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选语录

  雍正十一年癸丑八月望日
  无名氏问。千七百则陈烂葛藤皆是无义味语。皇上品其优劣。毋乃涉於解路乎。
  有名氏答。从上祖师言句。汝作么生会。 无名氏云。如鸦鸣鹊噪会。 有名氏曰。汝既不作言句会。汝今云何复生分别心。如可分别者。固应如是分别。如曰不可分别。则古来言句既作鸦鸣鹊噪会。皇上今日品题何不作凤啸龙吟会。弯兔角弓而射空里风影。或百发百中。或十发一中。计功行赏。夫何不可。无名氏懡[怡-台+罗]而退。

  御选历代禅师语录前集上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

  祖於般若多罗尊者得法。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胜多。佛大先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为二甘露门。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祖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 言已。微现神力。至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 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於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 祖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耶。 彼曰。於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 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 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 祖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 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 祖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 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 祖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於有无中。何名实相。 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 祖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於色中。不失色体。於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已。心意朗然。钦礼信受。 祖瞥然匿迹。至无相宗所而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 彼众中有波罗提者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 祖曰。汝心不现。当何明之。 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於明时。亦无当者。 祖曰。於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 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 祖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 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 祖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 波罗提闻祖辨析。即悟本心。礼谢於祖。忏悔往谬。祖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汝可降之。言已。忽然不现。 至定慧宗所。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 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祖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 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 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冰释。 至第四戒行宗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 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 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於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 彼曰。我有内外。彼已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 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服。 至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 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 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 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 祖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闻之。顿除疑网。 至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於此法中。谁静谁寂。 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於法无染。名之为静。 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 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静。 祖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 静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於是六众咸誓归依。化被南天。声驰五印。经六十载。度无量众。
  祖念东震旦国佛记后五百岁。般若智灯运光於彼。遂嘱弟子般若密多罗住天竺传法。而躬至震旦。乃辞祖塔。别学侣。泛重溟。达南海。乃梁普通七年庚子岁也。广州刺史萧昂具礼迎供。表闻武帝。帝遣使赍诏迎请。十月至金陵。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祖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祖曰。不识。帝不悟。
  祖渡江北。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有僧神光诣祖参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师立雪过膝。断臂求法。祖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问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曰。将心来。与汝安。 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与汝安心竟。 越九年。欲返天竺。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师

  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祖曰。将罪来。与汝忏。 士良久曰。觅罪了不可得。 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祖深器之。即为剃发。曰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祖遂嘱累付以衣法。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磵饮。北齐天保初。闻祖盛化。乃致书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盘。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求响。故知迷悟一涂。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 祖回示曰。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居士捧披祖偈。乃申礼觐。密承印记。

  三祖僧璨大师

  信心铭。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不用求真。惟须息见。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四祖道信大师

  祖谓牛头融禅师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五祖弘忍大师

  咸亨中。有居士姓卢名慧能。自新州来参谒。祖问曰。汝自何来。 卢曰。岭南。 祖曰。欲须何事。 卢曰。唯求作佛。 祖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 卢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祖令随众作务。 卢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曰。这獦獠根性太利。着槽厂去。卢礼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劳於杵臼。昼夜不息。 一日。祖潜诣碓坊问曰。米白也未。 卢曰。白也。未有筛。祖以杖三击其碓。卢即以三鼓入室。 祖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於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摩届於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於我。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於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卢跪受讫。问。法则既受。衣付何人。 祖曰。昔达摩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於汝身。不复传也。

  六祖慧能大师

  祖抵黄梅参礼五祖。当呈偈后。三鼓入五祖室。五祖复征其初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语。祖於言下大彻。遂启五祖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悟本性。谓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遂传衣法。 五祖送祖至九江驿边。令祖上船。祖随即把橹。五祖曰。合是吾渡汝。 祖曰。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能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五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祖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寓止廊庑间。暮夜。风扬剎旛。闻二僧对论。一曰旛动。一曰风动。往复不已。祖曰。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一众竦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祖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祖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祖曰。法师讲涅盘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
  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说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剎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磵。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徧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虽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密。此是西竺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密。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惟妄惟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剎那间妄念俱灭。识自本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徧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不思。常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於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