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禅林宝训合注
禅林宝训合注
责付
给散也。
大觉琏和尚。初游庐山。圆通讷禅师一见。直以大器期之。或问何自而知之。讷曰。斯人中正不倚。动静尊严。加以道学行谊。言简尽理。凡人资禀如此。鲜有不成器者(九峰集)。
圆通
庐山圆通居讷禅师。字仲敏。西蜀梓州蹇氏子。嗣延庆子荣。清源下十世。为人英伟。过目成诵。十一出家。十七诵法华经得度。后游襄州。密契心要。后游庐山。道价日重。南康郡守程师孟。奏请住圆通寺。
中正
中而不偏。正而不邪。
尊严
尊而可敬。严而可威。
谊
义同。
言简
言简则诚实而信。尽理则道体精明也。
仁祖皇佑初。遣银珰小使。持录绨尺一书。召圆通讷住孝慈大伽蓝。讷称疾不起。表疏大觉应诏。或曰。圣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师何固辞。讷曰。予滥厕僧伦。视听不聪。幸安林下。饭蔬饮水。虽佛祖有所不为。况其他耶。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予平生行知足之计。不以声利自累。若厌于心。何日而足。故东坡尝曰。知安则荣。知足则富。避名全节。善始善终。在圆通得之矣(行实)。
仁祖
宋四帝仁宗也。
皇佑
即年号也。
银珰
耳[王*垂]也。秦汉中以小宦官。着银珰左貂。明帝改为金珰右貂。宫中出入传命使。悉用阉人。
尺一
汉时制尺一之板。而驾诏书也。
孝慈
汴京自唐朝毁寺。太祖建隆间复兴两街。止是南山律部。慈恩贤首疏钞义学而已。士夫聪明超越者。皆厌名相因果。当时天台止观。达磨禅宗未行。淳化(太宗年号)以来。四明尊者。天台忏主遵式行道东南。止观心宗慧眼照映天下。翰林杨亿晁回首发明之。至是时内使李允宁。奏施汴宅一区。创立禅席。赐额十方净因禅院。帝留意空宗。诏下三省定议。召有道者住持。欧阳修。程师孟。奏请圆通讷禅师。允宁亲持诏下江州。讷称目疾耳背不赴。帝益敬重。听举自代。讷举大觉应诏。天下贤哲。在讷得之矣。
伽蓝
译为众园。园谓生植之所。佛弟子则生植道芽。趣登圣果。能福利群生。故曰众园也。
旌
旗首曰旌。以旌有功者。又钦也。
崇
敬重也。
固辞
辞而不受也。三辞为节。一辞为礼。二辞为谦。三辞为固辞也。
滥厕
泛杂也。
饭蔬
饭。食也。蔬。粗食也。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在焉。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有无。漠然无动其心。
不为
性本如空。难名难相。金屑虽贵。落眼成尘。
先哲
指范蠡也。
累
萦缚也。
厌
满足也。
东坡
姓苏。名轼。字子瞻。眉山人。得法东林常聪禅师。仕至翰林。尝与佛印。激扬酬唱。於黄州筑室城东。因号东坡居士。
圆通讷和尚曰。躄者命在杖。失杖则颠。渡者命在舟。失舟则溺。凡林下人。自无所守。挟外势以为重者。一旦失其所挟。皆不能免颠溺之患(庐山野录)。
躄
跛而不能行也。
挟
兼有恃之称也。
圆通讷曰。昔百丈大智禅师。建丛林。立规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曾不知像季学者。盗规矩以破百丈之丛林。上古之世。虽巢居穴处。人人自律。大智之后。虽高堂广厦。人人自废。故曰安危德也。兴亡数也。苟德可将。何必丛林。苟数可凭。曷用规矩(野录)。
百丈
洪州百丈山怀海大智禅师。福州常乐王氏子。嗣马祖道一禅师。南岳下二世。
丛林
乃众僧所止之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也。草不乱生曰丛。木不乱长曰林。言其内有规矩法度也。
规矩
圆器曰规。方器曰矩。乃丛林之模范也。
盗规矩
因公置私。监守自盗之义。又因法作奸。佐监为盗也。此言因规矩而反害丛林也。
巢居穴处
上古之士。未有丛林。夏则居巢。冬则居穴。守典刑而自律也。
安危兴亡
有德者丛林日安。无德者丛林日危。数也。时也。谓安危在人。兴亡在时。住持无道德。则丛林将废。纵有道德。苟非其时。亦不可强也。
可将
持守行之。谭子化书云。苟德可将。何必广粟帛乎。苟数可凭。何必广甲兵乎。
圆通谓大觉曰。古圣治心於未萌。防情於未乱。盖豫备则无患。所以重门击柝。以待暴客。而取诸豫也。事豫为之则易。卒为之固难。古之贤哲。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者。诚在於斯(九峰集)。
治
修心曰治。定心曰治。修理其事。方用其力曰治。事有条理。已见效故曰治。
重门豫
雷地豫卦安和悦乐之义。杨氏曰。川途既通。则暴客至矣。不何不御之术也。故取诸豫。重门以御之。击柝以警之。则暴客无自而入也。二阴在上。重门之象。一阳在下。击柝之象。三阴在内。悦豫之象。又曰。豫者。怠惰也。击柝以警怠惰。
柝
音托。斫木为之。夜行所击也。
大觉琏和尚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历观前辈。立身扬名於当世者。鲜不学问而成之矣(九峰集)。
玉不琢下
此二句。出礼记学记篇。
今之所下
此二句。出韩文公答唐顺宗表状。
善恶
善者所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
大觉曰。妙道之理。圣人尝寓之於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逮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趋於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故有不能晓。比当时之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及其币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矣。故天下有不忍愿闻者。於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圣人设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已矣。然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者迹也。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自秦汉以来。千有余载。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列而鼎立。互相诋訾。大道寥寥莫之返。良可叹也(答侍郎孙莘老书)。
妙
神明不测。玄奥难知。言词不可示。分别不能解。故曰妙也。
寓
寄也。
异
怪也。
逮
及也。
释迦
此云能仁。谓以仁德利化众生。
醇
精一无杂也。
第一义
真谛非有。俗谛非无。不有不无。名中道第一义谛也。
示
垂示也。犹天地以万象垂示与人也。
慈悲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生民
盖自天降生民。即阴阳交媾。元气感化而生於人也。
淳朴
实心不虚也。
三皇
皇。大也。道。配天之大也。天之极大之称。煌煌人莫违故也。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此能广其道。故称三皇。善用时政也。
简素
三皇之时。风俗淳厚。人民质朴。结绳作政。画地为牢。不争竞而财饶。无制令而民自服也。
窦
孔穴也。
凿
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谓之凿情也。
五帝
审谛也。谓审谛於万物。王天下之号也。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主社稷。安人民。合於帝道。故称五帝。善用仁信也。
详文
五帝之时。风气渐开。创制立法。五典敦而五礼备。五服彰而五刑周。法度礼乐彰矣。
三王
往也。天下所归往也。乃夏禹。姒姓。殷汤。子姓。周文王。姬姓。孔子曰。善用智勇也。
密严
三王之时。九五之位。不逊贤而传子孙。礼乐文章。刑政法度。至此大备。
诰誓
尚书之篇名。如商之仲虺之诰。汤诰。周之康诰。酒诰。禹之甘誓。汤誓。周之泰誓也。誓约也。明约於诸候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佛
梵语佛陀。此云觉也。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如来
从如实道而来。如谓本觉。来谓始觉。始本不二。故曰如来。
性命理
天之所赋曰命。物之所受曰性。性之所具曰理。其名虽殊。而理则一也。
迭
递也互也。
弊迹
如丹朱商均之不肖。桀纣幽厉之不君。法门教化陵夷。国家纪纲紊乱。皆称弊迹也。
靡靡
渐渐也。又坏散延连也。
鼎立
禹王造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器也。鼎分三足。一口朝天。一口。即王道也。
诋訾
责谤也。
孙莘老书
修撰侍郎孙莘老。问教於大觉曰。三代以降。列圣相承。政通人和。道传统续。不以佛教未来为欠。周姬讫箓。更秦换汉。宪网刑巢。蔽空落野。不以佛教已至而革。四海派分。异说捷出。由唐而至五季为甚。庶务万机。理乱非常。奉佛之教奚益。间有草衣木食。岩栖涧饮。不过独善其身耳。又有名而异行。假而非真。教化未孚。弊乃生焉。然师必有辩伫闻其说。妙道篇。师所答也。
大觉曰。夫为一方主者。欲行所得之道而利於人。先须克己惠物。下心於一切。然后视金帛如粪土。则四众尊而归之矣(与九仙诩和尚书)。
克
除己之私心也。
四众
在家二众。出家二众。
大觉曰。前辈有聪明之资。无安危之虑。如石门聪。栖贤舜。二人者可为戒矣。然则人生定业。固难明辨。细详其原。安得不知其为忽慢不思之过欤。故曰。祸患藏於隐微。发於人之所忽。用是观之。尤宜谨畏(九峰集)。
聪明
见闻不惑。故曰聪明。
石门聪
襄州谷隐山石门寺。蕴聪禅师。嗣首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得法后住石门日。襄州太守。以私意笞辱。既归。众僧迎於道侧。首座趋前问讯曰。太守无辜曲辱和尚。师以手指地云。平地起骨堆。随手涌一骨堆。太守闻知。令人削去。复涌如初。太守全家死於襄州也。
栖贤舜
南康军云居晓舜禅师。字老夫。嗣洞山聪。瑞州胡氏子。清源下十世住。庐山栖贤日。槐都官守南康。多贪墨迹。舜不忍以常住物。结情固位。被人谮於郡守问还俗。民其衣。大觉昔曾入舜之室。故往京都访大觉。让舜正寝。琏居偏室。仁宗数诏入内问道。竟不言舜事。偶一日圣旨勑净慈饭僧。见大觉侍舜甚恭。归奏。帝召见之。乃叹曰。道韵奇伟。真山林达士。遂於扇书曰赐晓舜。依旧为僧。再住栖贤。仍赐紫衣银钵。舜罢栖贤日。有二壮力。舁轿至罗汉寺前。二人相谓曰。今不是我院长老。不须远送。弃轿而回。舞既再来。令人安抚曰。你当时做得是。但安心不必疑惧。入院上堂曰。无端被谮枉遭迍。半年有余作俗人。今日再归三峡寺。几多欢喜几多嗔。
欤
疑辞。谦退而不敢质言。而言欤也。
隐微
上幽暗也。下细事也。谓事之首不足虑。祸隐微深可忧也。盖着者人所易见。故得为之。隐者人所难知。故当谨而不可忽也。
云居舜和尚。字老夫。住庐山栖贤日。以郡守槐都官。私忿罹横逆。民其衣。往京都访大觉。至山阳。(楚州也)阻雪旅邸。一夕有客携二仆破雪而至。见老夫如旧识。已而易衣拜於前。老夫问之。客曰。昔在洞山随师荷担之汉阳。干仆宋荣也。老夫共语畴昔。客嗟叹。之久凌晨备饭。赠白金五两。仍唤一仆。客曰。此儿来往京城数矣。道途间关备悉。师行固不虑乎。老夫由是得达辇下。推此益知。其二人平昔所存矣(九峰集)。
罹
非理而遭痛毒也。
横逆
强暴不顺理也。文出孟子离娄章。
民衣
还俗服民之衣也。
畴
往昔之事也。
辇
天子之车也。有轮曰辇。无轮曰舆。
大觉曰。舜老夫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货殖等事。日有定课。曾不少易。虽炙灯扫地。皆躬为之。尝曰。古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戒。予何人也。虽垂老。其志益坚。或曰。何不使左右人。老夫曰。经涉寒暑。起坐不常。不欲劳之。
赋
禀也。均表敷布曰赋。谓天之所赋性於人。均而无偏也。
权衡
上秤锤也。下秤杆也。
货
以财变物曰货。
殖
积聚财宝曰殖。又货之所宜曰殖。
一日不作
百丈寺。在南岳之绝顶也。大智禅师每日力作以偿其供。有劝止者。则曰我无德以劳人。众不忍而藏其作具。徧索不得遂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先德率身。多如此矣。
垂
将也。
涉
历也。
舜老夫曰。传持此道。所贵一切真实。别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实。识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实。弘道德。接方来。乃住持之实。量才能。请执事。乃用人之实。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贤之实。不存其实。徒衒虚名。无益於理。是故人之操履。惟要诚实。苟执之不渝。虽夷险可以一致(二事坦然庵集)。
传持
代代相承曰传。拳拳执守曰持。
操
守志不改曰操。
履
践行不怠曰履。
住持
安住道德。执持教化。令法久住故也。又住於真理。持而不失也。
衒
彰卖也。
渝
变也。
夷险
上坦而平也。下峻而不平也。
致
理也。
舜老夫谓浮山远录公曰。次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不可循俗。苟窃声利。自丧至德。夫玉贵洁润。故丹紫莫能渝其质。松表岁寒。霜雪莫能凋其操。是知节义为天下之大。惟公标致可尚。得不自强。古人云。逸翮独翔。孤风绝侣。宜其然矣(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