也。是故若达名相妄想本空。即是正智如如。若计正智如如是有。便成妄想名相。故云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空无可空。遣无可遣。乃名为离。乃名法无我智。
二显益
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唐云。得此智已。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唐更有云。诸有所作。皆悉已办。)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连华王像大宝宫殿。(唐云。住是地已。有大宝莲华王。众宝庄严。于其华上。有宝宫殿。状如莲华。)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唐云。菩萨往修幻性法门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唐云。同行佛子。前后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唐云。一切佛刹所有如来。皆舒其手。如转轮王子灌顶之法而灌其顶。)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智法趣。(唐云。获自证法。)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疏曰。当得初地。别教菩萨见道位也。而云不久当得。又云渐进超九地相等。则是借别明圆。不同历别权行。定经尔所劫数也。大宝莲华王宫殿。具如华严所明。不同色究竟天带劣胜应而已。七明二无我相竟。
八破建立诽谤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唐云。得菩提已。破建立常。诽谤断见。令于正法不生毁谤。)
二答二。初偈略答。二长文广答。
今初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魏云。心中无断常。身资生住处。惟心愚无智。无物而见有。唐云。身资财所住。皆唯心影像。凡愚不能了。起建立诽谤。所起但是心。离心不可得。)
疏曰。此明不达唯心。故有建立常见。诽谤断见。而究竟常本非常。断亦非断。无彼常之与断。但是自心现量也。盖彼二见。不过依于现在之根身。及所受用之资财。所建立住处之器界。妄想计度为常为断。而不知身受用建立。一切唯心。由其愚痴无有智慧。乃成建立及诽谤耳。及心及字。应作唯字。
二长文广答三。初标四种建立及释诽谤。二重释四种建立。三结劝应离。
今初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魏云。建立非有相。唐云。无有相建立相。)非有见建立。(魏云。建立非正见相。唐云。无有见建立见。)非有因建立。(魏云。建立非有因相。唐云。无有因建立因。)非有性建立。(魏云。建立非有体相。唐云。无有性建立性。)是名四种建立。又诽谤者。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魏云。何者是谤相。大慧。观察邪见所建立法。不见实相。即谤诸法。言一切无。唐云。诽谤者。谓于诸恶见所建立法。求不可得。不善观察。遂生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疏曰。一切诸法。皆唯心现。心外无相。心外无见。心外无因。心外无性。而彼妄计有相有见有因有性。是谓建立。堕在常见。又于彼所建立。求不可得。遂谓一切都无是谓诽谤。堕在断见。殊不知心外之有。实非有也。唯心所现之若相若见若因若性。非断无也。
二重释四种建立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著。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著生。
疏曰。迷于自心现量。妄见有阴界入。譬如翳目所见空华。岂有自相共相可得。而妄计云。此自相如是。此共相不异但是无始虚伪习气所生耳。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
疏曰。阴界入虚妄和合。假名为我为人为众生为寿命。乃至为士夫。即阴界入。求我等不可得。离阴界入。求我等亦不可得也。乃于此妄立十六知见。何异计绳为蛇疑杌为鬼哉。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魏云。谓初识不从因生。本不生。后时生。如幻本无。因物而有。因眼色明念故识生。生已还灭。是名建立非有因相。唐云。谓初识前无因不生。其初识本无。后眼色明念等为因。如幻生。生已有。有还灭。是名无有因建立因。)
疏曰。如来藏心不变随缘。是故众生无始以来。法尔有八种识。及诸心所体及相见。一切种子。能起现行。现行法尔复熏种子。互为因果。展转不绝。又第八识与诸种子。无始时来俱灭俱生。恒转如流。恒故非断。转故非常。念念望前。皆名为果。念念望后。皆名为因。因果宛然。二皆无性。由彼不知心性无始终义。妄谓最初识心。设无他因。则本不生。必以眼色明念等为因。识乃得生。生已虽是实有。有还灭坏。故后不实如幻。是谓非有他因。而妄建立因相也。盖彼计眼色明念为因生识。则不知种子生现行义。彼计生已还坏而名如幻。则不知现行熏种子义。不知种子现行皆是唯心。更计异因。所以妄谓前本不生。后还坏灭。中间生处。名为实有而不知心。性无前无后。三世一际。一切诸法。当体如幻。非待坏已。方名如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