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上已通举梦等八喻。例如幻喻可知。今更分别欲令止观转明故也。先喻三性中不言真实性者。即指能梦之心为真实性也。依此起于梦中所见诸法。名依他性。梦中妄执为实名分别性。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不了惟心。妄计我法。深观此喻。宁不泠然者。三止门喻。在文可知。
【(庚)二约清净三性三。初分科。二各释。三通简。(辛)今初】
次明清净三性中止观体状。就中亦有三番。一明分别性中止观体状。二明依他性中止观体状。三明真实性中止观体状。
【(辛)二各释三。初约分别性。二约依他性。三约真实性。(壬)今初】
第一分别性中止观体状者。谓知一切诸佛菩萨所有色身。及以音声。大悲大愿。依报众具。殊形六道。变化施设。乃至金躯现灭。舍利分颁。泥木雕图。表彰处所。及以经教威仪。住持等法。但能利益众生者。当知皆由大悲大愿之熏。及以众生机感之力。因缘具足。熏净心故。心性依熏。显现斯事。是故唯是真性缘起之能。道理即无实也。但诸众生有无明妄想故。曲见不虚。行者但能观察知曲见。执心是无明妄想者。即名为观。以知此见。是迷妄故。强作心意。观知无实。唯是自心所作。如是知故。实执止息。即名为止。此是分别性中从观入止也。
先观后止。文并可知。住持三宝一切佛事。本皆真性缘起之能。真性即清净真实性。缘起即清净依他性也。但繇众生不了妄计为实。故名为分别性耳。既是无明妄想分别。复名为清净者。以所缘境。是从大悲大愿出生。能与众生作增上缘。纵令不了唯心。亦不增长结业故也。然欲入大乘门。必须强作心意。观知无实。否则心外计法。永违出要矣。
【(壬)二约依他性】
第二依他性中止观门者。谓因前止门故。此中即知诸佛净德。唯心所作。虚权之相也。以不无虚相缘起故。故得净用圆显。示酬旷劫之熏因。即复对缘摄化故。故得泽沾细草。表起无边之感力。斯乃净心缘起。寂而常用者哉。作此解者。名为观门。依此观门。作方便故。能知净心所起。自利利他之德。有即非有。用而常寂。如此解者。名为止门。此止及观。应当双行。前后行之亦得。
利根者可以双行。钝根者前后亦得。义并可知。
【(壬)三约真实性】
次明真实性中止观门者。谓因前止行故。即知诸佛净德。唯是一心。即名为观。复知诸佛净心是众生净心。众生净心是诸佛净心。无二无别。以无别故。即不心外观佛净心。以不心外觅佛心故。分别自灭。妄心既息。复知我心佛心本来一如。故名为止。此名真实性中止观门也。
义亦可知。或问。此与上文染浊三性止观。为先后修耶。俱时修耶。有次第耶。不次第耶。须具修耶。不须具修耶。答曰。亦可先后。亦可俱时。亦次第。亦不次第。亦具修。亦不具修。何以言之。前约染浊三性修止观。是观身实相。念自佛三昧也。后约清净三性修止观。是观佛实相。念他佛三昧也。若惟念自佛。则不须具修后三止观。以染浊真实性中止行若成。习气既尽。体证真如。自于清净三性三无性法。能通达故。若惟念他佛。则不须更修前三止观。以清净真实性中。止行若成。我心佛心。而等一如。不于染浊三性三无性法。更生迷故。复次清净分别性中止观。即是约唯心。念应化佛。清净依他性中止观。即是约唯心。念法门佛。清净真实性中止观。即是约唯心。念实相佛。亦可名自他俱念。不惟念他佛也。若泛论双念自他佛者。则须具修二种三性止观法门。于中复有先后俱时次及不次四义。言先后者。先约染浊分别性修。次约清净分别性修。然后染依他。净依他。染真实。净真实。一一次第修之。不得越次也。言俱时者。具约十界分别性修。次约十界依他性修。次约十界真实性修。则染净俱时。无先后也。言次第者。如下断得中辨。言不次者。上云念念之中。三番并学。亦可例云染净齐观。又如下文所云。位位俱行三止也。故如圆融行布。横竖包罗。顿渐俱收。利钝悉被。法门之妙。无以加矣。
【(辛)三通简六。初简寂用之相。二简生佛之名。三简同异之义。四简自他修益。五简佛德实虚。六简常住生灭。(壬)初中二。初约以修显性。二约称性起修(癸)今初】
上来清净三性中。初第一性中从观入止。复从此止行。入第二性中观。复从此观入止。复从此止入第三性中观。复从此观入止。故得我心佛心。平等一如。即是一辙。入修满足。复以大悲方便。发心已来。熏习心故。即于定中。起用繁兴。无事而不作。无相而不为。法界大用。无障无碍。即名出修也。用时寂。寂时用。即是双现前也。
一辙入修满足。谓念佛三昧。始从应化。终至法身。托外义成。唯心观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自性究竟圆显也。此为根本智。大寂静止门。复以大悲方便。熏习力故。大用繁兴。即是差别智。法界常然。大用之门。用寂寂用。说有先后。体无先后。故名双现前也。
【(癸)二约称性起修】
乃至即时凡夫。亦得作如是寂用双修。此义云何。谓知一切法。有即非有。即是用时常寂。非有而有。不无似法。即名寂时常用。是故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也。
色即是空。有即非有。法界法尔。本性寂义也。非色灭空。不无似法。法界法尔。本性用义也。繇此性具寂用。本自不前不后。故照性成修。始从名字。终于究竟。无时不双现前。何俟成佛之后。方名双现前哉。
【(壬)二简生佛之名】
问曰。既言佛心众生心。无二无别。云何说有佛与众生之异名。答曰。心体是同。复有无障碍别性。以有别性故。得受无始已来我执熏习。以有熏力别故。心性依熏现有别相。以约此我执之相。故说佛与众生二名之异也。
同不障别。别不碍同。故名无障碍别性。余可知。
【(壬)三简同异之义】
问曰。诸佛既离我执。云何得有十方三世佛别也。答曰。若离我执。证得心体平等之时。实无十方三世之异。但本在因地未离执时。各别发愿。各修净土。各化众生。如是等业差别不同。熏于净心。心性依别熏之力。故现此十方三世诸佛依正二报相别。非谓真如之体有此差别之相。以是义故。一切诸佛常同常别。古今法尔。是故经言。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此即同异双论。若一向唯同无别者。何故经言一切诸佛身。一切无碍人。若一向唯别不同者。何故经言唯是一法身。一道出生死。以是义故。真心虽复平等。而复具有差别之性。若解明镜一质。即具众像之性者。则不迷法界法门。
【(壬)四简自他修益又二。初明益。二释疑。(癸)今初】
问曰。真心有差别性故。佛及众生各异不同。真心体无二故。一切凡圣唯一法身者。亦应有别性故。他修我不修。体是一故。他修我得道。答曰。有别义故。他修非我修。体是一故。修不修平等。虽然若解此体同之义者。他所修德。亦有益己之能。是故经言。菩萨若知诸佛所有功德。即是己功德者。是为奇特之法。又复经言。与一切菩萨。同一善根藏。是故行者当知诸佛菩萨二乘圣人凡夫天人等。所作功德。皆是己之功德。是故应当随喜。
答中先以修不修平等。明体是一。所以破其他修我得之执。次复劝修随喜功德。若能于凡圣功德深生随喜。则他修我得之义亦成。葢能解体同。即是妙慧。念念随喜。破嫉妒障。即是妙行慧行两具。即非一向倚他觅道者矣。
【(癸)二释疑】
问曰。若尔。一切凡夫皆应自然得道。答曰。若此真心。唯有同义者。可不须修行。藉他得道。又亦即无自他身相之别。真如既复有异性义。故得有自他之殊者。宁须一向倚他觅道。但可自修功德。复知他之所修。即是己德。故迭相助成。乃能殊胜速疾得道。何得全倚他也。又复须知。若但自修。不知他之所修即是己有者。复不得他益。即如穷子。不知父是己父。财是己财。故二十余年受贫穷苦。止宿草庵。则其义也。是故藉因托缘。速得成办。若但独求不假他者。止可但得除粪之价。
答中先明不得全倚他修。次明必须知他即己。文义可知。然此自他修益。须约四句。一者惟求于自。不假于他。则成二乘。以不达自他同体故。二者惟倚于他。不求于自。则成人天。亦不知自他同体故。三者自既不修。亦不求他。则常在三涂。以因缘俱没故。四者知他即自。深生随喜。则速成佛道。以藉因托缘故。
【(壬)五简佛德实虚又二。初示德相。二简实虚。(癸)今初】
问曰。上言诸佛净德者有几种。答曰。略言有其二种。一者自利。二者利他。自利之中复有三种。一者法身。二者报身。三者净土。利他之中复有二种。一者顺化。二者违化。顺化之中有其二种。一者应身及摩菟摩化身。二者净土及杂染土。此是诸佛净德。
法报二身约能依言。净土约所依言。理实能所不二。为令众生得四益。故分别言之。法身者。所显自性清净理体也。报身者。所成一心。三智四智。及常乐我净。无量功德法聚也。净土者。所依理智功德之性。即是三德秘藏也。顺化现佛身。违化现杂趣身。应身有胜有劣。胜依净土。劣依杂染。摩菟摩。亦云摩奴末那。此翻意生身。又翻意成身也。
【(癸)二简实虚又二。初约修正简。二约性例简。(子)今初】
问曰。利他之德。对缘施设权现巧便。可言无实。唯是虚相。有即非有。自利之德。即是法报二身。圆觉大智。显理而成。常乐我净。云何说言有即非有。答曰。自利之德。实是常乐我净不迁不变。正以显理而成故。故得如是。复正以显理而成故。即是心性缘起之用。然用无别用。用全是心。心无别心。心全是用。是故以体体用。有即非有。唯是一心。而不废常用。以用用体。非有即有。炽然法界而不妨常寂。寂即是用。名为观门。用即是寂。名为止行。此即一体双行。但为令学者。泯相入寂故。所以先后别说。止观之异。非谓佛德有其迁变。
显理而成。则全体是理。故得名有。复以显理而成。则成无别成。元只是理。故即非有也。但众生无始以来。执有情重。今欲令学者。泯相入寂故。先说止后说观耳。本自一体双行。何尝有迁变哉。
【(子)二约性例简】
又复色即是空。名之为止。空非灭色。目之为观。世法尚尔。何况佛德而不得常用常寂者哉。
世间色法。尚自即止即观。法尔性具寂用之理。何况佛德。乃称性成修。全修显性者。岂令寂用有异体哉。约寂则有而非有。约用则非有而有。夫复何疑。
【(壬)六简常住生灭】
问曰。佛德有即非有。不妨常住者。众生亦有即非有。应不妨不灭。答曰。佛德即理显以成顺用故。所以常住。众生即理隐以成违用故。所以生灭。常住之德。虽有即非有。而复非有而有。故不妨常住。生灭之用。亦虽有即非有。而复非有而有。故不妨生灭也。此约清净三性。以明止观体状竟。
止观体状中。总标及别释竟。
【(巳)三总结】
第三番体状竟也。
或问。此止观体状。与十乘观法为同为异。答曰。十乘观法。兼被三根。今此法门。为上根说。故云上根惟用一。中根二之七。下根具用十。夫即分别性而入依他。即依他性而入真实。即三性而入三无性。即三无性。而不坏三性缘起。正所谓第一观不思议境也。虽不具明余之九法。而一法中即具十法。何以言之。最初文云。善哉佛子。乃能发是无上之心。岂非真正发菩提心。番番止观。岂非善巧安心。三性无性。岂非破法皆徧。止能知俗即真。观能知真即俗。岂非善识通塞。又三性止观。即是无作四念处慧。从此灭二世恶。生二世善。出生神足根力觉道。岂非道品调适。下文历事止观。岂非对治助开。除障得益。差别不同。岂非次位。强心修之。岂非安忍。佛果为期。岂非离似道爱也。
音释
强(强上声勉强也)只(音支但也)繇(同由)菟(音兔草名又音徒)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五终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六
明古吴沙门智旭述
【(戊)四明止观断得三。初标科。二各释。三总辨。(己)今初】
次明第四止观除障得益。就中复有三门分别。一约分别性。以明除障得益。二约依他性。以明除障得益。三约真实性。以明除障得益。
【(己)二各释三。初约分别性(至)三约真实性。(庚)初中二。初明观行断得。二明止行断得。(辛)初又三。初正明。二喻显。三法合。(壬)今初】
初明分别性中所除障者。谓能解不知境虚。执实之心是无明妄想故。即是观行成。以观成故。能除无明妄想上迷妄。何谓迷妄之上迷妄。谓不知迷妄是迷妄。即是迷也。以此迷故。即执为非迷。复是妄想。此一重迷妄。因前一重上起。故名迷妄之上迷妄也。是故行者虽未能除不了境虚执实之心。但能识知此心。是痴妄者。即是能除痴妄上之迷妄也。此是除障。以除障故。堪能进修止行。即是得益。
除迷妄之上迷妄。即是断。堪修止行。即是得。此从名字初起观行也。文并可知。
【(子)二喻显】
又此迷妄之上迷妄。更以喻显。如人迷东为西。即是妄执。此是一重迷妄也。他人语言。汝今迷妄。谓东为西。此人犹作是念。我所见者。非是迷妄。以不知故。执为非迷者。复为妄想。此即迷妄之上重生迷妄。此人有何过失。谓有背家浪走之过。若此人虽未醒悟。但用他语。信知自心是迷妄者。即无迷妄之上迷妄。此人得何利益。谓虽复迷妄未醒。而得有向家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