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选语录


  明州布袋和尚

  师有偈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徧十方。入时观自在。吾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智慧解安排。千中无一匠。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又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师有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祇明无学地。非圣非凡复若何。不强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圆净。凡名异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南岳慧思禅师

  师示众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偈曰。顿悟心源开宝藏。隐显灵通现真相。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可笑物兮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寻常见说不思议。一语标名言下当。
  又偈曰。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无去无来无障碍。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

  清凉澄观国师

  师答皇太子问心要书。其词曰。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深能广。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无终无始。求之而不得。弃之而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惟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沈没於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於空门。 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弃妄。犹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犹处阴影灭。若无心忘照。则万虑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起。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觉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未离法界。言止则双忘知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是以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 斯绝亦寂。则般若现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现。实由般若之功。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与始修。实无两体。双亡证入。则妙觉圆明。始末该融。则因果交彻。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故真妄物我。举一全收。心佛众生。浑然齐致。是知迷则人随於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於人。人人一智而融万境。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惟忘怀虚朗。消息冲融。其犹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鉴象。照而常空矣。

  青原静居行思禅师

  师令迁持书与南岳让和尚。曰。汝达书了。速回。吾有个鈯斧子与汝住山。 迁至彼。未呈书。便问。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 岳曰。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 迁曰。宁可永劫受沈沦。不从诸圣求解脱。岳便休。迁便回。 师问。子返何速。书信达否。 迁曰。书亦不通。信亦不达。去日蒙和尚许个鈯斧子。祇今便请。师垂一足。迁便礼拜。寻辞往南岳。
  荷泽神会参。师问。甚处来。 曰。曹溪。 师曰。曹溪意旨如何。会振身而立。 师曰。犹带瓦砾在。 曰。和尚此间莫有真金与人么。 师曰。设有。汝向甚么处着。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庐陵米作么价。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

  师一日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惟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於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祗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一日。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故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 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事理无差。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森罗万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干。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妙用尽是自家。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诸法不出於真如。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号净法身。体无增减。能大能小。能方能圆。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滔滔运用。不立根苗。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有为是无为之用。无为是有为之依。 了达无二。名平等性。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则迷自本心。悟则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於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境界。妄想即除。妄想既除。即是无生。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熏。积於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久立。珍重。
  僧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 师曰。我今日劳倦。不能为汝说。问取智藏去。 僧去问西堂。堂云。何不问和尚。 僧云。和尚教来问。 堂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问取海兄去。 僧又去问百丈。丈云。我到这里却不会。 僧却回。举似师。师曰。藏头白。海头黑。
  庞居士问。不昧本来人。请师高着眼。师直下觑。 士曰。一种没弦琴。唯师弹得妙。师直上觑。士礼拜。师归方丈。 士随后曰。适来弄巧成拙。
  洪州廉使问曰。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 师曰。若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
  师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师曰。日面佛.月面佛。

  石头希迁禅师

  一日。青原问师曰。有人道岭南有消息。 师曰。有人不道岭南有消息。 曰。若恁么。大藏小藏从何而来。 师曰。尽从这里去。原然之。
  僧问。如何是解脱。 师曰。谁缚汝。 问。如何是净土。 师曰。谁垢汝。 问。如何是涅盘。 曰。谁将生死与汝。
  师问新到。从甚么处来。 曰。江西来。 师曰。见马大师否。 曰。见。 师乃指一橛柴曰。马师何似这个。僧无对。 却回。举似马祖。祖曰。汝见橛柴大小。 曰。没量大。 祖曰。汝甚有力。 曰。何也。 祖曰。汝从南岳负一橛柴来。岂不是有力。
  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问取露柱。 曰。学人不会。 师曰。我更不会。
  大颠问。道有道无俱是谤。请师除。 师曰。一物亦无。除个甚么。 师却问。并却咽喉唇吻道将来。 颠曰。无这个。 师曰。若恁么。汝即得入门。
  道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不得不知。 曰。向上更有转处也无。 师曰。长空不碍白云飞。
  问。如何是禅。 师曰。碌砖。 问。如何是道。 师曰。木头。
  师因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己者。其唯圣人乎。乃拊几曰。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法身无象。谁云自他。圆鉴灵照於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非二。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遂掩卷。不觉寝。梦与六祖同乘一龟。游泳深池之内。觉而念曰。灵龟者。智也。深池者。性海也。吾与祖师同乘灵智。游性海矣。遂着参同契。
  上堂。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惟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鸟窠道林禅师

  有侍者会通。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 对曰。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 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 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於衣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玄旨。

  南阳慧忠国师

  肃宗问。如何是十身调御。 师乃起立曰。会么。 帝曰。不会。 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 又曰。如何是无诤三昧。 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 帝曰。此意如何。 师曰。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肃宗到。师指石狮子云。陛下。这石狮子奇特。下取一转语。 帝曰。朕下语不得。请师下语。 师曰。山僧罪过。 后耽源问。皇帝还会么。 师曰。皇帝会且置。你作么生会。
  师问紫璘供奉。佛是甚么义。 曰。觉义。 师曰。佛曾迷否。 曰。不曾迷。 师曰。用觉作么。
  供奉注思益经。师曰。凡注经。须会佛义始得。 曰。若不会佛意。争解注经。 师令侍者盛一椀水。中着七粒米。椀面安一只箸。问奉。是甚么义。奉无语。 师曰。老僧意尚不会。何况佛意。
  师问禅客。从何方来。 禅客曰。南方来。 师曰。南方知识如何示人。 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此性善能扬眉瞬目。去来运用。徧於身中。挃头头知。挃脚脚知。故名正徧知。离此之外。更无别佛。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身生灭者。如龙换骨。蛇蜕皮。人出故宅。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说。大约如此。 师曰。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若以见闻觉知是佛性者。净名不应云。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僧又问。法华了义。开佛知见。此复若为。 师曰。经云开佛知见。尚不言菩萨二乘。岂以众生痴倒。便同佛之知见耶。 僧又问。阿那个是佛心。 师曰。墙壁瓦砾是。 僧曰。与经大相违也。涅盘云。离墙壁无情之物。故名佛性。今云是佛心。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 师曰。迷即别。悟即不别。 曰。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 师曰。汝但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若执无情无佛性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宛是汝自违经。吾不违也。 问。无情既有佛性。还解说法否。 师曰。他炽然常说。无有间歇。 曰。某甲为甚么不闻。 师曰。汝自不闻。 曰。谁人得闻。 师曰。诸圣得闻。 曰。众生应无分耶。 师曰。我为众生说。不为诸圣说。 曰。某甲聋瞽。不闻无情说法。师应合闻。 师曰。我亦不闻。 曰。师既不闻。争知无情解说法。 师曰。赖我不闻。我若得闻。则齐於诸圣。汝则不闻我说法。 曰。师但说无情有佛性。有情复若为。 师曰。无情尚尔。况有情耶。 曰。若然者。南方知识云见闻觉知是佛性。应不合判同外道。 师曰。不道他无佛性。外道岂无佛性耶。但缘见错。於一法中而生二见。故言非也。 曰。佛身无挂碍。今以有为窒碍之物而作佛身。岂不乖於圣旨。 师曰。大品经云。不可离有为而说无为。汝信色是空否。 曰。佛之诚言。那敢不信。 师曰。色既是空。宁有挂碍。 曰。佛性一种。为别。 师曰。不得一种。 曰。何也。 师曰。或有全不生灭。或半生半灭。半不生灭。 曰。孰为此解。 师曰。我此间佛性全无生灭。汝南方佛性半生半灭。半不生灭。 曰。如何区别。 师曰。此则身心一如。身外无余。所以全不生灭。汝南方身是无常。神性是常。所以半生半灭。半不生灭。 曰。和尚色身岂得便同法身不生灭耶。 师曰。汝那得入於邪道。 曰。学人早晚入邪道。 师曰。汝不见金刚经。色见声求。皆行邪道。今汝所见。不其然乎。 曰。师亦言即心是佛。南方知识亦尔。那有异同。师不应自是而非他。 师曰。或名异体同。或名同体异。因兹滥矣。只如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名异体同。真心妄心。佛智世智。名同体异。缘南方错将妄心言是真心。认贼为子。有取世智。称为佛智。犹如鱼目而乱明珠。不可雷同。事须甄别。
  常州僧灵觉问曰。发心出家。本拟求佛。未审如何用心即得。 师曰。无心可用。即得成佛。 曰。无心可用。阿谁成佛。 师曰。无心自成佛。成佛亦无心。 曰。无心即成佛。和尚即今成佛未。 师曰。心尚自无。谁言成佛。若有佛可成。还是有心。有心即有漏。何处得无心。 曰。既无佛可成。和尚还得佛用否。 师曰。心尚自无。用从何有。 曰。茫然都无。莫落断见否。 师曰。本来无见。阿谁道断。 曰。本来无见。莫落空否。 师曰。无空可落。 曰。有可堕否。 师曰。空既是无。堕从何立。 曰。山中逢见虎狼。如何用心。 师曰。见如不见。来如不来。彼即无心。恶兽不能加害。 曰。寂然无事。独脱无心。名为何物。 师曰。名金刚大士。 曰。金刚大士有何体段。 师曰。本无形段。 曰。既无形段。唤何物作金刚大士。 师曰。唤作无形段金刚大士。 曰。金刚大士有何功德。 师曰。一念与金刚相应。能灭殑伽沙劫生死重罪。得见殑伽沙诸佛。其金刚大士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陈。无人能破坏者。更不须问。任意游行。独脱无畏。常有河沙贤圣之所覆护。所在之处。常得河沙天龙八部之所恭敬。河沙善神来护。永无障碍。何处不得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