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老人梦游集


  与陈剑南贰师

  承示近日于楞伽坛经探讨。工夫颇进。此则大为足下庆幸。古人云。生平无限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以诸苦皆生于有。故佛说三界苦趣。谓之三有。所言空门。非空无之空。乃刳空之空。庞居士云。但愿空诸所有。谓内空诸想。外空诸缘。内外皆空。心境俱泯。则诸苦自绝。此禅门出生死之捷径也。所云净土文。此又出苦海之要津。安可以浅近视之。试为足下略言之。佛者觉也。即吾人本有灵明性耳。吾心本来是佛。即六祖所云。本来无一物。若了此本来无物。即顿见自心本来佛性。是名成佛顿教法门。此外非别有佛可成也。言净土者。有二种。谓事土理土。在事则涉有相修为。种种行门。即龙舒净土文所说。乃接引中下根人之秘诀。所言理土。乃诸佛诸祖自受用之境界。名常寂光。言常则不变。寂则不动。光则不昧。即吾人自性之本体也。故云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又云。心净则佛土净。又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此乃上上根人所证境界。坛经净土之旨。盖谓此也。所云修净土者。以念佛为主。盖净自心之方法耳。吾人日用万苦交错。秽浊本心。如污浊水。若急流猛焰。念佛一声。则五内清凉。诸苦顿歇。此即佛救众生之苦也。以念佛故。心垢顿除。一念清净。所遇之境无非极乐。风声月色无非真境。触目无非净土。举念皆见弥陀。又何待三寸气消。过十万八千佛土之远哉。此种法门。第一要决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随得缘。然随缘即安命也。第四要认得真。即不惑也。第五要厌苦切。然厌苦心切。则欲念自除。不退屈也。以此五诀。单持一念。如大将身陷重围。决志突出。一人单刀与万人敌。勇决如此。则生死怨贼。众苦魔军。不战而自退。此所谓真将军也。佛经云。与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一大欢喜。此正所谓向空门而消豪杰之气者也。贫道自幼离俗。即切志此事。生平所遇魔垒甚多。皆力战而退。然虽未出重围。今可自称佛门上将。不啻李广飞骑。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安敢向俗人道。以此事。臣不得献于君。子不得献于父。又安敢为世俗友人乎。今足下猛然发此信心。盖宿种有在。只待时而发。今见净土一书。盖春雨也。如膏之泽。润已蕉之芽。此造化之机甚微。是亦足下受福之始也。贫道尝谓。吾人处世。日用不过一饱食。一安眠耳。此外皆长物也。今既不得饱食安眠。且又拌死营营。以求悦人之耳目。以增自己之苦海。此可称智人乎。既不得世闲受用。而出世之乐。又茫然不知。诚可悯耳。世闲事求之于人。出世事求之于己。在我所可必得者。舍之而不为。可为痴之至矣。如所云云者。皆贫道生平出家所证实到境界。殆非常流口舌者比。今计从十九岁出家。至五十八岁。四十年来。皆此一念。即今遭此大谴。于大苦猛火烈焰之中。得清凉地者。非别有方法耳。此事非足下有此大缘。必不敢道。恐掩口而笑耳。只如向来文字语言。种种皆从此中流出。自知就里之妙。亦不能言。世人以文字目之。特浅浅耳。举世法眼者稀。贫道年来混俗和光。此四字从小知妙。生平力学。近于十年之内。苦心操切。又今三年之内。稍得相应。可见涉世之难。至人不易学。不易至也。此独与足下道耳。较之此事。全在逆境中做出。更见受用。且功更大。日劫相倍。此须大力量人。乃可为之。昔人有言。有将相之骨。无出家之福。此语不浅。然出家之难。亦非细事。贫道生平之苦。不啻足下万倍。然受苦之志则与足下霄壤矣。贫道自出家以来。凡所称谓。与人未尝言兄弟二字。何也。其心志在于独行独步。不与世俗为伍。此乃向上出世志也。今三年之内。方与交游。称兄弟。正是混俗和光。得力最初一步工夫。是知菩萨应世之心。妙在无方无住。为最上乘。六祖一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顿悟本来。旷劫生死苦轮顿息。此岂小丈夫哉。此则贫道自知。向皆住于偏枯空寂之地。即若世人住于烦恼海中。无二致也。足下乃向住于有者。与贫道住空无异。今能翻然一蹋便破。即顿超贫道三十年工夫。可称一超直入。此非抛却现前境界。别求出路。若舍却目前。别求解脱。则非愚即狂。永嘉云。弃有着空病亦然。犹如避溺而投火。正谓此也。以与足下见面时难。前札盖先已作。临封复读足下来书。感激过越。乃对使据案草草。不觉葛藤如许。盖惯曾为侣偏怜客耳。足下发此无上心。乃出世因缘也。又安可以世俗泛泛而应。故披沥如此。足下以此札参之。以消日月。未必不为清凉散也。
  又。
  前得来书。有归心净土之说。足下猛利如此。因而对使。据案草草盈纸。不知所云。大段极言。劝足下着实在不如意中。讨个安乐地。所遇境缘难处。就在难处中。放下身心。任他呼牛呼马。在我无可不可。此段受用。惟老子能之。即夫子未得此法门。未免处世为难。及见老子之后。被他痛处一锥。直透到底。当便得无量受用。至若对门弟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与夫空空如也。此段皆了悟后的话头。决不是在前头巾语也。吾人心中不净。只是者些人我是非。执情放不下。意必固我。定要依我。方是好事。且我既要依我。而人岂不要依他人乎。此皆苦海秽土中事。只放下此心。心中便干干净净。快活无喻。何为而不可。坦坦荡荡。即此便与佛心相应。以此心念佛。则心心皆弥陀。念念皆净土也。
  又。
  在省临行。种种梦事。据其所述。了然目前。虽未尽信。盖于言外。已得其微旨。大为快事。自古操行之士。虑其人品未定。罹患难者。恐其功罪不明。贫道今已两得之。幸之幸也。即老死沟壑。又何憾焉。是故休老曹溪。志愿益坚。傥徼六祖之灵。借一掊土。掩此枯骨。更复何慕。以此修崇之举。其功虽鉅。不以岁月计其速成。此心颇觉自宽。且法门佛事。如空中云。原无定相。如亢阳祷雨。以精诚之至。无不克应。天时人事。其致一也。晓公天性敦笃。忠实君子。即名教中所难得者。惜乎气过于躁。而心过于慈。故于小人之言。易动而无断。贫道感知己之遇。且为地方作福。横身于百折之锋。而与生民除其害之大者。幸亦催仅自免。今区区力已竭矣。而事方无涯。安能以有限之精神。泛无涯之毒海。岂有智者所甘心耶。去岁非贫道在。则地方大有可畏者。今秋极欲邀贫道往。故力辞之耳。贫道自视此身。为法门所系。将徼佛祖之灵。托之以为万世功德。是大有过于此者。敢不自爱。今多方委曲。始遂藏迹之计。况自今以望。故吾不远。岂忍蒙不洁。又为净土之污辱乎。鸟不厌高。鱼不厌深。曹溪将为邱隅也。足下知我者。以为何如。承示念佛。须持数珠。此系念工夫最亲切。向日不敢言者。恐足下有耻心在耳。今既须之。谨将自持伽南香珠一串奉上。但把持已久。香气虽无。而精神已满。知足下得此。必能顿入欢喜藏也。

  答杨元孺元戎

  古人云。热乱场中难当冷眼。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出入其中者。靡不为其烧煮。若从烈焰中。觅得一片清凉地。非冷眼人不能得。苟能当下一念清凉。顿见大地皆冰。自不在身心世界中。作归宿也。此从上大力量人。游戏生死场中。能转尘劳作佛事。化烦恼作菩提者。特仗渠一只冷眼。一片冷心肠耳。更有何神通妙用哉。此言甚易知。甚难见。且如佛祖单以诸法如梦一则语。为出世要路。而世之智愚。例皆能言人生如梦耳。其语虽似。其意则非。其实未曾真真实实。一眼观破人生如梦也。若果觑透。则自然能与一切荣辱利害。得失是非关头。掉臂而去矣。又谁敢撄其锋哉。其实就中无甚玄妙。至于最初一步。不无其方。吾人处世。先要将梦中事。试举向目前。细细观察。定要的的。看到不觉发一大笑处。到此则顿觉寻常说如梦话头。迥然不同矣。即将一同处。一念转将目前境界。置向梦中细细观察。看到昏沉沉重颠倒时。忽然猛觉来。如此则回观生平。向来历过一切种种境界。谛实求之。了不可得。了不可得处。即是诸佛祖师出生死第一关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五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六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校
  书问

  与周海门观察

  头陀蒙以甘露见洒。清凉心骨。顿启沉疴。此段因缘。实非浅浅。别后之怀。大似空生晏坐石室时。见法身不离心目间也。尝谓个中事。须是个中人。岭南法道久湮。幸得大悲手眼。一发扬之。使阐提之辈。顿发无上善根。比虽入室者希。而知有者众。归依者日益渐隹。如菩提树下。与曹溪诸僧。最难调伏。近来回心信向者。盖已十之二三矣。惟此一段真风。皆从大光明藏中流出。足证居士此番宦游。实是龙天推出。乘大愿轮而行也。曹溪志今始刻完。幸垂一语。置之篇首。发挥六祖光明。点开人天眼目。庶不负此嘉会也。
  又。
  柯孝廉于五月省中相见。如再生人。此君根性猛利。能于忧愁疾病关头。顿然打破生死窠窟。真豪杰士。忆居士云。人人皆上根。第无大炉鞴耳。此君非座下。何能一开发如此。非上根又何能猛勇如此。将来海表。正法命脉。实赖此君。愿佛力加持以色力康强。不患不如古人。山野年来说法。如与木人听。方外弟子中。近得一二人。稍可钳锤。俗谛中一时信向。而真履实践者。独顺德冯生昌历。此子少年。灵根颇深。乡党一时归重。无问老少。及门者咸师事之。其真诚动物。故孚教如此。观此子决志。则将来不退。可起江门之续。斯盖岭表法道机缘。运转之会也。近闻与陶石篑太史游。此公冰雪心肠。非一世清净戒中来。与山僧相会时。惜机缘未深耳。若得周旋。更大快事。屠长卿近与德园同志。亦当时导引。入此向上一路也。郑昆崖中丞公。盖真为生死人。近在林下。深知惬怀。第与山僧会时。此向上一窍。尚未开发。居士能以此事。委曲通问相慰。足荷慈悲不浅也。此中法缘渐开。弟子中受化之机。前书已具闻之。尚有二三未成熟者。傥天假之以三年。或稍有可成就者。足以不负此行。诸佛所护。如来所使。并法门知己所望耳。

  答任养弘观察

  此段工夫。只在急流中。石火电光里。手亲眼快。方是大力量耳。承示此中。得大清凉安隐。便是顿证菩提之第一义也。第恐照力不坚。被他流转而不觉知。若觉知。则云散雨收。光风霁月。其乐自不可喻矣。

  与祝惺存观察(名以豳)

  我闻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忆昔奉教周旋。今则恍忽如梦。别后曹溪如命。种种皆如幻事。今则视之如泡。然妄想心中。但如影耳。惟大智观之。岂外此耶。曹溪中兴。一段因缘。秋毫皆出慈心三昧。即山野无量苦心。总皆悲愿摄持。功虽未竟。而大概规模。聊为中兴祖道一代事业。在山野固不足录。惟尊慈一段护法光明。终不可泯。兹弟子辈。手录一往实事。列为十款。敢乞法施为文。作金刚幢。当与六祖法身。相与无穷。实千载之下。中兴一大事因缘。惟愿出广长舌。遍覆大千。令见闻者。普入大光明藏也。

  与丁右武大参(字觉非)

  公与山野。此段因缘。固自大奇。海内识者。亦莫不称奇。良由我辈。皆堕世出世闲二种知见。我慢大障。习气种子。覆蔽本有智慧光明。公堕此故锻羽中途。不展搏风之翼。山野堕此故法幢中折。不克振佛祖家声。赖诸佛广大真慈。不思议神力。同以迅疾法雷。而击破之。彼此人事不同。而所遭炉鞴同。既而所投苦趣同。且竟以性命相依同。岂不欲出生死同。证菩提同耶。故共将一篾束之。一齐抛掷东洋大海。直欲吾辈。顿将历劫粗浮习气。人我是非。恩怨得失。种种垢浊。一洗殆尽耳。不然。何其同死同生。亦至于此耶。尝谓此则公案。古人难调伏者。都用此一机。如昌黎东坡。吾门觉范诸老。皆是物也。若昌黎之固执。非大颠不化。东坡之我慢。非儋耳不消。觉范之见习。非琼崖不泯。然此数公。陶冶皆同。而所遇不同。故不称千古奇事。惟公固非昌黎。而山野窃不敢望崖颠老。山野虽有愧觉范。而公不让东坡。即其今日因缘。大越前修。真千载一时。庆幸多矣。若公无禅喜见志。山僧无楞伽印心。仍循故道而归。岂不负此良缘。有孤天造耶。所以同处经年。不敢以此向上一着。略露微芒者。以公之上根利器。自可一超直入。正如涅盘会上。广额屠儿。放下屠刀。便作佛事。殊非区区者比。盖入道因缘。固自有时节耳。不意遽尔言别。真念百劫难逢。今幸相值。岂肯轻易放过。故山野不自知固陋。而于风波之末。若冀承欢喜。一决死生。无三水之猛省。回淇之坚誓。山野定不舍跬步。必追至曹溪原头。水穷山尽。大休大歇而后已也。所以然者。惟公以菩萨信山野之心。以骨肉待山野之身。海内知己。皆以出世奇公与山野之遇。苟山野不以此段大事因缘。剜心摘胆以呈公。又何以慰知己之望。报公非常之爱哉。公不以荷担如来。为己躬真切事。亦非所以爱山野酬知己也。此段工夫。万万不难。惟公真心本体。般若光明。堂堂独露。所以胸包星象。气盖乾坤。直以粗浮嗔慢习气。时时发现。自障妙明。故吐尽肝胆。而人或不见信。费尽慈悲。而人或不知感。公谛思此外。更有何事愧于人哉。吾佛有言。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此普贤菩萨利生之大忌。以嗔与慈悲。不两立耳。唯今但愿消得一分习气。便露十分光明。除得一分嗔慢。便立百分功德。古人所谓不用求真。惟须息见。又云。不必别求。放下便是。又云。看得破。佛也做。永嘉云。从他谤。任地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消融顿入不思议。于此足见。古人无他长。只是肯将胸中不可人意的事。一齐放得下。只是人所不堪忍处。自己忍得过。始也生忍。若忍至无生。则顿登佛地。又有何微妙伎俩。以涂人之耳目哉。前曾有联云。念头起处即看破。事未至时莫妄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此后愿公。第一入忍辱法门。做省心工夫。作放下事业。回视从前半生行脚。都是梦事。一口吐尽。不留丝毫。赤力力[跳-兆+孛]跳。打起精神。踢翻窠窟。揭出斩新日月。别立生涯。如此方始是大丈夫。盖天盖地。不负生平之气象。自有天龙拱手。魍魉潜踪。此正修天爵。则人爵自至。以此较之。虚浮想相。与作真实不朽之功德者。盖霄壤矣。如是可名觉非居士。孟浪极此。高明以为何如。傥知己不以为欺。则芝兰不足比其契。金石不足方其盟。是乃金刚种子。历劫不磨。愿与公生生世世。同为出世津梁。共作慈悲眷属。度尽众生。而不相舍离也。山野今日之言。方毕露肝胆。痛绝常情。出世之盟。订之于此。若果见信。乞将从前与公札子。一火烧尽。不余一字。则百念成灰。请从今以去。凡与公书。非药石不发。字字愿效吾佛真语实语。不妄不绮之戒。公之所教。但愿以别后日用工夫。省力费力处。易过难过处。互相激扬。以成一代伟绩。愿公先向生死关头。作一关吏耳。此关一透。则可掉臂游戏。戈戟场中。是非堆里。处处头头。放光动地。现宰官身。作大佛事。如是可称出世雄猛丈夫。殆非古今世谛豪杰。可比万一也。别离不远。生死情长。怅望各天。葛藤遍地。愿慧剑一挥。不留毫发。惟高明努力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