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宝训顺朱

  演祖曰。住持大柄。在惠与德。二者兼行。废一不可。惠而罔德。则人不敬。德而罔惠。则人不怀。苟知惠之可怀。加其德以相济。则所敷之惠。适足以安上下诱四来。苟知德之可敬。加其惠以相资。则所持之德。适足以绍先觉。导愚迷。故善住持者。养德以行惠。宣惠以持德。德而能养则不屈。惠而能行则有恩。由是德与惠相蓄。惠与德互行。如此则德不用修。而敬同佛祖。惠不劳费。而怀如父母。斯则湖海有志於道者。孰不来归。住持将传道德兴教化。不明斯要。而莫之得也。
  柄权也。罔无也。蓄养也。演祖与佛眼书。说住持丛林法道大权柄。在恩惠之与德行。这两桩宜相兼行。缺一桩也是不得的。既有惠泽及人。而自不修德行。则人不恭敬。自既修德行。而不行惠泽及人。则人不怀仰。果知惠泽。可俾人怀仰。更加修德。以相利济。则所敷布的惠泽。当足以安抚一院。使上情下通。诱引四众。指归得地。果知修德可使人恭敬。更加其恩惠。以相资益。则所持守的德行。当足以继绍先觉。昌隆佛种。善巧导掖愚迷众生。故能体住持的人。涵养全德。以行檀度。宣通檀度。以守全德。德既能涵养。则德用不竭。惠既能施行。则惠有余恩。由是德之与惠。共相蓄养。惠之与德。并同流行。如此是这样。则德已备于惠中。而何用更修。自然令人敬奉。如同佛祖一般。惠已含于德内。不必滥费。自然使人怀慕。如同父母一样。此则四海五湖有志向于此道者。是那个不肯来归。如水就下。而莫之遏也。住持人欲要流传道德。兴扬教化。不通德惠之要妙。吾以为必不能也。佛眼其勖诸。
  演祖自海会迁东山。太平佛鉴。龙门佛眼。二人诣山头省觐。祖集耆旧主事。备汤果夜话。祖问佛鉴。舒州熟否。对曰熟。祖曰。太平熟否。对曰熟。祖曰。诸庄共收稻多少。佛鉴筹虑间。祖正色厉声曰。汝滥为一寺之主。事无巨细。悉要究心。常住岁计。一众所系。汝犹罔知。其他细务。不言可见。山门执事。知因识果。若师翁辅慈明师祖乎。汝不思常住物重如山乎。盖演祖寻常机辩峻捷。佛鉴既执弟子礼。应对含缓乃至如是。古人云。师严然后所学之道尊。故东山门下。子孙多贤德而超迈者。诚源远而流长也。
  佛鉴名惠勤。佛眼名清远。俱五祖演之嗣也。诣往也。省视也。秋见曰觐。慈明名楚圆。汾阳昭祖之嗣。记耿龙学。与高庵善悟书。有云。五祖演和尚。自舒州白云山海会。迁徙东山之时。舒州太平寺佛鉴龙门寺佛眼二人。同往东山里头。省觐五祖。聚集年老故旧。并主事等。备设茶汤果品。夜坐叙话。祖乃问佛鉴。今秋舒州地方。稻谷成熟否。鉴对曰熟。祖又问之曰。太平常住稻谷熟否。鉴亦对曰熟。祖又问之曰。各处庄田。共总收得稻谷。有多少硕数。佛鉴一时不能周徧记识。乃迟缓筹量思虑。不敢妄答。祖遂振师子奋迅之威。正色哮吼。高大其声。而责之曰。汝泛滥为太平一寺之主人。凡是一切事物。不论大之与小。尽当体究。了了於心。才是常住中。一年所期望。大众所关系。汝犹不识。其余琐末细务。不必更言。而可见汝之作为也。山门中真实体认。做执事人。知因识果。如师翁之辅弼慈明师祖。始于南园。终于兴化。总领院务。尔能之乎。汝更不思想。常住一粒米重。如须弥山乎。此以上乃东山一时父子问答实事。以下皆耿公判美之言也。盖演祖平常说话。机括辩才。见高慧疾。佛鉴既为门人弟子。从容和缓。不敢率尔而对。理合如斯。故学记有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故演祖门下的子孙。个个有贤才。有德行。而超群迈众者。真源头悠远。而流通亦长久也。
  演祖见衲子有节义而可立者。室中峻拒。不假辞色。察其偏邪謟佞。所为猥屑不可教者。愈加爱重。人皆莫测。乌乎。盖祖之取舍。必有道矣。
  猥鄙也。屑苟也。记耿龙学跋演祖法语。有云。演祖凡见禅僧中有操持稳当。行事合理。而可成个好人者。室中多孤峻拒遏。不假和言悦色。察其有心中偏邪行事謟佞。凡所作为。卑鄙苟且。不可揵椎者。更加爱惜保重。人咸不知演祖善巧方便不可思议。诚然难得测度。乌乎。盖演祖之所取所舍。必有一定的道理存焉耳。非上根利智人不识矣。
  演祖曰。古人乐闻己过。喜於为善。长於包荒。厚於隐恶。谦以交友。勤以济众。不以得丧二其心。所以光明硕大。照映今昔矣。
  演祖答灵源书说。上古之至人。如子路。人告他有过。则心中欢喜。而便改过。大禹王喜闻好言。则屈己。下拜而受善。周公系君子处泰。有包荒之量。故其所长。志光大也。大舜隐恶扬善。夫子赞其大智。晏平仲之谦卑逊顺。善与人交。端木赐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上这几位古人。总不以得失。这两样心肠。迁改其志行。所以互古互今。光辉明彻。硕广远大。照映今昔。而不穷矣。
  演祖谓佛鉴曰。住持之要。临众贵在丰盈。处己务从简约。其余细碎。悉勿关心。用人深以推诚。择言故须取重。言见重则主者自尊。人推诚则众心自感。尊则不严而众服。感则不令而自成。自然贤愚各通其怀。小大皆奋其力。与夫持以势力。迫以驱喝。不得已而从之者。何啻万倍哉(见)。
  演祖与佛鉴书。说住持之要领。临莅大众。贵乎在丰盛充满。处定自己。务从乎节简俭约。除此以外。细碎之事。悉勿系心。此当行道。非前监收太平之比矣。用人深加推选。取其真实无妄者。用之择言。识彼意地。故当取其笃厚慎重者。而择之言见用。取其厚重。则主者不尊仰而自尊仰。人推举取诚信。则众心不感佩而自感佩。主既尊则不必威严。而众人自悦服众既感则不必命令。而诸事自成立也。到这里。总不强勉。法尔自然。贤者愚者。各通达其心。怀大的小的。咸奋发其志。力较之持虚腔子用势力。回我慢幢使驱喝。不得已而从之者。何止郑州出曹门也耶。远之远矣。
  演祖谓郭功辅曰。人之性情。固无常守。随化日迁。自古佛法。虽隆替有数。而兴衰之理。未有不由教化而成。昔江西南岳诸祖之利物也。扇以淳风。节以清净。被以道德。教以礼义。使学者收视听。塞邪僻。绝嗜欲。忘利养。所以日迁善远过。道成德备而不自知。今之人不如古之人远矣。必欲参究此道。要须确志勿易。以悟为期。然后祸患得丧。付之造物。不可苟免。岂可预忧其不成而不为之耶。才有丝毫顾虑萌於胸中。不独今生不了。以至千生万劫无有成就之时(坦然庵集)。
  风音翻。汜也。言其气博汜而动物也。郭功辅。乃提刑郭正祥。字功辅。号净空居士。得法於白云端和尚。造物。儒言天命。释言定业。演祖谓郭功辅。当确志操修期于必悟说。凡一切人之性情。本无一定可守。随人教化而改移。自古佛法。虽是或时隆盛。或时废替。固是有数。而兴衰的道理。未有不从教化而始成立。不见昔江西马祖南岳石头诸祖之利生接物也。鼓扇之以淳朴自持。风汜动物。裁节之以清心无欲。净体不污。荫被之以明心悟道。正身修德。教化之以毗尼律礼。合理事谊。令学人收摄。眼不妄视。耳不妄听。闭葬私邪之念。僻辩之舌。屏绝嗜好。滋味欲爱。染心浑忘。贪求财利。謟谀奉养。所以人日日时时。迁徙为善。远离过愆。道也成就。德也完备。而不自觉知。其移风易俗。相忘于道。若是今之人。不及古之人。千万里之远矣。若果决定。要真参实究兹道。更须要坚确志向。牢同铁壁。稳似银山。不得改易。以悟入为期限。然后或祸害。或患难。或得之与失。尽付之。与自然之天。并及一定不可躲闪之定业。不可苟且求免。岂可预先怕其不得成办。而就不肯精进。勉力以求彻证也耶。若才有一纤毫顾恋不舍。念虑不息。萌动不除。存於心胸之间。不唯现世今生不能了悟在。咦。轮回一报五千劫。出得头来是几时。我恐怕直到千生万劫。终没有悟道证果成就之时也。
  功辅自当涂(太平州也)绝江。访白云端和尚於海会。白云问公牛淳乎。公曰淳矣。白云叱之。公拱而立。白云曰。淳乎淳乎。南泉大沩。无异此也。仍赠以偈曰。牛来山中。水足草足。牛出山去。东触西触。又曰。上大人化三千可知礼也(行状)。
  绝江截流而渡也。白云名守端。杨岐会祖之嗣。南泉名普愿。马祖之嗣。大沩名灵佑。百丈海祖之嗣也。记郭功辅。王臣蹇蹇。世事匇匇。忙里偷闲。自太平州截江而渡。访白云端祖于海会寺。诚可谓宿植德本。不负灵山之嘱者。白云见他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别资一路。遂向异类中行。问他道。牛淳乎。公到此。则言思道断。心行路绝。悬崖撒手。自承当而应之曰。淳矣。白云恐他入道卤莽。见地浅近。乃深锥痛札。奋师子全威。而叱策之。公是恒牧江山。久脱羁缫的人。虽雷震百里。亦不惊异。但拱而立焉。真可谓铁牛不怕师子吼矣。白云又见他出入自由。纵横无碍。实在作得主宰。遂印证之曰。淳乎淳乎。可与千佛把手共行。诸祖同一鼻孔出气。南泉大沩无异此也。仍赠以偈曰。牛来山中。水足草足。许其针芥相投。水乳相合也。牛出山去。东触西触。任他拖犁拽耙。报国主恩。世法即是佛法也。又曰。上大人化三千可知礼也。此虽是旧话。白云用得恰好。但不知毕竟又是何意。季而曾颂云。摇头摆尾去。直入白云阿。嫩草寒泉美。无柰腹饱何。此颂功辅似乎有余。白云其实不足。何也。索头在季而手里。
  白云谓功辅曰。昔翠岩真点胸。耽味禅观。以口舌辩利。呵骂诸方。未有可其意者。而大法实不明了。一日金銮善侍者。见而笑曰。师兄参禅虽多。而不妙悟。可谓痴禅矣。
  翠岩名可真。石霜楚圆之嗣也。耽乐也。禅止散乱。观照心昏。金銮慈明之高弟。痴禅是枯定而无正慧也。白云夜话谓功辅。学道贵实悟说。昔翠岩可真一味装点胸襟。乐取枯寂禅定。又好口头三昧。鼓两片皮。弄机锋。呵叱骂詈诸方长老。言未有高得过他者。而真点胸。向上一着。实在不曾彻证。忽一日金銮善侍者。同他游山次。善拈一片瓦子。安于石上。问曰。向此下得一语。许你亲见先师。真拟议。善叱曰。伫思停机。情关未透。何曾梦见先师在。师兄参禅虽多。而不晓向上一着。终不能彻首彻尾而妙悟。诚可谓耽枯守寂痴禅矣。于正道有何所益。道贵实悟不疑。见贵明了不惑。不在多言也。
  白云曰。道之隆替岂常耶。在人弘之耳。故曰。操则存。舍则亡。然非道去人。而人去道也。古之人处山林隐朝市。不牵於名利。不惑於声色。遂能清振一时。美流万世。岂古之可为。今之不可为也。由教之未至。行之不力耳。或谓古人淳朴故可教。今人浮薄故不可教。斯实鼓惑之言。诚不足稽也。
  白云答郭功辅书说。道之或兴或衰。岂是有一定之常法耶。在人亲躬履践。激厉后学。以弘大之耳。故子舆曰。时时操守此道。则一定恒存而不替。若放逸舍置。则一定丧亡而不隆。然不是道外乎人。而实人自外乎道也。上古之人。或处山林幽静之地。或隐朝市廛阓之所。在山林不为声名财利所牵引。在朝市不被声音笑貌所惑乱。故克清誉振扬于一时。美好流芳于万世。然彼一人也。此一人也。岂古之人淳质本色不怪异而可为。今之人机巧粉饰多诈妄而不可为耶。非也。由化导愚迷者。有所不到。行持法道者。有所不力耳。或有人说。古人淳质朴素故可教化。今人浮懆薄德故。不可教化。此实鼓动人心。惑乱人意。庸人之言。言不该典。诚无所考证也。有正见者。自不听他鼓惑矣。
  白云谓无为子曰。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其所终。立行必稽其所蔽。於是先哲。谨於言择於行。发言非苟显其理。将启学者之未悟。立行非独善其身。将训学者之未成。所以发言有类。立行有礼。遂能言不集祸。行不招辱。言则为经。行则为法。故曰。言行乃君子之枢机。治身之大本。动天地。感鬼神。得不敬乎(白云广录○治平声)。
  无为子姓杨。名杰。字次公。号无为居士。官礼部。得法于天衣怀和尚。类法也。枢门转。机弩牙也。白云谓无为子。慎言行说。夫可言不可行。君子不言也。若言顾行。而言不违行矣。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也。若行顾言。而行不违言矣。马氏之言。诚可法也。所以发言出口。必自思虑。看可行否。既行得。又要有煞阁。凡立行必自稽考。看可为法否。既可为法。又要无遮障。由是先圣恒谨慎于言语。常拣择於践行。故发言不是苟且。彰显其道理。实欲启迪学人未悟入者。令其必竟悟入。立行不是独为自己一身。实欲训诲学人未成立者。令其必竟成立。所以发一言。必竟要使人可法。立一行。必竟要有个礼体。乃克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言则可以为人常准。行则可以为人法式。故易曰。言行君子之转枢。一动而户斯辟。机括一动。而矢斯发。治理身体之大根本也。言行苟善。而天赐福。地与荣。苟不善而天降祸。地与辱。或言行善。则鬼阴扶。神暗佑。不善则鬼消荣。神夺算。其动感有如此者。言行所系不小也。可不慎所出乎。
  白云谓演祖曰。禅者智能多见於已然。不能见於未然。止观定慧。防於未然之前。作止任灭。觉於已然之后。故作止任灭。所用易见。止观定慧。所为难知。惟古人志在於道。绝念於未萌。虽有止观定慧。作止任灭。皆为本末之论也。所以云。若有毫端许。言於本末者。皆为自欺。此古人见彻处。而不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