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宝训笔说

  不存其实。徒衒虚名。无益於理。是故人之操履。惟要诚实。苟执之不渝。虽夷险可以一致(二事坦然庵集)。
  此节结一切真实。前五者大槩言之。至于一切所作如不存真实。徒然卖一虚名。於理何益。衒。彰卖也。所以住持人。操守行履。必要真实。若果能执守此真实二字不变不迁。虽是平夷险阻。皆可同归一辙。无二理也。渝。变也。夷是平夷。险是险阻。致者。理也△造得到真实二字。是佛祖侪类。
  此篇教人立坚固志。毋怀名利。丧至德也。
  舜老夫谓浮山远录公曰。欲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不可循俗。苟窃声利。自丧至德。
  此节先明存守至德。舒州浮山法远圆鉴禅师。郑州王氏子。嗣叶县省禅师。远尝与达观颕。薛大头七八人游蜀。几次遭迍。师以智脱之。众以晓吏事。故称之为远录公。谓学人要研究无上妙道。乃佛果也。必须立决定志。身虽穷困。其志须增益而转坚。年虽衰老。其力当增益而转。壮。切不可顺随流俗。苟且希图声名利养。自丧大德。循。顺也。苟且。不正貌。苟容而取安也。
  夫玉贵洁润。故丹紫莫能渝其质。松表岁寒。霜雪莫能凋其操。是故节义为天下之大。
  此节喻明坚持节义且玉之所贵。在乎洁净温润也。玉有七德。谓坚实况仁。不变况义。贵佩况礼。润彩况智。色洁况信。难污况忠。睹悦况乐。纵以丹砂朱紫涂之。亦不能染变其素质。表。耐也。松。耐尽寒威。故严霜重雪。亦不能伤败其青英。以此而知。人不可无玉质松操之节义。乃天地间至大之要也。
  惟公标致可尚。得不自强。古人云。逸翮独翔。孤风绝侣。宜其然矣(广录)。
  此节叹美嘱其自勉。惟。独也。公指远录公。独公之标格品致。可嘉可贵。岂得不自强以立志乎。节义谓有节操。而行合乎义理也。标。举也。言其超卓杰立之极也。自强。易云君子之道。终日乾乾而自强不息。逸。纵也。翮。羽劲也。古云大鹏展翅。乘六息而背负青天。岂凡鸟能及。宜乎其然也△节义乃圣贤根本。佛祖灵苗。学者宜谨守珍惜之。
  此篇明亲师友不可自怠。怠则学无成也。
  浮山远和尚曰。古人亲师择友。晓夕不敢自怠。至於执爨负舂。陆沉贱役。未尝惮劳。
  此节劝人力行。谓上古之求道者。近明师。择良友。朝勤夕惕。不敢自求安逸。爨。是炊爨。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负舂是捣米。宁与世违而不图显。着曰陆沉。贱役者。人所差为。难行之事。谓至於执爨负舂。不以为劳。陆沉贱役。不以为耻。终不敢生怠堕疲厌之心也。
  予在叶县。备曾试之。然一有顾利害较得失之心。则依违姑息。靡所不至。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学道乎(岳侍者法语)。
  此节以己作证。如此等事。我昔在叶县参省和尚时。备细而曾试之。汝州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冀州贾氏子。嗣首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其住持枯淡严密。衲子畏之。浮山远。天衣怀。闻其高风。特往参叩。正值雪寒。省呵骂驱逐。将水泼地。衣褥皆湿。他僧怒去。惟远与怀整衣敷具。复坐如故。省到呵曰。你更不去。待我打你。远近前云。某二人数千里特来参和尚禅。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省笑曰你两个果来要参禅。却去挂搭。远充典座。众苦其枯淡。省偶出庄去。远私取油面作。五味粥方熟。省忽归。粥罢命典座。远至。省曰汝窃取油面。系盗用常住。远云实取油面。愿乞责罚。省令算估衣钵还讫。更打三十挂杖赶出院。道友劝勉。省不允。友曰若不容归。只乞随众听法。省亦不许。省一日出街见远旅邸前立。省曰。此是院门房廊。汝何住此。令人追算店钱。远无难色。遂持钵於市化还之。省归谓众曰。法远真参禅之法器也。遂令归。上堂对众付衣嗣法焉。谓凡诸逆顺境界。一一经历。若我当时有一念顾惜利害之心。较量得失之意。则依违之。亦何有所定出小雅。姑息者。苟容取安也。出礼记。若如是者。於身既尔不正。又何能治心。以学道乎△者般做处。是第一等人流。学得的是好手。
  此篇明学道要在志力坚行。不可疑信相参也。
  远公曰。夫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者。
  此节先譬一暴十寒必不生。先举世间万物生长者为譬。诚。实也。谓凡物虽是易於生长者。设使一日方得暖气蒸熏。而又为十日寒雨浸渍。亦未见有能生长者。藉以比学者用功之不恒也。
  无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间。故不难见。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则勤而夕则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云首座书)。
  此节方明一信十疑必不悟。无上妙道。昭昭。即了然也。了了然在於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有何难见。然虽要在立志坚卓。如生铁橛相似。行之勇猛。如与万人敌一般。如此管取立地构去。其或一日方有信力而行。且又有十日疑而不行。早起方才勤力而作之。至夜则又畏惮而止之。如是求道。不独目前难得成办。予恐尽此一生背驰不得见矣△膏肓之针。起死之药。俱在勤字中收。
  此篇明住持人凡事取舍。宜当细审也。
  远公曰。住持之要。莫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於内。安危之萌定於外矣。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从积渐。不可不察。
  此节举其大槩。谓为住持之紧要。莫先於审察其取舍。看何者为急务。此宜该取。何者为无益。此宜当舍。取舍之筹极定於胸中。则安危之萌芽即定於外矣。然致人之安非一日能安。致人之危亦非一日便危。咸从积累渐浸。久之方发。斯不可不察也。
  以道德住持积道德。以礼义住持积礼义。以刻剥住持积怨恨。怨恨积。则中外离背。礼义积。则中外和悦。道德积。则中外感服。
  此节细分利害。盖所察者有三焉。若常时我以道德行住持事。则所积之人。皆能修道德矣。我以礼义行住持事。则所积之人。皆能行礼义矣。若我刻苦众利。剥削贤良。则人人口出恶言。胸含毒意。积成怨恨矣。怨恨既积。则内外无不生离散背逆之心。中以近言。外以远论。礼义既积。则内外无不和悦。道德既积。则内外无不感服。
  是故道德礼义洽。则中外乐。刻剥怨恨极。则中外哀。夫哀乐之感。祸福斯应矣。
  此节结成祸福。是故道德礼义周遍於一方。则内外欢乐。洽。沾濡周遍也。若使刻苦剥削人到至极处则内外哀伤。哀则祸生。乐必福至。夫哀乐感于内。则祸福应於外矣△人情取舍。是大关键。若不审察。未免不[真*真]倒苦乐也。
  此篇言住持之要有三不可缺一而废道也。
  远公曰。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兴教化。安上下悦往来。明者。遵礼义识安危。察贤愚辩是非。勇者。事果决断不疑。奸必除佞必去。
  此节先举三要。仁明勇。司马光谏仁宗表。仁者纯乎天理。无一毫私欲也明者烛物理辩是非。无一事之疑惑也。勇者见义必为闻善必迁。无一念之退怯也。谓为住持者。必先存乎仁。有仁则可以行持道德。兴扬教化。教化者躬行於上。风动於下。使人变化气质也。安抚上下。悦乐往来。此第一件紧要也。次则必要明。能洞烛乎物理。无一事一物之或蔽。则能遵行礼义。审识安危。辩察愚贤。分别是非。是第二件紧要也。复而又要勇。能见义必为。见善必迁。毫无退怯。则能作事果敢。剖断不疑。知奸必除。知佞必去。是第三件紧要也。
  仁而不明。如有田不耕。明而不勇。如有苗不耘。勇而不仁。犹知刈而不知种。三者备。则丛林兴。缺一则衰。缺二则危。三者无一。则住持之道废矣(二事与净因臻和尚书)。
  此节明不可缺。若但有其仁而无明。如世人有田而不能耕。良可惜也。然仁明虽具。而无勇以继之亦如世人田虽已种。而不能耘锄。无所得也。若有明有勇而无仁以先之。又如世人但知收获而不知下种。必无益也。刈。割也。以是观之。三者必不可缺。若住持人。三者全备。则丛林必兴。缺一丛林必衰。缺二丛林必危。若三者俱缺。佛法必至扫地。丛林自见寥落矣△且看世出世做汉子的。谁不有此。缺一如车脱辖也。
  此篇言住持以择贤愚为要。贤愚分。则法道自显也。
  远公曰。智愚贤不肖。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时。盖素分也。
  此节举智愚本自生成。智者。禀清和之气。生人才识明敏。愚者。禀昏浊之气。生人顽蠢无知。贤者。禀和煦之气。生人慈俭温良。不肖者。禀乖谬之气。生人凶险奸邪。四者如明暗相倾。熏莸不并。决然之理。故喻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时。此盖平素之分定也。
  贤智之士。醇懿端厚。以道德仁义是谋。发言行事。惟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不肖之者。奸险诈佞。矜己逞能。嗜欲苟利。一切不顾。
  此节明贤愚品类逈别。盖贤智之士。生来性分。醇和懿美端庄厚重。所谋所趋者。道德仁义。时而发言。时而行事。唯恐与众人心性不合。与事物道理不通。兢兢业业。以任道为己心。彼愚不肖之人。一味奸邪险伪。欺诈謟佞。发言如同圣贤。行事宛尔鬼魅。矜己自负。逞能自高。贪嗜私欲。苟取财利。无所不为。
  故禅林得贤者。道德修纲纪立。遂成法席。厕一不肖者在其间。搅群乱众。中外不安。虽大智礼法。纵有何用。智愚贤不肖优劣如此。尔乌得不择焉(惠力芳和尚书)。
  此节结成优劣当择。所以禅林下得一贤者。则道德可修。纲纪自立。总绳曰纲。众目曰纪。致令规矩整齐。法社必盛矣。厕者。杂也。若其间杂着个不肖者。在众人之中。则搅扰丛林惑乱大众。一院不安虽有大智之规矩礼法。亦无所用。何也。由无廉耻不可治也。且智与贤是一种。愚不省是一种。此两种胜劣利害。皎然如此。尔何得不致力拣择焉优胜也。劣。弱也。乌。何也△性本无二。习之有异。人胡其不自省也。
  此篇诫人情不可滞塞。情通而道行乎其间也。
  远公曰。住持居上。当谦恭以接下。执事在下。要尽情以奉上。上下既和。则住持之道通矣。居上者骄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疎。上下之情不通。则住持之道塞矣。
  此节先标情之通塞。谓住持之位。本常居上。时中须要谦和恭谨。以接纳於人。为执事者。本当居下。时中必要尽情致敬。以承奉于上。如此上能谦和。下能承奉。则住持之法道自流通矣。设若在上者。骄侈倨傲以自尊。则在下之人。必然怠墯轻慢而自疎远。上下之人情既尔不通。则住持之道法必滞塞矣。
  古德住持。闲暇无事。与学者从容议论。靡所不至。由是一言半句。载於传记。逮今称之。
  此节方明情通之故。故又引古之通情者以明之。试看古来有道德之师。闲暇无事。必谦光接物。常与可语之学者。从容议论。从容者。和缓而不迫。议者。评定古今之事宜。论辩也。有所不明而辩柝之。或论辩古人公案。或品评贤德机语。世法佛法。无所不到。偶尔师资机语相契合乎至理。或一言或半句。言虽少而语意奇。必当载於传记。古今称之也。如太阳问梁山。如何是无相道场。山指大士像曰。此是吴道子画的。阳拟进语。山曰。者个是有像的那个是无像。阳即有省。山曰。何不道取一句。阳曰。道即不辞。恐落纸笔。山笑曰。此语上碑去在。
  其故何哉。一则欲使上情下通。道无壅蔽。二则预知学者。才性能否。其於进退之间。皆合其宜。自然上下雍肃。遐迩皈敬。丛林之兴。由此致耳(与青华严书)。
  此节结完情通事恰。然必欲与学者闲时议论其故何哉。一则使上下情通。不致法道壅蔽。二则预先知得学者。才力性情可用不可用。所谓从苗辩地。因语识人。然后於当进当退之间。总得其宜。相孚如此。自然上下雍容整肃。远近归从敬信。丛林之兴。岂有别法。不过由此情通而致也△闲暇议论。正是发潜德之幽光。不是细事。
  此篇训人宜务实学。而不宜卖虚饰假也。
  远公谓道吾真曰。学未至於道。衒耀见闻。驰骋机解。以口舌辩利相胜者。犹如厕屋。涂污丹艧。祇增其臭耳(西湖记闻)。
  潭州道吾寺可真禅师。嗣石霜圆禅师。南岳下十世。谓学道未造到极处。切不可虚头。粉饬未见以为见。装点未闻以为闻。驰骋机解。驰骋者。马疾走也。只以口快舌便。多得一句以为胜。如此者。犹如厕屋涂画些五彩。丹艧者。彩色之总名。外面虽是好看。其实里内臭不可闻△如此虚头不如不做好。孰不知其为假银城也。
  此篇教治心须求妙悟。以为除妄见真之本也。
  远公谓演首座曰。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心不妙悟。妄情自生。妄情既生。见理不明。见理不明。是非谬乱。
  此节显心为根本。蕲州五祖法演禅师。绵州邓氏子。嗣白云端禅师。南岳下十三世。谓心者。灵明洞彻。具众理而应万机。百千三昧。无量妙义。莫不由之而生。必须要研穷透彻得妙悟也。心若不悟。妄念情识自然发生。妄生则鉴理不明。理不明。则是非必讹谬错乱矣。
  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以此治心。心自灵妙。然后导物指迷。孰不从化(浮山实录)。
  此节教必修必悟。所以学人修治自心。当求彻证。悟入之后。使人神志和。气息静。容貌恭敬。色相端庄。设有妄想情虑以此妙心照之。皆融为真心矣。若如此修治其心。心必灵通精妙。然后开导群品指接蒙迷谁不相从其教化耶△悟要工夫。意出语言之外。若但如此读去。有甚么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