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语录别集
- 湛然圆澄禅师语录
湛然圆澄禅师语录
有新戒欲募缘造寺谒师。师诫之曰。大抵出家。人要以生死为本。福缘次之也。昔者杨岐老人亲总十年院事。及住杨岐。屋颓壁败。门人欲修饰之。老人诫却之。盖老人亲从此中过来。艰辛备历。乃有此语。可谓曾为浪子偏怜客矣。今之人不闻如是之训。才出家来。把个脚跟未稳话。丢向一边。祇欲干办缘事。以消岁月。倘因果一差。失脚三途。经劫罔返。此事且置。祇如因正果正。福享人天。何曾不云迷中倍人。何也。大凡人都被善恶二种因果轮回六道。自己佛性终成迷背。故曰。作善则善现。作恶则恶现。真心则隐没。岂不见梁武帝问达磨云。弟子造寺度僧有功德否。磨云。实无功德。功德在自性中求。岂外求耶。如此。则我出家人不以生死为念。向自性中求。可乎。曰然福德亦不可少耳。如某某修营寺宇。嗔怒无当。人不为过。岂非福力所持耶。师曰。实非福力。乃魔持耳。枣柏曰。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修菩萨行者。慎勿起嗔。苟有一毫嗔念。则有一分嗔怒魔增其势力。舍命之后。继有福德。报为大力鬼王。并修罗夜义之类。福消报尽。还堕三途。曰起嗔如是。未审修道还有加势力也无。师曰有。华严经十住十行十向十地菩萨。各有如来威力加被。说当位法门。是其义也。曰若然者。佛与魔果何物耶。而能与人势力若是。师曰。本非外物。皆自心之力。法尔如然故也。譬如世人燔烧屋宅亦用火。蒸煮饭食亦用火。烧炼丹药亦用火。凡用火之时。各有一分自然风力。与之俱发。成熟其事。燔屋邪也。煮饭正也。炼丹道也。风火皆无分别。而能随事得失。亦犹佛魔无有分别。而能随心是非。藉风发火。因心成事。皆不得而异也。良繇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熟。今人不了自心。尝随境转。魔得其便。牵入恶道。皆繇未明佛性。自无作主。使之然也。岂魔佛云乎哉。如此。则子所言福德亦不可少。其可信诸。不可信诸。
有客游禹陵过访。问曰。彼中有窆石甚异焉。师曰。何谓也。曰始吾於无心之际。推之则动。其后着意推之则不动。其故何也。师曰。破色心论云。佛说心力最大。水无香故动作胜地。火无香味故动作胜水。风无色香味故动作胜於三大。心非四大。故动作胜於诸大。是知无心之力。无有限量。其量能转天为地。转地为天。大中现小。小中现大。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故净名以不思议目之。夫不思议岂容有心乎。心思一萌。则属分限矣。昔者鸠摩罗什年七岁时。随母往烧香。寺中有铁钵。可受石余。什即置之於顶。乃作念云。钵甚大。我年甚小。得无重耶。不觉失声。钵寻堕地。母问曰。何也。什曰。我始无心。置钵於顶。不觉其为重。无端分别。钵大我小。宁无重乎。即觉甚重。力不能戴。故失声耳。是时罗什即悟万法皆惟自心。无有他物。以此而推。子之始也无心。故能动石。次也有意。故不能动耳。是以箭穿石虎。非人力之能为。酒劳三军。岂曲糵之成就。是皆本乎无心。神而应之。略着思惟。即已不堪也。吾知诸佛凡夫。本不相隔。但十二时中。其神机注发。不能自知耳。
只玄居士问。格物物格意旨如何。师弹指三下。曰某甲特来礼拜。求脱生死。师云。居士未发足之前会得。方脱得生死。於今开口已错了也。不见古人道。望州亭与汝相见了也。乌石岭与汝相见了也。僧堂前与汝相见了也。一念发心。是汝脱生死处。一路而来。是汝脱生死处。士礼拜而出。师唤云。来来。我再向汝道。士回首。师云。我向汝道了也。士拟议。师云。去。明日来。僧问。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某甲无奈心意识混扰。不能直进。乞师方便。师云。还识心意识么。曰不识。师曰。识尚不识。欲离何物。譬如世人结冤。而欲远离。必先知其结冤之繇。然后与之远离。
僧问。古人道。离却心意识。绝却凡圣路。然后有参学分。某甲欲离心意识未能何也。师曰。心意识作何形状。有甚冤尤。汝欲离他。送至何方。僧曰。恁么则无心意识耶。师曰。汝适来要离心意识。如今又怕他无那。汝知之乎。夫心意识者。聿起名心。思惟曰意。分别曰识。名虽有三。其体惟一。惟一之体。其性无生。无生之性。应用有别。故立三名。能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尚不名一。何况有三。学者循言背旨。起心动念。皆归迷闷。若不妙悟真源。终无自济之日。故古人多方提唱。无非欲令人忘心顿证。谁知反起心识。牵动前尘。致使醍醐翻成毒药。可悲也夫。
明翮问。某甲看个拂子放下因缘。只是教人休歇去。莫是化城事否。师曰。不是你看他古人问如何是法身。竖起拂子。如何是法身向上事。放下拂子。岂可作放下论耶。若真正悟明。放下不放下。总是闲话。所以道末后一着。始到牢关。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僧举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某甲看经数年。并无入处。未审和尚有何方便。师云。汝疑向有无处着脚那。曰。某甲不向有无处着脚。师曰。你岂不曰蠢动含灵皆有佛性。狗子何谓无佛性耶。作此疑否。曰然。师曰不然。要会这些。须向此老未开口已前会得。始获安乐。若向他舌头下会取。直饶千万劫。并无会时。何以故。此事不在语言上故也。
僧问。丹霞劈佛。和尚铸佛。是同是别。师曰。丹霞劈佛。和尚铸佛。僧拟再问。师曰。似欠伶俐。首座曰。是便是。只是与古人相违。师曰。前人已纳败阙。你不可复踏故阱。若要安乐。直似婴儿相似。始得恁么。所以宝镜三昧云。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哆哆啝啝。有句无句。终必得物。语未正故。到恁么地。始获大体。更得大用。始可为人。
内翰黄慎轩。侍御左心源。给谏萧九生。尚宝刘自明。同会於白云观。慎轩问。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只如真与识神作么生分别。师曰。此极易耳。但未获一番妙悟。似难辩白。且如教中云。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即此一语。得失相半。何则。盖所谓但落言思。早已不是。实惟亲到一番为妙耳。只如山僧在越之时。有人问予上京之程。予尝答之。所谓北关而至於苏州。镇江。淮安。济宁。临清。以及张家湾。进海岱门。虽与人说。实未曾到。而心中未免惶惑。今也既已来此。始知前之所说不谬。惶惑之心不待制而除之矣。人或问之。所答如前。祇我一人。名同境同。言同句同。其间一真一假。不待辩而明矣。是知前之所说。似是而非。所以不能自尽其疑也。今之所说。亲到了然。所以是非不能及也。故古人石火电光之机接於人者。盖欲其亲证之也。苟能亲证。所谓真耶。识耶。亦不待辩而明矣。
司业传商盘问曰。某於禅门用力久矣。亦尝有悟。对机问辨之次。未能痛快。不知过在何处。师曰。公之所难。难在为人。而独不知难於自为也。故吾尝以二事验人。而未见有透之者。何为二事。一者验於文字。夫文字。即诸佛言说法身也。汝云曾悟者。悟自心也。自心即是佛心。既悟佛心。当解佛语。既解佛语。便能於诸佛所说经教。诸祖差别机缘。一见了然无有疑惑。如或有疑。则所言悟者未必然矣。二者验於自心。於日用应酬之际。似有一分作主。为物所寄。是诚不觉。此且置。只如离物寂静之时。跏趺坐禅之际。中间似有一物。上下往还。所谓是是非非。得得失失。疑疑惑惑。取取舍舍。还得安帖否。如或安帖。则尽世间。所有草木。尽化作人。一一人具无量舌。一一舌具无量问难。一一问难具无量差别。非前非后。一时问来。只消弹指一下。悉皆答之矣。可谓得大无畏。具大自在。间或未得安帖。何必云对机应酬之际未能痛快。当寂然无事之时。早已誵讹了也。故曰。人许我易。我自许难。又曰。惟人自肯乃方亲。公宜勉诸。
太常赵石梁问曰。吾家新丧二孙。不觉心动。欲归一探。师曰。公有静功可持。云何心动。曰虽有静功。遇境不能不动。未知过在何处。师曰。譬如琉璃。乃世间之至宝。有人持之不舍。孜孜护惜。是人岂无食时睡时。屙时倦时。当是时也。释之不可。持之不可。何也。持之妨事。释之防碎。於是取舍惶惑。有不胜言者。争如不贵琉璃。手不持物。於一切时。纵横自在。任运施为。无往不可。较彼宝琉璃者。又何如耶。所以诸佛拔凡夫五欲乱心。但以方便言说而教导之。使之发心。拔二乘偏空定心。必以不思议神力而激动之。然后发心。故迦叶云。五欲凡夫於无上道而有返复。我等皆无。又云。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我等何为永绝其根。於此大乘。已如败种。以此而观。则知公有静而有不静。若凡夫者。无静则无不静。故曰。一切凡夫。本来圆觉。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莫不皆言本来如是。拟心趋向。则非是相乖矣。太常曰。这个意趣。毕竟如何。师曰。如来临灭度时。大众不胜其哀。是诸菩萨。天人国王后宫夫人。并婆罗门。各各以上妙供。倍倍增胜。持以上佛。而皆不受。纯陀者工巧之子。无一物将来。何以如来受其最后供养。记彼满足檀波罗蜜。盖如来极唱最后之微意耳。且如来入灭度者。根身器界。正报依报。一切尽舍。乃名灭度。而诸菩萨。既有以持来。如来欲何受乎。设有受之。欲置何所。故纯陀无物将来。正适如来无受为正受矣。般若云。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此类彼。如合符节。故香岩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连锥也无。类而推之。则知香岩老人非无原矣。
严印持居士问曰。今人参禅。尝有错认者。过在何处。师云。如人失却一包银子。左寻右寻。忽然寻着一包珠子也不认。寻着一包金子也不认。毕竟寻着自己这一包方才说是了。士云。倘渠寻着金珠时。便认了如何。师云。除非是渠欺心。要他的才认。
书问
答德王
客岁重蒙颁赐。垂念山衲。何以克当。又承下问。愧不能深慰圣怀。聊裁寸忱。谅大王已洞鉴之矣。山僧向欲上京请藏。特谒圣颜。面陈衷曲。余为南北众友苦留。兼闻辽警。故中止耳。兹者蕴真来。重蒙慈赐。感荷无已。惟炷香佛前祈祝洪福万安。寿固天地。道德弥高。等泰山之耸耀。见知朗豁。似沧海之渊深。位齐不退。心契真如。总法界以为家。视四生若亲子。此即山僧之所祷也。蕴真回。先肃此启。余容面报。
承问。生死到来。如何预知时至。此则不难。若能念念了达目前生灭。凡起一念。凡灭一念。俱要了知。则生死不待预期。自然瞒不得矣。故古人有言。死时应尽终须尽。坐脱立亡唬小儿。酪出乳中无别法。死而何苦欲先知。但时中不可差过也。二问。死后杳无踪迹者。譬如大王睡熟时。亦尝做梦不。四体调适不动。与死何异。然则梦中所有善恶是非。苦乐得失了了不昧。岂尽无踪迹耶。但他人不见。以之为无。自己则未尝无也。三问。善知识临终有病者。此所谓异熟业也。夫知识秪此一生。则永出三界。所有旷劫积集业债。於此毕酬。不待再来也。如人远去不返。所有陈债俱要索还。如不远去。债主不急索。此必然之理矣。凡夫无病而有预知者有二种。一谓多生所积戒杀功成。二为报其现生无事真实。必非诈谋多事者能之也。四问。枯骨埋葬有吉凶者。教中所谓名言习气也。谚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况人身四大。共禀五行。顺则为吉。逆则为凶。岂特枯骨为然。架屋造船。皆有休咎分焉。五问。坐禅。开眼闭眼皆不论。祇要念念不昧。了了尝知。自然寂不失照。作得主宰。故曰。不论禅定解脱。祇要见性。此之谓也。六问。杂念纷飞。如何作观。古人有言。以纷飞之心。穷彼纷飞之念。穷之无处。彼纷飞之念自然无矣。此乃还源之妙观。非彼观动观静观彼观此之可比也。七问。身中果有三魂七魄。不知有魂管尸骨不。此皆圣贤指凡夫。迷一真性。枉受轮回。不了自心作一多解。故曰。原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如能获悟。则一根若返源。六用成解脱。又云。尚非其一。何处有六。一六既非。三七何有。不可以迷为解。自起深疑也。八问。身中十二宫辰。此本玄门外道。执色身为自己者。作此说也。不闻老子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若能了悟能依之色身不有。则所依之十二宫辰何在。亦不可执无有身落於断见。何则。人人有法身常住。不生不灭。备之在我。终不繇他。儒云。未知生焉知死。又云。天开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究之於未分已前。混沌已后。惟一虚空。何有十二宫辰。天地可譬人身。虚空可譬法身。迷成两途。悟惟一致。所谓三魂七魄。十二宫辰。不可执其定有定无也。拙衲管见如此。惟大王鉴之於文字语言之前。自知旷劫已来。无有一物一名。可称外有。直下孤明独立。无物当情。纵横去住。岂让於佛。谅大王早见及此。为愍末世众生。故作此问。发明向上大事。示彼苦海舟航。真菩萨之再来也。柰贫道智浅才疎。不能少副所问为惭尔。
再答德王(此在初答)
丙辰之秋。蕴真过访於嘉禾之福城。备道大王归向三宝。广修福德。山僧已知非今世之事。皆繇曩劫修来。不则皆为富贵所迷。五欲所恋。罔知返本矣。今即此不忘之心。便是大王本来面目。自己主人公也。山僧特以拙刻。并书数语呈览。谅大王亦已悉知。今者复蒙施金顾问。意欲辨明真伪。山僧读之汗颜。未敢加答。然亦不敢违背圣意。但以平日所学所见者。少欵数辞。以慰来问。念佛不能开发聪慧者。第恐心不诚。诚则明矣。譬如水浊失鉴。清则毫发不可昧也。然大王心志勇猛。直欲向洪波浩渺。白浪滔天处。夺骊龙之珠。截犀兕之角。故以明心见性为问耳。所言心性者。一身之主谓之心。心能变化谓之性。以心能成佛。心能成凡。心能造善。心能造恶。造善者则生天堂。造恶者则堕地狱。心起邪见。则落外道天魔。心修四谛十二缘。乃至六度万行。则名三乘。若能圆见自心。则法界皆我自心。曾非他有。故谓之佛。以觉自心故也。昔者异见王欲灭佛法。宗胜往劝不能。波罗提救之。乘云而至。时王愕然问曰。乘空之者是正是邪。提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正。王又问曰。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在用。王自不见。王曰。於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提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徧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已。心即开悟。以是而推。则知大王从曩劫来。出生入死。不知其几千万也。而大王之佛性。未尝有生灭去来。大王之色身。又何尝有生灭去来。能知於此。则是大王本来面目。亦即大王之佛性也。以人不能直下自信。故如来权说三乘。修有为行。善根调熟。信心自许。然后直下承当。是知三乘曾非别旨也。所言有为虚妄者。其犹渡河用筏。非筏。则不能渡。到岸则筏成弃具矣。人之欲渡生死此岸河者。必假有为有相之法。以渡涅盘彼岸。非此则不能渡。渡至彼岸。则有为之法皆虚妄。非未渡者可以弃之也。别有一等。不自信自佛。自净自土。故如来别开胜方便门。令人念佛求生净土。见佛则见自心自佛。曾无别佛。所以教载佛语。禅示佛心。实无别法。不识后代之徒。宗教相非。过於水火。所以古人於方便门中。更开方便。令人用功参扣。久久纯熟。自信自心。自知下落处也。如云。一静之中。无人无我。而不知一静之中。无文无字。无圣凡。无用工。无参扣。无西方。无东土。何处更有许多疑情也。故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又曰。文言道断。心行处灭。而大王之肯心自许。则群疑自释。不必贫僧叨呾也。所问不知何为性命者。此不知自性本然之理谬执色身妄心以为自己。故有此论。山僧逐一配明。心犹大海之水。性犹水之能成泡者也。色身如水结之泡。命犹幻泡所住之时也。水因风击而成幻泡。心随境转而就色身。泡之不能久住。犹身之不能久住也。而彼外道欲使色身常住。谓之曰修命。目曰长生。犹欲使幻泡之不灭。乌可得哉。如或可得。彼修长生者。今在何处。彼既不能长生。而人之冀长生。双修性命者。不亦谬乎。故我佛示人本有之心。此心不生不灭。非去来今。实不同於戏论也。若悟自心。则一亦不有。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阿耨菩提。岂三魂七魄十二元辰之有也。彼等亦依无常色身。作此邪说耳。如不能即信。惟大王所云。一静之中。人我尚无。何处更有魂魄可得耶。又有道与无道异者。其犹二人同睡。其一人心清昏薄。安然稳睡。逍遥自适。其一人心乱昏重。魂梦颠倒。叫唤狂乱。所睡是同。受用各异。有道无道。受用亦复如是。要知身后模样。须知见前作略。若现前作得主。则身后亦作得主。无别模样也。所言老子教无为。教默养。冀生於天。而后有阴阳炼度闺房战胜等术。七十二家。彼呼为傍门皆昧自身。心外求道。总名外道。圆顿教者。即吾教诸大乘经是。达磨教。即禅门直指自心见性成佛者是。二祖三祖。代代相承。源流有据。非彼外道僭称者也。金光教。乃玄门图报祸福。冀求衣食者也。净空无为。俱是俗人。口说空无。身染俗累。妻子产业。与人无异。言行相乖。拨无因果。即如罗道人。现受天牢之报。甚非可信。归家认祖偈。都是邪人谬造。除明自心之外。更有何加。以不能自明其心。故劝方便念佛。功成见佛。引归西方。佛当开示邪正自知分齐也。山僧所见如此。特以进答。惟大王详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