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尊者全集

  在立则如候大宾。在舆则如朝至尊。此两句书。如不动舌根。囫囵吐出。敬容来。善则善矣。犹未尽美。咄。一片心光恒不昧。虎狼群里总春风(示吴元石)。
  任运徧知。光本无待。忽起分别。能所亢然矣。今一切众生。欲复无待之光。苟不从有待之中。立大志。发大心。则本光亦不易复。何故。良以有待之知。惟周六尺。六尺之外。隔一纸。则杌然无知矣。宁惟六尺之外。隔膜而不知。即六尺之闲。如发毛爪齿之属。亦割剪而不知也。如吾曹求无上道。为即用周六尺之知求之耶。不用而求之耶。若用此求。岂周六尺之知。能求之哉。若不以此求。吾曹脱废此知。即等木石。求无上道。若此可求。则一切无情。皆能求道矣。故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识神即周六尺之知耳。如外此而求。又坐无情求道之难。卜郎痛究之(示卜生)。
  夫心不以理养。则所见弗灵。犹鱼不以水养。则所长非龙。至人知此两者。必须交相养。而能事始毕。故奉尘剎而不厌勤。循一真而非醉寂。虽然初不以空寂为自己。不免受七尺之累。不以灵知为自心。不免被攀缘之牵。空寂故。则死生祸福之横来。如云触石。灵知故。则好恶公私之倒置。如风游空。果有志於大事。此两者忽而不痛。痛而不恒。恒而不化。则继往开来。圣贤之种子断矣。若然者。则天地万物。皆失依怙也。岂有是处(示法钟)。
  昔毗耶城中。有维摩居士。以病说法。度无量众。今桐庐先生。亦以病说法。能度无量众乎。若不能度无量众。则为病所转。佛言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我则曰。若能转病。即同维摩。如不能转。则维摩鼻孔。在达观手里。虽然且道此病。从坚暖湿动有耶。离四者有耶。若从坚暖湿动有此病者。则坚属地大。湿属水大。暖属火大。动属风大。彼四既各有所属。则此身果有乎。果无乎。有则病乃有地。无则病根何在。先生趁此时节。须究病根所在。则生也好。死也好。不生不死。也不甚奇特。即生即死。也无不是好事。噫。身为苦本何须说。四大分张病属谁(示项居士东源病中)。
  夫钟不撞钟。撞不自撞。人不引人。鸣不自鸣。闻不自闻。是须三合而后鸣。五合而有闻。此众人之情也。殊不知离三求鸣。离五求闻。三各无鸣。五各无闻。各既无鸣无闻。岂合三五而有鸣闻哉。夫合三五而无鸣闻。则鸣鸣闻闻。果有鸣闻乎。果无鸣闻乎。於此洞然了知。则妄不待穷而自穷矣。真不待契而自契矣。妄穷而真契。究其功能。非大圜为师。非撞为士。非人能引。则吾曹即缘生而入无生。功何所自耶。然求功於钟撞。苟微其人。则钟之与撞。不能自鸣。苟微钟撞。则人不能作钟鸣。往复推求。求功於钟撞。微人无功。求功於人。微钟撞亦无功也。惟其能所无功。功无有待。功既无待。谓之无功之功。无功之功。先圣谓之内绍。有功之功。谓之外绍也。呜呼。昧三则有鸣。昧五始有闻。如鸣不昧三。闻不昧五。则鸣鸣闻闻本无能所。故无说而说法。法岂有尽耶。倘逢缘不荐。必根境抗然。因成失照。则不免流入相续相待。故曰汝应如是闻。不应如是听。然坡公身为宰官。而说法自在。若夜光宛转。横斜於金盘之中。而冲突自如。竟不可以四隅测也。渠不得事不成就三昧。理不成就三昧。则不免口缝才开。事理钝置。或者诮东坡於文字禅。说法多理障。吾知其未梦见坡公在也(释东坡法云寺钟铭示元一)。
  夫钟悬而无撞。撞有而无人。则钟与撞不能相鸣。必三合而钟始鸣。故钟未鸣时。闻不自闻。必资鸣而后闻。鸣与闻并前之三者。非五合而后有闻。则缺一不能闻。可知矣。五合而后闻。闻果有闻耶。无闻耶。如有闻。闻应有五。如无闻。则何殊木偶哉。惟闻而无闻。则无所不闻。无所不闻。则闻无所在。闻无所在。则眼与鼻舌身皆可闻也。岂耳独能闻耶。若然者则正闻时。闻本无闻。闻既无闻。谓鸣有无者非也。呜呼。众人扰扰。束耳能闻。则大圜谹然。卧士击撞。谓之无闻可乎。然无人引之功。则两者无用。虽藉人引。若微两者。人亦何功。互而推之。皆非有功。非有功故。无所不功。如是则大圜。广长舌相。徧覆十虚。说无尽法。然非以眼闻之。谁领玄旨。又卧士与人。即舌耶。非舌耶。即舌则舌不撞舌。非舌则舌不能徧。古德有言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今穷舌相。於是则舌相。又翻成竹篦子矣。由是而观。则不免碍塞天下人去也。故问关吏可否者。未过关者也。如惯过关者。自能掉臂而行。肯复更问耶。如未过关。谓闻非听。谓听非闻。何异宰割虚空。争其多寡。而择其肥瘦耶(示元一)。
  四方上下。谓之六合。眼耳鼻舌身意。谓之六根。以为方决不可易。根决不可紊。则谓之众人。是不知方生於无方。根生於无根。设知之。则方之与根果可易耶。果不可紊耶。虽然惟圣人在方。而不为方之易。寄根而不为根之移。故能颠倒上下。反覆见闻。指地为天。指天为地。以耳见色。以眼闻声。无为不可也(示观宗)。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半偈者。乃我大雄氏。双林示灭时作也。自古诸师。解有多种。有藏教生灭寂灭。有通教生灭寂灭。有别教生灭寂灭。有圆教生灭寂灭。藏教必以拨生灭之波。取止水寂灭为乐。通教以即波是水为乐。别教以波可会水。水还成波。不波不水为乐。圆教以一波无水不波。一水无波不水。以不波不水。无往不波不水为乐也者。於此既然。举一物会通万法。皆具四教之旨。顾其人善通不善通。善用不善用何如耳。达观道人则不然。别有出身之路。请有缘者火速荐取。如何是生灭灭已吾指解伸。如何是寂灭为乐吾指解屈。伸兮屈兮即吾指兮。离吾指兮。非即非离兮。是即是离兮。眼中有筋。骨里有骨。快性男子向此咬嚼得破。则三世诸佛。与此人作奴儿婢子去。历代祖师。为此人为牛为马去。若咬嚼不破。正好向达观。栗楖棒下讨分晓去。珍重珍重(示知忍)。
  此身本是血肉筋骨。及涕涶津液暖气动转之风。攒凄假合便有此相。若能将此相识得破了。便得真身。真身之好不生不死。清净乾洁。不同肉身。有生有死。有病有苦。有勤有懒。种种之苦。都是此不净血肉之身所招来。常当行住坐卧。谛观审察身内。五脏之上。五脏之下。五脏之中。一一逐脏推寻。肝在何处。肺在何处。肠在何处。肚在何处。肠中所藏何物。肚中所藏何物。着实看得分明。想得分明了。又当观察。从足至膝。是几节骨。从膝至上。又几节骨。从胸前至头顶上。种种观察。何者为胸膈。何者为咽喉。何者为头。头中又有何物。观来观去。察上察下。一一如看掌文。如镜照面。了了分明。自然众苦渐息。执着渐消。此皆观身妙观也。故曰观身厌有形也。此身是个苦种。痴人执着。智者实厌。谛信谛信。不可忽。不可忽。若忽了不依我作工夫。用力观察。现在诸病相寻。死去人身难得。至祝至祝。上来都是观身观。不是观心观。若说观心观之功德。比之观身观。其功德胜万倍。现前晨朝起来。管种种事。忙忙不得停歇。心中犹豫烦恼。不知一个时辰起了几番。夜来梦中胡梦乱梦。悲欢离合。与日里一样不差。是故令人精神枯耗疲倦了也。若能识破此心。从何处生。查得他明白。一切苦根。拔断无疑。最初观起。先观此分别好恶之心。梦想颠倒。从境生耶。从自生耶。若从境生。我无知觉不生。若从自生。境不触我不生。此心又以受蕴为根。因有受蕴。便有想蕴。因有想蕴。便有行蕴。因有行蕴。便有识蕴。此名四蕴。蕴者积聚义。然此四蕴。穷破了受蕴。三蕴自然不生。何为受蕴。领纳前境曰受。境有六种。眼以色为境。耳以声为境。鼻以香臭为境。舌以滋味为境。身以触尘为境。意以五尘影子为境。故受有六受。对六尘而言也。穷破一受。诸受遂消。故曰。以四大观身。即得真身。以四蕴观心。即得真心。真身无死生。真心无好恶。虽曰无好恶。不同木石一向无知。即如明镜。物来自照。好丑虽分。本无照心。能作此观。非但现在福寿安乐。成佛成祖。亦不难也。我说不虚。猛生信心。我说若虚。我舌当烂。汝不信心。汝苦当受。一切圣凡。证明此语。可畏可畏(示某居士)。
  夫杀盗淫妄。饮酒食肉之习。初无自性。以无自性不能自觉。要待逢缘。始觉无性。一觉无性。则能履憎爱之场。触生死之境。此觉不昧。如定风珠。一投大海。波浪渐停。所谓五习不远而复。凡为佛子者。初心受戒贵先知此。知此则名性戒。不知则名事戒。性之与事若氷水。本无异同。融则名水。凝则名氷。是故先知性戒。则一切事戒无事而非性。即如知氷为水。则无氷而非水耳。智潭智潭。汝发此心。诚为希有。此点初心如初三之月。终至圆满。虽然如是。智潭若未知性戒。且守事戒。事戒积久熏炙觉性。终有开悟之日。事戒者有根本事戒。沙弥事戒。比丘事戒。智潭汝当先受根本五戒。培后戒之基。根本五戒者。一不杀生云云(授智潭戒)。
  初春正光居士。送爆竹供养三宝。因着净人试火者三。一一皆响如破热之雷。忽忆佛令罗睺罗击钟。钟则有声。不击则无声。此盖常情之所计也。若以眼听之。则击时未尝有声。不击时未尝无声。例爆竹放与不放。声与不声。俱两头语耳。如坐断两头。中闲亦安可得。目前大众。以此听爆竹之声。则此声即达观老汉。广长舌相也。虽然可与知言者道。不知言者。管取未梦见在(烧爆竹示众)。
  若睡了不作梦时。果乃无我。则主出入息者阿谁。若谓有我。我在何处。不解作梦。卒然不知下落。痛当屏息万缘。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讨个下落。方好商略此事。如若乘兴而来。兴尽而去。欲以有思惟心。卜度此事。纵有一知半解。总是以网张风。徒劳无获。道人念公远来。且见怀有日。所以不敢忽公好心。特俟人静身自问公。公当念老病不与之期。时光不可把玩。得功名时。不异梦中簪花。失功名时。不异梦中所簪之花为风雨摧谢。慨花易谢而醒。醒后逆思梦中簪花。梦中花谢。及至觉来。簪者谁乎。谢者谁乎。醒来知簪。知谢者又谁乎。以至推未有我时。我忽何来。既有我时。我不能转物。终被物转。毕竟病根在什么处。若检得病根出。簪花也好。花谢也好。开眼妄想也好。合眼做梦也好。不做梦也好。见道人也好。不见道人也好。赞道人也好。谤道人也好。设检不出。儒也没分。老也没分。佛也没分。此是真实语。如黑业浓覆。便信不及。若黑业轻。见此语。闻此语。孰不感痛(示马新甫)。
  千经万论。说离身心。故觉有身心。即是无明。不见有身心。即是大智慧。噫。无明智慧。初非两事。但顺情时。身心现前。情消时。身心廓落。身心现前。生死烦恼。不待而来。身心不见。涅盘菩提。非求即证(示怀慈)。
  生人之大累。莫过乎身心。所以圣人。先治自己身心之后。然后开物成务。辟如瓮外运瓮。不惟一瓮可运。虽百千万瓮。可以命人运之。有余力矣。何烦自运哉。众人异此。辟如身困瓮中。而欲运瓮。虽一瓮决难运之。况多瓮哉。又治身治心。先务穷身心之始终。然后能治之。如不穷其始终。而妄治之。终不能也。然身粗而易穷。心精而难穷。故先穷其易者。作离身之观。稍稍成熟。然后穷其精者。则心亦不难穷矣。身者何义。身以聚为义。心者何义。心以附丽为义。故曰离者丽也。由是而观。先须聚五行四大。身然后成。境未当前。则心不能独立。必境有以触。然后心有以附丽。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与夫聚而后有身。附丽而后有心。若合符契。但众人不以文字语言会其妙。反被文字语言障碍。所以通者成塞。塞者不能通也。如善会之。何塞非通。何通非妙。智灯来前。吾语汝。汝当精穷。身心始终之所以然。所以然得。则治身治心。若屈无名之指也。但患不肯屈。苟肯屈之。孰不能乎。智灯勉之。自今而后。凡遇荣辱风波。牢把柁柄。坚然自持。莫为前境所转。则身存而无死生之累。心有而无好恶之偏。慎之体之。则千万瓮可运也(示智灯)。
  饥火所烧。可以食救。欲火所烧。难以色拔。良以食饱则不饥。色无饱理故也。此两者虽难易不同。然皆同出於愚痴。故曰愚痴不破。饱复还饥。欲终难饱。由是而观。一切罪业。必以愚痴为母。一切福慧。皆出於自心明了。明了自心。又以般若为母。今有人。於此视母为路人。自以为不愚者。得非愚痴中之倍人乎。
  有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不失声於破釜者。有心无心之别也。故曰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慷慨非有心乎。从容非近无心乎。仲尼曰。原始要终。故知生死之说。夫祸福莫烈於死生。如知其说。则祸福乃细故耳。何谓原始。知生之所以然也。何谓要终。知死之所以然也。知生之所以然。则生何所忻。知死之所以然。则死何所戚。虽然众人之情。有我而昧。昧以性成。坚逾须弥。苟不得其道。破其坚执亦未易也。予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至如来问须菩提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於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否。须菩提曰甚多。予不觉置卷。热泪横流。夫何故。惭我自无始以来。坚执一合相。计为实有。劳彼至人婆心委曲。以三千大千世界可碎。开我迷云。夺我执吝。不异残氷荡漾於春海。片雪飞触於红炉。此恩此德。深大难酬。我既知一合。置於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有若无也。况世界亦可碎乎。如来言世界微尘所成。即仲尼原始也。言世界可碎。即仲尼要终也。以黑白之徒。习儒不闲儒。习佛不闲佛。致不遑会通焉。呜呼惜哉。夫千金璧可碎。破釜不能不失声。情也。知大千可碎。微尘可合而成世界。理也。情则有我而昧。理则无我而灵。老人愿圣香自今而去。痛以无我而灵者为前茅。庶不负如来圣人深慈慨切。圣香痛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