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选语录

  僧问。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 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於法界。岂非法身乎。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於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於是禅客作礼而去。
  僧问。若为得成佛去。 师曰。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 曰。作么生得相应去。 师曰。善恶不思。自见佛性。 曰。若为得证法身。 师曰。越毗卢之境界。 曰。清净法身作么生得。 师曰。不着佛求耳。 曰。阿那个是佛。 师曰。即心是佛。 曰。心有烦恼否。 师曰。烦恼性自离。 曰。岂不断耶。 师曰。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盘。 曰。坐禅看静。此复若为。 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 曰。禅师见十方虚空是法身否。 师曰。以想心取之。则是颠倒见。 曰。即心是佛。还用修万行否。 师曰。诸圣尚皆具二严。岂可拨无因果耶。
  师将涅盘。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 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 帝曰。就师请取塔样。 师良久曰。会么。 帝曰。不会。 师曰。贫道去后。弟子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 后诏应真问前语。真良久曰。圣上会么。 帝曰。不会。 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瑠璃殿上无知识。

  耽源应真禅师

  麻谷问。十二面观音岂不是圣。 师曰。是。麻谷与师一掴。 师曰。想汝未到此境。

  圭峰宗密禅师

  山南温造尚书问。悟理息妄之人不复结业。一期寿终之后。灵性何依。 师曰。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何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役。而身本安闲。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多生妄执。习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真理虽然顿达。此情难以卒除。须常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岂可一生所修。便同诸佛力用。但可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奇托。若爱恶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为长。易粗为妙。 宗密有八句偈显示此意。於尚书处诵之。偈曰。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情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 情中欲作而察理不应。即须便止。情中不欲作而照理相应。即须便作。但由是非之理。不由爱恶之情。即临命终时。业不能系。随意自在。天上人间也。通而言之。但朝暮之间。所作被情尘所牵。即临终被业所牵而受生。若所作所为。由於觉智。不由情尘。即临终由我自在而受生。不由业也。当知欲验临终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验寻常行心於尘境自由不自由。

  无名老宿

  师曰。祖师九年面壁。为访知音。若恁么会。吃铁棒有日在。祖师九年面壁。何不惭惶。若恁么会。更买草鞋行脚三十年。

  百丈怀海禅师

  马祖一日问师。甚么处来。 师曰。山后来。 祖曰。逢着一人么。 曰。不逢着。 祖曰。为甚么不逢着。 曰。若逢着。即举似和尚。 祖曰。甚么处得这消息来。 曰。某甲罪过。 祖曰。却是老僧罪过。
  师谓众曰。有一人长不吃饭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不道饱。
  师一日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曰。是甚么。 师曰。野鸭子。 祖曰。甚处去也。 师曰。飞过去也。祖遂把师鼻扭。负痛失声。 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於言下有省。
  师令僧。去章敬处。见伊上堂说法。你便展开坐具。礼拜。起将一只鞋。以袖拂却上尘。倒头覆下。 其僧到章敬。一依师旨。章敬云。老僧罪过。
  有僧问。抱璞投师。请师一鉴。 师曰。昨夜南山虎齩大虫。 曰。不谬真诠。为甚么不垂方便。 师曰。掩耳偷铃汉。 曰。不遇中郎鉴。还同野舍薪。师便打。 曰。苍天。苍天。 师曰。得与么多口。 曰。罕遇知音。拂袖便行。 师曰。百丈今日输却一半。

  南泉普愿禅师

  师玩月次。僧问。几时得似这个去。 师曰。王老师二十年前亦恁么来。 曰。即今作么生。师便归方丈。
  师问黄檗。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此理如何。 檗曰。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 师曰。莫是长老见处么。 檗曰。不敢。 师曰。浆水钱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
  师与鲁祖.归宗.杉山四人离马祖处。各谋住庵。於中路相别次。师插下拄杖云。道得也被这个碍。道不得也被这个碍。 宗拽拄杖打师一下。云。也只是这个。王老师说甚么碍不碍。 鲁云。只此一句语。大播天下。
  陆大夫向师道。肇法师也甚奇怪。解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师指庭前牡丹花曰。大夫。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陆罔测。
  僧问。师归丈室。将何指南。 师曰。昨夜三更失却牛。天明起来失却火。
  师示众云。唤作如如。早是变了也。如今师僧须向异类中行。 归宗云。虽行畜生行。不得畜生报。 师云。孟八郎汉又与么去也。
  师问僧云。夜来好风。 僧云。夜来好风。 师云。吹折门前一株松。 僧云。吹折门前一株松。 次问一僧云。夜来好风。 僧云。是甚么风。 师云。吹折门前一株松。 僧云。是甚么松。 师云。一得一失。
  师云。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 大沩智云。三世诸佛既不知有。狸奴白牯又何曾梦见。灼然须知向上有知有底人始得。
  师问维那。今日普请作甚么。 对曰。拽磨。 师曰。磨从你拽。不得动着磨中心树子。那无语。
  师在方丈与杉山向火次。师曰。不用指东指西。直下本分事道来。杉山插火箸叉手。 师曰。虽然如是。犹较王老师一线道。

  盐官海昌齐安国师

  僧问。如何是本身卢舍那。 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僧将净瓶至。 师曰。却安旧处着。僧送至本处。复来诘问。 师曰。古佛过去久矣。

  归宗智常禅师

  师尝与南泉同行。后忽一日相别。煎茶次。南泉问曰。从来与师兄商量语句。彼此已知。此后或有人问毕竟事。作么生。 师曰。这一片地大好卓庵。 南泉曰。卓庵且置。毕竟事作么生。师乃打翻茶铫。便起。 南泉曰。师兄吃茶了。普愿未吃茶。 师曰。作这个语话。滴水也难销。

  幽州宝积禅师

  上堂。夫心月孤悬。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
  上堂。禅德。可中学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若如此者。是名出家。故导师云。法本不相碍。三际亦复然。无为无事人。犹是金锁难。所以灵源独耀。道绝无生。大智非明。真空无迹。真如凡圣。皆是梦言。佛及涅盘。并为增语。禅德。直须自看。无人替代。
  上堂。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璇玑不动。寂尔无言。觌面相呈。更无余事。珍重。

  石巩慧藏禅师

  师问西堂。汝还解捉得虚空么。 西堂曰。捉得。 师曰。作么生捉。西堂以手撮虚空。 师曰。汝不解捉。 西堂却问。师兄作么生捉。 师把西堂鼻孔拽。西堂作忍痛声曰。太煞拽人鼻孔。直欲脱去。 师曰。直须恁么捉虚空始得。

  鹅湖大义禅师

  唐宪宗诏入麟德殿论义。有法师问。欲界无禅。禅居色界。此土凭何而立禅。 师曰。法师祇知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 曰。如何是禅。师以手点空。法师无对。 帝曰。法师讲无穷经论。祇这一点。尚不奈何。 师却问诸硕德曰。行住坐卧。毕竟以何为道。 有对。知者是道。 师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安得知者是乎。 有对。无分别者是。 师曰。善能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安得无分别是乎。 有对。四禅八定是。 师曰。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安在四禅八定耶。众皆杜口。

  伊阙伏牛自在禅师

  上堂曰。即心即佛。是无病求药句。非心非佛。是药病对治句。 僧问。如何是脱洒底句。 师曰。伏牛山下古今传。

  兴善惟宽禅师

  僧问。狗子还有佛性否。 师曰。有。 曰。和尚还有否。 师曰。我无。 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独无。 师曰。我非一切众生。 曰。既非众生。莫是佛否。 师曰。不是佛。 曰。究竟是何物。 师曰。亦不是物。 曰。可见可思否。 师曰。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议。 问。道在何处。 师曰。祇在目前。 曰。我何不见。 师曰。汝有我故。所以不见。 曰。我有我故即不见。和尚还见否。 师曰。有汝有我。展转不见。 曰。无我无汝。还见否。 师曰。无汝无我。阿谁求见。

  杨岐甄叔禅师

  示众曰。群灵一源。假名为佛。体竭形消而不灭。金流朴散而常存。性海无风。金波自涌。心灵绝兆。万像齐照。体斯理者。不言而徧历河沙。不用而功益玄化。如何背觉反合尘劳。於阴界中妄自囚执。

  潭州华林善觉禅师

  师常持锡杖夜出林麓间。七步一振锡。一称观音名号。夹山问。远闻和尚念观音。是否。 师曰。然。 山曰。骑却头时如何。 师曰。出头即从汝骑。不出头。骑甚么。山无对。
  僧参。方展坐具。师曰。缓。缓。 曰。和尚见甚么。 师曰。可惜许。磕破钟楼。其僧从此悟入。
  观察使裴休访之。问曰。还有侍者否。 师曰。有一两个。祇是不可见客。 裴曰。在甚么处。 师乃唤。大空。小空。 时二虎自庵后而出。裴睹之惊悸。师语虎曰。有客。且去。二虎哮吼而去。 裴问曰。师作何行业。感得如斯。 师乃良久曰。会么。 曰。不会。 师曰。山僧常念观世音。

  襄州庞蕴居士

  至药山。山命十禅客相送。至门首。士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有全禅客曰。落在甚处。士遂与一掌。 全曰。也不得草草。 士曰。恁么称禅客。阎罗老子未放你在。 全曰。居士作么生。 士又掌曰。眼见如盲。口说如痖。
  偈曰。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不拘。不是圣贤。了事凡夫。易复易。即此五蕴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药山惟俨禅师

  师参礼马祖。於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 师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 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
  侍奉三年。一日。祖问。子近日见处作么生。 师曰。皮肤脱落尽。惟有一真实。 祖曰。子之所得。可谓协於心体。布於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 师曰。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 祖曰。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师乃辞祖返石头。
  一日。在石上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这里作么。 师曰。一物不为。 头曰。恁么即闲坐也。 曰。若闲坐。即为也。 头曰。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 曰。千圣亦不识。 头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祇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石头垂语曰。言语动用没交涉。 师曰。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 头曰。我这里针札不入。 师曰。我这里如石上栽花。头然之。
  坐次。道吾.云岩侍立。师指按山上枯荣二树问道吾曰。枯者是。荣者是。 吾曰。荣者是。 师曰。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 又问云岩。枯者是。荣者是。 岩曰。枯者是。 师曰。灼然一切处放教枯澹去。 高沙弥忽至。师曰。枯者是。荣者是。 弥曰。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 师顾道吾.云岩曰。不是。不是。
  僧问。平田浅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主。 师曰。看箭。僧放身便倒。 师曰。侍者。拖出这死汉。僧便走。 师曰。弄泥团汉有甚么限。
  看经次。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甚么却自看。 师曰。我祇图遮眼。 曰。某甲学和尚还得也无。 师曰。你若看。牛皮也须穿。
  师坐次。僧问。兀兀地思量甚么。 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 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 师曰。非思量。
  朗州刺史李翱。问师何姓。 师曰。正是时。 李不委。却问院主。某甲适来问和尚姓。和尚曰。正是时。未审姓甚么。 主曰。恁么则姓韩也。 师闻。乃曰。得恁么不识好恶。若是夏时对他。便是姓热 李初向师玄化。屡请不赴。乃躬谒师。师执经卷不顾。侍者曰。太守在此。 李性褊急。乃曰。见面不如闻名。拂袖便去。 师曰。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李回拱谢。问曰。如何是道。 师以手指上下。曰。会么。 曰。不会。 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欣然作礼。述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又问。如何是戒定慧。 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罔测玄旨。 师曰。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