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宝训合注


远录公
  舒州浮山法远圆鉴禅师。郑州王氏子。嗣叶县肖禅师。远尝与达观颕。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次遭连。师以智脱之。众以晓吏事。故称录公也。

益坚
  乃马援之言也。不坠青云之志。

益壮
  宁识白首之心。

苟窃
  不正之貌。苟容而取安也。


  心之所之曰志。谨乎而不逐物也。


  本色也。


  耐也。

节义
  有节操而所行合乎义理也。

标致
  标。举也。言其超卓杰立之极也。

自强
  易云。君子之道。终日乾乾。而自强不息也。

逸翮
  上纵也。下羽劲也。
  浮山远和尚曰。古人亲师择友。晓夕不敢自怠。至於执爨负舂。陆沈贱役。未尝惮劳。予在叶县。备曾试之。然一有顾利害。较得失之心。则依违姑息。靡所不至。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学道乎(岳侍者法语)。

陆沈
  言无水而沈也。当显而反隐。陆沈於众。不愿人知也。

叶县省
  汝州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冀州贾氏子。嗣首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其住持枯淡严密。衲子畏之。浮山远。天衣怀。闻其高风。特往参叩。正值雪寒。省喝骂驱逐。至以将水泼地。衣服皆湿。他僧怒去。唯远与怀。整衣敷具。复坐如故。师到呵曰。你更不去。待我打你。远近前云。某二人数千里。特来参和尚禅。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师笑曰。你两个果来要参禅。却去挂搭。远充典座。众苦其枯淡。省偶出庄去。远窃取钥匙。取油面。作五味粥方熟。师忽归。粥罢诣典作。远至。师云。汝窃取油面。系盗用常住。远云。实取油面。愿乞责罚。师令算估衣钵还讫。更打三十拄杖赶出院。道友劝勉。师不允。友曰。若不容归。只乞随众听法。师亦不许。师一日出街。见远旅邸前立。师曰。此是院门房廊。你在此许久。曾还店钱否。令算所欠追取。远无难色。持钵於市化还之。师一日出街。见远持钵。归谓众曰。远真意参禅。遂令归。上堂对众付衣法嗣。

依违
  谋善者从之。不善者违之。亦何有所定平。出小雅也。

姑息
  苟容取安。出礼记。
  远公曰。夫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者。无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间。故不难见。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则勤而夕则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云首座书)。


  音曝。日晒也。
  远公曰。住持之要。莫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於内。安危之萌。定於外矣。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从积渐。不可不察。以道德住持积道德。以礼义住持积礼义。以刻剥住持积怨恨。怨恨积则中外离背。礼义积则中外和悦。道德积则中外感服。是故道德礼义洽。则中外乐。刻剥怨恨极。则中外哀。夫哀乐之感。祸福斯应矣。

刻剥
  削害於人也。

中外
  中则徒属。外则四众。


  恩泽周徧曰洽。


  敢怒而不敢言。
  远公曰。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兴教化。安上下。悦往来。明者遵礼义。识安危。察贤愚。辨是非。勇者事果决。断不疑。奸必除。佞必去。仁而不明。如有田不耕。明而不勇。如有苗不耘。勇而不仁。犹知刈而不知种。三者备则丛林兴。缺一则衰。缺二则危。三者无一。则住持之道废矣(二事与净因臻和尚书)。

三要
  宋仁宗。司马光谏曰。仁明勇。注曰。仁者纯乎天理。断绝众恶。无一毫私欲也。明者烛物理。辩是非。无一息之疑惑也。勇者见义必为。闻善必迁。无一之退怯也。

教化
  以道诲人曰教。躬行於上。风动於下曰化。


  才辨善[起-巳+(色-巴+((巨-匚)@一))]承也。


  锄也。


  割也。
  远公曰。智愚贤不肖。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时。盖素分也。贤智之士。醇懿端厚。以道德仁义是谋。发言行事。惟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不肖之者。奸险诈佞。矜己逞能。嗜欲苟利。一切不顾。故禅林得贤者。道德修。纲纪立。遂成法席。厕一不肖者在其间。搅群乱众。中外不安。虽大智礼法。纵有何用。智愚贤不肖优劣如此尔。乌得不择焉(惠力芳和尚书)。

智愚贤不肖
  禀清和之气。才识明敏曰智。禀滓浊驳杂之气。顽蠢无知曰愚。禀得天地至和之气。慈俭温良曰贤。禀阴阳谬乱之气。凶险奸邪曰不肖。如明暗相倾。熏犹不并。决然之理矣。

诈佞
  诈佞者。与君子不似也。谓发言宛同圣贤。行事不如常人。

素分
  命禀於有生之前。而清浊已定。故有智愚之分也。

醇懿
  一色成体曰醇。温柔克圣曰懿。

嗜欲
  上贪也。下情之所好欲也。

纲纪
  总绳曰纲。众目曰纪。网赖纲纪。君赖股肱。乃规范之大者也。

优劣
  上胜也。下衰弱也。


  何也。
  远公曰。住持居上。当谦恭以接下。执事在下。要尽情以奉上。上下既和。则住持之道通矣。居上者。骄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疎。上下之情不通。则住持之道塞矣。古德住持。闲暇无事。与学者从容议论。靡所不至。由是一言半句。载于传记。逮今称之。其故何哉。一则欲使上情下通。道无壅蔽。二则预知学者。才性能否。其於进退之间。皆合其宜。自然上下雍肃。遐迩皈敬。丛林之兴。由此致耳(与青华严书)。

从容
  上七恭切。含缓而不迫也。

雍肃
  和敬也。
  远公谓道吾真曰。学未至於道。衒耀见闻。驰骋机解。以口舌辩利相胜者。犹如厕屋涂污丹雘。祇增其臭耳(西湖记闻)。

道吾真
  潭州道吾寺可真禅师。嗣石霜圆禅师。南岳十世。

驰聘
  自夸也。

丹雘
  彩色之总名。山海经云。鸡足山下多丹雘。说文云。雘。美也。
  远公谓演首座曰。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心不妙悟。妄情自生。妄情既生。见理不明。见理不明。是非谬乱。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以此治心。心自灵妙。然后导物指迷。孰不从化(浮山实录)。

五祖演
  蕲州五祖法演禅师。绵州邓氏子。嗣白云端禅师。南岳下十三世。


  心者。神明之府。虚灵洞彻。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谓百千三昧。无量法门。莫不皆由一心而建立也。


  和悦也。


  端严也。


  灵也。阴阳不测之谓神。又阳之精也。
  五祖演和尚曰。今时丛林学道之士。声名不扬。匪为人之所信者。盖为梵行不清白。为人不谛当。輙或苟求名闻利食。乃广衒其华饰。遂被识者所讥。故蔽其要妙。虽有道德如佛祖。闻见疑而不信矣。尔辈他日。若有把芽盖头。当以此而自勉(佛鉴与佛果书)。


  有德之称。

谛当
  审实曰谛。中正曰当。


  去声。声着於外曰闻。

利养
  财之所欲曰利。利之所乐曰养。

把茅
  出世为人而结庵。乃草庵也。


  加力行之也。
  演祖曰。师翁初住杨岐。老屋败椽。仅蔽风雨。适临冬莫。雪霰满床。居不遑处。衲子投诚愿充修造。师翁却之曰。我佛有言。时当减劫。高岸深谷。迁变不常。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汝等出家学道。做手脚未稳。已是四五十岁。讵有闲工夫事丰屋耶。竟不从。翌日上堂曰。杨岐乍住屋壁疎。满床尽撒雪珍珠。缩却项。暗嗟吁。翻忆古人树下居(广录)。

杨岐
  远州杨岐山方会禅师。宜春冷氏之子。嗣慈明圆禅师。南岳十世。


  与暮同。


  雨雪杂下。


  不急之貌。谓虽有雪霰。不以寒苦动其心。


  岂也。

事丰屋
  事。好也。宋李靖公名沆。为丞相。自奉甚薄。所居陋巷。厅事无重门。家人劝修之。沆曰。身食厚禄。安荣如意。人生朝暮不保。奚用功夫。事丰屋也。


  明日也。

树下居
  佛戒弟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修身以避名。临大节而不可夺。
  演祖曰。衲子守心城。奉戒律。日夜思之。朝夕行之。行无越思。思无越行。有其始而成其终。犹耕者之有畔。其过鲜矣。

心城
  谓其中有正觉法王。万德所聚。故曰心城。使冠不侵夺。境缘不摇动。方可进道。

越思
  越。过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演祖曰。所谓丛林者。陶铸圣凡。养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从出。虽群居类聚。率而齐之。各有师承。今诸方不务守先圣法度。好恶偏情。多以己是革物。使后辈当何取法(二事坦然集)。

陶铸
  范土曰陶。镕金曰铸。


  改也。
  演祖曰。利生传道。务在得人。而知人之难。圣哲所病。听其言而未保其行。求其行而恐遗其才。自非素与交游。备详本末。探其志行。观其器能。然后守道藏用者。可得而知。沽名饰貌者。不容其伪。纵其潜密。亦见渊源。夫观探详听之理。固非一朝一夕之所能。所以南岳让见大鉴之后。犹执事十五秋。马祖见让之时。亦相从十余载。是知先圣授受之际。固非浅薄所敢传持。如一器水。传於一器。始堪克绍洪规。如当家种草。此其观探详听之理明验也。岂容巧言令色。便僻謟媚而克选者哉(圆悟书)。


  忧也。圣人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听言观行
  始我观听於人也。谓听其所说。以为有德。但恐其能言而不能行。必欲观其所行之行也。

南岳让
  衡州南岳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嗣六祖大鉴禅师。

大鉴
  六祖惠能大鉴禅师。苑阳人。即涿州也。卢氏子。先父迁於岭南新州住。后生能。嗣五祖弘忍大师也。

马祖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汉州什邡县马氏子。嗣南岳让禅师。依罗汉寺出家。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乃唐德宗时人也。

固非下
  道高於师。方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洪规
  大法也。谓权衡佛祖。模范人天。非细事也。

当家种草
  当家者。选有德之子。克绍家业。使祖风之不遗坠也。种草者。如农家种田。相地厚薄而投子也。

巧言令色
  令。犹善也。言乃心之声出於口。当出而出。色乃心之发见於面。当见而见。则天理存於内矣。或出诸於外。巧言如簧。甘言若醴。象恭其容。色庄其貌。务以悦人之听观。而本心之德全忘矣。

便僻
  外习威仪。举止轻扬。而内无实德也。


  屈己佞求曰謟。


  亲顺取悦於人也。
  演祖曰。住持大柄。在惠与德。二者兼行。废一不可。惠而罔德。则人不敬。德而罔惠。则人不怀。苟知惠之可怀。加其德以相济。则所敷之惠。适足以安上下。诱四来。苟知德之可敬。加其惠以相资。则所持之德。适足以绍先觉。导愚迷。故善住持者。养德以行惠。宣惠以持德。德而能养则不屈。惠而能行则有恩。由是德与惠相蓄。惠与德互行。如此则德不用修而敬同佛祖。惠不劳费而怀如父母。斯则湖海有志於道者。孰不来归。住持将传道德。兴教化不明斯要。而莫之得也(与佛眼书)。


  权也。


  以恩及人曰惠。爱施者仁之端。


  以敬修身曰德。修身者智之府。


  施也。


  当也用也。


  保守也。


  布散也。


  养也积也。


  谁也。
  演祖自海会迁东山。太平佛鉴。龙门佛眼。二人诣山头省觐。祖集耆旧主事。备汤果夜话。祖问佛鉴。舒州熟否。对曰熟。祖曰。太平熟否。对曰熟。祖曰。诸庄共收稻多少。佛鉴筹虑间。祖正色厉声曰。汝滥为一寺之主。事无巨细。悉要究心。常住岁计。一众所系。汝犹罔知。其他细务。不言可见。山门执事。知因识果。若师翁辅慈明师祖乎。汝不思常住物。重如山乎。盖演祖寻常机辩峻捷。佛鉴既执弟子礼。应对含缓。乃至如是。古人云。师严然后所学之道尊。故东山门下子孙。多贤德而超迈者。诚源远而流长也(耿龙学与高庵书)。

省觐
  省察也。秋后见曰觐。如朝廷须为朝觐。乃会合省察一年之事。

筹虑
  方思后对。而不敢便答。

正色
  有威而不猛。严而厉恭。虽曰怒。而不失其正也。

细务
  急先务心。君子务本。

慈明
  潭州石霜慈明楚圆禅师。金州李氏子。嗣汾阳善昭禅师。南岳下九世也。

机辩
  机如掣电。辩似悬河。

弟子
  学於师后曰弟。智从师生曰子。

应对
  有呼则应。有问则对。

含缓
  忍而不敢言曰含。从容而不急曰缓。
  演祖见衲子有节义而可立者。室中峻拒。不假辞色。察其偏邪謟佞。所为猥屑不可教者。愈加爱重。人皆莫测。乌乎。盖祖之取舍。必有道矣(耿龙学跋法语)。

猥屑
  不可言其所为谓之恶也。猥。鄙也。屑。苟也。

愈加下
  施不测之恩也。
  演祖曰。古人乐闻己过。喜於为善。长於包荒。厚於隐恶。谦以交友。勤以济众。不以得丧二其心。所以光明硕大。照映今昔矣(答灵源书)。

己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有过则喜。喜其得闻改之。其勇於自修如此。程子曰。子路人告之有过则喜。可谓百世之师也。

喜善
  禹王闻善言则拜。盖不待有过。而屈己以受天下之善也。

包荒
  易经泰卦。君子处泰之道。必有包荒之量。其施为宽裕详密也。又量宽容众。德广安居也。


  广也。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