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语录别集
- 紫柏尊者全集
紫柏尊者全集
夫恶无大小。善无浅深。而有心为之。则罪大功微。何哉。良以无知为恶。虽有丘山之罪。而君子察其无知。犹乃恕之。故物莫不善於有心。有心为善则有执。有执则有边际。唯无心者为善。始福等虚空耳。由是而观。有心为善尚不可。况有心为恶乎。
易戒有心。老亦戒有心。然观其象而察其爻。亦未始无心也。老亦不敢为天下先。而不敢者。宁非有心乎。故有心无心。唯圣人善用之。无入而不可也。自非圣人。不唯有心有过。即无心亦未尝无过。若然者则初心之人。如何作功。能辨此者。可以读易老。
夫梧叶落而知秋。葭灰动而知春。梧叶葭灰。非可见者乎。春与秋非不可见者乎。然微可见之物。则不可见者。终不见之矣。苟圣人不以可见之情。见不可见之性。则性终不可见也。夫性不可见。则我固有之全失。固有之全失。则我欲立於大全之中。而运其末。亦终不可得而易之。道亦几乎息矣。易息而谓天地万物存。则天地万物。皆易外有也。虽至愚不信。予以是知。性有性之体。性有性之用。性有性之相。何谓体。用所从出也。何谓用。相所从出也。何谓相。昭然而可接者也。如善恶苦乐之情。此相也。苦乐之情未接。灵然而不昧者。此用也。外相与用。而昭然与灵然者。皆无所自矣。此体也。昔人以性无善恶。情有善恶。殊不知性无性。而具善恶之用。用无性。而着善恶之相。若赤子堕井。而不忍之心生。此善之情也。此情将生未生之闲。非吉凶有无可能彷佛者。乃不知其为心。而遂认心以为性。所以性命之学。於是乎晦而不明也。即易之卦爻。有谓卦寓性。爻寓情。此亦认心为性者也。夫卦六十有四。而吉凶之情。具而未着也。具故非无也。未着故。非有也。非无故。则不可谓之性。非有故。则不可谓之情。既不可谓之性与情。谓之心非乎。故六十四卦。心之所寓也。三百八十四爻。情之唐肆也。故内外之情。吉凶之机。虽错变无常。然不出乎封之内外。爻之奇偶也。内近亲。外近疎。吉近善。凶近恶。亲疎具而无我。心也。善恶具而有状。情也。夫心与情。易之道穷於是矣。而心之前。有所谓性者。则非卦爻所能彷佛者也。然离卦爻而求之。则又离波求水也。然如之何。曰非予所知也。知之者。非知之者也。是何故。良以性不知性。如眼不见眼故也。
宗教虽分派。然不越乎佛语与佛心。传佛心者谓之宗主。传佛语者谓之教主。若传佛心。有背佛语。非真宗也。若传佛语。不明佛心。非真教也。故曰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
知身可爱之知。知身不可得之知。前知因身可得而立。后知因身不可得而立。前知如前步。后知如后步。前步若不起。后步安得移。前步续后步。步步似不断。前知续后知。知知似不灭。初心作观者。此知不可忽。痛究知知源。源得知自歇。知歇照万物。不劳无不彻。只此不劳者。亦名般若德。此德常现前。逆顺汤泼雪。入死并出生。自在不思议。此后未及言。能到终自知。舌板摇脚跟。无上法轮转。顾生宝而藏之。俟汝受用得来。方可示物(示圣坚)。
男子家不知自重自大。则靡所不至矣。不自重。则物重而身轻。不自大。则物大而我小。重者大者。我则篾有。轻者小者。却受不辞。夫至重至大者。无择老幼贤愚。谁不具足。特以微名小利。浮荣轻爵赚误了也。人人本来心光。照穷三际(示马子善)。
解等火。观等薪。薪无火而不化。火无薪而不传。是以大心凡夫。即热恼心。顿开圆解之火。即生灭之心。渐副解火。如凡夫初入信。乃至十信。生灭功完。始登初住。办不生灭行。至八住。始得无功用行。斯意昧久。他种安知。
生铁男儿。欲究明此事。无择智愚。但办肯心。直下即得。噫。当昧爽之际。交生灭之时。头面忽呈。动睛已失。故曰。彩云影里神仙现。手把红罗扇遮面。急须着眼看神仙。莫看神仙手中扇。
心光本湛。妙物无累。横生知见。失彼精明。是以眼识黏色。耳识黏声。鼻识黏香。舌识黏味。身识黏触。意识黏法。奔境流逸。竟各忘返。殊不知五识一觉。唯六炽知。六若不炽。彼觉何咎。故曰。初居圆成现量之中。浮尘未起。后落明了意根之地。外状潜形。故全觉斯缺。能悟潜起。痛於境缘逆顺之际。是非荣辱之场。历然挺然。观一切得失。如云触石。如风过树。了无窒碍。始不负为男子汉。出家标格。设负之。生不若死也。全其体之。则缺者全矣。缺者全。即屙屎放溺。皆佛事也。宁独拈香拨火。为佛事哉(示全禅人)。
韩信白起。今昔孰不以大将称之。然但能战人。不能战己。战人易耳。战己实难。战人如以手捉物。战己如以眼观眼。想此等境界。如何下得手。想久得入。一旦十八界魔兵荡除。五蕴巢踢翻。一安永安。长劫作个无事人去。如此豪杰。将韩白较之。奚啻酰鸡之匹大鹏也。本白本白。精进度日。十八界未空。五蕴浓厚。膏肓之疾未瘳。死生之梦未醒。敢因循而偷活哉(示狄明叔)。
男子立志。必操从苦起。业就艰难。鸩毒浮华。骊珠澹泊。历风霜而不变。累岁月而恒新。扩襟抱於爱憎之关。蓄精神於荣落之际。尊知而履。韬璧而光。尚友千古之先。定理一心之内。昆仑可拔。拳石难倾。汝果能之。不负此晤。若夫蔽日月之光。於覆盆之下。穷风云之思。於闺阁之闲。而能扬音於丹桂之丛。奋翮於黄埃之上。安可得哉(示于润甫)。
夫众人知贵生。而不知所以养生之道。故为生之所累。至人知养生之道。本於无生。故能视生无生。无生而生。生无物累也。嗟呼。目为色之所累。耳为声之所累。至於心为七情五欲之所累。犹曰。我平生快乐无累。殊不知无累者。累之久矣。盖众人欲重神昏。坐过而不知焉。辟如醉夫。卧於泥淖之中。人晓之曰。此泥淖。非可卧之所也。醉者瞪目而怒曰。我生平不解饮酒。汝奚诬我。今天下俱抱醉夫之疾。安得有不醉者。而与之言哉。
教理行果。此四者乃黑白凡夫之模范也。如黑白凡夫。不以四者为模范。未有不遭邪小所网者。邪则外道是。小则二乘是。教乃圆教。理乃圆理。行乃圆行。果乃圆果。如四韦陀五明典籍。是外道教。如阿含等教。是二乘教。如华严法华圆觉楞严等教。是终教顿教圆教。是故於邪小发心。是邪小种子。於圆教发心。是成佛种子。又佛性有三。有缘因佛性。有了因佛性。有正因佛性。正因佛性我虽固有。必待了因佛性开之。了因虽能开正因佛性。又必待缘因佛性熏发之。夫缘因佛性者。非他物也。即圆教所诠之理。此圆理。在凡夫分上谓之无明。如以圆教理火熏发之。则此无明以理火能熏炙之力。而凡夫无明。於不知不觉之中。转而为无尘智。谓之了因佛性。无尘智。真积功终。谓之金刚无碍智。金刚无碍智。谓之如理智。非如量智也。以如量智。能开物成务。接引初机。以如理智。非理外之智。智本无功。非智外之理。契而无能。故智与理。理如春水。智如游鱼。水无养鱼之矜。鱼无乐水之趣。鱼水相忘。而养而游。自然与万物共也。初心凡夫。如金银铜铁。教理行果。如大冶洪炉。金银铜铁融而化之。倘不假模范。欲其成佛祖圣贤之像。终不可得也。故教必有师。开理则圆。理圆则行不偏。行不偏。必正果大备。然华严文富。法华幽邃。楞严微密。圆觉简备。此四法宝。当各写一阄。澡身漱口。置阄佛菩萨像前。严整衣冠至心祷祝。弟子某。如往昔亲近佛菩萨因缘。何经因缘熟。信手拈之。拈得何阄。即阄得经。尽形寿受持。不敢懈怠。如受持经后。佛知见稍开。决不敢独善一己。誓必如一灯之明。传千万明。千万明传之於无尽。此初心凡夫。依教理行果之模范。如鼻祖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则教理行果之窝臼。早破这缺齿老胡踢翻了也。且问雷雨居士。教理行果窝臼。既被老胡踢翻了也。雷雨於寻常日用之际。又将谁家窝臼栖泊。宋别驾朱炎。一日问讲僧义江曰。此身死后。心在何处。江反问曰。此身未死。心在何处。炎猛然有省。呈偈曰。四大不须身后觉。六根还向用时空。难将语默呈师也。只在寻常语嘿中。江首肯之。雷雨於吴门天池山。初晤时。亦首问雷雨。日用能分别心。毕竟在何处。屡问屡拶。雷雨竟无有答。诘朝遂别於天池。只今天池风月依旧。而问拶话头。不知得依旧否。如得依旧。岂有真积力久。而疑团不迸破者哉。又雷雨二次书来。有王制台求开示之嘱。制台於理水未深。不便裁书请益。虽然书虽未裁。而制台菩提之心。早发於语言文字之先矣。此语言文字之先之心。即鼻祖东来直指之心也。如於此能直下信而不疑。用处廓达。则天地万物。皆在制台掌握之中。何况西蜀一省。不沾制台沛然之法利乎。宋朱炎呈偈后。不久立化於多人之中。启无量黑白信心。雷雨居士。能不忘吴门天池风月。则峨嵋风月。又岂在天池之上哉。古德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达观则曰。若人识得心。心外无风月。修山主曰。风动心摇树。云生性起尘。若明今日事。暗却本来人。达观又曰。修山主但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达观但见凿头方。不见锥头利。敢问王制台与成都使君。且道修山主与达观。孰雌孰雄。若辨得出。则教理行果窝臼。不踢翻也不妨。倘辨不出。即踢翻教理行果窝臼。管取此身直得无栖泊处。偈曰。峨嵋风月与天池。几处欢歌几处悲。心外了知无别法。境缘逆顺尽吾师(寄示雷雨居士兼转王制台)。
偶与宇泰。言及禅门宗纲。因举机不昧终始。如王太傅勘朗上座。又如僧问青林。展转接拍冷然。恰好朗公不得明昭谦代转。不免机昧终始去也。其临机之际。宾主酬酢。如两镜交光。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如涉一毫拟议。即片云点太清矣。这个境界。不可作人我会。不可作有心无心会。触着即应。岂念虑可及。灵然接拍。岂木女同伦。此非见地乾净。保任圆熟。权衡在手。杀活自由的汉子。管取张良智巧。淮阴作略。直得乡关万里。把柄已在别人手里。杀活凭他脚跟。波波地随人转去。如此之流。近来觅一个半个尚不可得。何况真没力量汉。愈加愁人。且道如何得欢喜去。萧萧夜雨蒙头坐。泪洒春风不尽哀。漫山徧野野狐精。到处逢人瞎眼睛。实法与人诚漏逗。无规说法转悲零(晏坐示仲来)。
迦叶菩萨问佛云。一切众生。见妍是妍。见丑是丑。诸佛亦见妍丑。了然不昧。如何众生即是妄想。诸佛便不是妄想。佛告迦叶云。一切诸佛。但有世流布想。於中不生执着。一切众生。於流布想中。妄生执着。所以被妍丑转却。诸佛如镜照物。影像交罗。有何妨碍。此是教中糟粕。衲僧门下即不然。驴胎马腹教谁去。不是观音即普贤。信得及入地狱有分。信不及入魔队有分。若要两家坐断。做个出脱汉子去。朝朝夜夜。夜夜朝朝。若此身心着何处。行藏曾不离刀山(示仲来)。
世闲有两种亲眷。一种浓厚。滋养道种。一种浓厚。增长恶习。若是有智慧人。恶习亲眷。亦滋养得道种。如力量不甚大。必须生处要熟。熟处要生。这里见不真。行不力。千生万劫。受他累坠。即如女色一端。父母婚配。本欲绍祖先血脉。名教良规。世闲岂可少得。有等人。儿女既有。淫欲不断。籍此为乐。迷恋没世。终无醒日。堂堂男子。被这臭溺孔。断送一生。一欲迷心。万理斯蔽。子本从父母生。一听妇女之言。父母之言永不入耳。君臣分上。往往有犯此过。兄弟朋友不言可知。色欲迷人。如此恶毒。倾覆大伦。不惟增长恶习。缠绵灵识。何日得脱。古德有言。宁近毒蛇莫亲女色。毒蛇害人不过此身。女色系缚。尘沙劫波尚难解脱。惟有法属之亲。转多转益。滋养道种。终当得果。明师良友。不言世务。但究真宗。以般若灵津。迭相浇灌耳根。熏蒸了因。正因渐着。孜孜永久。一念相应。大事了毕。生死高超。尘网顿脱。如华鳞入海。永无罗网之患。法友眷属。利益如此。世人不以为重。生死眷属。受害如此。世人皆以为重。如真学道人。於此不可不具眼。不可不知好恶。若不知好恶。不是地狱种子。定是魔家眷属。如此等流。梦见犹惊。况聚首促膝而论道哉。仲来此理亦当谨慎。自己无过。亦可将此化人。较之妆佛造殿。济贫拔苦。功德愈多。何者法属兴隆。正教得行。正教得行。魔风殄息。菩提种子。徧尘弥剎。如春回大地。百物遂生。当来成佛。眷属参随。弘大法化。必今日培植者。噫。用力少而收功多。丈夫不可不取(示仲来)。
圣人本无常心。众生本无常习。是以蚖蛇蝮蝎。无非大士之分身。菩萨如来。无非众生之本色。圣人若有常心。何殊木石。众生若有常习。则佛祖永无相续。是故观音神头鬼脸。凡形圣容。百千方便。泛用随宜。一一皆菩萨悲田所出。譬夫片月在空。影临万水。岂思量分别可测哉。悟此则菩萨随处出现矣。
俗谛中人。入吾法中。如人溺大海。露发髻子。善知识提携。如援发髻子相似。须自家尽命挣着。不然是自要沈没。千佛出世。也难救取(示众)。
我闻如来。三十二相。凡一一福。皆自受用。惟白毫相光。此福不受。慈惠儿孙享用无尽。是故檀越滴水根线。临当受时。观此白毫圆照法界。无论圣凡。影现光中。由是施者。及其受者。俱现光内。了无能所。三轮体空。不昧物我。如是作观。一切有为。皆成无为(受白衲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