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语录通集
- 御选语录
御选语录
辱惠书。累累及二千言。玄词妙辨。汪濊层迭。诚羡之仰之。然窃以为爱我深。而辞太费也。果欲扬禅宗。抑净土。不消多语。曷不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既一佛不立。何人更是弥陀。又曷不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既寸土皆无。何方更有极乐国。只此二语来谕二千言。摄无不尽矣。兹拟一一酬对。则恐犯斗争。不对。则大道所关。终不可默。敢略陈之。 来谕谓清凉择焉而未精。愚意不知清凉择华严未精耶。抑亦居士择清凉未精耶。又来谕谓不了义经。乃谈说净土。而以行愿品.起信论当之。起信且止。行愿以一品而摄八十卷之全经。自古及今。谁敢议其不了义者。居士独尚华严而非行愿。行愿不了义。则华严亦不了义矣。又来谕谓法华记往生净土为女人因果。则龙女成佛亦只是女人因果耶。谓弥陀乃十六王子之一。则毗卢遮那亦止是二十重华藏之第十三耶。居士独尊毗卢。奈何毗卢与弥陀等也。又来谕谓楞严取观音。遗势至。复贬为无常生灭。则憍陈如悟客尘二字可谓达无常。契不生灭矣。何不入圆通之选。诚曰观音登科。势至下第。岂不闻龙门点额之喻为齐东野人之语耶。 又来谕谓齐己禅师将古人念佛偈逐句着语。其曰惟有径路修行。则着云依旧打之绕。其曰但念阿弥陀佛。则着云念得不济事。居士达禅宗。何不知此是宗师家直下为人解粘去缚。乃作实法会。而死在句下耶。果尔。古人有言。踏毗卢顶上行。则不但弥陀不济事。毗卢亦不济事耶。此等语言.语录.传纪中。百千万亿。老朽四十年前亦曾用以快其唇吻。雄其笔札。后知惭愧。不敢复然。至於今犹赧赧也。又齐己谓求西方者。舍父逃逝。流落他乡。东撞西磕。苦哉阿弥陀佛。往应之曰。即今却是如子忆母。还归本乡。舍东得西。乐哉阿弥陀佛。且道此语与齐己所说相去多少。 又来谕谓多劫修行。不如一念得无生法忍。居士已得无生法忍否。如得。则不应以我为能生。以土为所生。何则。即心是土。谁为能生。即土是心。谁为所生。不见能生所生而往生。故终日生而未尝生也。乃所以为真无生也。必不许生而后谓之无生。是断灭空也。非无生之旨也。 又来谕谓必待华开见佛。方悟无生。则为迂迟。居士达禅宗。岂不知从迷得悟。如睡梦觉。如莲华开。念佛人有现生见性者。是华开顷刻。也有生后见性者。是华开久远也。机有利钝。功有勤怠。故华开有迟速。安得槩以为迂迟耶。又来谕谓遮那与弥陀不同。而喻华藏以全身。喻西方以毛孔。生西方者。如撮全身入毛孔。为海沤倒置。夫大小之喻则然矣。第居士通华严宗。奈何止许小入大。不许大入小。且大小相入。特华严十玄门之一玄耳。举华藏不可说不可说无尽世界而入极乐国一莲华中。尚不盈华之一叶。叶之一芥子地。则何伤乎全身之入毛孔也。 又来谕谓荒山僧但问以上乘。便骇心瞠目。居士向谓宜华严者语以华严。宜净土者语以净土。今此钝根辈正宜净土。何为不与应病之药。而强聒之耶。又来谕谓老朽既出世开堂。不具大人作略。而作闾巷老斋公斋婆举止。设被伶俐人问着。明眼人拶着。向北斗里潜身耶。铁围里潜身耶。老朽曾不敢当出世之名。自应无有大人之略。姑置弗论。而以修净土者鄙之斋公斋婆。则古人所谓非鄙愚夫愚妇。是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岂独文殊.普贤.马鸣.龙树。凡远祖善导.天台永明.清凉圭峰.圆照真歇.黄龙慈受.中峰天如等。诸菩萨.诸善知识悉斋公斋婆耶。刘遗民.白少傅.柳柳州.文潞公.苏长公.杨无为.陈莹中等。诸大君子悉斋公斋婆耶。就令斋公斋婆但念佛往生者。即得不退转地。亦安可鄙耶。且斋公斋婆庸呆下劣。而谨守规模者。是也愚也。若夫聪明才辨。妄谈般若。吃得肉已饱。来寻僧说禅者。魔也。愚贵安愚。吾诚自揣矣。宁为老斋公老斋婆。无为老魔民老魔女也。 至於所称伶俐人.明眼人者。来问着拶着。则彼斋公斋婆不须高登北斗。远觅铁围。只就伶俐汉咽喉处安单。明眼者瞳人上敷座。何以故。且教伊暂闭口头三昧。回光返照故。抑居士尚华严而力诋净土。老朽业净土而极赞华严。居士静中试一思之。是果何为而然乎。又来谕谓劝己求生净土。喻如弃金担麻。是颠倒行事。大相屈辱也。但此喻尚未亲切。今代作一喻。如农人投刺於大富长者之门。延之入彼田舍。闻者皆笑之。农人不知进退。更扫径。谋重请焉。笑之者曰。主人向者不汝责。幸矣。欲为冯妇乎。农人曰。吾见诸富室。有为富而不仁者。有外富而中贫者。有未富而先骄者。有典库於富人之门而自以为富者。且金谷郿坞於今安在哉。而吾以田舍翁享太平之乐。故忘己之卑。怜而为此。今知过矣。於是相与大笑散去。
答吴观我
来书云。兢兢以未获了明此一大事为甚忧。此人情所谓不足忧者也。即此是入道正因。愿一心本参而已。又浮山册中诸名公俱称述观棋黑白语为上妙玄谈。此语虽传诵千古。而远老深深处不在此。此等今日聪明人亦能为之。即九带等亦不须穿凿求会。但做远老安乐工夫耳。有如是工夫。方有如是证悟。古德谓。祇愁不成佛。不愁佛不解语。至哉言也。幸留意焉。
答谢青莲
提话头。是宗门发悟最紧切工夫。修净土人即以一声佛号做个话头。此妙法也。但心粗气浮。则未能相应。须是沈潜反照。至於力极势穷。乃有[囗@力]地一声消息。
答金广聚
来问曰末后紧关。曰甚深之旨。曰本地相应。曰直捷指斯事。紧也.深也.本也.直也。皆切问也。然只在近思而已。除此灵知炯炯外。皆缓耳.浅耳.末耳.曲耳。诚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觑得破。管取大事了毕。又不可见如是说便作思惟卜度。穿凿求通。则反失之矣。但念念体究。真积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证悟。
答张广经
所问云门语。不须究他说教外别传。只看他说须退步向自己脚跟下推寻是个甚么。其推寻今亦不难。既信念佛。但内看念佛的是谁。便是脚跟下推寻也。久之。则正讹中所云最后穷玄极微一段事。不患不得。
答广印
真信净土。决志往生者。不论已悟未悟。其从事单传直指而未悟者。虽曰以参禅为务。不妨发愿往生。以未能不受后有。毕竟有生处故。不是偷心。岐路心也。其已悟者。古人云。汝将谓一悟便可上齐诸佛乎。故普贤为华严长子。虽尘尘华藏。在在莲邦。而行愿品必拳拳乎以往生安乐为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一念不生。是禅非参。起念下疑。乃名曰参。楞严经云又以此心反覆研究等是也。念时参时俱属有念。亦不相悖。
即心即佛。若真信得及。真见得彻。千了百当。更无疑滞者。方可任运过时。如其不然。未可放参。
大悟则有念。亦可。无念亦可所谓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是也。
永明说。先以闻解信入。却又说。后以无思契同。契同则法身透矣。情识尽矣。是亦解亦证。绍祖位。不亦宜乎。
不务实修实证。而以口头三昧逞机锋。斗胜负。此言语不可有也。真为生死心地未明。互相辨论。互相酬唱。此言语不可无也。三登九上。一句千山。不论未悟以前。即既悟以后。尚有最后重关。参求决择之功未可便止。
答僧海光
汝若一切无在。何人受衣。汝若周遍一切。衣居何地。汝若一切无在。则本自无体。安用戒为。汝若周徧一切。则本自无欠。何求具足。菩提有树。明镜有台。本来有物。此三句翻破曹溪。后一句原不惹尘埃。依旧落他窠臼。何不道。本来有一物。任使惹尘埃。
答周海门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下布毛满地。何待拈吹。那更说同说别。直饶是同。早已成两橛去也。鸟窠初不曾钝置白公。偏厚侍者。然虽如是。於前言不会玄旨。只么止恶行善。亦不误人。若向古人道如来不断性恶及兀兀不修善等处错会。为祸不少。
杂答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今之执禅谤净土者。却不曾真实参究。执净土谤禅者。亦不曾真实念佛。若各各做工夫到彻底穷源处。则知两条门路原不差毫厘也。
若直指西方。不但过此娑婆十万亿剎者为非也。说个自性。已涉程途。若实谈净土。不但宝池金地种种庄严者为非也。才着惟心。翻成垢秽。离此二边。作么生是西方净土。
工夫最怕拣择。有志於学者。只是一个正念常在胸中。逢静时也如此。逢闹时也如此。凭他静闹变迁。而我者个念头断然无有移易。如是方无间断。谓之善做工夫也。岂不见古人道。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如必嫌喧取静。则境界恐无有静之时。亦无有静之处。 夫求静者。莫如深山之中。然深山静矣。而樵斧闻於隔云。牧笛鸣於斜照。则耳畔又安能静也。然樵斧.牧笛或可使屏绝之。使不交於吾耳。至於清宵而猿啼虎啸。白昼而鹊噪鸦鸣。又安能静耶。然猿啼虎啸。鹊噪鸦鸣或可驱逐之。使不交於吾耳。至於狂风起而万窍怒号。迅雷发而千山震撼。则此时嫌喧取寂者将屏绝之耶。驱逐之耶。以此推之。境界决无有静之时也。决无有静之处也。学人但患志不猛烈耳。存一猛烈之志。则何之而不可。
示大同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粘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粘去缚秘密法门。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示李居士
参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即参之别名。总是体究追审之意。但看念佛是谁。以悟为则而已。又古德云。看话头。不得卜度穿凿。亦不得抛向无事甲里。但只恁么看。此要言也。
示吴大峻
莫管悟与不悟。莫管有无.内外.中间。莫管止观。莫管与他法门同与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谁不是谁。但执持名号。一心一意。无间无断。纯一不杂做去。
示沈广[这-言+率]
世谛中觉名利恩爱之毕竟成空。便成觑破。真体上觅生老病死而本来无有。即是修持。初机与究竟同归。因该果海。究竟与初机不二。果彻因源。祇贵明心。别无异法。
答周海门
月虽皎洁。水清浊而影别昏明。心本昭灵。事善恶而迹分升坠。岂得以月体本无清浊而故云浊水为佳。心体本无善恶而遂云恶事不碍。既存空见。便悖圆宗。识渠善恶双空。正好止恶行善。定禁止恶行善。犹是识渠未真。步步行有。口口谈空。此今日聪明人参禅之大病也。
答戒问
高谈无佛之世。直指当人之心。则不但老瞿昙绝口毗尼。优波离羞称羯磨。即使束五部置之高阁。褫三衣悬之树端。未足为过。如或不然。法林惟恐不稠。正见惟恐不应耳。何纷纷之足厌。
空有二。契真空则万法俱备。何须更习毗尼。堕顽空则众善皆堕。岂不有伤戒品。执莽荡。轻轨仪。其失大矣。
总观心地本体。则体惟一念。本自圆成。细析心地法门。则门有万殊。不妨分属。故云三十心者。皆一毫头也。复以一二分属戒相者。毛头之上更出毛头也。譬天王虽名天主。亦应列任六曹。六曹犹未徧周。岂不重开百职。经始标某心。某心者。六曹之谓也。今复增某心。某心者。百职之谓也。姑取义之相近。亦令余可例推。便初学易知简行。在智者神融意会而已。
非常大器。过量圆人。既不拘夏前夏后。自相应即小即大。才持戒品。已达教相全文。正受毗尼。便悟禅宗妙旨。建立则繁兴万法。不碍六时。扫荡则屏绝纤尘。奚存一念。远公常礼有定。永明自行不亏。岂彼小根故为细事。凡我后学。愿各深思。
此梵网经以心地为宗。无一法不从心地中流。无一法不还归心地。菩萨万行若非出自一心。还归一心。即不名佛因。不名佛果。今此华出舍那心地。表菩萨从自心中出无量因行。还以此华供养彼佛。表还以自心因行。成自心果佛也。据华严。因该果彻。不离因果。不落因果。拈来无一物不可供佛。举起无一法不可为因。若执华必表因。非圆教义。何以故。有时华表因。实表果。开华后乃结实故。有时实表因。华表果。种核后乃生华故。有时定因慧果。净极光通故。有时慧因定果。惑破心安故。乌可一途而取。一格而论乎。
如来妙定。非动非静。而常动静。非出非入。而常出入。此三昧。号体性虚空。虚对实。故使体性不空。当如山不纳山。石不容石。一顽定耳。体本虚空。故华光任现。岂以既入三昧便应灰灭不生。圆觉经如来入大光明藏三昧而起现净土。与十二大士更相酬答。抑又何也。且三昧有百千万亿等名。不是一味寂静。故有三昧。二乘尚不闻其名。菩萨犹未解其义。而执泥寂静。则狮子奋迅嚬呻。皆成喧闹矣。 又问。诸三昧各有出入。何独此中而说出入。 答。出入非难。自在为难。三乘敛念方入。起念方出。不名自在。随心自在。乃称妙定也。据华严。即入即出。依报正报交互圆融。不可思议。此特其小小者耳。何足为异。
与刘罗阳居士
曩启专以念佛求生净土奉动。然此道至玄至妙。亦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真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念不悟。乘此念力往极乐国。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愿翁放下万缘。十二时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