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庭事苑


觉后
  音教。寤也。

大千
  谓大千世界也。一四洲为一小世界。千四洲。千六欲天。千梵天。名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一千二禅天。名中千界。一千中千界。一千三禅天。名大千界。

机关木人
  大般若四百五十六云。如巧工匠。或彼弟子有所为故。造诸机关。或女或男。或象马等。此诸机关虽有所作。而於彼事无所分别。何以故。机关法尔。无分别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有所为故。而成立之。既成立已。虽能成辨。所作所说。而於其中都无分别。法尔无分别故。

摩尼珠
  此云无垢光。又云离垢。又云增长。论云。摩尼珠多在龙脑中。有福众生自然得之。亦名如意珠。常出一切宝物。衣服饮食。随意皆得。得此珠者。毒不能害。火不能烧。或是帝释所执金刚与修罗斗时。碎落阎浮提。变成此珠。又云过去久远佛舍利。法既灭尽。变成此珠。以为利益。

如来藏
  如来成就过於恒沙。具解脱智不思议法。说名法身。世尊如是法身不离烦恼。名如来藏。如来藏即是如来空性之智。一切声闻.独觉所未曾见。亦未曾得。唯佛了知。及能作证。此如来藏空性之智。复有二种。谓空如来藏。所谓离於不解脱智一切烦恼。不空如来藏。具过恒沙佛解脱智不思议法。

五眼
  智论云。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以此得故。求天眼。天眼见和合因缘生假名之物。不见实相。所谓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如前中后亦尔。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众生。无所别故。以是求法眼。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众生各各方便门。令得道证。法眼不能徧知度众生方便道。以故求佛眼。佛眼无事不知。覆障离密。无不见知者。

五力
  谓信.精进.念.定.慧。一.信力。信一切法从因缘生。颠倒妄见心生。如旋火轮。如梦如幻。二.精进力。昼夜常行精进。除却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摄护五根。诸深经法欲得欲知。欲行欲论。三.念力。常一心念欲具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解脱。欲身口意业诸法生灭。住异智中。常一心念。四.定力。善取定相。能生种种深定。五.慧力。为尽苦圣智慧。成就是智慧。为离诸佛为涅盘。以智慧观一切三界无常。力者。能破烦恼。度众生。得无生法忍。是名为力。又天魔外道不能沮坏。故名为力。

涅盘
  此云圆寂。又云圆常。

貌悴
  当作悴。音萃。憔。悴也。悴。忧也。非义。

三身
  谓法.报.化也。法身毗卢遮那。此云徧一切处。报身卢舍那。此云净满。化身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在众生身中。即寂.智.用。寂是法身。智是报身。用是化身。

四智  前眼等五识是成所作智。第六意识是妙观察智。第七末那是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是大圆镜智。在众生时。智劣识强。但名为识。当佛地时。智强识劣。但名为智。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所谓转名而不转其体也。
  传灯。智通禅师。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遂诣曹溪谒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於转处不留性。繁兴永处那伽定。

八解
  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六通
  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它心通。四.宿命通。五.如意通。六.漏尽通。

善知识  摩诃般若经云。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名善知识。
  又华首经云。有四法是善知识。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於正法。四.常能随顺教化。


  所晏切。毁语也。

慈忍力
  修慈忍有十五利。一.谓卧安。二.觉安。三.天护。四.人护。五.眠无恶梦。六.寤常欢喜。七.水不能漂。八.火不能烧。九.刀不能伤。十.毒不能害。十一.常生善处。十二.镇受快乐。十三.正报梵世。十四.残报人王。十五.远果作佛。皆慈忍之果也。

宗说俱通
  清凉云。宗通自修行。说通示未悟。

师子吼
  宗炳师子击象图序曰。梁伯玉说沙门释僧吉云。尝从天竺欲向大秦。其间忽闻数十里外哮吼[咸*欠][咸*欠]。惊天怖地。顷之。但见百兽率走跄地之绝。而四巨象虓焉而至。以鼻卷泥自厚涂数尺。数数喷鼻隅立。俄有师子三头。崩血若槛泉。巨树如草偃。[咸*欠]。许鉴切。别也。跄。七亮切。走也。虓。许交切。虎声。

忍辱仙
  见金刚般若歌利王缘。

兰若
  梵云阿兰若。此言寂静处。

岑崟
  上鉏簪切。下音吟。高貌。


  苦息切。静也。

住相布施
  智论三云。以财宝布施。是名下布施。以身布施。是名中布施。种种施中。心不着者。是为上布施。

瑠璃  应法师云。或加吠字。或加毗字。又言毗头梨。从山为名。乃远山宝也。远山即须弥山也。此宝青色。一切宝皆不可坏。亦非烟焰所能镕铸。唯鬼神有通力者能破坏。又言金翅鸟卵[谷-禾+卵]。神鬼得之。出卖与人。
  魏略云。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红.紫十种流离。此盖自然之物。采泽光润。踰於众玉。其色不恒。今俗所用皆销冶石汁。加以众药。灌而为之。尤虚脆不坚实。非真物。

降龙钵  本行经云。佛初转法轮。降三迦叶於火神堂。放威火灭彼火龙毒火。四面一时洞然炽盛。唯有如来所坐之处寂静。不见火光。火龙见已。渐向佛所。便即踊身入佛钵中。尔时。世尊手擎於钵。至频螺迦叶所。
  又晋高僧涉公。以符坚建元十一年长安大旱。请涉咒龙。俄尔龙在涉钵中。雨遂告足。

解虎锡  齐高僧稠禅师。在怀州王屋山习禅间。有虎斗。师往。以锡杖解之。虎遂各去。又昙询禅师因山行值二虎相斗。累时不歇。询乃执锡分之以身。为翳语曰。同居林籔。计无大乖。幸各分路。虎低头受命。饮气而散。
  又稠禅师磁州石刻云。昔齐高欢帝时。稠隐於都之西北一百二十里。有桃源山定晋岩。岩下有寺曰均庆。其岩嵌空。高以覆寺。岩之中去地百许尺。危构一阁。以设禅榻。独木为梯。乃师平日宴寂之地。师一日闻涧下虎斗。经日不已。遂往以锡解之。后二虎常随师左右。师因有颂书於岩壁间云。本自不求名。刚被名求我。岩前解二虎。障却第三果。多引王屋者。由僧传也。

法财
  法财有七。一.闻。二.信。三.戒。四.定。五.进。六.舍。七.惭愧。

龙象
  大毗婆沙云。有大龙象。以信为手。以舍为牙。以慧为头。以念为颈。於其两肩担集善法。

蹴蹋
  上子六切。下敌盍切。践也。

三乘
  一.声闻。二.缘觉。三.菩萨。乘。以负载为义。

五性
  一.无种性阐提。二.定性声闻。三.定性缘觉。四.不定性。五.菩萨性。

雪山肥腻
  涅盘云。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

解何宗
  长庆棱和上因卷帘悟道。尝有颂云。大差。也大差。卷起帘来见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口打。集事者曰。永嘉贪观白浪。失却手桡。长庆佛法虽无。要且超今迈古。

法幢
  诸佛菩萨建立法幢。犹如猛将建诸幢帜。降伏一切诸魔军故。如帝释幢不怖惑业。以法义有所建立故。帜。音炽。

二十八代
  呜呼。愚读证道歌止比。未尝不揜卷太息。永嘉游心三藏。秉志四仪。晚诣曹溪。以求印可。乃知六祖为如来正统。即二十八代祖师。后世讲学辈独以二十四为然。得非自昧於心证之法者乎。

西天记
  法东流。脱此三字一句。盖见古本永嘉集。以文势推之。固无疑也。然证道歌.十玄谈.六祖坛经.沩山警策。虽盛传於禅林。而绝无完本。盖各以臆论妄自改易者多矣。镵石入木。印行天下。梁简文所谓烟墨不言。受其驱染。纸札无情。任其摇襞尔。诚哉。

菩提达磨
  或云达摩多罗。此云道法。义翻大通量。

正法轮
  轮以喻言。如王宝轮。运转无碍。摧坏烦恼。愈动愈远。信住行位。至於果地。无不转者。又毂辐辋轴。体用周备。所言法者。轨持一切义地也。

栴檀林
  此云与乐。以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瞳。皆除疾身安之药。故名与乐。或云此土无故不翻。慈恩三藏传云。秣罗炬咤国有秣剌耶山。产谷崇深。中有栴檀香树。树类白杨。其质凉冷。蛇多附之。至冬方蛰。用之别檀也。

三岁哮吼
  涅盘云。犹如野干。虽学师子。至百千年。终不能作师子之吼。若师子子。三岁则能哮吼。

野干
  梵云悉迦罗。此言野干。亦名夜干。或射干。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其声如狼。又野干形小尾大。能上树。疑枯枝不登。狐即形大。疑冰不渡。不能上树。

龙女
  妙经。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言。仁者。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殊云。其数无量。不可称计。我於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智积问云。此经微妙。颇有众生修行此经速得佛否。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能至菩提。乃至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

善星
  涅盘经云。佛语善星比丘。诸佛如来诚言无二。善星即言。如来尔时虽作是说。我於是事都不生信。我亦常为善星说真实法。而彼绝无信受之心。虽复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生恶邪见。作如是说。无佛无法。无有涅盘。沙门瞿昙善知相法。是故能得知它人心。如来虽复谓我说法。我真实谓无因果。善男子。汝若不信如是事者。善星今者近在尼连禅河。可共往问。尔时。如来即与迦叶往善星所。善星遥见佛来。见已即生恶邪之心。以恶心故。生身陷入至阿鼻狱。

数它珍宝
  如人数它宝。自无半钱分。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见华严十三。

蹭蹬
  上七邓切。下唐豆切。失道也。


  谐楷切。痴也。

勇施  净业障经云。过去久远劫。众香世界无垢光如来。时有比丘名曰勇施。善修戒身。多闻智慧。颜貌端正。成就第一清净妙色。着衣持钵。入城乞食。到长者舍。其家有女。容貌端正。见勇施已。生染爱心。若不得以为夫。当自殒命。欲心内结。遂以成病。尔时。其母问女。何缘而致斯病。女时默然。遂不饮食。尔时。女母密遣余女而往间言。时女答言。我见一比丘。颜貌端正。便生欲心。以致斯病。余女闻已。还向母说。时母作计。请勇施言。数至我家。当使此女从受经法。勇施默然许可。其后勇施数到其家。转相亲厚。数相见故。便失正念。即与彼女共行淫法。
  时彼女夫见此比丘往来频数。心生疑恚。即设方便。欲断其命。勇施闻已。即以毒药持与彼女。时女即以毒药和着食中。敕其婢使。以饭我夫。夫食饭已。即便命终。勇施闻已。心生大悔。受行淫法。又断人命。咄哉。怪哉。我今即是地狱众生。时有菩萨名鼻掬多罗。语勇施言。比丘莫怖。我今力能施汝无畏。即入宝印三昧。於其身上出无量佛。同声说是偈言。诸法同镜像。亦如水中月。凡夫愚惑心。分别痴恚爱。勇施比丘见诸化佛神通变现。於诸法中思惟选择。离诸盖缠。得无生忍。今已成佛。在於西方。去此佛土恒河沙数有国名常光。佛号宝月如来。

懵懂
  上母总切。下音董。懵憧。心乱貌。

颃皮靻
  靻。之列切。柔熟皮也。智论云。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

二比丘
  维摩诘经。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否。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波离
  此云近执。持戒第一。

四事
  一.饮食。二.衣服。三.卧具。四.汤药。

峥嵘
  上鉏耕切。下音宏。

螳螂拒辙
  庄子。季彻谓将闾葂曰。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则不胜任矣。说者曰。用小拟大。故不能任。葂。音免。轶。音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