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祖庭事苑
祖庭事苑
管见
古语云。持蠡酌海。握管窥天。
祖庭事苑卷第七
祖庭事苑卷第八
睦庵 (善卿) 编正
●十玄谈
序
丛林所行十玄谈皆无序引。思曩游庐阜。得其序於同安影堂。今录之。云。夫玄谈妙句。逈出三乘。既不混缘。亦非独立。当台应用。如朗月以晶空。转影泯机。似明珠而隐海。且学徒有等。妙理无穷。达事者稀。迷源者众。森罗万象。物物上明。或即理事双祛。名言俱丧。是以殷勤指月。莫错端倪。不迷透水之针。可付开拳之宝。略序微言。以彰事理。
辨题目
窃观十玄谈所作题目。不无深旨。而后人輙自删改。盖由不知当时命题制作之由。妄建私意。良可叹也。而传灯又复削去祖意.转位二题。所幸者。后之四首不失旧目。若夫不明祖意。何由得造玄机。果未回机。安能转位。此传灯之误也。而又近世题目。全不与颂意相符。学者宜自考之。
立题
一.心印。二.祖意。三.玄机。四.异尘。五.佛教。六.还乡曲。七.破还乡曲。八.回机。九.转位归。十.止位前。
心印
达磨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三贤十圣 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十圣者。即十地圣人。一.欢喜。二.离垢。三.发光。四.焰慧。五.难胜。六.见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
涅盘云。菩萨位阶十地。尚不能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邪。譬如醉人欲涉远路。蒙笼见道。十地菩萨於如来知见少分。亦复如是。
尚未那能
丛林商搉。往往谓行布差殊。语言颠错。殊不知作句有声律。命意无渐次。如断句云莫问西来及与东是也。虽然。愚读至此。未尝无惑焉。顷游京师。俄於檀越刘氏书府中得故本禅录。书尾有十玄谈。而不见序引。其第二章曰。三贤固未明斯旨。十圣那能达此宗。予得此句。涣然冰释。方知后人传写之误。
三乘
一.声闻。二.缘觉。三.菩萨。
次第演
佛初成道。三七日思惟已。便往仙苑及诸住处。十二年间说诸有为法。缘生.无我然犹未说。然无我理名初时教。即阿含等一藏小乘经是矣。次依诸徧计所执。说诸法空。然於依它圆成犹未说。有名为空教。次说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名中道教。即深密等经是矣。次开示一切众生如来知见。会三乘为一乘。会权归实。名同归教。即法华经是矣。临入涅盘。说一切众生乃至阐提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常乐我净。名常教。即大涅盘经是矣。
龙宫
按华严疏。佛灭度后六百年。龙树菩萨入龙宫。见华严大经。凡有三本。上中二本非凡力所持。遂诵出下本。流於天竺。此土晋译成五十卷。唐译成八十卷。然於下本四十八品。止有三十九品。余九品未至此土。
满字
梵书制文有半字.满字者。字义未足。方有半偏。犹汉文月字亏其傍也。理既究竟。文义圆满。犹汉文日字满而实也。半字恶义。以譬烦恼。满字善义。以譬常住。又半字为体。如汉言字。满字为体。如汉语字。两合即满之例也。言字单立即半字例也。半字虽单。为满根本。缘其半字而成满字。譬凡夫无明为因。而得常住。因字制义。皆此类也。
鹤树
世尊临般涅盘。其娑罗林垂覆宝床。时即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故曰鹤树。
终谈
涅盘捃拾残机。为众经之殿后。故曰终谈。
优钵罗
此云黛华。又曰青莲花。此华叶似梨。而果大如拳。其味甘。无华而结子。亦有华而难值。故经中以喻希有者也。
●释名谶辨
七佛 传灯叙七佛。引长阿含偈及云黄故事。断自七佛。而下文意粗略。未能通晓。如增一阿含四十二云。阿难白佛言。如来亦说过去恒沙诸佛取灭度者。如来亦知当来恒沙诸佛方便来者。如来何故不记尔许佛所造。今但说七佛本末。佛告阿难。皆有因缘本末故。如来说七佛之本末。过去恒沙诸佛亦说七佛本末。将来弥勒之徒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师子膺如来出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柔顺佛出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光焰佛出现世时。亦当记七佛之名号。若无垢佛出现世时。亦当记迦叶之本末。若宝光佛出世时。亦当记释迦文之本末。由此因缘故。如来记七佛名号尔。
又圭峰密禅师答裴拾遗云。若据真谛。本绝名数。一犹不存。何言六七。今约俗谛。有其所表。如国立七庙。七月而葬。丧服七代。福资七七。道释皆同。经说七佛持念遍数坛场。物色作法方便三绕。请僧之限皆止於七。过则二七.三七。乃至七七。不止於六。不至八九。顺世生信。何所疑焉。然圭峰之说虽冥合世谛。亦未能必信於后人。故引此经以为证焉。
传灯
般若四百八云。大者善现谓舍利子言。诸佛弟子凡有所说。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子。如来为它宣说法要。与诸法性常不相违。诸佛弟子依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由是为它有所宣说。皆与法性能不相违。故佛所言如灯传照。
祖师
涅盘云。复至它方有诸烦恼毒箭之处。示见作祖为其疗治。又期城太守杨衒之礼问达磨大师云。西土五天竺国。师承为祖。其道如何。曰。明佛心宗。寸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复成偈曰。亦不观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愚而近贤。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
禅师
善住意天字所问经。天子问文殊师利。何等比丘得名禅师。文殊曰。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名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后世。不取三世。至一切法悉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名禅师。无少取.非取.不取。於一切法悉无所得。彼无忆念。若不忆念。彼则不修。若不修者。彼则不证。故名禅师。
长老
今禅宗住持之者。必呼长老。正取长阿含经有三长老中。所谓了达法性。内有智德之人。以训领学者。
祖偈翻译
禹门太守杨衒之名系记略云。东魏兴和年中。高僧云启往西域求法。至龟兹。会天竺三藏那连耶舍欲传法至东夏。云启曰。东夏佛法未振。宜且留此。耶舍遂出祖师传法偈梵文与启翻译。既而启游印土。耶舍乃将新译华言祖偈至于西魏。值时多事。乃入高齐。齐文宣帝延居石窟寺。以齐方受东魏禅。未暇翻译。耶舍乃将龟兹所译祖偈授于居士万天懿。天懿闻魏有西域三藏吉迦夜.昭玄寺沙门昙曜所译付法藏传缺於佛祖传法偈。遂写本进于魏。梁简文帝闻魏有本。乃遣使刘玄运往魏。传归建康。唐贞元中。金陵沙门慧炬同西竺胜持三藏编入宝林传。云启。一名昙启。龟兹。或云屈随。音丘兹。禅。音缮。
注祖师谶 诸祖谶偈自云启翻译。编於智炬宝林传。编二十八首。般若多罗十一.那连耶舍一十三.竺大力一.志公一.达磨一.六祖一。虽录于传。而罕知其由。或闻仰山笺注颇详。竟不获见。
晚於云门曜禅师录中。得曜所注十八首。般若多罗止有三首见注。今并录于后。禅师讳重曜。嗣天台韶国师。名振当时。为钱氏礼重。其谶注手泽尚存。今閟于会稽云门雍熙之影堂云。
般若多罗 昔在天竺授达五不偈一十一首。见注者三。
其一曰。
路行跨水忽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此谶达摩西来始终之事。达摩始来见梁武帝。帝名衍。衍从行。从水。故云路行跨水。帝既不契。祖师遂有洛阳之游。故云逢羊。羊。阳声相近也。祖师不欲人知其行。是夜航苇西迈。故曰暗渡江也。祖师西来。见梁.魏二帝。此言日下双象马也。九年面壁於少林。故曰二株嫩桂也。久。九声之近也。
其二曰。
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米。供养十方罗汉僧 此谶马大师得法於让和上之缘。无别路。其道一也。故马大师名道一。儿孙。嗣子也。脚下行。所谓一马驹子踏杀天下人也。金鸡衔米。以让和上金州人。鸡知时而鸣。以觉未寤。罗汉僧。马祖生汉州之什仿县。受让师法食之供。
其三曰。
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
此谶周武帝名邕。破灭佛教。至庚子兴复。故云小鼠。寂寞。谓邕也。
未见注八首 其一曰。路上忽逢深处水。等闲见虎又逢猪。小小牛儿虽有角。青溪龙出总须输。
其二曰。八月商尊飞有声。巨福来群鸟不惊。怀抱一鸡来赴会。手把龙蛇在两楹。
其三曰。寄公席脱权时脱。蚊子之虫惭小形。东海象归披右服。二处蒙恩总不轻。
其四曰。日月并行君不动。郎无冠干上山行。更惠一峰添翠岫。王教人识始知名。
其五曰。高岭逢人又脱衣。小蛇虽毒不能为。可中井底看天近。小小沙弥善大机。
其六曰。大浪虽高不足知。百年凡木长乾枝。一鸟南飞却归北。二人东往却还西。
其七曰。可怜明月独当天。四个龙儿各自迁。东西南北奔波去。日头平上照无边。
其八曰。鸟来上高堂欲兴。白云入地色还青。天上金龙日月明。东阳海水清不清。
首捧朱轮重复轻。虽无心眼转惺惺。不见耳目善观听。身体元无空有形。
不说姓字但验名。意寻书卷错开经。口谈恩幸心无情。或去或来身不停。
耶舍
那连耶舍。作谶偈一十三首。授五戒优婆塞万大懿。其一曰。
尊胜藏今古。无肱又有肱。龙来方受宝。奉物复嫌名
此偈谶二祖也。尊持胜事。今古自藏。遇大圣人。即能发见。祖既断左臂以求法。即达摩大师有股肱矣。龙象西来。即可祖获法宝之日。奉物。即易名慧可。嫌名。神光不足道也。其二曰。
初首不称名。风狂又有声。人来不喜见。白宝初平平
此偈谶三祖也。师初以白衣谒二祖。竟不称名氏。示有风疾。来继祖位。人所不喜。以赤头璨名之。白宝。师名僧璨也。初平平。师虽已传二祖之道。初不显赫。已当周武灭教之时也。其三曰。
起自求无碍。师言我勿绳。路上逢僧礼。脚下六枝生
此谶四祖也。祖初见三祖。即求解脱法。谓无碍法也。三祖云谁缚汝。即勿绳也。路上。道也。逢僧礼。信也。师名道信。脚下六枝生。四祖之下旁生一枝。相继六世。即牛头懒融也。其四曰。
三四全无我。隔水受心灯。尊号过诸量。从嗔不起憎
此谶五祖也。三四。七也。师七岁见四祖。问答相契。达无生无我之法。隔水。谓四祖所居隔一水之间。心灯。所传法炬也。尊号。佛也。过诸量。祖也。不起憎。师名弘忍也。其五曰。
奉物何曾奉。言勤又不勤。唯书四句偈。将对瑞田人
此谶六祖也。奉物何曾奉。言勤又不勤。师名慧能也。四句偈。对北秀作颂。因以传衣。瑞田。即神秀也。其六曰。
心里能藏事。说向汉江滨。湖波探一月。将照二三人
此谶南岳让和上。心里藏事。怀让也。汉江滨。弟子马祖生汉州。探一月。谓师於曹溪画月也。二三人。师尝谓门人曰。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常浩得吾眉。善威仪。智达得吾眼。善顾盼。坦然得吾耳。善听理。神照得吾鼻。善知气。严峻得吾舌。善谈说。道一得吾心。善古今。其七曰。
领得珍勤语。离乡日日敷。移梁来近路。余气脚下途
此谶马祖也。珍勤。谓得让师法宝。勤而受用。有本作弥勒语。非也。离卿。南也。日日。昌也。马祖阐化於南昌。有本作日月。非也。移梁。度人也。来近路。被洪州连帅路嗣恭之请。入城说法也。余气。我息也。言传法之子息。犹我而行天下也。其八曰。
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毛分
此谶北宗神秀也。艮地。东北也。神秀於五祖下。别出一枝於北京。通尊。国赐大通之号也。媚亦。秀也。三九。秀下相承。凡一十二人。足下。五祖下也。一毛分。号北宗也。其九曰。
灵集媿天恩。生牙二六人。法中无气味。石上立功勋
此谶荷泽神会也。灵集。荷泽之旧名。天恩。荷泽也。二六。即神会门弟子十二人也。法中无气味。所谓知解宗师也。石上立功勋者。盖当时有北秀弟子普寂。说法盛於京都。倚恃势位。谓神会邪法惑众。义当摈逐。会因有南阳之行。寂乃毁能大师丰碑。别竖神秀行状。为传法六祖。寂自为七祖。至天宝五年。侍郎宋融知其前非。复奏请召会归洛居荷泽寺。却毁秀碑。竖六祖石刻。其十曰。
本是大虫男。回成师子谈。官家封马领。同详三十三
此谶印宗和上。本讲经论。为教之虎。晚参心宗。为师子儿。官家封。印也。马领。宗也。三十三。华梵祖师下自六祖。凡三十三人。印宗嗣六祖也。其十一。
九女出人伦。八个绝婚姻。朽床添六脚。心祖众中尊
此谶嵩山老安和上。九女。少室也。嵩少安所居也。八女。为安字。朽床。老安也。六脚。安之甚也。众中尊。则天礼安为国师也。其十二。
走戊与朝邻。鳼乌子出身。二天虽有感。三化寂无尘
此天忠国师。走戊。六师越人也。朝邻。东二也。鳼鸟。即鹅州也。越之诸暨。昔号鹅州。国师出身处也。二天。肃宗.代宗二帝兴敬也。三化。第三次问大耳三藏。老僧在甚么处。三藏茫然。是寂无尘也。戊。王伐切。鳼。三云切。其十三。
说少何曾少。言流又不流。山若除其草。三四继门修 此谶石头希迁和上也。说少。希也。何曾少。道付於斯人也。言流。迁也。又不流。希迁也。山除草。石头也。三四继门修。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