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尊者全集

  夫佛法本平常。而世以奇特求之。故往往不得佛心也。故曰平常心是道。此平常心。凡有血气之属。皆本有之。岂待佛菩萨传而后有哉。若必待佛菩萨传而后有。则世人日用。境缘逆顺。好恶多端。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炽然而分别不歇者。此又何心哉。此即平常心也。但众生不善用之。而现三毒奇险之心也。如善用之。则众生三毒奇险之心。即是诸佛平常之心也。虽然众生奇险习熟。脱闻平常心是道之说。自然承当不下。盖其平常习生故也。是故必须待佛菩萨。以宝几珍御之风。鼓吹而化其下劣之心。则荷担之心生矣。此一心生。又追惟往时下劣之心。鄙而恶之。於平常心。则生大惊异。以为闻所未闻。得所未得。故没量大人。知其如此。复以狸奴白牯之风。鼓吹而化其惊异之心。至此则圣凡情尽。平常心开。开而用之。谓之大机。机之为言。盖取照不昧用。用不昧照耳。夫照不昧用。则谓之真照。用不昧照。则谓之大用。故临济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吹毛用了急须磨者。变而不穷之谓也。
  一微涉动。则吉凶横生。能洞照微先。则祸福爆落。但众生迷染成性。卒难回机。机苟能回。习染渐释。如习染终不能解。则过现诸佛又从何来。过现圣人得道有据。则习染虽久。必有除因。知有除因。而甘随习染者。此一种人。自有阎罗老子。不放过渠在。不劳旁人。代渠担忧。盖此一微。不出四运。故以四运观之。微本不有。何况有动。何谓四运。未微。欲微。正微。微已。是也。一微若实有者。岂假四运而名微哉。虽然四运观微。微实不有。则涉动之时。於可意境。便觉欢悦。於不可意境。便不耐烦。此欢喜与不耐烦。果体四运而观。有此两者。果不能观。有此两者。如果体而观。有此两者。是两者习熟。此观习生故也。如此观力强。两者力弱。则得力不得力。观者自知胜负。故曰。解不难而行难。行不难而克终难。克终不难而忘又难。故惟忘而能用者。则触途成观矣。又道前道中道后。有两顺一逆。真妄工夫。不可不知者。何谓妄顺。清净本然。而忽生山河大地是。何谓妙顺。泝而上之。缘情复性是。何谓逆。性复而悲同体。驾慈航而拯济万有是。此两顺一逆。东方出圣人。西方出圣人。上古出圣人。现在出圣人。倘灭视而不信者。皆天魔外道。非圣人也。
  夫业未尝不真。心亦未尝不真。业之真即心之真。心之真即业之真。真外无业与心。心业之外。亦无有真。即此观之。一切众生於颠倒七趣之中。本皆现证者也。以众生日用而不知。於现证中横生分别。故现证者。日用而不知也。殊不知於日用不知之中。实未尝不现证者矣。如心不知身。则身本法身。身不知心。心即本智。法身如镜。本智如光。光依镜有。光还照镜。本无所能。何事非真。今有人谓心不知业。则业无待。业不知心。则心亦无待。便谓罪福皆空。我不可得。殊不知罪福皆空。待罪福未空者之影耳。我不可得。亦待我必可得之影耳。是皆嗜欲情熟。研真理生。说时似悟。对境还迷者也。如法华之妙法。法即一切万法。妙即了达万法之外。初无别真。故曰借婆衫子拜婆年。又曰。妄想无性。将甚知业。业亦无性。将甚知心。心不知业。能存而无我。业不知心。所存而本虚。无我而虚所能不昧。知而能行。日用无生。知而不能行。日用爱憎。日用无生。阴阳虽巧。不得加陶铸之功於我矣。日用爱憎。根境虽无性。则无往而不摇我精。精摇则六合。六合则一失。一失则头迷。头迷则心粗。故曰。心粗乱撞头。又仲尼心不死。日用自然活。颜回心死活不得故。便不能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蹈乎前。盖回日用之际。回必知民。民亦知回。以两相知故。能所横生。活者死矣。故曰。有我我在天地中。无我天地在我中。
  我乃生於可欲。故有欲者。不能不生。生既生矣。不能不死。天下有欲长生者。端以生为福。死为祸。故曰祸福莫烈於死生。盖不知功德天。与黑暗女。我能一心不生。彼将不待遣而俱逃矣。然后同天下吉凶。而吉凶莫能累也。如是者谓之正因。反是者谓之邪因。又横计心外有法。不能会万物归己谓之外道。以此观之。外心则无生。无生则无灭。如生生灭灭。动动静静。通通塞塞。恬恬变变。离离合合。暗暗明明。本一精明。映彼六者流而不返。近取诸心。则为生灭。远取诸物。则为明暗昼夜。古今寒暑之多也。而天机深者。悟一尘。泝而上之。则余黏齐拔矣。故曰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此指眼根脱黏而入也。至於意根。则缘知因法。无法无知。不法自知。则诸灭相。永不能惑。呜呼。使贪长生者。洞悟此旨。则痛悔向之。所为首越而之燕也。
  百尺竿头。蹈大木而惊悸。大地之上。履寸板而坦然。此何故哉。竿本不虚。地本不实。一切众生。於无虚实中。横计虚实故。
  皮球子曰。有一事。则有一义。义宜也。如地宜坚。水宜湿。火宜热。风宜动。如坚者湿。湿者热。热者动。则非义。矣。理则不然。坚可以为湿。湿可以为热。热可以为动。动复可以为热。热为湿。湿为坚。盖宜者可以不宜。不宜者可以宜。譬如轮之始终。岂果有端哉。故地水火风。又名曰四轮。然轮虽不可以始终穷。外铁则轮何所有(义理辨)。
  梦悟醒迷。圣凡途隔。究其所自。不过未达本源。故曰达本忘情。知心体合。即此而观。情未忘时。不必以情忘情。何以故。情终不忘故。如一达本。情不待忘而自忘矣。如体未合。亦不必求合。何谓体合。无思契同也。若然者。知心即达本。达本即知心。明矣。是故达本知心之人。虽同众人。纷然於梦境。然其达境无性。知心无外。愈梦而愈觉。一旦梦缘爆断。觉影亦空。故不同於醒迷之曹。如本未达。心未知。虽其人忠信廉洁。如伯夷叔齐。其情执坚固。过於须弥之难破也。此难破之执。谓之一合相。此一合相。是一切众生之痛疮疤。虽父母妻子稍触其疤。则无明之发。烈如猛焰。况他人乎。圣人知此相之难破。以为须弥。虽则坚固胜一切。然以三千大千世界较之。则须弥又太仓稊米耳。故圣人。一碎三千大千世界以为微尘。使众生知三千大千世界。坚固於须弥者。尚可碎而为微尘众。况我蕞尔之躯。块然之相。岂能久留而不可坏哉。且此世界。不能自有其体。必合微尘众而成。微尘众亦无自体。必碎世界而有。故以世界观微尘众。则微尘众不可得。以微尘众观世界。则世界不可得。世界与微尘众。既互观而不可得。则一切圣凡依正二报。且道毕竟安着何处。偈曰。兔子怀胎产六龙。不惟为雨更为风。临机纵夺能翻弄。一片春光万卉融。

  紫栢老人集卷之六
  紫栢老人集卷之七

    明 憨山德清 阅

  法语

  地水火风空见识。与觉闻知。名为十大。究其所自。则十大。不离阿赖耶识而有也。阿赖耶。此言含藏。盖此识。能含藏觉义不觉义。与见相二分。若地水火风空五大。乃因此识相分而建立也。见识觉闻知五大。亦因此识见分而建立也。又此识本自无体。体本不动智而有也。何以故。以不动智。智本无性。无性之义。古今难明。此义唯枣栢大士。於华严论。发泄殆尽矣。然学者心识粗浮。论虽曾阅。了知此义者。不殊麟角焉。予虽不敏。试且解之。盖此智。智外无智。了知此智。有性无性。又智不知智。有性无性。於此不了。即名无明。无明即属生灭。无明无性。即属不生灭。以生灭与不生灭。似一非一。似二非二。此二和合。而成阿赖耶识此识觉义。即属不生灭气分摄。此识不觉义。即属生灭气分摄。又觉与不觉。初无别故。以本智无待无外。故要须本智随缘。於缘生中。乐极苦生。苦极思本。思极心开。方始知我此极苦。本极乐来。极乐本有待来。有待则物我亢然相摇。而成苦乐。今我悟有待。初本无待。於无待中。求乐尚不可得。安得有苦。回观物我相摇之梦。譬如醒中笑梦颠倒。虽梦熟余习。未能顿除。以我所悟无待无物无我。廓然而灵者。治梦余习。譬如春阳之照残雪。雪岂能久留哉。即此观之。八识不觉义。具於待先。故曰。本净本不觉。由兹妄念。起此识觉义。开於有待之中。故曰。能迷非所迷。安得常相似。既不相似。则不免乐极苦生。苦极方求出苦之智。出苦智入。直下了知。有待如氷。无待如水。虽质碍融通。似不相即。而离水无氷。离氷无水。故氷现前时。水无涓滴。水现前时。氷无毫毛。自是以此了知。周旋五位。盘根错节。置身心於死生祸福之中。[拚-ㄙ+ㄊ]性命於逆顺境风之际。横磨竖炼。竖炼横磨。磨炼既久。行不负知。身心爆落。生死门开。乘悲智轮。浮沈於十方三世。展转於三世十方。若一阐提。不乘此轮者。我不得佛。又此识见分第七识。计而为内自我。七识又为六识后半细相分之源。故引满二业。虽隔生不昧也。故六识颂曰。引满能招业力牵。盖七识为源耳。若动身发语独为最。又此六识粗相分也。若前五识。皆八识相分。相分即气分也。非相分之相分也。此种种识。妙达法界。缘起无性。俱不动智也。虽然。先起信发心难。证发心易。盖先起信发心。贵在缘知。证发心。但在现知故也。
  吾尝因照镜。见己之影。吾作何状。影亦作何状。既而究能作吾状者。毕竟是何物。吾瞋状即瞋。吾喜状即喜。始求之於六根。再求之於九窍。至於五脏六腑。八万四千毛孔。长求短求。内求外求。精粗皆状。惟能状状者。具六根九窍於徧身毛孔。根有根虚。窍有窍虚。毛孔有毛孔之虚。状即是色。虚即是空。若能状状者。属於空色。便与空色为一。则空色不知空色。何以故。一不知一故也。一若知一。一是所知。知即是能。此成二矣。一义何在。吾种种求能状状者。始悟其初。不属空色耳。渠既不属空色。岂可以内外古今远近求之哉。虽然能求之能。若不廓落。则此能虽精於空色。而实粗於能求之前者。故曰。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即此观之。则能求之前者。断不可以智识穷。功力到。惟契无生者自知也。
  昔有一僧。平生为常住务。担阁了修行。一日鬼使催捕。僧曰。烦鬼使奏闻阎罗。乞假七日修行。虽死无恨。鬼使曰。奏淮则七日后来。不准即至矣。僧修行七日。后鬼使复来勾当前案。则觅僧不可得矣。噫。死生亦大矣。此僧七日精进。虽酷烈如阎罗王。尚柰何伊不得。况阴阳造物能陶铸耶。汝等既发心持偈。若精进之心。不如此僧决断。纵持七百日无益也。
  中印圣人其名曰佛。其所设教。凡摄众人必先三归。然后授与五戒。三归者。谓归佛法僧是也。五戒者。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也。其意以为不归佛。则出世无主。不归法。则开悟无门。不归僧。则教授无师。故三者阙一不可。如三归虽备。若不严持五戒。则树德无基。不杀即孔之仁。不盗即孔之义。不邪淫即孔之礼。不妄语即孔之信。不饮酒即孔之智。此五者。凡学出世法者。既授之后。无有破犯。则谓之优婆塞。盖有实然后有名也。又归依佛。佛者觉也。归依法。法者范也。归依僧。僧者和也。觉而不范。如但知土可以为器。若不经模。则器终不成。如范而不和。如有模而不解调治。则器成不美。是故世出世法。圣人设教不同。然三归与三纲。五戒与五常。初无别也。近世有等妄庸之徒。假佛门为逋逃之薮。其初入门。既非真心。则既入之后。靡所不为。一旦恶满事败。陷於王难。波及无过之僧。及真心斋戒者。上之人。又不察其真伪。凡见髡其首者。即谓之僧。殊不知首髡而非僧者众矣。故执政者。又不可不精辨其真伪也。倘一忽之。则衔冤者。虽百千万世终不免。雪之然后其冤始解耳。汝既归依佛法僧三宝。又从性天老师授持五戒。若不知好恶。少有破犯。则韦驮尊天现在戮害汝身。死后复诛汝神。此真实语。情不敢私。私则在上在下。罪不容赦(示禅人三皈五戒)。
  毗卢遮那佛。此言光明徧照一切处。吾於此未尝不痛心也。何故既言光明徧照一切处。则凡血气之属。屙屎放尿。一动一静。无一剎那顷。不在此光之中。如何十恶熏之。则地狱相现。乃至缘因佛性熏之。则现如来之身。且道现地狱相时。如来之身。毕竟在恁么处。现紫金聚时。地狱相何在。於此拣得出。见得透。则虽蚤虱臭虫蝼蚁之属。其威神光明。不让毗卢遮那如来一毛头许。今若虚发大誓。愿转根本法轮於一微尘中。此一微尘。如可剖破。尘无头脑。如不可剖。则根本法轮转亦未易。
  大凡学出世法。先要洞明自心。然后昭廓心境。穷内外典籍。而大其波澜。则化风自远矣。人天自向矣。然欲洞明自心。贵在情死。盖情不死。性不活。则於博地凡夫。欲其直下转识成智。心径圆通。安有是处。吾与汝先授五根本戒者。亦愿汝根门洁白。攀缘自断。情亦渐死耳。设情不死。夹带修行。谓之野干种。何哉。以其自生至死。若静若动。若秽若洁。若精进。若懒堕。无非情故。故曰万物浮沈於生死者。情为其累焉。且道情死一句子。又作么生举扬。是佛是魔皆蛊毒。非魔非佛总冤雠。直饶棒下番身汉。未入黎奴白牯流。
  古德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我则曰。若人识得大地。身心不可得。顾朗驱乌曰。古德说得是。我说得是。汝莫瞒心试说看。朗曰。皆说得是。又问朗曰。汝曾读楞严经不。曰读。曰汝读楞严经。记得佛告阿难。我常说言。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迷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朗曰记得。曰汝再试说看。我与佛及大德。三样说。毕竟那个说得好。朗曰。检别不得。曰汝这儱侗蠓虫。作这个解。管取他生异世。改头换面。偿他信施始得。何以故。只解顺水推船。不能逆风把舵故。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如佛解祖解与极玄极妙。古德谓之闺合中物。如打迭不净。早晚上床下地。终不免碍人脚手在(示正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