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弘明集


  出家怀恶门颂

  韫石谅非真。饰瓶信为假。窃服皋门上。滥吹缁轩下。凤祀徒惊心。驺文终好野。实相岂或照。浮荣未能舍。迹殊冠冕客。事袭驱驰者。已矣歇郑声。无然乱周雅。

  在家怀善门第十三

  前已闻其恶深自鄙悼。今显其善悦以进道。何以知之。自非贪欲情厚。染爱性深。富贵意重。势利心浓者。则不容安处累缚黑闇所缠故知在家者众患之本矣。故使室家妻子宗亲眷属。周旋来往朋友游处奉上接下。皆须将意。意不独往。其应筐篚。筐篚之用非求不至。既驰求事广财念无穷。惟念多蓄不顾无常。拥积腐坏靡知分散。是为欲不悭贪。便不能得。既眷属缠绕百心不同。不加鞭罚则为恶者众。虽曰止恶要由。

  瞋起。是为欲不瞋恚。亦不能得。为此资生校计驰求万方。以利萦心不知患害。水火盗贼艰苦备经。或夭身命残杀无辜。宴集欢乐非此不济。起贪痴心谓我加尔。饮啖之后畅快莫思。是为欲不起痴。而不能得。当知白衣与善相违。故曰。所作之事与地狱对门。又云。

  居处如牢狱。妻子如枷锁。财物如重担。亲戚如怨家。

  而今在穷苦之地。系缚忧厄艰辛缠累。备诸苦恼。不亲三宝不近正法。穷迷闇障剧苦之内。而能一日一夜守持清禁。六时行道兼修六斋。年三长斋。或持一戒二戒三戒乃至五戒八戒十戒。菜蔬节味检身口意。又率妻子内外眷属。回向崇善建菩提因。或撤父母之供妻子之分。财货衣服甘珍肴果。穷其所有敬供精洁。合室营奉晨昏翘注。或为疾患危急县官牢狱。或亲亲崩亡祈福魂路。或生善灭罪始发信心。崇仰沙门在圣无别。由其随顺佛正教故。所以顺佛语故出离生死。若违佛语必堕恶道。是故常应坚发正愿。愿受化生自在。飞行一切佛刹。随所感见应接群生。学佛威仪。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巧便大慧开悟解脱。于诸法中究竟无障。尽虚空际大誓庄严。

  在家劝善门颂

  处尘贵不染。被褐重怀珠。美玉耀幽石。曾兰挺丛刍。四氏不为侣。三界岂能渝。谅兹亲爱染。宁以财利拘。烦流舍智宝。榛路坦夷途。万物竟何匹。烈火树红芙。

  三界内苦门第十四

  夫三界牢狱四围轮转。在家出家未断我倒。无得免者。既为生死所缠。身心劳累迁变无穷。无非是苦。故经云。三界皆苦何可乐者而众生常惑谓言。世间是常是乐。出世乐因无常是苦。何其沉迷顿此颠倒。才验刺身即觉苦受。何得云乐。略引数条证知惟苦。若谓饮食为乐者。则应多所餐进身和心悦。何意小乖分度便成疹患。

  若谓衣服为乐者。则应春夏一服爱心无厌。何意寒暑异服。明不甘乐所以苦本。

  若谓室宇为乐者。何意不常一处。既致驰动。明知避苦。

  若谓妻子眷属为乐者。则应长相歌笑。何意俄尔无常悲号。哽噎当知眷属实是苦本。若谓妙色以为乐者。则应长悦心目永慰形骸。何意须臾颜貌变改发白面黑伤痛少年华美之艳。故知此色本自是苦。不是外来。

  若谓好声以为乐者。则应丝竹繁会观听无厌。何意小时便致昏倦耳不乐闻。当知是苦。若谓酣酒以为乐者。则应适意遣忧长无恼患。何故神昏心闷骨节惨痛。或因此事鞭杖锁系。丧身夭命破家亡国。受苦无量。

  若谓朋游为乐者。则应终日游散不知厌极。何意每一登临少时便倦。后更相携无复行意。

  若谓淫妷为乐者。则应血气刚强眼明神爽。少而不老壮而不变。何意恣情逞欲辄有疲困。抽脑撤髓头眩眼乱。心惊气迫筋骨缓纵。口燥唇焦四支振掉。抽拔五藏由此夭命。当知淫妷实是苦本。

  若谓荣位为乐者。则应始终不变无耻无辱。何意黜陟之间欢悴立至。以上诸条大举而言。然此六尘五情游心之处。无非是苦。所以大圣觉察三界牢狱知苦。不迷解脱生死。

  三界内苦门颂

  心怨动纷纭。情怡辄迁互。欢爱一离远。伤忧坐衰暮。连幌结清阴。高台起风露。腐毒缘芳旨。夭伐寔修[女*雽]。欲网必亏生。繁罝或全兔。眇眇夜何期。悠悠终肯悟。

  出三界外乐门第十五

  佛世尊说。三界世间总是苦聚。非惟一苦而已。又是无常无我不净。终归于空。出世之外。则有常乐我净具八自在。而众生长迷妄谓为乐。一何可悲。且说一苦随相有八。何谓八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于一苦中更有诸苦。故诸行人策厉行道。节身口意翘勤匪懈。群小无知谓之为苦。大圣圆照三达洞了。知此小苦大乐正因。虽有劳顿所期者大。非谓为苦。故引诸行相用简有心。

  若舍身命怜愍众生。得佛金色身光明洞彻行住坐卧震动大千相。

  若礼拜父母师长贤圣。得佛顶相高明。若不诳众生赞扬其德。得佛眉间毫相。若行慈爱仁救众生。得佛绀青螺发相。若以光灯供养施人。得佛顶出日光相。若以慈意视众生者。得佛净目上下眴相。

  若绝滋味十善化人。得佛四十齿齐密相。

  若说慈善志意坚强。得佛四牙白净相。若绝口四过。得佛方颊车广长舌相。若行施平等。得佛果时七处合满相。若忍苦行决定无乱。得佛师子臆相。若行正净医药救人。得佛身方正相。若行慈仁不杖众生。得佛修臂指长相。若视地行不践虫命。得佛行不蹈地相。若手扶接有苦众生。得佛手内外握相。若行四摄摄取众生。得佛手足网相。若以净心供养善人。得佛手足轮千辐理相。

  若施衣服隐过蔽恶。得佛马阴藏相。若说除患死法得佛鹿膞肠相。

  若善庄严不解众生支节。得佛钩锁骨相。

  若柔和顺塔右绕从人。得佛右旋毛相。若平治道去棘刺。得佛一孔一毛相。若不服华绮沐浴于人。得佛皮肤细软相。

  若扫塔除秽。得佛身不受尘相。

  若修万行常愿具足。得佛胸万字相。若舍国城妻子。得佛净土眷属贤圣相。若自节食上味施人。得佛上味相。

  若常读诵不恶口加人。得佛总持口香气相。

  若说法引接众生。得佛面无饥渴满口光辩才相。

  若持戒无缺。得佛法身圆满相。

  若在山间头陀苦行。得佛尘累都尽相。若舍华堂幽林禅思。众生谓苦不能行之。菩萨志意坚强所期者大。不以为苦。故得自然宫殿七宝房舍早得成佛。众生犹自流转生死海中。岂非为颠倒惑缠之所致也。故当勤加精进修行此行。便出三界。

  三界外乐门颂

  端襟测烦海。矫步写埃氛。三受犹绝雨。八苦若浮云。输心仰圆极。罄质委方坟。朝游净国侣。暮集灵山群。灯祇开远照。香寓□□嘉薰。俯首睇人俗。信矣静为君。

  断绝疑惑门第十六

  夫因果惑应影响相生。必然之道理无差舛。而众生业行不纯善恶迭用。以不纯故报有精粗。或贵或贱或美或恶。其事迹匪一。不了本行故致疑惑。何者。如精进奉戒。应得长生子孙炽盛亲族荣显。而见身命夭促门族衰殄。屠害之人应婴促寿眷属残灭。而反延年寿考宗强援广。清廉之行应招富足。而见贫苦贪盗之人应见困窘而睹丰饶。此乃缘其福故现世轻受。如金刚般若云。由持经故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轻贱故先世罪灭。所以致有此疑者。由其无明惑故妄起颠倒。不能解了三世业相。今略出数条。世人惑事用以惩诫。庶有识者识以除疑。

  智人以生为苦。所以不忍愚夫贪生以生为乐。是一惑也。

  智人以不生则不死。故云涅槃寂灭之乐。而愚夫恶死不知远死之方。是二惑也。

  智人以居家为苦。譬之牢狱。书云割情在于骄奢。而愚夫染着以为荣乐。是三惑也。

  智人知妻子之累。故比之枷锁。书云。割情在于所爱。而愚夫以恩爱为欢欣。是四惑也。

  智人以眷属是系缚之本。放之如仇。而愚夫继恋以为胜适。是五惑也。

  智人荣利是自灭之诠。书云。割情在于速达。而愚夫不计谗害取贵。是六惑也。

  智人以色声香味为苦本。书云。割情在于嗜欲。而愚夫为之沉溺迷醉。且列如前不容致惑。

  是以智人当勤自勉。生老病死不离其身。勿生疑惑一生空过。今更出之以显疑相。

  见布施者疾患早亡便起疑心悭吝。见持戒人过中不食。致患怀疑自养。见忍辱人检心摄形。致患怀恼劝令开意。见诵经人。旦夕缘理致患劝息。

  见菜[卄/(跳-兆+束)]人。致患瘦弱劝啖肥美。

  见坐禅者。致患劝卧。闻语引进便称本情。懈怠自恣随顺流俗。曾不思量朝闻夕死如救头然。何有情懒更习常俗。以死自誓。方曰有志。

  断疑惑门颂

  生涂非一理。识绪固饶津。徒骇东陵富。空嗟北郭贫。国生曾已戾。颜氏信为仁。逢尤昭往业。习善会兹身。勤忧永夷泰。晏安终苦辛。令名且云重。岂若树良因。

  十种惭愧门第十七

  既已同知在家男女之恶。又见出家僧尼瑕累。又闻疑惑颠倒之门。退自思省实可惭愧。经云。惭愧得具足能灭闇障。故又云。兽如铁钩。能制人非法。若无惭愧。与诸禽兽无相异也。涅槃云。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恶。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怀惭愧故。罪则除灭。显相如此。各须惭愧顺清白法。事乃无量。略举十条以为纲要。

  第一惭愧诸佛。如来往昔欲令我等离苦获安。所以发心行菩提道。忍苦受辱今成法身。常以正法为我解说。而我不能如说修行。

  第二惭愧父母。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长养教诏常怀忧惕。既为人子不顺诲约。反学凶强凌蔑贵贱。既乖诤子上失令名。深为可愧。

  第三惭愧诸子。然彼实能晨昏定省。色养无亏。而终贫煎无物赈给。故使诸子无由得立。又阙教导使子愚昏。实为可愧。

  第四惭愧师僧。然我父母生育训诲。不能使我出生死海。今此师僧教我出家受增上戒。怀罗汉胎得罗汉果。而我违犯。深为可愧。

  第五惭愧弟子。既能晨夕依教策修。而反固遮有违圣说。致使道业寸尺无功。一生空过无法制奉。顾斯负累亦可深愧。

  第六惭愧帝王。恒以十善化导天下。故国安宁五谷丰熟。所以百姓安家复业。出家之人泰然安乐任其禅诵。而今懈惰。深是可耻。

  第七惭愧檀越。出家所怀解脱为本。形骸资待衣食为先。所以诸俗为道兴福。供给资缘故隆正业。而或不全失于敬重。亦可深愧。

  第八惭愧良友。知识化导见佛因缘。令具梵行大经昌示。而我闻谏反以为仇。背逆三归礼向神俗。迷着善导故违正诲。深可为愧。

  第九惭愧所化诸人。由我无德久不种缘。致使开悟莫能津济。故令听者徒枉功夫。纵闻杂善不获纯净内心自疚。深可惭愧。

  第十惭愧天龙神鬼护法冥祇。我本发心誓度一切。故诸天龙拥护无恼。而我[保/言]缺情志不恒。惟知负恩但增惭愧。

  惭愧门颂

  神膏施惟重。玄酒恩未隆。明玑隋水上。润玉蓝田中。禀天性所极。资敬道攸崇。羽毛共以势。轮轨相为通。报德怆前雅。酬言爱余风。遵途每多舛。顾省能无忡。

  极大惭愧门第十八

  惭愧之义以不及为本。若于正行悉能遵奉。则无假惭愧。书云。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又曰。心苟无瑕。何恤无家。今既理妙难精触向乖背。一念之间造过无量。过无量故惭愧亦应无量。前已略举大致。其中支派不可缕悉。更立此门。使寻文求旨知理无不摄也。夫众生以我见故不能推美于物。引恶在己。而于万善不能修习。见人胜行意欲凌之。无惭之甚何得不见。今列位显之。庶可敛迹。

  若见直心行惭愧人。我不能行愿彼不作。

  见行布施持戒人开解脱门。愿其早止。见行忍辱精进人自不能行。愿早退没。见多闻修定者。自不能行不欲使作。见行慈悲喜舍者。不能赞勉欲其不行。见菜蔬一食者。自不行故劝令退败。见行伏心人应惭愧法。乃劝不行乖八正道。

  见学问诵经人。自无此行不使彼作。见围绕礼拜者。自懒惰故嫉令不行。见有唱导梵音者。自不及彼愿不为之。

  见经行头陀者。既不能行反谤毁灭。今据叔世。说法开化以此为高。

  义当生信灭罪祈福弘道。而今登无畏座。开广笑谑之端。饰词自丽之美。高言兴色诽诮往还。仪容傲佷初无谦逊。永不退省我解未深。惟诘咨者寻经有谬。故经云。若为利养名誉我心爱党而说法者。是名非法说。若利于彼。增信心故。灭烦恼故。起净业故。知惭知愧开八正路。是名善说。如过去世。有苦岸比丘。说有众生我人寿命。违于佛语。命终入阿鼻地狱。仰卧伏卧左右胁卧。各九百万亿岁。尔后更历诸余地狱。自外徒党受苦难言。故知不依佛教毁谤正法。其罪实重。当知法师实亦为难。其善则致福无量。其恶则获罪亦重。是故法师应须极大惭愧。然居在世间。养生之急在于衣食。由此衣食劳乱极深。所须缯纩皮革。无不损生残命着他皮肉。还养肉身。乃至食啖一粒之食。非用功夫无由入口。推度前功商量我腹。上入下出常流不止。而于其中。选择精肥。进纳软滑。贪嗜美味。无羞无耻。须臾变改臭不可近。将行将坐如厕不殊。何有智者。于食生贪。若生贪者大须惭愧。与彼畜兽复何取别。

  极大惭愧门颂

  冬狐理丰毳。春蚕绪轻丝。形骸翻为阻。心识还自欺。手容羁草日。平生少年时。驱车追侠客。酌酒弄妖姬。但念目前好。安知身后悲。惕然一以愧。永与情爱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