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二释各别种性二。初叙计。二结斥。
今初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魏云。复有余外道。求证涅槃。而作是言。觉知我人众生寿命作者受者丈夫。以为涅槃。唐云。复有众生。求证涅槃。言能觉知我人众生养者取者。此是涅槃。)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魏云。复有余外道。见一切诸法。依因而有。生涅槃心故。唐云。复有说言见一切法因作者有。此是涅槃。)
疏曰。此明凡外我法二执。于非涅槃法中妄计涅槃也。然标名中。列在第五。今第二先释之者。一正是藏教所对治故。二欲与三藏同弹斥故。文有二段。初即我执。具有十六知见。此经略列其六。魏加作者受者。唐加取者。广如大般若经所列。究竟不过一我执耳。夫佛法中。以破除虚妄我执。为最初入道要门。是故古来宗匠接人。或云。将心来与汝安。或云。谁与你拖者死尸来。或云。不思善不思恶时。阿那个是你本来面目。或云。念佛的是谁。或云。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或云。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或云。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本来面目。或云。死了烧了时如何。或云。正睡著无梦无想时。主人公在甚么处。凡此皆所以夺破我执。欲令顿悟生空法空故也。而后世乘言滞句之流。反欲寻得一物。以为是心。是本来面目。是能念的。乃至是主人公。岂不堕外道我执耶。次即法执。谓一切法。悉由作者。或冥谛作。或神我作。或虚空作。或四大作。或极微作。或自在天作。或云时作。或云方作。或云声作。所作无常。有生有灭。能作是常。不生不灭。名为涅槃。如近世天主邪教。计有天主无始无终。能生万物。若奉天主。则能生天永受天乐。亦其类也。
二结斥又二。初正斥外道。二兼斥声闻。
今初
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魏云。彼诸外道无涅槃解脱。以不见法无我故。唐云。彼无解脱。以未能见法无我故。)
疏曰。外道并不见人无我。而但斥云不见法无我者。以彼旣发求证涅槃之心。或时遇佛。亦得引入三藏析法拙度故也。然此凡外我法二执不断。则声闻所证。解脱。彼亦非分矣。又据二译。则第五各别种性。名无种性。自于一阐提中释之。今文仍是释声闻乘。所谓附佛法之外道耳。
二兼斥声闻
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魏云。是名声闻乘外道性。于非离处而生离想。汝应转此邪见。修行如实行故。唐云。此是声闻乘及外道种性。于未出中。生出离想。应勤修学。舍此恶见。)
疏曰。外道不出分段生死。声闻不出变易生死。皆自妄作出生死觉。菩萨所应转舍也。二释各别种性竟。
三释缘觉乘性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魏云。谓闻说缘觉证法。唐云。谓若闻说缘觉乘法。)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魏云。不乐愦闹故。唐云。离愦闹缘。)所有不著。(魏云。观察诸因缘法故。不著诸因缘法故。唐云。无所染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魏云。闻说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其心随入故。唐云。有时闻说现种种身。或聚或散。神通变化。其心信受。无所违逆。)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疏曰。十二缘生。此有故彼有。其相各别。而皆无间。若能远离愦闹。观察有为生灭过恶而不取著。则知诸法从缘无性。能起神通离合变化。意指通教体法观门。故于彼乘种性。随顺为其说法。可以破外道声闻法执。可以转接入别圆也。
四释如来乘性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唐云。如来乘种性所证法有三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魏云。一者证实法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魏云。二者离实法证性。唐云。所谓自性无自性法。)得自觉圣无间种性。(魏云。三者自身内证圣智性。唐云。内身自证圣智法。)外刹殊胜无间种性。(魏云。四者外诸国土胜妙庄严证法性。唐云。外诸佛刹广大法。)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魏云。若闻说此一一法时。但阿棃耶心。见外身所依资生器世间不可思议境界。不惊不怖不畏者。当知是证如来乘性人。是名如来乘性证法人相。唐云。若有闻说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现身财建立阿赖耶识不思议境。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如来乘性。)
疏曰。自性法无间种性者。谓随缘不变。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之理也。离自性法无间种性者。谓不变随缘。如来藏心。不守自性。举体而为百界千如诸法。然此诸法。皆即实相。十二类生。皆如来种也。此二并指性德法身。故唐译合为一也。得自觉圣无间种性者。一心三智。照此非权非实而权而实之境。般若德也。外刹殊胜无间种性者。佛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解脱德也。闻此三德。不惊怖畏。及闻根身资具器界不思议境。皆自心识所现。亦不惊怖畏者。则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为如来乘种性也。
五释不定性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魏云。若人闻说此三种法。于一一中有所乐者。随顺为说。唐云。谓闻说彼三种法时。随生信解。而顺修学。)
疏曰。三种法。即声闻乘法缘觉乘法。如来乘法也。夫声闻无间种性。止喜闻声闻法。不乐缘觉及如来法。缘觉无间种性。止喜闻缘觉法。于声闻法必所不屑。于如来法必未能信。如来乘无间种性。旣于不思议境不惊怖畏。必不志求二乘之法。今云随闻随生信解。故知非彼三无间种。但名为不定也。然声闻法。堪拟藏教。缘觉法。堪拟通教。如来法。堪拟圆教。则此不定种性。堪拟通入别。通入圆。及别教也。他经明九乘中有菩萨声闻。菩萨缘觉。菩萨菩萨。智者大师判为别教。亦同此意。二释相竟。
三会通又二。初会三乘。二会阐提。
初中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又二。初为实施权。二开权显实。
今初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魏云。说三乘者。为发起修行地故。说诸性差别。非究竟地。为欲建立毕竟能取寂静之地故。唐云。为初治地人而说种性。欲令其入无影像地作此建立。)
疏曰。初治地人。未证真实平等法性。故为建立种性差别。令其耻小慕大。舍权趣实。正欲令其超入无所有地而施三权。不可执权而昧实也。
二开权显实
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魏云。彼三种人。离烦恼障重习。得清净故。见法无我。得三昧乐行故。声闻缘觉毕竟证得如来法身故。唐云。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
疏曰。自觉藏者。以自觉圣智。证知藏识不思议境界也。声闻尚得佛身。况缘觉及不定性乎。故魏译云彼三种人也。问。开权显实。功在法华。此经乃方等摄。何得有此开显。答。钝根声闻。须至法华开显。此经自为菩萨广说大乘法要。岂容拘拘于别五时之一途。欲使如来说法不自在耶。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魏云。逆流修无漏。往来及不还。应供阿罗汉。是等心惑乱。唐云。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是等诸圣人。其心悉迷惑。)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魏云。我说于三乘。一乘及非乘。唐云。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唐云。为愚夫少智。乐寂诸圣说。)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唐作二取。)住于无所有。(唐作无境界)何建立三乘。(魏云。建立于三乘。为住寂静处。)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魏云。无想定灭尽。唐云。乃至灭受想。)亦无有心量。(魏云。亦皆心中无。唐云。唯心不可得。)
疏曰。须陀槃那。亦云须陀洹。此翻逆流谓修无漏。逆生死流。又翻预流入流。谓初预入法性流也。三乘非乘者。权即实故。为乐寂诸圣说也。一乘非乘者。实即权故。为愚夫少智说也。第一义者。非权非实。心外无境。何有三乘。三乘尚自非有。况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及无想定灭尽定等。岂有心外之实法哉。初会三乘竟。
二会阐提二。初正明二种阐提。二问答会通。
初又二。初总标。二别释。
今初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魏云。何者无性乘。谓一阐提。大慧。一阐提者。无涅槃性。何以故。于解脱中不生信心。不入涅槃。大慧。一阐提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焚烧一切善根。二有怜悯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唐云。此中一阐提。何故于解脱中不生欲乐。以舍一切善根故。为无始众生起愿故。)
疏曰。若据魏译。则前文所明二种外道。乃是声闻乘不得意人。今方正释无种性人。若据今经。前已标释各别种性。今正会通一阐提人。必有菩萨阐提以化度之。还能成佛。不同权说阐提无佛性也。故云。彼断善根阐提。设非发大愿之阐提。则世间何由转而为解脱哉。余对二译可知。
二别释二。初释舍善根。二释发大愿。
今初
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疏曰。世间恶人。虽具十恶五逆。若不谤法。则善根犹未断尽。堪修取相无生二忏。不名为一阐提。今旣谤菩萨藏。则一切出世善根悉断。纵不具足五逆十恶。兼有世间微善。亦必常在生死。不能入涅槃也。
二释发大愿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魏云。怜愍众生。作尽众生界愿者。是为菩萨。大慧。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入涅槃。是名二种一阐提。无涅槃性。以是义故。决定取一阐提行。唐云。云何为无始众生起愿。谓诸菩萨以本愿方便。愿一切众生悉入涅槃。若一众生未涅槃者。我终不入。此亦住一阐提趣。此是无涅槃种性相。)
疏曰。众生度尽。方入涅槃。以众生界不可尽故。永不自入涅槃。是故名为菩萨阐提也。初正明二种阐提竟。
二问答会通二。初问。二答。
今初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魏云。此二种一阐提。何等一阐提。常不入涅槃。)
二答
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魏云。菩萨一阐提。常不入涅槃。何以故。以能善知一切诸法本来涅槃。是故不入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魏云。彼舍一切善根阐提。若值诸佛善知识等发菩提心。生诸善根。便证涅槃。)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疏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如空本无花。不俟更灭。故菩萨阐提。毕竟不复入涅槃也。断善根阐提。但断修善。而性善不断。故不觉不知。受佛菩萨善知识等之所熏发。还生善根。证涅槃性也。然此五性差别。若据瑜伽唯识等论。则决定是有。若据法王等经。则决定是无。若得今经及圆觉意。则无不碍有。有不碍无。何以言之。如来藏心。生佛平等。本无差别。而无始熏习。万有不齐。所以现见诸机不同。安得一向执无。此瑜伽唯识所以明其有也。众生种性虽各不同。而法性平等。诸佛大愿。亦复平等。所以毕竟终令成佛安得一向执有。此法王等经所以明其无也。为实施权。故无不碍有。开权显实。故有不碍无。约无始本有种子。则一心必具十界。安得不具佛界种子。约无始新熏种子。则随缘生长不同。安得不分五性差别。如一地所生。必有三草二木。则无差别不碍差别。如三草二木。毕竟还归于地。则有差别不碍无差。此一代时教之脉胳。法华三昧之旨归也。五明种性差别竟。
六明三自性相三。初标。二释。三结。
今初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魏云。三法自体相。唐云。三自性相。)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魏云。虚妄分别名字相。唐云。妄计自性。)缘起自性。(魏云。因缘法体自相相。)成自性。(魏云。第一义谛法体相。唐云。圆成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