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丁)此是迹门流通第五品经。文分为二。初问。二答。
  
   (戊)初中二。初叹前品深行菩萨能如法宏经。二问始行菩萨云何恶世宏经。
  
   (己)今初
  
  尔时文殊师利法玊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希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
  
   (己)二问始行菩萨云何恶世宏经
  
  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戊)二答为三。初总标章。二解释修行方法。三总明行成之相。
  
   (己)今初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
  
   (己)二解释修行方法四。初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
  
   (庚)初中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长文中二。初标。二释。
  
   (壬)今初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诣理略说。名行处。即约正行。附事广说。名亲近处。即约助行。然说有广略。理无浅深也。具如下释。
  
   (壬)二释二。初释行处。二释亲近处。
  
   (癸)今初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释此为三。初约一法。谓一实谛。次约二法。谓生法二忍。三约三法。谓不思议三谛也。初一实谛者。为一切所归。为一切作本。而徧无分别。为一切所归。故云住忍辱地。诸法归之。故名为地。众行休息。故名忍辱。此即行不行之行。如来衣也。(理虽无行。依理而行。行得理息。即名不行。行即不行。故云行于不行之行。)为一切作本。故云柔和善顺等。众行得理而成。譬如万物得地而生。若得理本。在刚能柔。在逆能顺。在暴能治。在惊能安。无量功德从中道一实地生。地无所生而生功德。此即不行行之行。如来室也。(依理不行而行于行。)徧无分别。故云又复于法等。谓了知行与不行。性相无二。见诸法实。名不分别。亦无不分别相可得。名为亦不行不分别。即是非行非不行之行。如来座也。(于法无所行。故云非行。亦不行不分别。故云非不行。)无三行而三行。故名为行。同一实谛。故名为处。初约一法释行处竟。次生法二忍者。即生法二空也。此与二乘不同。二乘生空。但破界内我执。二乘法空。但破界内邪因缘无因缘法执。今明圆教二空。约十界假名即中道故。无复十界假名可得。故名生空。约十界实法即中道故。无复十界实法可得。故名法空。若更开者。即为四忍。谓伏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也。或为五忍。则更加信忍。或为六忍。则更加和从忍。或对四十二地。则为四十二忍。一地即有四十二地功德。一忍宁无四十二忍法耶。今且约四忍消文。而与别教永异。别教伏顺二忍。是生忍位。则浅。无生寂灭二忍。是法忍位。则深。圆教不尔。二忍四忍。悉通初后。何者。二空之理。即是中道。初修四忍。入于中道。见二空理。乃至后心。亦秖穷二空理。故大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若约无浅深判四忍者。从初发心。圆伏五住。至金刚顶。皆名伏忍。初后悉不违实相故。皆名顺忍。初后悉不起二边心故。皆名为无生忍。初后悉休息众行故。皆名为寂灭忍。(凡夫在迷。理即二空四忍。闻经生解。名字二空四忍。圆伏五住。观行二空四忍。六根清净。相似二空四忍。四十一位。分证二空四忍。妙觉极果。究竟二空四忍也。)经云住忍辱地。即住二空四忍地也。柔和。即伏忍。善顺等。即顺忍。闻生死苦。不匆卒畏惧。闻涅槃乐。不匆卒求证。闻佛常与无常。二乘作佛与不作佛。生死涅槃异与不异。佛道长短难易非长非短。非难非易等。皆不惊怖。故名顺忍。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即无生忍。亦不行不分别。即寂灭忍。前二名生忍。后二名法忍。从始至终。以二空理忍诸法。是著如来衣。安住二空理。是坐如来座。愍诸众生。是入如来室。二空四忍名为行。理即是处。故云是菩萨行处也。次约二法释行处竟。三约不思议三谛者。住忍辱地。总论三谛。如有地可据。方能忍辱也。柔和善顺者。善顺真谛。能忍界内界外虚妄见爱寒热等也。而不卒暴心。亦不惊者。安于俗谛。忍众根缘。称适机宜。故不卒暴。体忍违从。故心不惊也。于法无所行等者。即安中谛。能忍二边。故云无所行。正住中道。故云观如实相。亦不得中实。故云亦不行不分别。此则据三谛之地名为处。忍五住之辱名为行。行亦为三。谓止行。即行而不行。著如来衣。观行。即非行非不行。坐如来座。慈悲行。即不行而行。入如来室。是谓约三法释菩萨行处。明宏经方轨也。
  
   (癸)二释亲近处三。初约远论近。二约近论近。三约非远非近论近。(远近二字。并去声读。是虚活字。)
  
   (子)初约远论近。是附戒门以助止观。成就慈悲。亦是广上住忍辱地。行不行也。文为十。初远豪势。乃至十远畜养。于中九是生死。第五二乘一种是涅槃。二俱远离。乃名亲近中道。
  
   (丑)初远豪势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
  
  恐始行人。恃附势力。失正道故。初似小益。久则大损。
  
   (丑)二远邪人邪法
  
  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梵志。亦云净裔。在家事梵者也。尼犍。此翻离系。出家外道之通名也。路伽耶陀。亦云韦陀。西域外道典籍。依于爱见而为答释者也。逆者。征问之谓。即是依于爱见而为问难者也。正观未成。切须防断。恐其染习。迷于正理。
  
   (丑)三远凶险戏
  
  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
  
  那罗。此云力。即捔力戏也。不亲近者。恐散逸故。
  
   (丑)四远旃陀罗
  
  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
  
  近旃陀罗。令人无慈。
  
   (丑)五远二乘众
  
  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近二乘人。令人远菩提故。西土大小两乘。各居不杂。故云或来。旣未受大。勿妨小志。故云随宜说法。
  
   (丑)六远欲想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
  
  欲想最能杀害菩提心故。
  
   (丑)七远不男
  
  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
  
  不男最能坏乱菩提志故。五不男者。一生不男。谓胎中或初生时。便缺男根。二犍不男。谓截去或烂坏等。三妒不男。谓因他淫欲。乍有根起。而无根用。四变不男。谓见男变女。见女变男。五半不男。谓半月有用。半月不能。(此皆)宿造恶业。今感恶报。不任载道。非佛法器。故名重难。不得出家。亦不应与亲厚。
  
   (丑)八远危害
  
  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独入他家。恐招危害。一心念佛。障难悉除。
  
   (丑)九远讥嫌
  
  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
  
  律中若为女人说法。须有男子知好恶者在旁。若无有知男子。不得过五六语。皆是远嫌避疑。勿令增他不善心也。
  
   (丑)十远畜养
  
  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
  
  少年之人。习性未定。自畜则妨修正业。同师则娆乱请益故也。前文但云住忍辱地。是直缘理。今戒门广出众辱之缘。应修远离。非持刀杖。亦不弃舍。但以正慧而远离之。如是十法。诸教皆然。但离二乘。诸教小异。今宏妙典。须属圆人。观心释者。应作总别二种。总者。无非法界。何所可离。何所不离。非离非不离而论离耳。还同非远非近而论近。初心虽了一切本无。而须数数近于远离。别者。远离三教教主豪势。二边之法。即是邪法。二边人者。即名邪人。二观神通。名为凶戏。三惑旃陀罗。杀三智命。偏空灭想。名二乘众。偏观真俗乃至中道法爱。皆名欲想。灭色住空名为不男。方便观智皆害圆极。一切俗境。名为讥嫌。前三教善根。名为年少小儿。一一皆以所离为境。皆远三惑而近三观也。初约远论近竟。
  
   (子)二约近论近。是附定门以助止观。成就慈悲。亦是广上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不行行也。上直明不暴不惊。今广出修定之心。修定之处。修定要门。以定力故。在暴而治。在惊而安。
  
  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常好坐禅。是修定之心。好于中道实相禅法。即五法中欲。兼摄得精进念巧慧一心也。在于闲处。是修定之处。即五缘中处也。修摄其心。是修定要门。谓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也。于二十五方便中。前文附戒门离十恼乱。即第一持戒清净。今云在于闲处。即第三闲居静处。旣在闲处。理必兼摄第四息诸缘务。但略不言第二衣食具足。第五得善知识耳。若约观心明具五缘。则三观为衣。禅悦法喜为食。诸佛。菩萨。六度。道品。法性。实际。皆为善知识也。呵五欲者。谓色声香味触。皆是劫功德贼。深知其过。休息贪染。弃五盖者。谓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惑。盖覆定慧。故须急弃。如剪毒树。如检偷贼。调五事者。谓调食不饥不饱。调眠不节不恣。调身不宽不急。调息不涩不滑。调心不沈不浮。此二十法。一一皆有事相理观。具如摩诃止观。须者寻之。行五法者。欲得初禅。亦须五法。乃至诸禅。亦复如是。今约圆观。则是欲从二边正入中道。不杂二边为精。任运流入为进。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为念。修中观方便名巧慧。息于二边。心水澄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为不二其心。清净常一。能见般若也。以此戒定二门为前方便。是故结云初亲近处。
  
   (子)三约非远非近论近。是附慧门以助止观。成就慈悲。亦是广上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非行非不行也。文分为三。初总标境智。二别释。三结成。
  
   (丑)今初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
  
  观者。中道观智也。一切法者。十法界境也。空者。不思议第一义谛也。若单论智。智无所观。故举一切以显皆空。此空即是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今菩萨初心。便以中道止观而观察之。所谓从始至终。皆以佛知佛见而为修行。故能开示悟入。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也。
  
   (丑)二别释
  
  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
  
  如实相句。别释所观十法界境。不颠倒以下。别释能观中道智也。二边三谛无一异故。名之为如。非七方便。故名为实。以实为相。故言如实相也。(二边对中。中必三谛。三而不三。名无一异。三谛如实。对七辨异。故云实耳。实即无相。徧相一切。)不颠倒者。无凡夫常乐我净四倒。无二乘无常苦无我不净四倒。亦无出假常乐我净四倒。即是非荣非枯。双照荣枯。正中道观也。不动者。不为二死所动也。不退者。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也。不转者。不如凡夫轮转生死。不如二乘转凡为圣也。如虚空者。但有名字。字不可得。中道观智。亦但有字。求不可得也。无所有性者。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也。一切语言道断者。离四句。绝百非。故不可思议也。不生者。惑智理皆不生。谓所破能破。称理故俱不生。则行位因果等皆不生也。不出者。如来所治。全体即是。故无可出。毕竟不复发也。不起者。以入理故。一切方便理教皆寂灭也。无名者。一切名所不能诠。即不颠倒乃至不起。亦不足以名之也。无相者。一切相所不能状。即不颠倒乃至不起。亦不足以形容之也。无名即是性空。无相即是相空。实无所有者。重叹观体非二边之有也。无量者。非阴入界等诸数法也。无边者。非偏小等诸有分限法也。无碍者。徧入一切诸法也。无障者。无有一法能遮止之也。虽复多句。秖是能观之智无相无作与所观之境称实相应耳。
  
   (丑)三结成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但以因缘有者。结也。上直明中道观慧。今明双照二边。理性毕竟清净。如上所说。非解非惑。而从惑因缘生生死。从解因缘生涅槃。生死涅槃。如六龙舞。从颠倒故有生死。由生死故有涅槃。故皆从颠倒生。由有生死涅槃。故有十界一切诸法可说。而十界一切诸法。毕竟皆空。皆如实相也。(上直明中道观慧者。多约双非故也。然而岂有中道不照二边。今此重明照于二边。用结诸文。以显中观不思议体。)又因缘有。有于涅槃。从颠倒生。生于生死。由有涅槃生死。故有可说。而中道实相之体。证涅槃而非涅槃。在生死而非生死。终不可说。故菩萨常乐观之。观涅槃是真谛。生死是俗谛。涅槃生死所依之体。即非涅槃生死。是中谛也。(此分因缘颠倒而为二边。义则更显。然生死正属因缘。且从倒边。故名颠倒。若达因缘。便有涅槃。故以初句判属涅槃也。又三种涅槃。皆以观因缘有。二种生死。皆从三惑颠倒而生。指迷归悟。故有言说。)又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者。结不思议三谛境也。故说者。不思议教也。常乐观者。不思议三观也。(一切从因缘生颠倒之法。无非妙境。由此本有妙境。说上中道妙观。禀此妙说。常乐观于如是妙境也。)已上三节。双约境智释竟。今更通三节文。全约观释。初云观一切法空如实相者。标观体也。实相正是所观。以所显能。观方有体故也。不颠倒下。皆释观相。不为二边八倒所动。故云不倒不动。不堕二乘凡夫二地。故云不退不转。非未来故不生。非过去故不出。非现在故不起。释论云。如虚空无入无出无住相。摄大乘亦尔。无未来入处。(不从于现以入未故。即是不生。)无过去出处。(不从于现以出过故。)无现在住处。(现在不住。即是不起。)余皆如前可解。又经文有十九句。初一句是总。后十八句。对大品十八空。如实相。即第一义空。不颠倒。即内空。内无六入我我所执。故不颠倒。不动。即外空。外不为六尘所流动也。不退。即内外空。十二入皆空。故言不退。不转。即空空。空破诸法。诸法是所破。空是能破。无复诸法。唯有空在。此空亦空。故言空空。空旣空故。无复能转。故言不转也。如虚空者。即是大空。执方计破。故言如虚空也。无所有性。即毕竟空。诸法无遗余。故名毕竟空。以毕竟空故。无所有性也。一切语言道断。即一切空。一切空不可说。故语言道断也。不生。即有为空。有为是因缘和合。旣不合故不生也。不出。即无为空。无为名出离。出离法空。故名不出也。不起。即无始空。求原初不可得。故无起也。无名。即性空。无相。即相空。并可解。实无所有。即不可得空。无量。即有法空。有法则有量。有量旣空。故言无量也。无边。即无法空。无法则是边表。今空故无边也。无碍。即有法无法空。二俱不可得。故言无碍也。无障。即散空。妨障不可得。故言无障也。十八空皆是中道正慧。皆名为空。随十八种境。故言十八耳。大经云。如来常修十八空义。故用十八空释十八句也。复次约十八空。旣可云初总后别。前约体相。亦可云总体别体总相别相。复次初双约境智释。次但全约观释。然观必观境。故可但全约观。境能发观。亦可但全约境。今更私作全约境释。谓菩萨观一切法无不皆空。一切法皆如实相。一切法皆不颠倒。一切法皆不动。皆不退。皆不转。一切法皆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一切法皆无名。一切法皆无相。一切法皆实无所有。一切法皆无量。一切法皆无边。一切法皆无碍无障。此显百界千如诸法。一一无非实相。即权而实。即俗而真也。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此显实相无相之体。随染净缘。具造十界百界千如一切诸法。即实而权。旣真而俗也。权实不二。乃是圆融不思议之二谛。其体相即。即名为一实谛。言空则一切皆空。言有则一切皆有。言中则一切皆中。复名为圆融三谛。非一二三。而一二三。虽一二三。而真理不当名一二三。复名为圆妙无谛。常乐观如是法相。即是正观不思议境。是故结云第二亲近处也。问。前云行处是正行。亲近处是助行。今第二亲近处。云何即名正观。答。前不云乎。诣理略说。名行处。略说名正。附事广说。名亲近处。广说名助。说有广略。理无浅深。圆家正助。正助并圆。直是非正非助圆道妙理。约广文能禅理观。名为助耳。初身安乐行中。初长文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