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选语录


  与冯筠居居士

  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柰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瞋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答袁孝廉

  婴儿曾不欠少圆明寂照之体。但迷而不发耳。何止婴儿。凡人自幼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无不在迷。此圆明寂照之体。有而不现。非无也。至於曹溪水.赵州茶。且不必以胸臆强解。只顾本参。以求正悟。何谓本参。若於念佛法门信得及。但参是谁念佛。所谓本参也。

  与朱西宗居士

  人之处世。遇顺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忧以危。然而顺未足为幸。逆未足为不幸也。溺於意之所愿。则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后厌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万苦交於前。但以正智观察。苦从何生。从身生。身从何生。从业生。业从何生。从惑生。因惑造业。因业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问所以破惑之方。只须就本参话头上理会念佛的是谁。捉败此疑。诸惑皆破。思之毋忽。

  答江广宥居士

  承居士来谕。朱紫阳终是谤法。当有何报。余谓各有其报。其为儒家贤者。自有人天之福。然既排佛。则闻法为难。

  己事办方可为人

  古人大彻大悟。参学事毕。且於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不惜口头生醭。龙天推出。方乃为人。故辞法席者。愿生生居学地而自锻炼。予出家时。笃奉此语。佩之胸襟。后以病入山。久久不觉。渐成丛林。然至今不敢目所居为方丈。不敢开大口妄论宗乘。盖与众同修。非领众行道也。忝一日之长。互相激劝而已。诸仁者以友道待我而责善焉。幸甚。

  自他二利

  古云。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萨发心。斯言甘露也。不善用之。则翻成毒药。试反己而思之。我是菩萨否。况云发心非实己能也。独不闻自觉己圆。复行觉他者。如来应世乎。 或谓必待己圆而后利他。则利他终无时矣。然自疾不能救而能救他人。无有是处。是故当发菩萨广大之心。而复确守如来真切之训。不然以盲引盲。欲自附於菩萨。而人己双失。谓之何哉。

  讲宗

  宗门之坏。讲宗者坏之也。或问。讲以明宗。曷言乎坏之也。 予曰。经.律.论有义路。不讲则不明。宗门无义路。讲之则反晦。将使其参而自得耳。故曰。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又曰。我若与汝说破。汝向后骂我在。今讲者翻成套子话矣。西来意不明。正坐此耳。

  妄拈古德机缘(一)

  云栖僧约妄拈古德机缘者。出院。一僧云。此不必禁。禁之则断般若缘。彼谤法华者。地狱罪毕。还以谤故。植缘法华。况妄拈者非谤乎。 予曰。子言则诚善矣。然知其一。未知其二。谤法华者。出地狱而植善缘。孰若敬信法华者。不入地狱而即植善缘乎。又谓妄拈非谤。而不思无知臆谈。皆名谤大般若。是故漫述师言者。被点检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彼尊师也。非谤也。错答一转语者。堕野狐身。彼错也。非谤也。何二人皆成罪戾。古人一问一答。皆从真实了悟中来。今人驰骋口头三昧。明眼人前似药汞之入红炉。妖邪之遇白泽耳。若不禁止。东竖一拳。西下一喝。此作一偈。彼说一颂。如风如狂。如戏如谑。虚头炽而实践亡。子以为宗门复兴。吾以为佛法大坏也。

  妄拈古德机缘(二)

  僧不悦曰。审如是。古德机缘更不可开口一评量乎。 曰。止禁妄拈。未尝言不可拈也。二僧同起卷帘。古德云。一得一失。子试评量得失谁在。僧无语。 予曰。昔人有言。十回被师家问。九回答不得。未为害。但恐无知妄谈。则终无升进耳。慎之哉。

  禅宗净土迟速

  一僧专修念佛法门。一僧以禅自负。谓念佛者曰。汝念佛。必待生西方已。见阿弥陀佛。然后得悟。我参禅者。现生便得悟去。迟速较然矣。汝罢念而参。可也。 僧莫能决。举以问予。予曰。根有利钝。力有勤惰。存乎其人。则彼此互为迟速。未可是此而非彼也。喻如二人同趋宝所。一人乘马。一人乘船。同日起程。而到之迟速未可定也。则利钝勤惰之说也。参禅念佛亦复如是。语其迟。念佛人有累劫莲花始开。参禅人亦有多生勤苦。不能见性者矣。语其速。参禅人有当下了悟。不历僧祇获法身。念佛人亦有现生打彻。临终上上品生者矣。古云。如人涉远。以到为期。不取途中。强分难易。

  居山

  古云大隐居廛。小隐居山。遂有甘心汩没於尘俗者。不知居廛者。混俗和光。闹中得静。有道之士则然。非初心所宜也。或曰永嘉谓未得道而先居山。但见其山。必忘其道。是不许居山也。此各有说。予赞山居。为汩没於尘者诫也。而永嘉所言自是正理。出家儿大事未明。千里万里寻师访道。亲近知识。朝参暮请。岂得蒙昧无知作守山鬼乎。故知行脚在前。居山在后可也。则亦不悖乎永嘉之言也。

  为僧宜孝养父母

  有为僧不孝父母者。予深责之。或曰出家既已辞亲割爱。责之则反动其恩爱心矣。曰。恶是何言也。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而梵网云。戒虽万行。以孝为宗。观经云。孝养父母。净业正因。古人有作堂奉母者。担母乞食者。未尝以恩爱累也。奈何於亲割爱矣。而缔交施主。不绝馈遗。畜养弟子过於骨肉。是无亲而有亲。出一爱而复入一爱也。何颠倒乃尔。且已受十方供养。饱暖安居。而坐视父母之饥寒寥落。汝安则为之。

  真友

  中峰大师警策。有参禅必待寻师友。敢保工夫一世休。又曰。纵饶达摩与释迦。拟亲早已成窠臼。此醍醐至妙之言也。然不可闻於下士也。执此言而自用自专。不复知取友之益。则翻成毒药矣。取友非难。得真友为难。饮食财帛相征逐者。恶友也。善相劝。恶相规者。好友也。开我以正修行路。示我以最上乘法。为我灯。为我眼。为我导师。为我医王者。真善知识友也。不可一日而远离者也。

  传灯

  传灯录所载诸师。如六代相承。五灯分焰。诸大尊宿皆天下古今第一流人物。所谓始知周孔外。别自有英豪者是也。岂易言哉。而今人或得一知半见。或得些少轻安。便自以为大彻大悟。而无眼长老又或以东瓜印子印之。一盲众盲。非徒无益而有害。可胜悼欤。

  续原教论

  国初翰林待诏沈士荣居士作续原教论。其详品名儒学佛一篇。备举唐宋诸君子。如白香山.苏内翰。至裴丞相.杨大年等诸公禅学浅深。最为精核。其言曰。即裴.杨诸公。不云无悟入。而保养受持则未可知也。岂有身居名利之场。又非果位菩萨。而能无细惑流注者哉。游戏法门者。固不必论矣。我辈身为出家儿者。试静思之。

  护法

  人知佛法外护付与王臣。而未知僧之当其护者。不可以不慎也。护法有三。一曰兴崇梵剎。二曰流通大教。三曰奖掖缁流。曷言乎慎也。 护剎者。梵剎果尔原属寺产。豪强占焉。夺而复之。理也。有如考诸图籍。则疑似不明。传之远久。则张王互易。以势取之。可乎。喜舍名为吉祥地。力不敌而与者。谓之冤业薮。若僧惟劝化有力大人。以恢复旧剎为大功德主。而不思佛固等视众生如罗睺罗。殃民建剎。即广踰千顷。高凌九霄。旃檀为林。珠玉为饰。佛所悲怜而不喜者也。有过无功。不可不慎。一也。 护教者。其所着述果尔远合佛心。近得经旨。赞叹而传扬之理也。有如外道迂谈胸臆偏见。过为称誉。可乎。若僧惟乞诸名公作序作跋。而不思疑误后学。有过无功。不可不慎。二也。 护僧者。其僧果尔真参实悟。具大知见者。尊而礼之。实心实行。操持敦确者。信而近之。理也。有如虚头禅客.下劣庸流。亦尊之信之。可乎。若僧惟亲附贵门。粪其覆庇。而绵纩锦绣以裹痈疽。祇益其毒。有过无功。不可不慎。三也。是则王臣护法而僧坏法也。悲夫。

  颂古拈古(一)

  或问。古人皆有颂古拈古。子独无。何也。 答曰。不敢也。古人大彻大悟之后。吐半偈。发片言。皆从真实心地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不假思惟。不烦造作。今人能如是乎。国初尊宿言公案有二等。如狗子佛性.万法归一之类是一等。又有最后极则誵讹。谓之脑后一槌。极为难透。予於前狗子.万法尚未能无疑。何况最后。故不敢恣其臆见。妄为拈颂也。

  颂古拈古(二)

  或曰。子其谦乎。盖能而示之以不能乎。 曰。非谦也。是真语.实语也。楞伽示宗说二通。而教多显义。宗多密义。故又云无义味语。予於教之深玄者。犹未能尽通也。而况於宗门中语乎。复次。宗门问答机缘。虽云无义味语。然有犹存少分义路可思议者。有绝无义路。似无孔铁槌不可钻刺者。有似太虚空不可捉摸者。有似铁蒺藜不可咬嚼者。有似大火聚不可近傍者。有似赫日轮不可着眼者。有似砒霜鸩羽不可沾唇者。安得妄议。 略举古人一二。世尊拈花。迦叶破颜微笑。我今已能冥会佛心如迦叶否。客诵金刚。六祖即时契悟。我今已能顿了深经如六祖否。临济见大愚而曰黄檗佛法无多子。我今已能实见得无多子否。赵州八十行脚。曰祇为心头未悄然。我今已能心头悄然否。香岩击竹有声。而曰一击忘所知。我今已能忘所知否。灵云见桃花而曰直至如今更不疑。我今已能的的到不疑之地否。高峰被雪岩问正睡着无梦时主人。不能答。我今已能答斯问否。又三年而於枕子落地处大悟。我今已能有此大悟否。 如此类者。不可胜举。倘有一未明。其余皆未必明。如兜率悦公之谓张无尽是也。非惟古人。即今人所作。亦不敢轻评其是非而漫为之贬驳也。何也。人坐於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又未曾系籍圣贤故也。嗟乎。错答一转语。堕野狐身百劫。笑明眼人答话。倒屙三十年。覆辙昭然。可弗慎诸。

  出家利益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皆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房。而有自然安居之为利益乎。岂曰王臣护法。信施恭敬。上不役於官。下不扰於民。而有自然清闲逸乐之为利益乎。 古有偈曰。施主一粒米。大似须弥山。若然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又曰。他日阎老子与你打算饭钱。看你将何抵对。此则出家乃大患所伏。而况利益乎哉。 所谓出家之利益者。以其破烦恼。断无明。得无生忍。出生死苦。是则天上人间之最胜。而父母宗族被其泽也。不然。则虽富积千箱。贵师七帝。何利益之有。吾实大忧大惧。而并以告夫同业者。

  三难净土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足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驱驰於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 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由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变地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生。如来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剎那金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 又一人问。经言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斯言论事乎。论理乎。 噫。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云。礼佛一拜。从其足跟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今正不必论其事之与理。但於至心二字上着倒。惟患心之不至。勿患罪之不灭。事如是。理亦如是。理如是。事亦如是。何足疑也。 又一人问。有人一生精勤念佛。临终一念退悔。遂不得生。有人一生积恶。临终发心念佛。遂得往生。则善者何为反受亏。而恶者何为反得利也。 噫。积恶而临终正念者。千万人中之一人耳。苟非宿世善根。临终痛苦逼迫。昏迷瞀乱。何由而能发起正念乎。善人临终退悔。亦千万人中之一人耳。即有之。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非所谓精勤者。精则心无杂乱。勤则心无间歇。何由而生退悔乎。是则为恶者。急宜修省。毋妄想临终有此侥幸。真心求净土者。但益自精勤。勿忧临终之退悔也。

  世梦

  古云。处世若大梦。经云。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云。若云如者。不得已而喻言之也。究极而言。则真梦也。非喻也。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俄而入一胞胎也。俄而出一胞胎也。俄而又入又出之无穷已也。而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而不自知也。俄而沈地狱。俄而为鬼。为畜。为人。为天。升而沈。沈而升。惶惶然。忙忙然。千生万劫而不自知也。非真梦乎。古诗云。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今被利名牵。往返於万里者。岂必枕上为然也。故知庄生梦蝴蝶。其未梦蝴蝶时亦梦也。夫子梦周公。其未梦周公时亦梦也。旷大劫来。无一时一刻而不在梦中也。破尽无明。朗然大觉曰。天上天下。惟吾独尊。夫是之谓梦醒汉。

  一转语

  先德开示学人。谓。我今亦不论你禅定.智慧.神通.辨才。只要你下一转语谛当。学人闻此。便昼夜学转语。错了也。既一转语如是尊贵。如是奇特。则知定不是情识卜度。见解依通所可袭取。盖从真实大彻大悟中自然流出者也。如其向经教中。向古人问答机缘中。以聪明小智摸仿穿凿。取辨於口。非不语句尖新。其实隔靴抓痒。直饶一剎那下恒河沙数转语。与自己有何交涉。今莫管转语谛当不谛当。且抛向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之外。只牢守本参。密密用心。时时不舍。但得悟彻时。岂愁无语。吾虽钝根。不敢不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