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百丈清规证义记
百丈清规证义记
附尼八敬法
按事钞尼众篇。引善见律云。佛初不度女人出家。为减正法五百年。后为说八敬。听出家。依教行故还得千年。今时不行。随处法灭。会正记云。佛成道十四年。姨母大爱道。同五百释女。来求出家。佛不许度。阿难为陈三请。佛令阿难传八敬。向说。若能行者。听汝出家彼云。顶戴受持。是以白四羯磨竟。说八弃戒已。即说八敬法 八敬法者。一者。百岁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起迎接。礼拜。问讯。请令坐。二者。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者。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者。式叉摩那已学於戒。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者。尼犯僧残。应半月在二部僧众。行摩那埵。六者。尼半月内。当於僧中求教授人。七者。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八者。安居竟。应诣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谓见。闻。疑。如此八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应违。
证义曰。此乃度尼众最初垂范也今之授受者。尚不知此法。况行持乎。然第七敬。谓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者。此约大界而言。盖律中制结大界。方十里。或至四十里内。无比丘大丛林者。不得夏安居耳。故第八敬。谓安居竟。应诣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谓见闻疑。据此第八敬所云。尼与大僧。不在一寺同住可知矣昭庆书玉律师。述二部僧授戒仪式缘起云。丁未春。昆山密照尼和尚。同徐太夫人上华山设供。众学戒女。随来求具。行持半月。略谙威仪。先老人命密照尼为和尚。扬州超尘尼为羯磨。真州圆证尼为教授。遴选德腊尼为七证统诸受戒尼四十余位。出界往山南一叶庵。集彼部尼僧。先授本法。次日。和尚尼鸣槌集众。通白如来教敕已。同坛上九师。领众尼登山。乞受大戒。老人即集二部僧尼。为彼作法圆具。此是先老人遵佛制二部僧。为尼授戒之仪式也。即引礼值坛皆尼众。据此。出界往山南一叶庵。集彼尼众。可见第七敬。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乃指大界内而言。非谓比丘同处安居也。又一梦漫言下卷云。顺治十年二月中。楚汉阳府。尼心闻。年五旬。志在持戒。同徒等九人。不惮险远。十众登山。乞求安居三月。供米六十石。银二十两。观彼意诚言切。遂怜愍。许之。於设斋日。不肯入堂礼拜斋毕。集众。呼彼语云。汝发心远来学戒。为何不进斋堂礼僧。律制比丘尼。纵年百岁。当礼初夏比丘。今自大慢僧。非学戒者。彼云。某在楚中。若有善知识。俱往设斋。方丈皆以客礼相欵。并不礼拜。余云。彼贪图利养。败坏法门。凡见有缘法尼。敬如生母。以望更得厚供。是狮子虫。非真善知识。吾华山。今虽淡薄。宁绝粮断餐必不敢违制邀利。今日所设之斋。作常住自用。其银还汝。米在下院。可将别去。彼作无明会。接银领徒。即下后山住出水洞静室。有弟子古潬。入室白云。彼尼。远来。常住空虚。和尚且方便摄受。一则不退彼心。次则大众有半月之供。余正色云。但肯真实修行。大众自不悬钵。树立法门。正在淡薄时操履律师行律。岂见利而违圣制耶。古潭愧颜。作礼而退。至三日后。心闻复领徒上山齐跪方丈门外。涕泣。谓在楚朦胧如此。实非自大慢僧。恳和尚慈悲容忏悔。所有言教。尽行遵依。诸首领为其拜求。由是令在鹿山庄。结界安居遣阇黎等。半月往彼教诫。为讲本部毗尼。因此发起集教诫比丘尼正范一卷流通。古德风规。坚决详慎如此。闻之令人兴起。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第七之上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第七之下
唐洪州百丈山沙门 怀海 集编
清杭州真寂寺苾刍 仪润 证义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阅
大众章第七之下
挂单
挂单。即古之挂搭。盖僧行脚。唯带衣钵。故名挂搭。即挂所搭之衣也。今之参学。兼带行李。改名挂单。凡挂单僧至。客堂以礼接待。询问来历明白。随宜送单。如诸方班首。两序。送尊客寮。客堂欵待。参学禅和。送上客。堂。随众过堂。上殿。如无衣钵戒牒行李。以及面貌可疑之人。槩不留单。具见客堂规约。及寮元条说。
证义曰。按梵网经冒难游行戒中。衲子行脚有二时。一。从正月十五。至三月十五。二。从八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是二时中。原为学道而游。不远千里。参师访道。出一丛林。入一招提乃至穷游遍历。曾不休息。挂单之事。由是来也为知客者。随宜送单不得轻慢。为住持者。具慈悲心。勿轻止单。常住道风佛法久住。全在於此云栖莲师云。予单丁行脚时忍饥渴。冲寒暑。备历诸苦。今幸得把茆盖头。虽不识修行。而识惭愧。云水乍到。供事唯勤。己身受用。不敢过分。所谓曾为浪子偏怜客也。
安单
安单。即大挂搭。归堂之僧。一宿三飧。(一二)日即行。名曰挂搭。若在客单留住数旬。名大挂搭。因久挂搭。知其行履。可以共住。即送归堂。名安单。遇此等求住者。客堂询问来历明白。可留则留。送客单。客堂请斋。令随喜上殿。或一日。二日。三日后。请白和尚允可。隔宿通知维那。始挂号簿(记云。某甲字某甲。年几十几岁。系某省府县藉。某氏子。在俗何业。於某年月日。在某处出家。礼某谛为徒。於某年月日。在某寺某和尚。座下受具。今於某年月日至本寺云云)。次日早粥二板后。具香仪。领上方丈门外立。侍者通白住持。住持临座。知客合掌白云。(有某甲师。特来亲近和尚)。次新客进。展具三拜。拜毕。住持有问。实答。问答毕。领至禅堂门首。鸣报板三下。监值卷帘。众皆站定。知客先行十方礼已向新进堂师云。同参师。进堂行礼。礼圆。(知客退归)维那接具送位。一东一西送单。即随众行坐。候开小静。维那问号。登簿。令挑行李进堂安单。晚课。新参带具上殿课毕。维那云。新进堂师(出众行礼)礼毕。回堂。悦众领上方丈。礼毕。回堂。维那。领至本寮。叙话。晚二板。方丈请新参茶。悦众陪。次日上安单牌。至起香后。三板止静前。交散香。众坐毕。维那呼云。(新进堂师。出位行)礼新参礼佛三拜。向住持座三拜。礼圆。向两边各一拜。众皆照应。不下位。礼毕。维那领到班首。悦众。香灯。司水处作礼毕。即拜维那。归位止静。若方丈请斋。悦众陪。或随住持别请陪者。
证义曰。安单。本为求道而来。宾主。须两不辜负。住持要有真实道德。看验惟勤。学者要有真实参求。忍心耐苦。摭古云。昔汝州。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为住持。严冷枯淡。衲子畏敬之。浮山远。天衣怀。闻其高风。特往参叩。时值雪寒。省呵骂驱逐。至以水泼地。衣服皆湿。他僧怒去。唯远与怀。复坐。少顷。师又呵曰。你更不去。待我打你。远曰。远怀二人。数千里。特来参和尚禅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师笑曰。你两个果来要参禅。令知客送单。远充典座。众苦枯淡。省出寺。远取油面作五味粥。方熟。省归。粥罢召典座。远至。省云。汝取油面。系盗用常住。远曰实取油面。愿乞责罚。省令估衣钵偿所值。复仗三十逐之。省一日出外。见远在寺廊下。省曰。此是院门廊下。你在此复久。曾还。屋租否。复追租。远无难色乞诸市还之。仍不去省谓众曰。远。真意参禅。遂令归。上堂。对众付衣云云。噫。古人亲师择友。晓夕不敢自怠。至於执爨负舂。陆沉执役。未尝惮劳。今人茶饭淡薄。便思他徙。坡事劳苦。别图安逸。又安能学道乎。至若今之住持。惟以俗务自缠竟不知勘验造励学人。如上高风。不可复睹。诚为宾主两辜负矣。可胜慨哉。
普请
凡普请出坡。客堂先挂牌。(牌云)大众师闻梆声。至某处为(某某)坡事。普请出坡。
○库司。监收先将所用器物齐备。待闻梆声三阵毕。禅堂若遇二板。站板。抽解。即照规止。如早。维那即卓香板出坡。前后次第出堂。不得闲语嬉笑放逸。各守自己本分话头。坡毕回堂。
证义曰。普请之法。上下均力也。山中梵剎。坡事尤多。遇期。鸣梆齐行。虽住持。亦不得好逸推劳。有病则不勉强。至老方可歇息。同居大众。开遮亦尔。按唐。同州。志超。冯翊人。依并州开化寺赞禅师出家。旋为木寺住持。洁正身心。勤理众务。安僧数百。衣食恒备。每有苦役。必以身先噫。古之住持。类多如是。故丛林兴盛。今之住持。则养尊处优。劳人自逸。欲得丛林复整。难矣哉。
日用轨范
日用轨范者。前之六卷。已显别别各业。此大众章。乃示人人当行。不拘何人何执总当一一无犯。那管内单外单。咸须各各遵守。一。敦尚戒德。为菩提之根本。作涅盘之基址。二。须甘淡泊。安贫乐道。保护道心。三。寂净纯一。省缘务本。无分其心。四。去私摈邪。奉公守正。五。桑和忍辱。慎事敬人。六。随众听命。威仪整肃。七。勤修行业。无怠无荒。八。遵规处众。耿直不阿。九。安分小心。无得妄为。十。随顺规制。共勷法门。上来十种略总善法大纲。不厌委陈。尚有禁例条日。谨列如左。
证义曰。古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鸟窠谓白居易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易曰。三岁孩儿。也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至言哉。
不得破根本大戒 不得於诵戒时。无故不随众 不得不孝父母 不得欺陵师长 不得故违朝廷公府禁令 不得习近女人 不得於受戒之后。不知戒相 不得亲近邪师 不得饮酒赌戏 右九事不犯。名敦尚戒德。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如来最后。以扶律谈常为宗。苟废事谈理。理成乌有。禅教诸家。无不戒行冰霜。方堪垂范千古。岂可以毒器令贮醍醐。是故欲扶佛法不衰。持戒为急。所谓千里之行。始於一步。一步未足。不名到家。谓千里只一步。可也从今身。至佛身。即此一步。然决不容守而不进盖进。则此一步。念念保全止。则此一步。当下衰息。非一步即千里也。夫进步之法。在舍无始故步。故步即贪痴瞋等。其中各有偏滞。当须自悟。自调伏也。
不得营办美食 不得着艳丽衣服 不得泛揽经事 不得争嚫钱 不得田蚕牧养 不得聚集男女。做世法斋会 右六事不犯。名为安贫乐道。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此之六条。房头赴应僧住静室僧有惭愧。者尚不敢犯况住丛林乎。盖食美食。被味尘所拘着艳服。被色尘所缚揽经争嚫。溺於贪毒田蚕牧养大破杀戒。集众作会。百弊俱生。又前四事众僧易犯。后二事。唯戒主事者。此等皆是怨根苦本梁皇忏云。何者怨恨苦本。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常。为五尘之所系缚所以历劫长夜。不得解脱故须安贫乐道也。
不得无故在外闲游。数归俗舍 不得习学应赴词章吹唱杂艺 不得习学天文地理。符水炉火等外事 不得习学闭气坐功。及无为白莲等邪道 不得好兴无益工作等 右五事不犯名为省缘务本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此警学道人。当知时光易过。不可孤负也。若犯此五事。匪惟唐丧光阴。实乃自坏心术。岂可不戒欤。梁皇忏云。宜各人人。起觉悟意。念世无常。形不久住。少壮必衰。勿恃容姿。自处污行。万物无常。皆当归死。若非勤行胜业。无由出离故须省缘务本也。
不得非理募化 不得侵克信施 不得擅用招提之物 不得废坏器用不赔偿 不得背众食 不得不白众动无主僧物 右六事不犯。名奉公守正。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公则不私。约财利而言正则不邪约爱欲而言。然此六条。多约财物而说者经律所言。若物属他。他所守护於他物中。一草一叶。不与不取。何况窃盗。盖由众生唯见现利。故以种种不道而取。致使未来。多受殃累。是故常须存公正之心。守此六例。古偈云。吾心似秤锤。斯乃谓之公。吾心如壁立。斯乃谓之正。公正令人服。公正乃道基。奉公守正者其洁谁能缁。
不得破口相骂。交拳相打 不得受辱不忍见於辞色 不得威力欺压人 不得侮慢耆宿 右四事不犯。名柔和忍辱。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修行障道。莫若瞋慢。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慢如高山。法水不停。又非理瞋粗而易除。执理瞋细而难断。世出世事莫不成於慈忍。败於瞋忿。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心。小不能忍。大谋斯乱。刀兵劫浊。积瞋所招。皆由我执。所以积瞋。然何尝有实我哉。识得我执本空。瞋慢自断。现前当来。必证无我之体矣。摭古云。绍兴云门。散木澄和尚。有僧依座下者几十年。优以殊礼。至於延誉分座。初不以左右言。一移其顾盻之眷。后僧信谗致书不逊。极其诋丑。师对众焚之曰。是非臧否。惟神知之。竟不问。噫。昔与其恩。今酬以怨。我誉彼德彼诋我丑。能忍不辩。可谓忍辱柔和之至矣。梁皇忏云。於诸众生。等无差别。入平等观。无怨亲想。常以爱眼。视诸众生。若众生怀怨於菩萨起恶逆心者。菩萨为真善知识。善调伏心为说深法。譬如大海。一切众毒。所不能坏。菩萨亦尔。愚痴无智。不知报恩。如是众生。起无量恶。不能动乱菩萨道心。是名忍辱柔和也。
不得戏笑无度 不得高声谈论 不得装模作样 不得坐立斜倚 右四事不犯名威仪整肃。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威以德显。非势力之威也。仪为心表。非诈现之仪也。又威者。由严持戒行。则众德威严。仪者由动静合式则进退安详。所谓净行成於道仪。清白圆於戒品。比邱雍容行道。感俗土以信乐出家。佛子安详乞食。摄外道而反邪归正。故曰威仪。乃无言之教也。又威仪。名为调御。谓调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心不妄想。如是三业调善。则六根自摄矣。摭古云。法云本禅师。平居作止。直视不瞬。临众三十年。未尝轻发一笑。凡所住。见行立圣像即不坐。馔以鱼肉名者即不食。盖一身威仪整肃。不愧出家相状。内轨范僧众。外利益归信。则威仪二字。岂可忽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