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广弘明集
广弘明集
善友劝奖门第十九
夫能了除疑惑。内发惭愧劝奖之功。善知识也。今欲修习万行。非善知识无由进道。经云。如栴檀叶在伊罗林。其叶则臭。伊罗臭叶在栴檀林。其叶则香。书云。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偕芳。与恶人居。如在鲍鱼之肆。与之俱臭。又云。近墨必缁。近朱必赤。故知善友能作佛事。是大因缘是全梵行。善知识者今能将我得升净土。恶知识者今能陷我坠于地狱。当知善恩不可酬报。夫善恶之理皎然明白。但以任情适道则进趣之理迟。善友劝奖便勇猛之心疾。经有奖课之文。书有劝学之说。当知要行实由劝成。故经云。菩萨自身布施。亦劝他人令行布施。自行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亦劝他人令行此事。然则胜美之事欣乐羡仰。物之恒情。今若徒有愿乐之心。不行愿乐之事。未见其果。犹若绝粮思味。其于饥渴终无济益。故略引数条盛行要事。以相警诫。今有财富室温家给人足不劳营觅自然而至。复有贫苦饥弊形骸劳悴。终日愿于富饶。而富饶未尝暂有。以此苦故劝其布施力厉修福。
若有衣裘服玩鲜华充备。又有尺布不全垢腻臭杂。是以劝奖令施衣服及以室宇。若见甘味珍羞连几重案。又有藜藿不充困于水菜。所以劝奖令施饮食。
若见荣位通显。乘肥衣轻适意自在。复有卑陋猥贱人不齿录。涂炭沟渠坐卧粪秽。此苦可厌。劝令修福除灭憍慢奉行谦敬。岂可他人常贵我常在贱。
若见形貌端正吐言广利。又有面状矬陋所言险暴。此苦可舍。劝令忍辱。
若见意力强干少病登劳行道无碍。有人多患不安所行莫济。见有此苦劝施医药。令其进趣。故法句经云。四时行道得度众苦。一者少年有力势时。二者有财物时。三者遇三宝福田时。四者当计万物必离散时。常行此四。必得道迹。应自督课。不待他劝。
善友劝奖门颂
兰室改蓬心。栴崖变伊草。丹青有必渝。丝砾岂常皓。曲辕且绳直。诡木遂雕藻。一篑或成山。百里倦中道。隆汉乃王臣。大楚信无保。勉矣德不孤。至言匪虚造。
戒法摄生门第二十
前已劝奖于他。我今自加课励。凡论课励要。必托境行因。若心志浮荡。则进趣无寄。然托境行因。戒为其始。可谓入圣之初门。出俗之正路。如乖此训。永处三涂人天长绝。是以经云。譬如大地长生万物。戒亦如是。能生众生人天华果。故经云。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良以三涂苦报罪障所缠。人天胜果堪为道器。欲感胜果非戒不生。是以圣人先明此教。然三归五品戒法两科。七众小学要以三归为宗。一乘大教必崇三聚为本。并如经律具显。规猷卓尔宪章行业。明逾鉴镜。今粗举其大致。用光恒俗。所以发戒之原须依三宝者。盖由佛法僧宝天人所尊。归依生信必能出有。若归邪神反增苦趣。故经说云。归佛清信士。不归诸天神。故须先定邪正方识逆顺。经云。信为道元功德之母。智是解脱出有之因。诚至言也。若无此信。心志浮虚归戒不得。是以发足立信为先。何谓三归。谓佛法僧。此三可重故名为宝。何谓为佛。自觉觉彼无师大智五分法身也。何谓为法。能轨能正灭谛涅槃清净无相也。何谓为僧。能和和众无学功德自他灭处也。何谓为归。可凭可向也。何谓为宝。能招利乐正心依仗。近获人天远登无学。此则三宝区别之门。若论极教。理惟一统。照无不周。照周等觉。谓之佛宝体无非法。谓之法宝。至德常和。谓之僧宝。此乃体一义三同性三宝。众生解悟信知佛性。离此生死招兴利乐。是故一切无不归凭。
第一翻邪三归 第二五戒三归
第三八戒三归 第四十戒
第五具戒 第六十善戒
第七大菩萨戒
此之七戒所防过境。近约大千世界之内一切六根六大。并是戒境。广如常说。
戒门颂
金山严宝仞。琼畹烈瑶荑。墙狐议不窟。檐燕岂能栖。净花庄思序。慧沼盥身倪。六群傥未一。七众固恒齐。端仪有直影。正道无倾蹊。维宫超以悟。襄野竟何迷。◎
◎自庆毕故止新门第二十一
从前发心以来。知至德可归。检校克责灭诸恶门。疑惑既遣惭愧续修。劝奖兼行戒德又显。得舍如是之罪障。餐听若斯之胜法。岂得不踊跃欢喜嗟抃自庆者乎。
经云。八难难度。一地狱难。二饿鬼难。三畜生难。四边地难。五长寿天难。六虽得人身盲聋喑哑不能听受难。七虽得人身六情完具。而世智辩聪信邪倒见。不信三宝肆意轻侮。此身死已便在三途。随业沉没久乃得出。时在人道还不正信家生。第八前后佛间不睹正法。徒生一世增长邪见。具造众罪寻尔徒死。是故经云。徒生徒死甚可怜愍。奉法行人先崇此意。生死大事不可自宽。今略出自庆数条系在心首。
佛言。地狱难免。而今同得免离此苦。一自庆也。
佛言。饿鬼难脱。而今同得远于此苦。二自庆也。
佛言。畜生难舍。而今同得不树此因。三自庆也。
佛言。生在边地不知仁义。今在中国修习礼智。四自庆也。
佛言。生长寿天不知植福。福尽命终还堕恶道。而今不以世乐自娱回以供养。五自庆也。
佛言。人身难得。一失不返。有过盲龟浮木之譬。今得人身。六自庆也。
佛言。六根难具。今无缺损。七自庆也。
佛言。丈夫男身难得。我已得也。
佛言。女人身者须知佛性则是丈夫。我已知也。佛言。邪辩难舍。我今归正法也。
佛言。佛前佛后是为大难。我今相与慷慨立志。既见色像又闻正法。则同鹿野灭惑不殊也。
佛言。见佛为难。我今顶礼佛所说像。功用等伦也。佛言。闻法为难。我今备得闻也。
佛言。出家为难。我今且随众也。
佛言。出家专信倍复为难。我今一心无敢二见。敬法爱法以法为师。经中偈言。
惟念过去世。供养为轻微蒙报历遐劫。余福值天师。净慧断生死。痴爱销无遗。佛恩流无穷。是故重自归。
自庆毕故不造新颂
春非我春秋非秋。一经长夜每悠悠。陶形练气任元造。启蒙夷阻出重幽。荣公三乐非为旷。箕生五福岂能求。灵姿妙境往难集。微言至道此云修。年逢生幸曾以庆。盈愆贰过傥知忧。毕故断新别苦海。希贤庶善凭智流。
大忍恶对门第二十二
夫道从苦生。不由乐果。德凭功建。非情所集。故经云。忍辱第一道。于诸众生心无碍。故以其在苦则多碍多恼起不善业。今所以得无碍者。良由在碍而修无碍。故碍而不为碍。既于碍而无所碍。岂非忍力之所致乎。经云。娑婆世界五浊之刹。五痛五烧具诸恶报。是故发大乘者。多来此土。以救苦为资粮。以拔恼为要行。此土一日修善。胜于他方净国百千万劫。所以尔者。良由极苦之地心不及善。而能于剧苦之中。卓然发意忍苦受辱。岂不奇哉。所谓火中生莲华。此实为希有。他方净土无修福地。所以不及此土。何者。净国七财丰溢。不假布施摄贫穷也。净国律仪圆净。不假持戒摄毁禁也。净国则无辱无忍。秽土无事非辱。在辱能忍。胜他方也。净国精进如救头然。不假翘勤摄懈怠也。净国之人。入法流水。念念修顺无出入观。不假寂定摄乱意也。净国智慧明满。不假辩才巧说摄愚痴也。又净国之人。非无弘誓。但弘誓之功不及秽土。四摄四等例同无用。净国乐故。则救苦之心薄。恶土苦故。则进善之心猛。故经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也。夫欲发广大心行菩萨行。自非履危涉险备受艰难。蹈炽火历冰霜。婴苦切甘楚毒。于万苦中而能忍受者。则道场可践。若无此恼忍何从生藉此烦恼起我诸善。所谓尘劳之俦为如来种。当知忍者。有力大人功德之本。所谓忍痛痒忍思想。忍疾病忍饥苦。忍疲劳忍寒暑。忍忧悲忍热恼。忍恶骂无耻辱。忍挝打无恚碍。忍贪欲无爱着。忍憍慢无背道。忍所难忍。忍所难行。忍所难作。忍所难办。能行此者。真可谓大忍辱矣。
大忍门颂
昆山之下玉抵禽。汉水之阳璧千金。清业神居德非重。洁己愚俗道已深。爱憎喜怒生而习。容华芳旨世所钦。鸿才巨力万夫敌。谁肯制此方寸心。逸骥狂兕旷不御。繁羁密匣傥能禁。遣情遗事复何想。寂然无待恣幽寻。
缘境无碍门第二十三
经云。在俗则谓之为缚。在道则谓之为解。解即无碍所致。缚即资待所招。今若欲有待于无待则有待更烦。无待于无待。则有待自遣。有待既遣则无碍之门可入。若志在于资养。便睹缚缠更重。但众生凡类触向多阻。不资于物则自济无方。资于物者累之重也。生累缠绕解脱何由。今既深知其累。累实为苦。何以知之。
今欲陆行。非车舆人马不动。一累碍也。今欲水游。非舟航不移。二累碍也。
今欲养身。非衣裘屋宅则无所凭托。三累碍也。
今欲养命。非粳粮黍粟五味柔软则无所资待。四累碍也。
今欲修集一慧。仿像无向。五累碍也。
今欲求见一佛及一净土发奇特心。冥漠不见。六累碍也。
今欲彻视十方。障碍满目。七累碍也。
今欲求佛圣智以除障惑。近是众生心行而我不睹。八累碍也。
今欲披文寻义。虽课心力。近在浅言不达意旨。九累碍也。
今欲诵习经典。受已忘漏。十累碍也。
凡此累碍。其事无量。圣人所以无碍。自在者。由何而致。实由远诸尘劳自策为本。是所资待莫不勤役。自办不假于他。而他为我用。所谓让而得者。则其理通。求而获者。则其理滞。菩萨不求自利。但欲利益众生。是以其利在己而得无碍。众生常利我忘彼。所以恒缚而无解。圣是可求而得。非是永隔无津。今若欲学圣舍凡者。当遵圣人所习。虽其途无量。然津济要趣惟一解脱耳。故经云。若自无缚欲解彼缚。斯有是处。今欲学菩萨道。必须弃凡夫缚。凡夫缚者惟愿得五欲纵意自在。实大缚也。菩萨行人弃之不顾。
经云。不得畜养奴婢畜生。当自翘勤出离生死。若假于他。他还缚我。无解脱期。今云无奴不立无婢不办。此乃气力强梁之时。一旦卧床百事同弃。自救不暇何忧及人。宜自勉励则解脱之门易可登耳。
无碍门颂
恍象忽物终不名。龙举鸾集竟谁辨。绝智亡身孰为碍。韬名戢曜故能显。匪日匪月灼以悬。安飞安翔虚而践。壁石无间恣出没。水火有性任舒卷。敷教应俗骛泉流。现迹依方迅风转。大哉超世莫与群。希辕慕舜宜自勉。
一志努力门第二十四
从初辨德极于无碍。善恶二途凡圣苦乐。明了审谛。斯言备矣。惟应努力勤而行之。经云。感伤世间贪意长流没于爱欲之海。吾独欲反其源。故自勉而特出。是以世世勤苦。不以为劳。经云。我与阿难。空王佛所共发菩提心。我常勤精进。所以速成正觉。又云。得正法智已。以无疲厌心为众生说。斯可谓努力矣。夫众生流转三有触苦相缠。所以情识闇弱虑浅多迷。每一修善怯退皇扰。念念之间百变乖舛。自非劝之以努力奖之以刚干。则勇锐骁果之心不发。经云。众生与无明怨贼斗战。亦不异世间勍敌。相御世间则须金钲壮其气。鼓钟击其忿。郁怫增其怒。决烈成其力。不资此发勇不假此振威。何能摧鸣条之战。拉牧野之师乎。今与烦恼共战。当集无漏之智。命无畏之师。控道品之众。御六度之侣。建道场之幡。击甘露之鼓。着弘誓铠胄。被忍辱袍甲。握智慧弓刀。执坚固箭楯。精进督怠惰。翘勤课不及。发行登欢喜。税驾顿法云。种智断其勇。方便运其略。于是无明老死之贼。协附四魔之军。影响波旬。困倚天女。凭带鬼神。亿千万众。担山吐火雷电四绕。欲以闇惑之旅。退金刚之师。由乎菩萨忍调无想积德久善魔怨稽伏。一念努力豁然大明。非法王坏正法王胜。此并经中之盛事。若不努力何由辨也。如人营家晨起夜寐劬劳督课。便自室内盈实饥寒不切。但能努力无所不济。出世妙行事不殊俗。若小努力微复加意。三明六通不足为难。更运方便重课心形。信顺之忍渐染自至。岂得空舍一生虚过。三涂切己力无所施。方复生悔何嗟及矣。所以努力一门贯通后者。位心极行惟此而已。愿幽明圣鉴照览穷途。故敢发言托文现意。
努力门颂
豫北二山尚有移。河中一州亦可为。精诚必至霜尘下。意气所感金石离。有子刺掌修名立。王生擢发美誉垂。自来勤心少骞坠。何不努力出忧危。胜幡法鼓萦且击。智师道众纷以驰。有常无我俨既列。无明有缚孰能窥。
礼舍利宝塔门第二十五
大圣诠化随机感益。譬若一音说法各得其解。是故应以现生蒙利者。所以降神母胎诞圣王宫。
应以出家蒙利者。所以舍金轮位剃除须发。应以相好蒙利者。所以现成正觉坐菩提树。
应以实相蒙利者。所以三转法轮十二部经。
应以灭度蒙利者。所以双树潜辉现于涅槃。良由众生障业烦多。是故圣化随应不一。然则现于涅槃者。复是增发悲恋之心。以悲慕故善心浓到。凡礼拜像塔皆宜感发悲心澘然思慕。惨切其情追想正法。我不餐仰泣想。如来不亲音旨。如入祖祢之庙睹灵。若在欷歔无颜。如来殷勤令我等具诸苦行。而我违背自堕恶道。在于像末未蒙解脱。以苦报故忆如来恩。是以今各归心于此像塔。呜咽涕零惭颜哽恸。至心奉为至尊皇后皇太子七庙圣灵。今日信施龙神八部。广及一切剧苦众生。敬礼十方三世一切诸刹土中所有如来形像灵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