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禅林宝训顺朱
禅林宝训顺朱
远公勉云首座。以确志力行说。夫天阳地阴。姁妪於其间。果有易得生长的植物。设使一日暖气以熏烝之。十日寒雨以霪妬之。亦未见有易能生长者。而无上妙道。了了然在见闻觉知之间。本不曾有甚么障蔽。虽不难见。也必须要立志坚卓。如生铁铸就。行持有力。而无疲厌之心。管取立地成佛。其或不然。一日少信。而十日多疑。早晨勤劬。而下晌懈怠。就如植物一暴十寒一般。如此讵仅目前难得成办。予以为尽一生搬弄。到两脚梢空之时。而亦不得见面矣。
远公曰。住持之要。莫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於内。安危之萌。定於外矣。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从积渐。不可不察。以道德住持积道德。以礼义住持积礼义。以刻剥住持积怨恨。怨恨积。则中外离背。礼义积。则中外和悦。道德积。则中外感服。是故道德礼义洽。则中外乐。刻剥怨恨极。则中外哀。夫哀乐之感。祸福斯应矣。
远公戒住持人。当审取舍说。住持丛林纲领。先莫先于审察。何为急务而当取。何为不法而当舍。此取此舍。一定的极致道理。能主张于心内。其安其危。一定的福芽祸根。必彰显于身外矣。然此安不是一日之安。危不是一日之危。咸从积累渐浸之久。不可不察。若其察矣。则有三焉。一者以心通不昏。身正不邪住持。则人人积功累行。一味真心悟道。洁身修德。二者以威仪有叙。作为合理住持。则人人谦光有礼。疎财有义。三者以侵渔众利。削害贤良住持。则人人口出恶言。胸含毒意。怨恨既积。则中如徒属。外如四众。无不离违背叛也。礼义既积。则中外无不调和欢悦也。道德既积。则中外无不感动服从也。所以道。若取道德礼义二法。普洽周遍于一方。则遐迩归依。人人欢悦。精进于道而安。若不舍刻剥怨恨。侵削增剧于一行。则上下紊乱。人人哀伤退息于道而危。夫哀伤悦乐。有感于其前。则祸害福祉。斯应之于其后矣。其取舍不可不审也。
远公曰。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兴教化。安上下悦往来。明者。遵礼义识安危。察贤愚辩是非。勇者。事果决断不疑。奸必除佞必去。仁而不明如有田而不耕。明而不勇。如有苗而不耘。勇而不仁。犹如刈而不知种。三者备。则丛林兴。缺一则衰。缺二则危。三者无一。则住持之道废矣(二事与净因臻和尚书)。
要即纲领的意思。教是以道诲人。化是躬行于上。风动于下。令他变化气质也。佞巧言捷辩。善趋承也。耘是锄草。刈是收获。远公警住持。以要领说。住持人有三法最要紧。如宋司马光谏仁宗皇帝三要一样。佛法不异世法。人王即是法王。此三法丛林亦不可无者。一曰仁。二曰明。三曰勇。仁者。纯乎天理。无一毫私欲。如此仁人。尽可行持道德。兴扬教化。安抚上下。悦乐往来。此是一样要领也。明者。洞烛物理。无一事敢忽。如此明人。尽可遵行礼义。审识安危。辩察贤愚。分别是非。此是二样要领也。勇者。见义必为。无一时退怯。如此勇人。始能行事果敢。剖断不疑。知奸必除。如佞必去。此是三样要领也。若是既有其仁。而洞物不甚明白。就如那空有其田。而不耕义一般。既有其明。而懦怯不肯勇锐。就如那徒有其苗。而不耘锄一般。既有其勇。而偏私不行仁爱。就如那晓得收获。而不晓得下种一般。三要全备。则伽蓝一定兴隆。若少一要。则一定是衰替的。若少两要。则一定是危险的。三要全无。则佛法扫地。丛林寥落。纵有住持。亦无补益。而自弛废矣。为丛林主者。岂可不全有斯三要哉。
远公曰。智愚贤不肖。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时。盖素分也。贤智之士。醇懿端厚。以道德仁义是谋。发言行事。惟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不肖之者。奸险诈佞。矜己逞能。嗜欲苟利。一切不顾。故禅林得贤者。道德修纲纪立。遂成法席。厕一不肖者在其间。搅群乱众。中外不安。虽大智礼法。纵有何用。智愚贤不肖优劣如此尔。乌得不择焉。
智贤是君子。愚不肖是小人。一色成体曰醇。温柔克圣曰懿。诈谲也。矜是骄矜。自负也。嗜好也。欲私邪的意思。总绳曰纲。众目曰纪。优劣指好。反言乌何也。远公警惠力方长老行道。务合人情。更要分别君子小人说。智之与愚。贤之与不肖。譬如水性主湿。火性主燥。同器则相刑克。又如寒至则冷。暑至则热。同时则相违背。此一定素分也。贤智君子醇成懿恭。端庄厚重。心心乎道德。念念于仁义。为图开口发言。躬身行事。生怕与众人心性。不相侔合。与事物道理。不得通晓。竞竞业业。如氷凌上行。剑刃上走。其任道之心。诚可尚也。愚不肖小人私邪叵测。而奸险伪妄。巧捷而诈佞。矜己自负。逞能自高。贪嗜私欲。苟且财利。无所不为。顾甚体面。其自欺之心。又何可愍也。故丛林之中。得一有德之士。道念德行也。却易修理。总纲众目也。不难办立。乃成个好法社。若杂一不成器之辈。入于其中。则搅扰丛林。惑乱大众。阖院俱不得安宁。虽百丈礼仪全备。法度现成。纵有亦无所用。智之与愚。贤之与不肖。好歹是等样尔。惠力岂可不拣择之哉。
远公曰。住持居上。当谦恭以接下。执事在下。要尽情以奉上。上下既和。则住持之道通矣。居上者骄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疎。上下之情不通。则住持之道塞矣。古德住持。闲暇无事。与学者从容议论。靡所不至。由是一言半句。载於传记。逮今称之。其故何哉。一则欲使上情下通。道无壅蔽。二则预知学者。才性能否。其於进退之间。皆合其宜。自然上下雍肃。遐迩归敬。丛林之兴。由此致耳。
骄恣也。倨傲也。怠慢也。慢不敬也。从容含缓。而不迫也。壅塞也。蔽遮也。雍肃和敬也。远公警青华严。当谦光导物上情下通说。堂头居乎上位。宜谦下恭谨。以接纳大众。序职在乎下位。必竭尽情礼。以承奉乎主人。上下人情既然和合。则住持之法道。自流通而无碍矣。在上者。骄奢倨傲。无实德而自尊大。在下者。怠慢不敬。尚欺瞒而自疎远。上下人情。既不通泰。则住持之法道。自阻滞而不通矣。自古有道之士。纲维法席。统理大众。全在闲暇没事之时。与好道学人。软言爱语。乐说评论。无所不到。因斯或乘踞地而全出一言。或试探竿而单吐半句。载录于传本记册之中。亘古亘今。令人称美之者。料想有个缘故。毕竟何哉。进而推广古人之意。有二。一则是将使师心下通乎学人。道脉流行而无壅蔽。二则是先晓了学人才力性情。看可用不可用。至于或进而行事。或退而守道。于其中间。皆合乎宜。自然上下内外。雍容整肃。远近宣传。无不来归。丛林之兴。讵别有方法欤。因兹而致然焉耳。
远公谓道吾真曰。学未至於道。衒耀见闻。驰骋机解。以口舌辩利相胜者。犹如厕屋。涂污丹雘。祇增其臭耳(西湖记闻○骋称上声。癯乌去声)。
道吾名可真。石霜楚圆和尚之嗣也。驰骋马疾走也。言自夸口头禅。如马之驰骋一般也。丹雘彩色之总名也。远录公戒道吾真。宜本色本分。不可装点胸襟说。参学的人。未曾造诣到妙道之极处。修饰未见以为见。装点未闻以为闻。自夸机锋。意解一味。只是在口舌上作活计。利[此/束]强辩。贵乎多一句子为禅。以胜负心相轧。这般见解。就如东圊房上。涂画些五彩颜料一般人。本不去里面屙者也。去里面屙。其粪愈多。其臭愈广耳。真正学道人。宜乎以本色为贵矣。
远公谓演首座曰。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心不妙悟。妄情自生。妄情既生。见理不明。见理不明。是非谬乱。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以此治心。心自灵妙。然后导物指迷。孰不从化(浮山实录)。
演首座。即五祖法演。白云端祖之嗣也。远公谓五祖。以修心须求妙悟说。心为四肢百骸一身的主宰。百千三昧无量行门。莫不由此而生。故以为根本。此心若不研穷透彻。则妄念情识相续而生。妄想既生。则鉴照道理。争能明白。见理既不明白。则是不知为是。非不知为非。而糊涂谬乱也。是这个缘故。所以修理自心。当汲汲孜孜。惟求大彻。若大彻悟的人。则神志调和。气息恬静。容貌恭谨。色相端庄。设有妄想情虑。到这里。如红炉着雪。全不费力。法尔自化。咸为真实心体矣。以此方法。修理此心。此心自尔灵通精妙。然后扩而推之。将以启迪物理。指引愚迷。咸令开悟。孰不来归从其所化哉。
五祖演和尚曰。今时丛林学道之士。声名不扬。匪为人之所信者。盖为梵行不清白。为人不谛当。辄或苟求名闻利养。乃广衒其华饰。遂被识者所讥。故蔽其要妙。虽有道德如佛祖。闻见疑而不信矣。尔辈他日若有把茅盖头。当以此而自勉。
梵行即佛行。审实曰谛。中正曰当。辄每事即然也。闻声誉也。勉勉强力行也。五祖演和尚。勉佛鉴佛果当修实德。毋务名利华饰说。近代法门参学的人。没得好美名。播扬于外。又不为一切人之所尊重信慕者。何也。盖为他不重戒律。身子不清净。不洁白。为人又不审实。不稳当。每事举动。即便苟且。贪求声名美誉。财利奉养。乃多衒耀其光华。粉饰以欺愚。遂被明眼人看破根底。讥诮谈驳。所以障蔽其好处。纵有证悟神通。与诸佛诸祖一般样。或闻或见也。是疑惑而不肯笃信的。尔辈他时异日。若是出世为人。创结草庵。守护己情。调伏他意之时。宜以我斯言。而常自勉励也。
演祖曰。师翁初住杨岐。老屋败椽。仅蔽风雨。适临冬暮。雪霰满床。居不遑处。衲子投诚。愿充修造。师翁却之曰。我佛有言。时当减劫。高岸深谷。迁变不常。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汝等出家学道。做手脚未稳。已是四五十岁。讵有闲工夫。事丰屋耶。竟不从。翌日上堂曰。杨岐乍住屋壁疎。满床尽撒雪珍珠。缩却项。暗嗟吁。翻忆古人树下居(广录○莫入声。霰音线。称去声)。
杨岐名方会。慈明圆祖之嗣也。仅略能也。适至也。莫暮同。霰雨雪杂下也。不遑与不暇相近。遑在心。暇在事。事冗曰不暇。心勤曰不遑。讵岂也。翌明也。演祖戒人。莫务外缘。以失本分说。师翁乍居杨岐山时。破房烂桷。略能障风遮雨。至到季冬。雨雪并下。人人卧单上。俱是雪故。所居不暇安息。衲僧中有发真实心。愿作化主。遍募檀越。葺理丛林者。师翁辞而禁止之曰。我佛昔日有言。而今时节。正当减劫。上古人寿无数。已减稀年。地平如掌。尽迁移更。变为崄峻高岸溪涧深谷。总不及往常了也。况天月尚有亏盈。地舆且有缺限。焉能圆满如人之意。自求称足。以填无厌心坑乎。汝等为僧。参悟此个道理。手也不知是孰执着。脚也不知是孰运奔。未得稳当。早已是四五十岁。觉前面光阴渐少。岂有空时候。外务修理丛林也耶。究竟不许修造之务。及次日乃上堂说法。偈以示大众曰。杨岐初住屋壁败坏。甚是疎漏。满单床之上。尽飘入雪珠子来。畏寒而缩却项。稳念而暗嗟吁。翻覆忆想。从上古人。那有禅林学道。唯冢间树下。而安处焉耳。当急己事。慎勿外慕也。慕思也○葺音缉。
演祖曰。衲子守心城。奉戒律。日夜思之。朝夕行之。行无越思。思无越行。有其始而成其终。犹耕者之有畔。其过鲜矣。
演祖示人。当行解相应说。禅人守护自己心王。如严城。如坚兵。毋使六贼内犯。遵奉毗尼戒本。身为律。身为度。毋使一念外驰。日既如是思想。夜亦如是思想。朝既如是遵行。夕也如是遵行。行不外乎思。思不外乎行。又要有起头。而又要有煞阁。就如那农夫耕田。中间既做得乾净。四面地边。亦如是乾净一样。如此有始有终。头正尾正。自无怠荒懒惰之过矣。
演祖曰。所谓丛林者。陶铸圣凡。养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从出。虽群居类聚。率而齐之。各有师承。今诸方不务守先圣法度。好恶偏情。多以己是革物。使后辈当何取法(二事坦然集)。
陶是烧土器之窑。铸是泻铁器之范。比况丛林的意思。演祖惩诫诸方。当守先圣法度说。所谓丛林者。是何说也。乃是陶铸凡愚。以成圣哲。抚养鞠育人才美器之地。教令法化。咸由兹出。虽稠人广众。汇类聚集。统率而整齐之。各有传授师承。近日来诸方长老。不专务用。力于根本。遵大智先圣所遗留流通。到而今日的规矩法度。多只是任他各人所好所恶一偏之情。惟以自己为是。强作主宰。一味杜撰。更改新篡。蔑视旧规。使后辈无凭。当以何法。而为取法哉。
演祖曰。利生传道。务在得人。而知人之难。圣哲所病。听其言。而未保其行。求其行。而恐遗其才。自非素与交游。备详本末。探其志行。观其器能。然后守道藏用者。可得而知。沽名饰貌者。不容其伪。纵其潜密。亦见渊源。夫观探详听之理。固非一朝一夕之所能。所以南岳让见大鉴之后。犹执事十五秋。马祖见让之时。亦相从十余载。是知先圣授受之际。固非浅薄所敢传持。如一器水。传於一器。始堪克绍洪规。如当家种草。此其观探详听之理明验也。岂容巧言令色。便僻謟媚而充选者哉(圆悟书○便平声)。
南岳名怀让。六祖大鉴之嗣。六祖名慧能。五祖弘忍之嗣。马祖名道一。南岳让祖之嗣也。洪规大法度也。当家子受父业。克绍其家也。种草言继业。好人为好种草。犹好田出好种草也。便佞辩也。僻偏邪也。謟佞言也。媚亲顺也。演祖诫传道者。当详于识贤说。利益众生。传授祖道。其急务处。先要得端正见解的好人。而师家知人。难得详审。察其谛当。纵睿圣哲贤。亦有患不知人之病。明下四法。其庶几焉。听其所言。似乎有德。而恐其所行未保合理。求其所行。毕竟要他合理。而又恐遗失其人之才力。一也。倘不是平日素与相交接。共游行。备悉详审。知根本识颠末。二也。探他志向。试他行履。三也。看他量度。观他才能。四也。然后有守道甜退。而不爱多事。藏用韬光。而不喜出头的。都隐秘不住而易知。有沽卖虚名。欺惑聋俗。妆饰颜貌。做假禅师的。都露出假来而易见。设使他深潜周密。亦易见其清深源底。以上一听二详三探四观之道理。本不是一早朝一晚夕。就晓人之行径的。所以让见六祖。甚么物恁么来机缘。契悟自心。得法之后。犹执役奉侍六祖。一十五年。马祖见让。让曰。得吾心善古今。印证之后。仍同侍奉十有余载。是这个来历。而知先圣心心相印。上授下受之际。原不是浅根薄德人所能传持。须是如一器水。传之于一器。不歉不剩。方可能续大法洪规。为担当佛祖家业的好种草也。此观探详听的道理。明了效验。是这样。岂容巧好其言。令善其色。便辩邪僻謟佞媚悦之辈。而充举选用者哉。是知利生弘道者。当以知人为专务矣○剩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