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癸)二从止复观】

复以知诸法无实故。反观本自谓为实时。但是无明妄想。即名从止起观。若从此止径入依他性观者。即名从止入观。

复局照俗。名为从止起观。以即分别性为境故。转入依他性观。名为从止入观。以境智俱增进故。

 【(壬)二约依他性二。初从观入止。二从止复观。(癸)初中二。初明观。二明止。(子)今初】

次明依他性中止观体状者。亦先从观入止。所言观者。谓因前分别性中。止行知法无实故。此中即解一切五阴六尘。随一一法悉皆心作。但有虚相。犹如想心所见。似有境界。其体是虚。作此解者。即名为观。

一切五阴六尘。皆属因缘所生。正是依他性也。解其悉皆心作。所谓本如来藏。言但有虚相等。一往似属从空出假。然了达似有非有。全体作相。所谓不变随缘。则非偏假明矣。

 【(子)二明止】

作此观已。复作是念。此等虚法。但以无明妄想妄业熏心故。心似所熏之法显现。犹如热病因缘。眼中自现空华。然此华体相。有即非有。不生不灭。我今所见虚法。亦复如是。唯一心所现。有即非有。本自无生。今即无灭。如是缘心遣心。知相本无。故虚相之执即灭。即名从观入止。

缘心遣心。谓缘唯心之旨。以遣执虚相之心也。前分别性中明止。但灭执实之心。今并止其谓有虚相之心。故得为真如观作方便也。

 【(癸)二从止复观】

既知诸法有即非有。而复知不妨非有而有。似有显现。即名从止起观。若从此止行径入真实性观者。此即名从止入观也。

有即非有。幻有不碍真空。非有而有。真空不碍幻有。然皆以依他性为所观境。但是复局照俗。故名从止起观。若转入真实性观。则境智又俱进矣。

 【(壬)三约真实性有四重。初一重从观入止。明无性性。第二重从观入止。明无真性。第三重止观。明根本真如三昧。第四重止观。明双现前。(癸)今初】

次明第三真实性中止观体状者。亦先从观入止。所言观者。因前依他性中。止行知一切法。有即非有故。所以此中。即知一切法本来唯心。心外无法。复作是念。既言心外无法。唯有一心。此心之相。何者是也。为无前二性故。即将此无以为心耶。为异彼无外。别有净心耶。作此念时。即名为观。即复念言。无是无法。对有而生。有尚本来不有。何有无法以为净心。又复无法。为四句摄。净心即离四句。何得以此无法为净心也。作此念时。执无之心即灭。则名为止。

文中先明观。次明止。先明观中。既知法本唯心。则离分别依他二相。然不得将此二相之无以为心相。譬如不将无兔以为手巾。以净心本性自有故也。次明止中。双遮有无。圆离四句。以灭执无之心。所谓止息根本无明。停止中道实谛。以其除妄空故。名无性性。当知非但中也。

 【(癸)第二重从观入止。明无真性】

又从此止更入观门。观于净心。作如是念。二性之无既非是心者。更有何法以为净心。又复此心为可见耶。为不可见耶。为可念耶。为不可念耶。作此分别时。即名为观。即复念言。心外无法。何有能见此心者。何有能念此心者。若更缘念此心。即成境界。即有能缘所缘。即是心外有智能观此心。何名为如。又复我觅心之心体。唯是净心。何有异法可缘可念也。但以妄想习气故。自生分别。分别之相。有即非有。体唯净心。又复设使分别。即知正是净心分别也。喻如眼见空华。闻言华是眼作。有即非有。唯有自眼。闻此语已。知华本无。不著于华。反更开眼。自觅己眼竟不能见。复谓种种眼根。是己家眼。何以故。以不知能觅之眼。即是所觅眼故。若能知华本无。眼外无法。唯有自眼。不须更觅于眼者。即不以眼觅眼。行者亦尔。闻言心外无法。唯有一心故。即使不念外法。但以妄想习气故。更生分别。觅于净心。是故当知。能觅净心者。即是净心。设使应生分别。亦即是净心。而净心之体。常无分别。作此解者。名为随顺真如。亦得名为止门。

文中亦先明观。次明止。先明观中只是简责以破异执。次明止中。有法有喻有合。法中能觅即是所觅。举所成能。全能即所。所既即能。何可缘念。喻中以眼喻真实性。华喻依他及分别性。既知华是眼作。何可更觅于眼。合中以不更觅心。即是安心已竟。名为随顺真如。以其异执永息。了知本寂。名无真性。不于二性之外别觅真也。

 【(癸)第三重止观明根本真如三昧】

久久修习。无明妄想习气尽故。念即自息。名证真如。亦无异法来证。但如息波入水。即名此真如为大寂静止门。复以发心已来。观门方便。及以悲愿熏习力故。即于定中兴起大用。或从定起。若念若见若心若境种种差别。即是真如用义也。此名从止起观。

从圆初住。名为随顺真如。历尽四十一位。名为久久熏习。初成妙觉。所证根本实智。名为大寂静止门。所起后得智。尽未来际常然大用之门。名为从止起观也。又圆十信。亦得名为随顺真如。初住已上。亦得名为分证真如。分成就此止观二门。具如下文断得中辨。

 【(癸)第四重止观明双现前】

又复炽然分别。而常体寂。虽常体寂。而即缘起分别。此名止观双行。

此摄上真如大寂静止门。及真如用义而明其非异时也。此双行平等止观。局惟佛果。通约性修。何以言之。二乘之人定多慧少。不见佛性。菩萨之人慧多定少。虽见佛性。而不了了。乃至等觉菩萨。见于佛性。犹如隔罗望月。故知局惟佛果也。然诸众生。虽繇迷理迷事二种无明炽然分别。而体本常寂。即于常寂体中。具足一切缘起分别。是谓理即双行。若从知识及经卷。闻此心性寂用之理。能解能知。是谓名字双行。从此念念体其本寂。善能分别缘起。是谓观行双行。能体寂故。随顺奢摩他道。能分别故。随顺毗婆舍那。是谓相似双行。止行现前。名首楞严三昧。观行现前。名摩诃般若。是谓分证双行。习气尽故。法界一相。大用显故。徧示三轮。是谓究竟双行。妙明明妙。寂照照寂。从始至终。罔非性德。理即位中。名为逆修。名字已去。悉名顺修。顺逆虽殊。在性则一。故悟性者。方成妙修。得此第四止观双行意已。方知前约二性所修止观。及真实性中前三番止观。法尔亦是一一双行。但明昧有殊。致使浅深差别耳。约染浊三性中分科并各释竟。

 【(辛)三通简三。初正简示。二约幻喻。三约梦喻。(壬)初中四。初简止观功能。二简四重深义。三简修有次第。四简妄执须除。(癸)今初】

上来三番明止观二门。当知观门。即能成立三性。缘起为有。止门。即能除灭三性。得入三无性。入三无性者。谓除分别性。入无相性。除依他性。入无生性。除真实性。入无性性。

观门成立三性缘起者。谓观五阴六尘等法本虚。但是妄想执实。即能成立分别性缘起。以知诸法惟分别性。无实法故。次观五阴六尘等法。悉皆心作。其体是虚。即能成立依他性缘起。以知诸法悉依他起。但虚相故。次观一切诸法本来惟心。心外无法。不将二无。以为心相。即能成立真实性缘起。以知诸法有即非有。唯净心故。止门除灭三性入三无性者。谓强观诸法唯是心相。虚状无实。复观能观之心。亦无实念。繇此执心止息。故名除分别性。入无相性。次观虚法唯心所现。有即非有。无生无灭。繇此虚相执灭。故名除依他性。入无生性。次观净心圆离四句。不属有无。亦非可缘可念。故名除真实性。入无性性也。

 【(癸)二简四重深义】

就真实性中。所以有四番明止观者。但此穷深之处。微妙难知。是故前示妄空非实。除妄空以明止。即是无性性。次一显即伪是真。息异执以辨寂。即是无真性。是故无性性。或名无无性。或云无真性也。第三一重止观者。即是根本真如三昧。最后第四一重止观者。即是双现前也。

何有无法以为净心。故云示妄空非实。执无之心即灭。故云除妄空以明止。设使分别。正是净心分别。故云显即伪是真。何有异法可缘可念。故云息异执以辨寂。余如上释可知。

 【(癸)三简修有次第】

又复行者。若利机深识。则不须从第一分别性修。但径依第二依他性修。此依他性。亦得名分别性。以具有二性义也。若不能如是者。即须次第从第一性修。然后依第二性修。依次而进也。终不得越前二性。径依第三性修也。又复虽是初行。不妨念念之中三番并学。资成第三番也。

利机。谓智慧敏利。深识。谓识见深远。利则触著便知。深则不泥情执。葢已先知一切唯心。诸法无实。故可径观本虚之法。以此本虚之法。不执便是依他。执乃妄成分别。元非二体二相。又虚妄果报。亦即名为分别性法故也。若不能了达境虚。即须如前次第修习。此易可知。然纵令极利根机。亦不得径观真实法性。以众生无始以来。全堕依他性中。离依他性。无真实性。如离流无水。设使径观真实。真实反是分别。譬如舍流觅水。非真水故。圆觉经云。未证无为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此之谓也。但能谛观分别及依他性。任运自得证真实性。如触波流。全触于水。智者大师。的指现前一念识心为所观境。识心岂非依他性耶。观此即是不思议境。既不思议。岂非真实性耶。若不立事境。单言理观。极得意者。只是清净真如。其在初心。多属恶取邪执。可不慎哉。又复应知。所以观分别者。欲了分别无性以入依他。观依他者。欲了依他无性而证真实。是则前二以为方便。正欲资成第三番耳。若约大途。则分别性中止观。一往从假入空。依他性中止观。一往从空出假。真实性中止观。正显中道妙定妙慧。然圆人初行。三止三观具在一心中修。故不妨于念念中三番并学。从观行三番。入相似三番。从相似三番。入分证三番。从分证三番。入究竟三番。至于究竟。虽不妨仍说三性。及三无性。而究竟统惟真实性矣。

 【(癸)四简妄执须除】

问曰。既言真实性法。有何可除。若可除者。即非真实。答曰。执二无以为真实性者。即须除之。故曰。无无性。妄智分别净心谓为可观者。亦须息此分别异相。示其无别真性可得分别。故言无真性。但除此等于真性上横执之真。非谓除灭真如之体。

正简示竟。

 【(壬)二约幻喻三。初标章。二正说。三例结。(癸)今初】

复更有譬喻。能显三性止观二门。今当说之。

 【(癸)二正说三。初喻观门。二喻止门。三止观合辨。(子)今初】

譬如手巾。本来无兔。真实性法。亦复如是。唯一净心。自性离相也。加以幻力。巾似兔现。依他性法。亦复如是。妄熏真性。现六道相也。愚小无知。谓兔为实。分别性法。亦复如是。意识迷妄。执虚为实。是故经言。一切法如幻。此喻三性观门也。

此喻即同前文。约一心辨三性之义也。文并可知。

 【(子)二喻三无性止门】

若知此兔。依巾似有。唯虚无实。无相性智。亦复如是。(除分别性)能知诸法。依心似有。唯是虚状。无实相性也。若知虚兔之相。唯是手巾。巾上之兔。有即非有。本来不生。无生性智。亦复如是。(除依他性。)能知虚相。唯是真心。心所现相。有即非有。自性无生也。若知手巾本来是有。不将无兔以为手巾。无性性智。亦复如是。(除真实性。)能知净心本性自有。不以二性之无为真实性。此即喻三无性止门也。

 【(子)三止观合辨】

是故若欲舍离世谛。当修止门入三无性。若欲不坏缘起建立世谛。当修观门解知三性。若不修观门。即不知世谛所以缘起。若不修止门。即不知真谛所以常寂。若不修观门。便不知真即是俗。若不修止门。即不知俗即是真。以是义故。须依幻喻。通达三性三无性。

世谛。谓十界假名差别建立。事造三千也。真谛。谓因缘生法空假即中。理具三千也。真则三谛俱真。俗则三谛俱俗。真即是俗。俗即是真。良繇非真非俗。所以双照真俗。则三谛俱中。幻喻若此。余皆可知。二正说幻喻竟。

 【(癸)三例结】

如幻喻能通达三性三无性。其余梦化影像水月阳焰干城饿鬼等喻。但是依实起虚。执虚为实者。悉喻三性。类以可知。若直以此等诸喻。依实起虚。故偏喻依他性亦得也。但虚体是实。即可喻真实性。虚随执转。即可喻分别性。是故此等诸喻。通譬三性。解此喻法。次第无相。即可喻三无性也。

文中先例结。次若直以此等下。又将诸喻喻前文。约依他辨三性之义也。例结中所依之实。喻真实性。所起之虚。喻依他性。执虚为实。喻分别性。三性既尔。三无性义。例此可知。次文中虚体是实。以喻在染之真。所谓净分。虚随执转。以喻习气种子。及虚相果报。所谓染分也。

 【(壬)三约梦喻】

又更分别梦喻。以显三性三无性。譬如凡夫惯习诸法故。即于梦中心现诸法。依他性法。亦复如是。由无始已来果时无明。及以妄想熏习真实性故。真心依熏现于虚相果报也。彼梦里人为睡葢所覆故。不能自知己身他身皆是梦心所作。即便执为实事。是故梦里自他种种受用得成。分别性法。亦复如是。意识为果时无明所迷故。不知自他咸是真心。依熏所作。便即妄执为实。是故自他种种受用得成也。是以经言。是身如梦。为虚妄见。虚者。即是依他性。妄者。即是分别性。此即缘起三性为观门也。然此梦中所执为实者。但是梦心之相。本无有实。分别性法。亦复如是。但是虚想从心所起。本来无实。即是无相性也。又彼梦中虚相。有即非有。唯是梦心。更无余法。依他性法。亦复如是。自他虚相。有即非有。唯是本识。更无余法。即是无生性也。又彼梦心。即是本时觉心。但由睡眠因缘故。名为梦心。梦心之外。无别觉心可得。真实性法。亦复如是。平等无二。但以无明染法熏习因缘故与染和合。名为本识。然实本识之外。无别真心可得。即是无性性法。此即除灭三性为止门也。以是喻故。三性三无性。即可显了。此明止观体状中。约染浊三性以明止观体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