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此破转计相分为一切种而妄救也。相分有漏种子。是第五所缘门摄。故触等可以例王。今一切种。乃第三因相门。岂触等所可例同。若即指一切种为所缘。则执受处中。复有所缘种子。不几为重言乎。
  
  又彼所说。亦如是言。无简别故。咸相例者。定不成证。勿触等五。亦(如识之)能了别。触等亦(如识之)与触等相应。由此故知。亦如是者。(乃)随所应(而)说。非谓一切。
  
  触等不以了别为行相。触不与触相应。乃至思不与思相应。一刹那中。无二触故。乃至无二思故。六释心所例王门竟。
  
   (辛)七释因果法喻门二。初明正义。二斥异说。(壬)初中二。初正释颂文。二通妨显理。(癸)今初。
  
   (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以)是(三)界。(六)趣。(四)生。施设(之根)本故。(体)性坚(住)持(诸)种(子)。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前七)转识(所)熏。(令)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如暴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又如暴流。漂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
  
  因果。简我执。生灭。简常执。生灭故非常。因果故非一。譬如暴流。前后相续。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故非断常。可喻此识。又有三义相似。一者能漂溺故。二者转识间断。此不断故。如波涛有起灭。而流不断。三者习气及心所法。恒随转故。识所执受之内习气。喻如水内之鱼。识所相应之触等五法。喻如水面之草也。余可知。
  
   (癸)二通妨显理。有两番问答。
  
   (难曰)。过去未来。既非实有。非常可尔。非断如何。断岂得成缘起正理。(答曰)。过去未来。若是实有。可许非断。如何非常。常亦不成缘起正理。(虽然)。岂(但)斥他(之)过。己(所立)义便(得)成(就)。若不摧(破)邪(宗)。难以显(明)正(理)。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续如流。何假去来(实有)。方成非断。
  
  称之两头。以喻因果。称之低昂。以喻生灭。低昂时等。以喻生灭同一刹那。无有前后也。
  
   (又难)。因现有位。后果(尚自)未生。(则)因是谁(之)因。果现有时。前因(既)已灭(谢。则)果是谁(之)果。既无因果。谁离断常。(答曰)。若(谓)有因(之)时。(即)已有后果(者)。果既本(来是)有。何(须更)待前因。因义既无。果义宁有。无因无果。岂离断常。(今大乘)因果(之)义。(所由)成(立。正唯)依(现在有)法作用(显示。所以远离断常。成缘起理)。故(汝之)所诘难。非(有)预(于)我(大乘正)宗。(若使果)体既(是)本有。(则果)用亦(复)应然。(以)所待因缘。亦本有故。(则体用皆本来有。何须更待前因。既无因义。亦无果义)。由斯汝(所执)义。因果定无。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即诸法自相)。深妙离言。(假智及诠。所不能到。今之)因果等言。皆(依增益相似。而)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于)现(在)识(上)。似彼(当果会因之)相(而)现。如是因果。(总不离现前一刹那法)。理趣显然。远离(断常)二边。契会中道。诸有智者。应顺修学。
  
  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即名为果。望后即名为因。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己灭。无可缘故。约现在因。记未来果。则无量劫后。犹如指掌。乃于现识。变似未来果相。而非实缘未来事也。以未来未生。无可缘故。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又宗镜云。过去未来无体。刹那熏习。唯属现在。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也。故名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皆是即今现在一心。更无别理。初明正义竟。
  
   (壬)二斥异说二。初正斥。二结劝。(癸)初中二。初斥余部。二斥经部。(子)初又二。初叙计。二破斥。(丑)今初。
  
  有余部说。虽无去来。而有因果。恒相续义。谓现在法。极迅速者。犹有初后生灭二时。生时酬因。(即名果相)。灭时引果。(即名因相)。时虽有二。而体是一。前因正灭。后果正生。体相虽殊。而俱是有。如是因果。非假施设。然离断常。又无前(来因是谁因。果是谁果之)难。谁有智者。舍此信余。
  
   (丑)二破斥。
  
  彼有虚言。都无实义。何容一念。而有二时。生灭相违。宁同现在。灭若现在。生应未来。有故名生。既是现在。无故名灭。宁非过去。灭若非无。生应非有。生既现有。灭应现无。又二相违。如何体一。非苦乐等。见有是事。生灭若一。时应无(初后之)二。生灭若(是)异(时)。宁说(其)体(是)同。故(所执)生灭时。俱现在有。(而)同依一体(者)。理必不成。
  
  何容下。先破一念二时。又二下。次破生灭体一也。非苦乐等。见有是事者。生灭二法。喻如苦乐二受。决定相违。安有体是一者。量云。生与灭是有法。体定非一宗。因云。相违故。喻如苦与乐。初破余部竟。
  
   (子)二破经部。
  
  经部师等。(所计)因果相续。理亦不成。彼不许有阿赖耶识。能持种故。
  
  前六转识。展转相望。虽亦得有因果之义。而多间断。不能相续。若无本识。受熏持种。则何理能成因果相续之缘起哉。初正斥竟。
  
   (癸)二结劝。
  
  由此应信大乘所说因果相续。缘起正理。
  
  七释因果法喻门竟。
  
   (辛)八释伏断位次门二。初正释舍赖耶义。二通明第八异名。(壬)初中二。初正明能舍之位。二简示所舍唯名。(癸)初又二。初明正义。二斥异解。(子)初又二。初正释。二通妨。(丑)今初。
  
  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皆悉)名阿罗汉。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此中所说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皆已永害烦恼贼故。(是杀贼义)。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是应供义)。永不复受分段生故。(是无生义)。云何知然。决择分说。诸阿罗汉。独觉如来。皆不成就阿赖耶故。集论复说。若诸菩萨。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如来故。
  
  粗重。即种子之别名。阿罗汉是小乘无学果位。独觉是中乘无学果位。如来是大乘无学果位。次引集论。显如来亦名为阿罗汉。以断烦恼障故。成阿罗汉。以断所知障故。成如来也。
  
   (丑)二通妨又二。初问。二答。(寅)今初。
  
  若尔。菩萨(于入地后。现行烦恼。虽复渐伏)。烦恼种子未永断尽。非阿罗汉。应皆成就阿赖耶识。何故即彼决择分说。(一切)不退菩萨。亦不成就阿赖耶识。
  
  若据前义。则菩萨至成佛时。方得名阿罗汉。方舍此识。今云不退菩萨。亦不成就。故问之也。盖菩萨初地已上。即名为不退故。
  
   (寅)二答又二。初约二乘回心名不退。二约八地已上名不退。(卯)今初。
  
  彼说二乘无学果位。回心趣向大菩提者。(纵未登地)。必不退起烦恼障故。趣菩提故。即复转名不退菩萨。彼不成就阿赖耶识。(虽名菩萨)。即摄在此阿罗汉中。故彼论文。不违此义。
  
  不起烦恼。故名不退。趣大菩提。故名菩萨。彼论乃指此人。为不退菩萨。不指直修大乘登初地者。故不相违。
  
   (卯)二约八地已上名不退。
  
  又不动地以上菩萨。一切烦恼永不行故。法驶流中。任运转故。能(于)诸行(之)中起诸行故。刹那刹那。转增进故。此位方名(真正)不退菩萨。然此菩萨。虽未断尽异熟识中烦恼种子。而缘此识(之)我见爱等(四种烦恼)。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永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故)此(颂中)亦说彼(不动地以上)名阿罗汉。
  
  此明直修大乘者。须至八地以上。方得烦恼永伏。亦可名阿罗汉也。所知法执。漂溺有情。受不思议变易生死。名法驶流。已得自在。名任运转。心心流入萨婆若海。故刹那刹那转增进也。初明正义竟。
  
   (子)二斥异解二。初正破。二破救。(丑)初中二。初叙计。二破斥。(寅)今初。
  
  有义。初地以上菩萨。已证(我法)二空所显(真如)理故。已得(根本后得)二种殊胜智故。已断分别(烦恼所知)二重障故。能一行中起诸行故。虽为利益(众生)。起诸(现行)烦恼。而彼不作烦恼过失。故此亦名不退菩萨。然此菩萨。虽未断尽俱生烦恼。而缘此识(之)所有分别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亦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此(颂之中)亦说彼(初地以上)。名阿罗汉。故集论中作如是说。十地菩萨。虽未永断一切烦恼。然此烦恼犹如咒药所伏诸毒。不起一切烦恼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已断烦恼。故亦说彼名阿罗汉。
  
   (寅)二破斥。
  
  彼说非理。(以)七地已前。犹有俱生我见爱等。执藏此识。为自内我。如何已舍阿赖耶名。若彼分别我见爱等不复执藏。说名为舍。则预流等诸有学位。亦应已舍阿赖耶名。许便违害诸论所说。
  
   (丑)二破救又二。初叙救。二破斥。(寅)今初。
  
  地上菩萨所起烦恼。皆由正知。不为过失。非预流等。得有斯事。宁可以彼(预流果等)。例此(地上)菩萨。
  
   (寅)二破斥。
  
  彼六识中。所起烦恼。虽由正知。不为过失。而第七识。有漏心位。任运现行。执藏此识。宁不与彼流等同。由此故知。彼说非理。
  
  初正明能舍之位竟。
  
   (癸)二简示所舍唯名。
  
  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槃。
  
  阿罗汉断尽烦恼。名证有余涅槃。由其异熟识体仍在。能持旧有漏种。令有根身。寿命不断。直俟余残果报既尽。方入无余涅槃。设无此识持种。则身命便应尽灭。而入无余涅槃矣。云何现有证阿罗汉。仍住世间者耶。初正释舍赖耶义竟。
  
   (壬)二通明第八异名二。初正释诸名。二结归二位。(癸)今初。
  
  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徧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可谓)无学位(及)不退菩萨。(亦)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可谓)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若在)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如契经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
  
  契经。如来功德庄严经也。无垢识。标名也。净无漏界。示义也。解脱一切障。明离障解脱至究竟也。圆镜智相应。明相应之慧心所。名为大圆镜智也。
  
  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故)此(颂)中偏(先)说(之。若)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缘觉。入无余依涅槃时(亦)舍。(至于)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心等(四名)。通(一切位)故。随(染净)义。(如)应说(之)。
  
  众生分中名染心。佛果位中名净心。众生分中。执持有漏种子及有漏色根。佛果位中。执持无漏种子及无漏色根。众生分中。名染所知依。佛果位中。名净所知依。众生分中。名世间种子识。佛果位中。名出世种子识。故云随义应说也。然此中谓二乘入无余依涅槃舍者。仍带通教方便说之。若据大乘实义。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缘觉出生其中。受法性身。则仍未舍异熟识体。故法华云。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
  
   (癸)二结归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