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
三乘四众。无非菩萨。有化训德。皆众生师。常应深心礼敬。何得恼令怀疑。
(子)四平等说法治诤竞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文随于义义随文。名为平等。平等则无偏执。不起诤竞也。以顺法故不多不少。量机利钝。随器而授也。多说便为戏论。以彼不堪领解。徒费文辞。无实益故。若能领解。则如娑竭龙王雨注大海。乃至尘说刹说。亦不为多。二释竟。
(壬)三结行成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
此由止行成故。恶不能加也。
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此由观行成故。胜人来集也。意安乐行初长文竟。
(辛)二偈颂二。初颂释。二颂行成。略不颂标也。
(壬)初中二。初颂止行。二颂观行。
(癸)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初四句。颂初不嫉诳。恚慢二字。嫉之本也。邪伪二字。谄诳之注脚也。常修质直行。正明对治门也。第五句。颂二不轻骂。第六句。颂四不诤竞。后两句。颂三不恼乱。
(癸)二颂观行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
初一偈。颂初大悲想。第二偈。颂三大师想。次半偈。颂二慈父想。后半偈。颂四平等说法。初颂释竟。
(壬)二颂行成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三意安乐行竟。
(庚)四誓愿安乐行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初中二。初明行法。二叹经。
(壬)初又三。初标。二释。三结行成。
(癸)今初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
(癸)二释为三。初明誓愿所缘之境。二明起誓愿之由。三正立誓愿。
(子)今初
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
已发三乘出世心者。名为在家。出家之人。全未发心。名为非菩萨人。就发心中。未断通惑。在三界内。名在家人。已断通惑。出三界外。名出家人。此收藏通三乘。别四十心皆尽也。非菩萨人。即收六道四生皆尽也。如此十法界境。各有苦集应拔。皆当起于大悲。各有道灭应与。皆当起于大慈。但已发心者。善芽旣萌。因其善而玉成之。故起大慈。此慈即能拔三惑苦。未发心者。恶习偏强。因其恶而拯救之。故起大悲。此悲即能与三德乐。是谓缘无作谛。起无作誓也。
(子)二明起誓愿之由
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如来方便随宜说法者。通指一代时教。或顿或渐。或大或小。或圆或偏。或显或密。或定不定。乃至或兼或但。或对或带。或开或显。或废或立。一一皆是不可思议善巧方便。一一皆是随顺众生所宜也。非菩萨人。则于权法不闻不知不觉。在家出家菩萨。则于妙法不问不信不解。不闻故无三乘闻慧。不知故无三乘思慧。不觉故无三乘修慧。不问故无一乘闻慧。不信故无一乘思慧。不解故无一乘修慧。此皆迷本道灭而为界内界外种种苦集。不达苦集体即道灭。所以为起宏誓愿之由也。
(子)三正立誓愿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前明誓由。双举无权实三慧。今但约无圆三慧而立誓者。实能摄权故也。但乏圆慧。尚在所愍。况彼沉迷。尤当哀恻。神通力者。如来衣如来室力。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先以定动也。智慧力者。如来座力。四辩庄严。后以慧拔也。引之令得住是法中。则必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二释竟。
(癸)三结行成二。初明离过。二明利益。
(子)今初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
起大慈悲。是入如来室行成。知诸菩萨非菩萨等失于权实三慧。是坐如来座行成。宏誓制心。始终不倦。是著如来衣行成。室行成故。无嗔垢过失。座行成故。无谄诳过失。衣行成故。无懈怠过失。自旣拔苦。徧拔他苦。义同止行成也。
(子)二明利益又二。初正明。二释结。
(丑)今初
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衞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
室行成故。人天供养。随侍听法。衣行成故。诸天卫护。无能难问。座行成故。听者欢喜。自旣得乐。徧与他乐。义同观行成也。
(丑)二释结
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三世诸佛。同皆守护如是妙典。说此经者。安得不获此大利益耶。初明行法竟。
(壬)二叹经二。初就法略叹。二约譬广叹。
(癸)今初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诸佛出世。悬远难值。正使佛出。久默斯要。是故闻名尚不可得。况得见耶。况受持耶。况读诵耶。意显今得见闻受持读诵。乃是不可思议因缘。应须宝重。如说修行也。
(癸)二约譬广叹二。初不与珠譬。二与珠譬。
(子)初中二。初立譬。二法合。
(丑)初又五。初威伏诸国。(至)五惟不与珠。
(寅)今初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
轮王。譬如来化世。诸国。譬阴入界诸境也。
(寅)二小王不顺
而诸小王。不顺其命。
小王。譬见爱等诸烦恼魔。即是寇盗。所谓林中王耳。未得无漏调伏。名不顺其命。
(寅)三起兵讨伐
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戒如坚甲。定如营垒。慧如利器。七贤中方法为前军。须陀洹斯陀含中方法为次军。阿那含阿罗汉中方法为后军。所破者是三毒等分八万四千之寇盗。能破者是八万四千法门之官兵。(小乘八万四千法蕴)
(寅)四有功喜赐
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
田譬禅定。宅譬解脱。聚落譬初果二果。邑譬三果。城譬涅槃。即第四果。衣服譬惭忍善法。严身之具譬一切助道善法。种种七宝譬七科无漏道品。象马车乘譬二乘尽智及无生智。奴婢譬神通。人民譬有漏善法。
(寅)五惟不与珠
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有出分段机发。名小功勋。有出变易机发。为大功勋。若未有大勋。忽赐髻珠。则眷属惊怪。譬众生大机未发。忽说此经。不惟二乘疑惑。即菩萨亦惊怪也。初立譬竟。
(丑)二法合亦五。初合威伏诸国(至)五合唯不与珠。
(寅)今初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
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者。禅定是慈忍行成。福德庄严。解脱德也。智慧是空座行成。智慧庄严。般若德也。以此二修而显一性。合上转轮圣王。虽是王[胤乚]。由有强力而得登极。故言得法国土。即是证于常寂光土也。王于三界者。统摄实报方便同居三土。合上欲以威势降伏诸国。令断三惑。出二死。顺法性也。
(寅)二合小王不顺
而诸魔王。不肯顺伏。
同居三界。则有见爱魔王。方便三界。则有尘沙魔王。实报三界。则有无明魔王。皆不顺法性也。
(寅)三合起兵讨伐
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
即是七贤前军。乃至四果后军。与界内见爱烦恼战也。
(寅)四合有功喜赐
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
能降见爱。名为有功。余可知。
(寅)五合唯不与珠
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浊障虽除。大机未发。故不为说也。初不与珠譬竟。
(子)二与珠譬亦二。初立譬。二法合。
(丑)今初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
圆明如意珠王。譬中道实智。体具三德。圆即法身德。明即般若德。如意雨宝。即解脱德。极果所宗故在王顶。臣下从来所未闻见。故名难信。实为权所隐。故云久在髻中。解髻即开权。与珠即显实也。
(丑)二法合
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大集经云。知苦。坏阴魔。断集。离烦恼魔。证灭。离死魔。修道。坏天子魔。此约小乘破界内四魔言也。然而小乘修出世道。但以天魔不能为障。故云坏天子魔。其实未能降伏天魔。惟有如来应身八相成道。示现降天魔耳。今云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灭三毒。出三界。即是分段功成。又云有大功勋。破魔网。即是大乘机发。故大欢喜而说此难信之妙经也。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法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旣以法合譬竟。又复提譬帖合。殷勤赞叹。不一而足。欲令闻者作难遭想。依安乐行。敬爱持宏故也。誓愿安乐行初长文竟。
(辛)二偈颂二。初颂行法。二颂叹经。
(壬)初中二。初超颂行成。二追颂行法。
(癸)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说。佛所赞经。
上总明行成。今颂别显。初句颂著衣行成。次句。颂入室行成。演说。颂坐座行成也。
(癸)二追颂行法三。初颂誓愿所缘之境。二颂起誓愿之由。三颂正立誓愿。
(子)今初
后末世时持此经者。于家出家。及非菩萨。应生慈悲。
(子)二颂起誓愿之由
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
(子)三颂正立誓愿
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令住其中。
初颂行法竟。
(壬)二颂叹经。但颂约譬广叹。不颂就法略叹。又长文两譬两合。今初总颂两譬。二总颂两合也。
(癸)初总颂两譬
譬如强力。转轮之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象马车乘。严身之具。及诸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欢喜赐与。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赐之。
先三偈。颂不与珠譬。后一偈。颂与珠譬。
(癸)二总颂两合
如来亦尔。为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见一切人。受诸苦恼。欲求解脱。与诸魔战。为是众生。说种种法。以大方便。说此诸经。旣知众生。得其力已。末后乃为。说是法华。如王解髻。明珠与之。此经为尊。众经中上。我常守护。不妄开示。今正是时。为汝等说。
先三偈半。颂合不与珠。后三偈。颂合与珠也。二解释修行方法竟。
(己)三总明行成之相三。初结劝四行。二举三报以劝。三总结。
(庚)今初
我灭度后。求佛道者。欲得安隐。演说斯经。应当亲近。如是四法。
(庚)二举三报以劝。亦名三障清净。复为三。初报障转。转现报。二业障转。转生报。三烦恼障转。转后报。
(辛)今初
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
常无忧恼。转现报之心。又无病痛等。转现报之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