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辛)二偈颂三。初颂标。二颂释。三明行成。
(壬)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无怖畏心。欲说是经。应入行处。及亲近处。
(壬)二颂释二。初颂约远论近。二颂非远非近。长文分释行处亲近处。颂中取意合颂。不复次第。正显文有广略。理非浅深也。
(癸)今初
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长。(一)凶险戏者。(三)及旃陀罗。(四)外道梵志。(二)亦不亲近。增上慢人。贪著小乘。三藏学者。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及比丘尼。好戏笑者。深著五欲。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萨所。为闻佛道。菩萨则以。无所畏心。不怀希望。而为说法。(五兼第十)寡女处女。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六七)亦莫亲近。屠儿魁脍。畋猎渔捕。为利杀害。贩肉自活。炫卖女色。如是之人。皆勿亲近。(又四)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淫女等。尽勿亲近。(又三又六)莫独屏处。为女说法。若说法时。无得戏笑。(九)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八)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增上慢人。谓坐禅得小轻安。妄谓有所证得者也。贪著小乘三藏学者。谓专图名相口耳学问。不肯观心修证者也。名字罗汉。谓假名阿练若也。深著五欲。谓于色声香味触五尘之中随有偏嗜者也。求现灭度。谓但求小乘果证。无大慈悲者也。著五欲。是生死边。求灭度。是涅槃边。二皆勿近。应近中道明矣。此皆长文近处所列。而今结云行处近处。故知正助但约广略。决无浅深。
(癸)二颂非远非近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
别教名上法。通教名中法。藏教名下法。咸开入圆。无复藏通别法可得。故不行也。六凡法界惑业苦等。名有为有漏法。四圣法界功德智慧。名有为无漏法。十界真如平等之性。名无为法。有为色心。暂有体用。名为实法。不相应行。依于色心分位假立。名不实法。又或有为名不实法。性生灭故。无为名实法。性不改故。或有漏名不实法。以违性故。无漏名实法。以称性故。或一切实。二俱称谛故。(有为是俗谛。无为是真谛。)一切不实。情有理无。理有情无故。(有漏情之所有。理之所无。以理无故。名为不实。无漏。理之所有。情之所无。以情无故。名为不实。)今皆不行者。由观诸法如实相。则有为亦实相。非复有为。无为亦实相。非复无为。实亦实相。非复是实。不实亦实相。非复不实。故不行也。此颂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也。亦不分别是男是女者。男即是慧。女即是定。定慧之法。性本绝言。故不可分别也。不得诸法者。常自寂灭相故。不知不见者。远离能取所取戏论相故。此颂亦不行不分别也。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
此略颂观一切法空等文也。无有常住。遮于真谛。亦无起灭。遮于俗谛。真俗双遮。正显中道。言略意周矣。
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
此颂从颠倒生。故说以为所观之境。兼颂约近论近以为方便。然后重颂正观一切法空等也。上文附戒附定。合为初亲近处。慧名第二亲近处。今以定慧合颂。而颂戒门。则双结行近。正显三学互融。事理不二也。问。上云无有常住。今云常住一相。何也。答。若对起灭而言常住。则是情计。是故须破。情计破已。理本常住。又对起灭而言常住。则有二相。今一切法皆无所有。则无起无灭。当体常住。故名一相。一相即实相。实相即诸法而非诸法。诸法即非法。故名实相也。二颂释竟。
(壬)三明行成三。初标行成。二释行成而得安乐。三颂总结。
(癸)今初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说斯经时。无有怯弱。
事成则外仪无失。理成则内心无滞。故无怯弱也。
(癸)二释行成而得安乐
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以正忆念。随义观法。从禅定起。为诸国王。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其心安隐。无有怯弱。
此释安乐之因。因修禅定。止于过恶。得人无我。外则不损。因修智慧。离诸取著。得法无我。内无颠倒。是以心不怯弱。不怯弱名安乐也。
(癸)三颂总结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安住初法。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初身安乐行竟。
(庚)二口安乐行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初中二。初标。二释。
(壬)今初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
(壬)二释为二。初止行。二观行。止行防非。是如来衣。观行说法。是如来座。又止行拔苦。观行与乐。是如来室也。
(癸)初止行又四。初不说过。二不轻慢。三不叹毁。四不怨嫌。
(子)今初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
人虽有过。于我何与。秖应内省。何暇非他。若喜谈人过者。如扬粪秽。自薰薰他。损恼实重。非安乐行也。一切经典。皆是如来方便随宜所说。如食石蜜。中边皆甜。安得有过。说经典过。皆由不解权实妙理。故亦非安乐行也。
(子)二不轻慢
亦不轻慢。诸余法师。
不倚圆而蔑偏。不重实而轻权。佛尚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谛。岂可自恃。不护物机。
(子)三不叹毁
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
人皆恶闻其短。故不谭短。面誉彼人。则如对毁此人。故不称长。大论云。自赞者是贡高人。自毁者是妖惑人。赞他者是谄佞人。毁他者是谗贼人。智者应以四悉筹量而护自他。又日藏经云。初中后夜。减省睡眠。精进坐禅。诵经修道。背舍生死。向涅槃路。不称他短。不说己长。谦下卑逊。不自憍高。衣服知足。不放逸行。系念思惟。心不驰散。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此皆安乐行之相也。于声闻人等者。根性不定。若叹二乘。或令彼退大取小。若毁呰二乘。或令彼大小俱失。两无所取也。
(子)四不怨嫌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若谓彼人彼法妨害我道。即是怨心。若谓彼人彼法鄙劣。即是嫌心。心机一动。声说即发。杜说过之源。故不生怨嫌心也。大集经云。过去拘留孙佛法中。有一比丘发菩提心。诵持大小乘法聚各八万四千。意嫌头陀比丘不诵经典。犹如株杌。由此堕狱受大苦恼。从地狱出。受罗刹身。至贤劫佛楼至佛时。方脱鬼身。常人尚尔。况安乐行。为宏大典。将护小行。安得不慎其心念耶。怨怪。嫌责。怨深。嫌浅。浅深俱舍。方称正行。此口安乐行所言心者。为制口故。初止行竟。
(癸)二观行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观诸法空。无所取著。心不茍执。不逆人意。不违法相。故不以小乘法答。若见无大机而为说小。则令得方便益。若不见无大而为说小。则恐妨其大缘。故深位有知机之智。则可随宜说法。始行无鉴物之能。但可说大乘法也。口安乐行初长文竟。
(辛)二偈颂三。初颂标。二颂释。三明行成。
(壬)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菩萨常乐。安隐说法。于清净地。而施牀座。以油涂身。澡浴尘秽。著新净衣。内外俱净。
长文但云应住。此中别出行相。安隐说法。欲令前人得安隐道及安隐果。即入如来室也。于清净地而施牀座。即坐如来座也。以油涂身四句。即著如来衣也。以此三法而导口业。名安乐行。
(壬)二颂释二。初颂止行。二颂观行。
(癸)初中四。初颂二不轻慢。二颂三不叹毁。三颂初不说过。四颂四不怨嫌。长文俱约止善说。颂中皆约行善说也。
(子)今初
安处法座。随问为说。
慢则不随。随即不轻慢意。
(子)二颂三不叹毁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若有难问。随义而答。
但依于义。不谭人好恶也。随义答者有二。一可答。二不可答。若问答相难诘。相上下。若胜负则自知。是为智者语。一可答也。若自放恣。敢有违者诛之。是为王者语。若长短是非皆不知。惟觅胜而已。是为愚者语。二不可答也。
(子)三颂初不说过
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增益。入于佛道。
若乐说人及经典过。生人毒念。今不说过。故使发心入于佛道。佛道从喜生也。
(子)四颂四不怨嫌
除懒惰意。及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
怨嫌心起。则懈懒忧恼。今慈心说法。则精进欢悦也。初颂止行竟。
(癸)二颂观行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以诸因缘。无量譬喻。开示众生。咸令欢喜。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于其中。无所希望。但一心念。说法因缘。愿成佛道。令众亦尔。是则大利。安乐供养。
说无上道。即颂但以大乘法答。愿成佛道令众亦尔。即颂令得一切种智也。二颂释竟。
(壬)三明行成四。初标行成。二明内无过。则外难不生。三明内有善法。所以行成。四格量功德。
(癸)今初
我灭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
(癸)二明内无过。则外难不生。如无臭物。蝇则不来。
心无嫉恚。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安住忍故。
(癸)三明内有善法。所以行成。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如我上说。
若内无过。如长文中说。若内有善。如偈中说也。
(癸)四格量功德
其人功德。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二口安乐行竟。
(庚)三意安乐行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初中三。初标。二释。三结行成。
(壬)今初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
(壬)二释二。初止行。二观行。止行是衣。观行是座。拔苦与乐是室也。
(癸)初中四。初不嫉诳。二不轻骂。三不恼乱。四不诤竞。
(子)今初
无怀嫉妬谄诳之心。
不耐他荣。名为嫉妬。由贪故嗔。嗔垢之最重者也。险曲罔他。名之为谄。藏逆露顺。不任教诲。贪痴为体。正与道相违也。矫现有德以图利养。名之为诳。由贪痴故。堕邪命法。谬膺恭敬。招苦无穷。故此等心。皆是学道大障。茍有其一。尚不能得二乘菩提。况可宏通大法。上求下化耶。安乐行菩萨。急须弃之。
(子)二不轻骂
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
彼旣发心学佛。便堕未来佛数。纵令烦恼习性不同。互有长短。但取其长以自益。勿求其短而忤彼也。
(子)三不恼乱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四众各有求三乘人。所求三乘。义摄藏通别之三教。此三教法。皆是如来善巧方便。循循善诱。为实所施之权。四众苟能依之求道。自可渐引归圆。若自恃圆解。呵其去道尚远。自恃薄有行门。呵其放逸懈怠。彼旣被呵。便生疑悔。进不能荐取圆理。退不能遵守三权。是即恼乱行人。招过不小矣。若具知根智眼。乃能与夺适宜。
(子)四不诤竞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名字位人。薄解文义。未能念念观心。每于消文释义而起诤竞。只此诤竞。便名戏论。何况纵恣习气。言语嘲谑。浊乱心神。增长放逸。非安乐行。切须戒之。初止行竟。
(癸)二观行四。初大悲想。治嫉诳。二慈父想。治轻骂。三大师想。治恼乱。四平等说法。治诤竞。
(子)今初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
旣起大悲。誓当拔苦。何忍嫉之谄之诳之。
(子)二慈父想治轻骂
于诸如来。起慈父想。
旣学佛道。即未来佛。佛即我等大慈悲父。何可轻骂。求其长短。
(子)三大师想治恼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