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憨山老人梦游集
憨山老人梦游集
又。
别后日复一日。杳无音问。去人滋远。思人滋深。每见惟吾。未尝不惊咤相问。以何因缘。而消息顿断如此。忽得手书。云中冉冉而至。开函恍见颜色。且字字皆从真心实际流出。悲喜交集。及观照心时现。行住坐卧不离。者个数语。不觉喜心倒剧。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也。尝谓此道在人。本自具足。根不论利钝。悟不拘迟速。只在当人自信自肯耳。所谓一念回光。便同本有。岂向他觅。第开发自有时节因缘。向所得三吴诸故人书。企望居士。顿入此道。以同体念切。故有许多担忧。似乎居士习气偏胜。于此为难。独山野观居士脱体莹彻。如骇鸡犀枕。即有所偏。皆属客邪所感。非本然也。以入道如一镞破三关耳。但肯心一发。则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当之势。又何敢较其迟速。分其利钝乎。是则为居士忧者。如为郊邯郸之步者。忧其不成武耳。从古自有出格没量汉。安可与寻常比耶。大概此事。直是贵在勇猛。一踏到底。若习气忽发。但猛的一拶。如霸王之力。拔山举鼎。一齐用尽。又如一声叱咤。千人皆废。如此又何患习气不能消磨。才有一毫不能消磨之念。便堕怯弱。就觉不丈夫气矣。此事端在关心爱憎。最难打破处。着力一椎。若此处一破。则百千万种关棙子。一时齐破。若难处不破。纵将百千万种佛法。知见道理。一口吸尽。都无半点实用。世出世闲。通无利益。何以故。以病根未拔。犹如鼠毒。遇雷便发。若病根发。任作多少功名事。种种伎俩。都是病行。大非雄猛丈夫行也。既行非丈夫。又何以称丈夫。负超世之量哉。窃叹居士。人品才华。功名事业。天资学问。件件过人。若病根不拔。但能陵轹一世。不能陵轹千古。若肯将生平所负聪明力量。一齐收束。聚精会神。攒簇于此。一大事因缘上。一旦打破。则将从前万劫千生。种种恩怨荣辱。是非得失。烦恼业障。一齐化成无上菩提。光明种子矣。从此一番出头来。凡有所作所为。纤毫事业。皆从此段光明种子中发挥。事事法法。皆成不朽。此吾释迦老子。弃舍王宫。割断恩爱。雪山六年苦行。博得底。在居士一旦席卷而囊裹之。岂非一大雄猛丈夫哉。常笑勾践以会稽之耻。乃二十余年卧薪尝胆。其志止于吞吴而已。何其陋哉。山野每谓烦恼之贼。历劫侵吾正信。不止一吴。以之隳法净土。破涅盘城。置身苦海。漂流无涯。不止会稽之耻。吾人苟能切齿。立勾践之志。以复历劫生死之仇。正不必二十年之功也。以彼为之在人。而此为之在我。既为之在我。又何惮而不为耶。
又。
承示当此逆境。大得受用。极为欢喜。大段于逆境中。得大受用。皆大丈夫之能事。特家常过活耳。无甚奇特处。只是日用现前。顺境熟习惯便处。不觉发现。被他瞒过。此处为难耳。且如目前。无论大小不如意事。此逆境也。触着便怒。即被他触动。动则有苦。便不受用。此正是熟处难忘耳。生死机关。只在此一转处。此处转得过。立地便是圣人。若转不过。依然堕在烦恼窠窟里。此急流处。一拨转关棙子。便是拨天关之力量。非居士大力量人。金刚心地。断难施展。古人所谓佛法无多子。正此谓也。大概烦恼处。得受用快活。方为真受用耳。居士生平烦恼极大。而快活处亦大。即今若能将烦恼窠窟。一椎打得粉碎。全身跳入快活场中。回视百劫千生。习气影子。一口唾尽。此真是天上天下。第一自在没量大快活人也。居士能以此为孟浪否乎。今日完满道场。目前无量快活事。恨不得与居士共之。聊以此报平安耳。
又。
贫道此万里之行。仰仗诸佛慈力。 圣主弘恩。坐此瘴乡。得了此一段大事。真百千万亿劫。最上因缘也。惟念居士。与贫道同此甘苦。岂不能同此法味乎。谚云。日出事还生。尘海茫茫。终无究竟。得偷闲处且偷闲。念此丈夫之躯。撑拄乾坤。除却世闲事。更有出世闲无穷乐地。岂可以目前幻化。世闲妄想。便为究竟乎。居士别来二载。想于看破处。脚跟一步。必能渐入佳境矣。居士金刚心中一咳唾耳。何如。
与汤海若祠部
长干一别。眨眼十年。舍利身光。居然在目。即种种幻化之缘。皆属空华佛事耳。山僧坐此瘴乡。赖三宝真慈摄受之力。无诸烦恼。且以法缘消磨岁月。刁斗不异折脚铛耳。无奈历生文言习气。横发于无事甲里。千日之期。除奔走行伍供役之暇。诸著述。不下数十万言。虽无补于至道。聊见区区一念孤光。不昧于罗刹鬼国耳。谅知我者。不以此为迂也。
与刘存赤
吾人多生积劫。五欲淤泥。七情业火。深而且炽。豪杰之士。靡不为其陷溺烧煮。求一念回心。了不可得。况望其生远离心。求出苦道。专念栖心于净土乎。此又不独莲出淤泥。而又根从火发也。何喜如之。吾人欲出生死者。要知生死之根。欲求净土之本。殊不知净土之本。即生死之根也。是在此心一念转变之闲。不遗余力耳。愿公谛于日用现前境界。妻子团圞之际。朋友交接之闲。义利交攻之处。喜怒未发之前。预先着眼觑定。真真实实。谛谛当当。要见如何是生死根。即当极力拔之。然而吾心本净。其所以秽浊者。实此根株之弊垢也。苟能力拔其根。则净土不求至而自至矣。所谓一根既返原。六根成解脱者。正此谓也。若于根本一念觑透。则日用头头。无非解脱之场。尽归极乐之境。斯实身虽未到莲华内。先送心归极乐天矣。
与郑金吾
贫道下劣无似。第一朽株耳。昨者雷霆震惊时。望者如傍劫火。乃承座下。横放身心。攘臂而援之。种种方便救济。志在必生而后已。不减长者之于火宅诸子也。别来兀坐瘴乡。每生疲厌。则兴怀座下。不觉顿增无量勇猛度生之愿。今蒙 圣恩。所赐余年。即其所说之法。所利之生。皆出于座下之金刚心地。行愿无穷。而功德亦无尽矣。下劣走入瘴乡。瞬息千余日。愧有漏之因。不足以酬无相之施。愿以法谢。谨持近来所作佛事。法言数种。奉慰慈念。以报知己。更试省览。聊见空中鸟迹。以寻道人行脚事。不离车尘马足闲也。
与何金吾
尝忆古人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与夫不言而道自存者有之。至若当患难死生之际。睇盼于缧绁桎梏。不言而心识者。盖亦希矣。何者。人易感于心知。恩难施于不报耳。往者山野以无状。上干 宸怒。下镇抚鞫时。雷霆在上。鼎镬在前。即昭昭耿耿之怀。无容见白。执事奉 节监刑。且低回犹豫于捶楚之闲。藉令形如金石。岂能当其炉韛耳。幸赖足下一言而决之。真若洒霈雨于烈焰。投甘露于枯肠。顿令五内清凉。跃然生色。亦不自知在刀锯闲也。在 朝廷三尺之法。未少假藉。第侧观足下不忍之心。油然现于眉睫。盖已深知足下为仁人君子矣。徒铭感于心。然不知足下为谁氏也。山野深入瘴乡。当饥馑之余。滨九死之际。念足下高义。未尝去怀。顷值贵僚友询之。始知足下为何君也。谨修尺素。用布怀德之私。
答郑昆崖开府
远蒙白毫东照万八千土。光中苦行头陀。俨如面礼慈容。亲闻妙义。复荷甘露见洒。尘习顿空。踊跃之怀。非言可喻。贫道闻菩萨妙行。妙在历境验心。烦恼空处。不用别求般若。诸尘透处。即此便是玄门。伏诵实际一语。真翳目之金篦也。亲承有愿。接足无时。妄情依依。益增倾倒。惟真慈摄受。不舍有缘。风便更希遥垂一手。是所钦渴。
又。
五羊久称蔑戾。所居垒壁。非兰若也。贫道仗 圣慈。以万里为调伏。兢兢执役炉锤闲。且幸以毒除毒。其于狭劣习气。似渐销镕。诚如饮水。然终似陆鱼溥沫耳。岭南曹溪。乃六祖演化地。禅门洙泗。肉身在也。贫道窃愿持一培土。以徼灵于寂光。潜消旧业。初不敢放舍身心。第恐失伍。时复往来行闲。今赖当台宽假。似可息肩。顷乞食凌江。忽奉瑶函。自天而下。如天鼓音。三复慈旨。真无边大悲。不舍有缘于微尘毛孔耳。猎隐一语。诚痛处札锥。感激熏心。顶谢无量。承示随处安心。此正尘尘解脱。愿善调伏。以广舟航。是所至望。
答葛自修
承示。自幼即知自问心是何物。将谓肉团是心。死后身尚在。如何不灵。于此觅心不得数语。不觉惊叹不已。以山野自入法向道。入山修行以来。今已三十余年。所阅海内缁白中。初心向道者。盖未见有此等发觉初心也。良以一切众生。佛性是同。但以宿习般若缘分。浅深不一。及多生所近。知识闻熏种子。邪正顿渐之不同。故入道之志。有邪正诚伪迟速之不等耳。足下所言。皆多生亲近真正知识。闻熏无上般若种子。习气内发。故自幼不觉失口吐露。且此种子根深。故切切横在胸中。扼塞不能暂舍。是以吞不下。吐不出。大似一物梗概于中。只是觅不得耳。由把作一物。却觅不得。生平思虑。不能自信自决。但逢人即向他寻觅。见指点虚空。便只当虚空会。及闻一喝。又作一喝会。且虚空是色。一喝是声。由多生在声色里。流转习熟。所以今又被他流转将去。所以被他流转者。只是将此心当作一物。把声色当作声色。所以日用见色闻声便与心作冤对耳。此正谓含元殿里觅长安。如何能得脱樊笼哉。岂不见古人道。唤作一物即不中。又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又云。见色非关色。闻声不是声。又云。声处全闻。见外无法。此等言句。虽能令人死。亦能令人活。大概生者令死。死者令活耳。足下自谓觅心不可得。此等最是亲切处。如何不信自心。反更别生种种思虑而他求耶。岂不见达磨面壁时。二祖神光曰。我心未宁。乞师安心。磨云。将心来。与汝安。光良久云。觅心了不可得。磨云与汝安心竟。自此以后。此语流布人间。谓之单传直指。六祖以下。南岳青原。以至五家千七百则。普天匝地。说禅说道。了生死者。不可称计。是皆从神光觅心。了不可得一语而来。足下必谓心是一物。可向人觅。而师资亦可授手者。且看达磨将甚么物。亲手递与神先。又亲手接得个甚么来。且人观光。觅心了不可得一语。与足下语一样。如何神光便是。而足下不信。若谓足下。志与神光有二。则众生佛性有二。若与神光无二。如何神光不疑。而足下更疑。若谓即此不可得者。就便是悟。如何神光一悟永悟。而足下闻喝之后。既云。疑团不知向何处去。何以今日于祖师公案上又不通。而文字又作障碍耶。但看过在甚么处。且当正闻无念喝时。如何得疑团顿去。见个甚么。便得潇洒。今日为何又不洒落。即看不洒落处。是谁拘缚。文机不通处是谁障碍。足下但着力。就在痛处下锥。锥到没下落处。忽然亲眼看破。方信此心不是物。不假外求。始知从前错。错到底。不错。不错到底。如此时节。方信山僧今日之言。大似扬声止响。画蛇添足也。语不及意。信笔草草。不觉葛藤遍地。足下览过。即唾却烧却。又不可留与后人。作话[打-丁+霸]。起疑团也。
与胡顺庵中丞
法驾东归之计。知公肝胆。决无遗策。斯亦下愿耳。但人生福禄。皆自前世预定。岂可以人胜天。万一不能如此。又岂可坐待解脱。方能进道。即今外居轩冕。内蕴佛心。至若遇物临机。兴慈运悲。所谓触目皆是成佛种子。无尽福田。但能稍加留神。即一日之闲。所作功德。尤较区区千万什倍。且公权如天地。生杀所在。善恶之机。谅能明察。而几微之间。所系极大。运筹安攘之略。在公大智之中。犹一[必*页]耳。但以慈为根。以悲济物。广行方便。安然取乎大定之中。如此即是现宰官身而作佛事。岂可与为一身之荣者。同年而语耶。藉斯梏桎。转为济胜之具矣。又何汲汲。却迹逃形。而坐驰日月也。千里之思。无以为献。此腐言。用发公一唾。何如。
又。
山野生平。以直了生死为念。二十余年。若志山林。即不能彻证。上齐古人。至若生死关头。良以自信。一切魔冤。皆究竟菩提。庄严佛果。其佗祸患得失。是非毁誉。付之自然。又何撄宁。故自罹难以来。一念清凉心地。未尝暂移。从去冬十月。于济城马首南向。彻骨冰雪。于腊月至白下。迎老母于江上。欢然作别。八日即扬帆而西也。所赖情枯智竭。幻影全消。明镜止水。聊以自适。此段因缘。从大冶炉中煅炼将来。幸无为我萦抱。但愿静养天和。以胥至乐。傥天假生还。尚图了未尽因缘。相伴余年也。
又。
贫道自涉难以来。实滨九死。直今正眼觑之。然未见纤毫动静相。即万里相悬。其实不离跬步也。念与居士忘形半生。谅能入此法门久矣。岂复效常情。驰去来想。栩栩然作梦中悲酸耶。贫道此段因缘。不独超三十年行脚。适足以超旷劫修行。雷阳炎蒸如火镬。瘴疠死者。泽若沃焦。贫道兀坐尸陀林中。饮瘴烟如灌甘露。忍饥虚若饱醍醐。苟非智竭情枯。何以消受。近得大将军为护法。已借一枝于会城垒壁间。荷戈之暇。闭门枯坐。诸缘顿断。唯披阅楞伽。究西来心印。了未了公案。福善金刚心。已化作光明幢。可不忝门墙。古人尝谓祖祢不了。殃及儿孙。贫道所幸。不堕此语矣。佛谓以七宝施满恒沙。不如持此经四句。知居士不忘贫子。敢此以慰。其它复何所云。
又。
山野坐蛮烟瘴雾中。且喜生缘日薄。道缘日厚。形骸愈苦。心地愈乐。是则何地而非 君恩。何莫而非佛力耶。此可与知己者道。难与俗人言也。不审法体何如。摩诘有言。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况百岁光阴如捻指。能几何哉。居士春秋日高。前景日窄。从来浊世滋味。备尝殆尽。谚云。到底盐如此咸。醋如此酸。到了作何究竟。古人云。来时尽好。只恐去时不如来时。此非虚语。居士谛思。从前功名事业。与夫儿女计。皆是他家活计。如何是自家活计耶。若一念猛省至此。不觉失声。自然着急。打整自己脚跟下生死大事。若不着急打整。还是不曾猛省。不猛省一下。又大非居士。此等豪杰丈夫事。山野二十年前。即证居士言此一着。故不惜身命。愿与之游。然虽半积阴功半养身。混到今日。就中一点赤心。大似张良始终为韩之意。与居士相与谈笑十余年。只是虚华境界。人情佛事而已。其实未曾打破肝胆。然与居士一寸心肠。炯然相照。亦未尝不知山野此段衷曲。将期白首同归。共了此事。岂其一旦分崩离析。亦至于此。即此可以观生死矣。况今同在乾坤之内。纵隔万里。天眼看来。犹比邻耳。不能一承颜接色。欢如昔日。何况生死长途。一别杳冥。相逢何日。傥山野不能生还。是与居士长别。再出头来。不知可能如今生今日也。兴言及此。大可悲酸。山野受居士知己之义。非此不足以报居士。信山野不至此地。又非所以答知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