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弘明集


  生老病死门颂

  秾华易迁。繁蕉不实。星发鲐肌。怜光憩日。二竖潜言。十巫空术。生之往矣。高松萧瑟。即化翻灵。从缘坠质。噬脐有讥。嗟然何汩。

  克责身心门第六

  身为苦本。自所造集。于生死中复增恶业。不能改悔随顺佛语。是故特须深自克责。

  经云。见人之过口不得言。己身有恶则应发露。书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得言。又云。君子显其过。

  经云。赞人之善不言己美。

  书云。君子扬人之美不伐其善。

  经云。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

  书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以经书交映。内外之教其本均同。正是意殊名异。若使理乖义越者。则不容有此同致。所以称内外者本非形分。但以心表为言也。

  经云。佛为众生说法断除闇惑。犹如良医随疾授药。

  书云。天道无亲惟仁是与。若出家之人观空无常。厌离生死行出世法。是则为内乖此为外。在家之人归崇三宝。持戒修善奉行礼义。是则为内。乖此为外。今内外道俗。共知内美之称由心。外恶之名在行岂得不舍外恶勤修内善。若欲修行先自克责。当知求进是假名。退检是实法。欲涉千里者。必里粮卫足而致也。欲升彼岸者。必聚智粮具戒足而登也。所以能果者。实由退检觉察校试轻重。故能却断无明退截老死。愚闇灭则慧光发。四相迁则戒德显。故知廉退者进之兆也。贪进者退之萌也。夫求而获者虚则宝爱情深故有倾危堕坠之苦此。外道之法也。退而获者实则意无染恋。故得常安涅槃之乐。斯佛道之法也。今者但应退检不及以自责躬。若志求进必损我伤物。退察检失则彼我兼利。当知克责心口。是八正之路。检察身行。是解脱之踪。是故如上善自克责。则无善而不归也。

  克责心行门颂

  瞻彼进德。莫敢或遑。顾咨小智。徒以太康。岂无通术。跋此榛荒。虽有重离。亦照萤光。循情内负。抚事外伤。层罗一举。空念高翔。

  检覆三业门第七

  克责之情犹昧。审的之旨未彰。故以事检心。校所修习。既知不及弥增悚恧。何谓检校。检我此身。从旦至中。从中至暮。从暮至夜。从夜至晓。乃至一时一克一念一顷。

  有几心几行几善几恶

  几心欲摧灭烦恼

  几心欲降伏魔怨 几心念三宝四谛

  几心念苦空无常 几心念报父母恩慈

  几心愿代众生受苦 几心发念菩萨道业

  几心欲布施持戒 几心欲忍辱精进

  几心欲禅寂显慧 几心欲慈济五道

  几心欲劝励行所难行

  几心欲超求辨所难辨

  几心欲忍苦建立佛法

  几心欲作佛化度群生

  上已检心。次复检口如上时刻。

  从旦已来。已得演说几句深义

  已得披读几卷经典

  已得理诵几许文字

  已得几过叹佛功德

  已得几过称菩萨行

  已得几过称赞随喜

  已得几过回向发愿

  次复检身如上时刻

  已得几过屈身礼佛几拜

  已得几过屈身礼法礼僧

  已得几过执劳扫塔涂地

  已得几过烧香散华然灯

  已得几过拂除尘垢正列供具

  已得几过悬幡表刹合掌供养

  已得几过绕佛恭敬几十百匝

  如是检察。会理甚少违道极多。白净之业裁不足言。烦恼重障森然满目。闇碍转积解脱何由。如上检察自救无功。何有时闲议人善恶。故须三业自相训责。知我所作几善几恶。

  检校行业门颂

  浑风缅没。旅俗胶加。竞文内疚。谁腼心瑕。再惟情反。三省身华。贵危穷滥。贫慑豪奢。邅回六蔽纷纶七邪。不图厥始。逸马难罝。

  诃诘四大门第八(四大谓地水火风也)

  上已检校所行。多诸废惰。由此四大招致懈怠。是故诃诘令其觉悟。夫三界遐旷六导繁滋。莫不依因四大相资成体。聚则为身散则归空。然风火性殊地水质异。各称其分皆欲求适。求适非一。所以乖忤易动。故一大不调四大俱疾。乍增乍损痾疹续生。风轻而地重。水冷而火热。互相煎恼。无时得安。经喻四蛇。信哉可患。又此四大无惭无耻无恩无义。我今恐其不安。所以资给所须。然彼四大初无愧感。何以知之。至如悲风霜殒严冬雪零。便须绵纩衣裘卧褥温室。若季夏郁蒸歊赫炎烈。复须轻絺广室风扇牙簟。春秋改节气候清爽。复须轻软服御。乃至食则甘肥珍肴充满。饮则瓜果温浆冷水随时资给。安苦求乐。此皆四大所须。而我供赡未曾拒逆。而此四大求索无惭。不知有无。有则充给不厌。无则恐迫令得。如饥须食不可暂阙。脱致乖违内愁外战增发火大。不知我艰辛。不恕我空乏。惟欲贪求无有休息。是名无惭。云何无耻。汝之所须无穷。我随给汝不少。雅然当受初无愧容。我既役智尽谋以相资赡。而汝初无矜念于我。于少日中不须衣食。云何无恩。今既得我如此供给。未尝为我造作善事。获我衣食饱暖怡怿。反更思念作一切恶。少时禅诵礼拜即生懈怠。云何无义。此四大身。不可期怀。不可委信。我今为汝种种供须。反复横起种种爱着。驱逼于我行杀盗淫。我既愚痴不能制革。还相随顺生诸疾病。或遭王法牢狱鞭杖。为汝所招。我既婴苦。汝亦无利。犹复不知。更求更索。后今日去。不复随汝流转老病生死大海。汝当随我行道。作诸善业。方可给汝随分衣食。趣得支身以除饥渴。汝当善自驱策。令我早得五分法身。常化游行自在无碍。

  呵诘四大门颂

  迅矣百龄。绵兹六入。出没昏疑。兴居爱习。矻矻予求。营营尔给。匪德日归。惟殃斯集。贪人败类。无厌自及。昭回不希。玄墟何泣。

  出家顺善门第九

  上已检校所行。知乖道实远。克责自咎则进趣有途。前虽道俗总论混知其过。然在家罪重出家罪轻。但出家之人。行业阶差生熟难辨。然阡陌而观。亦粗见其迹。今出家者未登圣境。而期望之人恒引圣责凡。良由大教胜远。尊之者责重。法律精微。信之者望深。何以知然。今欲见雅形妙相之体。当睹仪容端丽之人。欲观仁义盛德之风。当寻有礼有义之行。何常见众多之口竞。讥弃诸外道。正以不足及言。所以息讥。在于众僧动为论端。实由我法清胜嫉之者多。我法高远毁之者众。书云。城高则冲生。道尊则魔盛。今乍闻诘诮之言乃足惊怪。就理而寻非无义而发。试为检其所修比其所习。福之深浅罪之厚薄。可加意察之。夫父母是孝恋难遣。而能辞亲。妻子是恩染难夺。而能割爱。

  势位物情所竞。而能弃荣。

  饥苦是人所难忍。而能节食。

  滋味是人所贪嗜。而甘蔬涩。

  翘勤是人所厌怠。而能精苦。

  七珍是人所吝惜。而能舍离。

  钱帛是人所蓄聚。而能弃散。

  奴僮是人所资待。而自给不使。

  五色是人所欣睹。而弃之不顾。

  八音是人所竞闻。而绝之不听。

  饰玩细滑人所保着。而能精粗无碍。安身养体人所共同。而能忘形舍命。眠卧是人所不免。而昼夜不寝为业。恣口朋游人所恒习。而处静自检。

  白衣饮馔不知纪极。而进食如毒。

  白衣日夜无所不甘。而己限以晷刻虚腹。

  白衣则华屋媲偶而己蒙间离着。

  又行住坐卧如是法。礼拜围绕如是法。读诵讲说如是法。食饮便利如是法。受供行施如是法。修道习行如是法。略说如上无非有法数则三千威仪。广则说不可尽。余如出家功德经说。

  出家生善门颂

  澡身浴德。晦迹埋名。将安宝地。谁留化城。道场旷谧。禅迳闲清。风瓢弗响。震辙徒惊。啸傲焉虑。脱落何营。长捐有结。永置无生。

  在家从恶门第十

  俗士每言谈之次。或问。白衣归向何法无不答云。释氏纯信纵复实心错背。亦羞言其乖咎。所以尔者。寔由大法精胜不欲与善相违故也。既言其信。当事与言同。若言事相反者。便是矫伪谀谄侧佞邪媚。天下所惊嗟。四海所骇叹。若欲真实期于三世者。见沙门之过。当知凡劣。形服虽异喜怒何殊。便思其理可崇本不在人。何得以鄙吝之行。用废大道乎。且其积习胜业已积。熙连沙喻可不深思。今诸士女试自检察。实自多过。

 瞋恚不避尊贵  恶骂无复高卑
 贪求不计毁辱  悭吝不知礼节
 淫欲不择禽兽  黜退不避亲族

  加以憍慢放逸贡高怼恨诤讼邪命诈现异相。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有恭敬不随教诲。身见有见及以无见。未尝省退以礼自制。一何苦哉。惟恐我不胜人。人莫及我。经说起慢。此业炽盛烧灭宿世所种善根。又云。为恶虽少后苦无边。如毒在身终为重患。诸俗人等惟欲营生不知顾死。然生不可保死必奄至。寻此危命非朝则。夕俄倾之间凶变。无常。如佛为愚痴富老公说偈。

  汲汲忧子财。非我何所有。愚人多预虑。莫知当来变。

  广文如彼何得不思。贪求积聚终必散失。身死名灭惟业相随。又观女人所起患毒。倍于男子。经云。

 女人甚深恶  难与为因缘
 恩爱一缚着  牵人入罪门
 女人有何好  但是诸不净
 何不审谛观  为此发狂乱

  郁伽长者经云。在家修道当观女人生厌离想。非常久想。不净洁想。臭秽恶想。罗刹恶鬼恒啖人想。贪色难饱无止足想。恶知识妨净行想。三恶道增忧苦不断。目面唇口惑人之具。人为所惑。破家灭国杀亲害子。众祸之本皆由女色。

  在家男女恶门颂

  在磨则磷。玉生虽坚。维居必徙。岂曰能贤。冰开春日。兰败秋年。教随类反。习乃情迁。命符三漏。生偕十缠。兹焉遂往。忧畏方延。◎

  ◎沉冥地狱门第十一

  万法虽差功用不一。至于明昧相形。惟善恶二途而已。语善则人天胜果差别于目验。述恶则三途剧苦皎然而非虚。而愚惑之夫好起疑异。多言人天是妄造地狱非实说。以不睹故。便不知推因以测果。由不了故。复不知验果以寻因既因果未分空扇是非。疑途乱起明在何日。无论未来其事难了。但以即今善恶是验冥漠非妄。夫有形则影现。有声则响应。未见形存而影灭声续而响乖。故知善恶相资亦复如是。幸各明信无厝疑心。何谓地狱。经中广说。此洲地下八大地狱。最下阿鼻。四万由旬。铁城四周表里火彻。铜狗黑蛇哮吼嚼咋。甚可怖畏。诸小狱者散在铁围山间海渚空野众处。备受寒热。难可具说。狱各有主。牛头阿傍。其性残虐无一慈忍。见受苦者。惟忧不苦。惟忧不毒。或问狱卒。众生受苦甚可怜愍。而汝无慈常怀毒害。狱卒答曰。诸受苦者。由是不孝父母。谤佛法僧。骂辱亲疏。毁陷一切。破坏和合。瞋恚杀害贪淫欺诈。邪命邪求及以邪见。憍慢懈怠放逸怨恨。迷没声色耽着酒食。犯所受戒不知惭愧。具足恶业。来此受苦。受苦既毕恒加谏喻。此是恶处今已得脱。勿复重来。然此众生初无改悔。今日得出俄顷复来。劳我形力加毒于彼。今观此辈既不修善。往趣泥洹则是无知。不识避苦。所以倍痛害之。何由得出慈忍。又经云。有十恶业杀生偷盗。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无量劫数乃得为人。还受短命贫穷等报。又感外报棘刺沙砾水旱少味不如意等。且身口意此三发业之始。自作教人见作随喜。此三成业之由。现报生报后报。此三感业之所。故论云。三三合九种。从三烦恼生。然前九位业通善恶。受三涂报惟在三毒。是故行人先须观破。于此人身可有出理。

  地狱门颂

  冥津殊复晓。高听亦能卑。阴墙虽两密幽。夜有四知。炎山翻烈火。冰□匝寒澌。罗城振云幕。锋树郁霜枝。茹荼非云苦。集木岂称危求仁曾已得。长叹欲何为。

  出家怀道门第十二

  自大圣已还性体未圆。三相所迁四山作固。所以如来智周域外。尚假苦切之言。令诸有生得入律行。今居在凡愚善恶杂糅。何能免点累之愆爱染之失。若闻所说当深叹悼。何时免离若斯之过。不得内怀惊疑增其忿憾也。然则起忿之来。诚由着我。如经所说。执我见者。生死大患第一破戒。且举一我无人不患。自非正聚谁不弊之。出家本意为灭此惑。故诸行者。常须遮制。积功不已渐得出有。迷此不修还同无始。徒在僧伦更招苦业。今闻出家之美。不得便言无恶。又闻俗人之恶。不可便言无善。故通述之宜各警策。夫出家者犹信。故入道也。当去爱着顺佛语。则出世之行成也。若于行有亏。则非谓之信也。内既无信。则剪落纳衣瓶钵等。于身无用。略引数条不得自怠。

 已去愦闹得空闲  已离俗爱无攀缘
 已出驰动入寂定  已离染着得无碍
 已舍苦境得无恼  已离妻子无缠缚
 已弃饰好厌华侈  已绝声色灭贪求
 已断荣辱去我见  已向八正趣道门
 已披弘誓忍辱铠  已服解脱涅槃衣
 已望毕竟空寂舍  已登慈悲喜舍堂
 已见回向之大利  已听多闻自觉音
 佛见出家之大利

  如此。所以劝奖诫厉修学。故经云。盖闻沙门之为道也。舍家妻子捐弃爱欲断绝六情守戒无为。其清净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一心之道者。声色不能污。荣位不能动。免离忧苦存亡自在。块然独立舍五□□除两秽。二坚缚二障法二种垢二雨雹二痈疮二烧法二种病。四破戒者。一谓三业不净。二谓闻空怖畏。三谓不为泥洹。四谓贪着我见。又如经说。菩萨修行先除四失。谓舍欺诳。重报恩。决嫌疑。灭谄心。如是备行诸度妙行。清净广大安住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