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沩山警策句释记
沩山警策句释记
记曰。谓真如法界性全体而起一切世出世间诸法。是则诸法全是性起。起无别起。全体而起。故全体即用。全用是体。体用全彰。事理交彻。故得任运腾腾。体周用遍。是以通身应物。上来了达事理体用。向下正明用德。以大用无方。化被一切。上酬四恩。下资三有。故曰往来三界为他作则。
○二赞勉
如斯行止。实不枉披法服。亦乃酬报四恩。拔济三有。
上二句明自益。下二句明益他。谓如上修履。诚为不徒在缁门。既而德行备。充四恩自然被益。传唱敷扬。三界尽沾利乐。
记曰。法服。即袈裟。梵语袈裟。此云坏色。谓以青黑木兰三如法色染之。三世如来同着此衣。故云法服。披之能断烦恼。复名离尘服。龙得一缕。则免金翅鸟食。故名救龙衣。亦名忍辱铠。亦名莲华服。亦名解脱服。亦名福田衣。有如是种种功能。故佛制之。常与近身。不得离宿。事钞云。律制谨护三衣。如身薄皮。钵如眼睛。敬之如塔。常须随身。如鸟二翼。飞走相随。诸部律文。并制随身。今时但护离宿。不应教也。记云。今时希有护宿。何况常随。多有毕生。身无法服。是则末世护宿犹为胜矣。良由自无净信。慢法轻衣。现前袈裟离体。当来铁鍱缠身。真出家儿。愿遵圣训无自轻也。
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往来三界之宾。出没为他作则。
上二句自行。下二句化他。谓虽顿悟自心。而尘沙烦恼。无始习气。非一日可淘。故须澡心育德。蕴素精神。始不被隔阴之昏。乃能生生不退。习尽德圆。法身显露。而佛果自证。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以悲智而相辅翼。运无缘慈。度有情界。随类分身。入廛垂手。和光同尘。周旋六趣。与众生作不请之友。为人天三乘之轨则者也。
记曰。前启悟真源。是契自心真如因地佛。此中言佛阶者。乃证究竟果位佛也。欲要不被隔阴之昏。须得此心常不昧。方能往来自由。出没任己。或曰。既证佛阶。是得无生。何有出没。答曰。诸佛证得无住处涅盘。非同二乘所证灰身断智无余涅盘。故不住生死及与涅盘。利乐有情。穷未来际。若住涅盘。无度生用。若住生死。无断障用。以能断障。及能度生。故名无住。虽穷未来际。具无量利生大用。而体永寂。故名涅盘。又教有权实真俗两门。真谛门中。则圣凡有无之心俱泯。俗谛门中。则圣凡缘生之心不无。故有感随应。为他作则也。言和光同尘者。和是浑杂。光是智用。尘谓三界六道尘污之境。而圣人浑和其间。以教智光。而开导之。周旋者。即往来出没也。
此之一学。最妙最玄。但办肯心。必不相赚。
上二句叹道。下二句劝进。言此教外一宗。离文字相。绝心路学。不落阶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为最妙最玄。惟恐当人信之不及。若也无疑。肯心决志向前。必无赚悞者也。
○二教理二
一示教。二诫勉。
○一示教
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於教法留心。温寻贝叶。
上二句明机。下二句明教。以如来随机设教。观根授法。故有三乘十二之分。教外别传之异。倘或未能顿超方便之门。必须留心熟研教典。文熟则理彰。因指自见月。所谓寻流达源者矣。
记曰。此不言下士者。谓中人可以语上。下士闻道则笑。故此不录。且於教法留心者。恐非狮子儿。不能从空翻身。且令沿溪傍径。免有丧身失命之患。故使温寻。令从理悟入也。贝叶。即三藏经典。梵语贝多罗。此云岸影。其树如此方棕榈。直而且高。叶长广。色光润。西国书写。皆取用焉。
精搜义理。传唱敷扬。接引后来。报佛恩德。
初句自行。次二句化他。末句报德。欲报佛恩。必须传扬接引。故偈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徧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夫欲传扬正法。先须温寻贝叶。探赜幽玄。研究性相。穷尽义理。不滞筌罤。宗趣爰启。开发初机。使之悟入。方为报佛恩德也。
记曰。上令熟究其文。此令推穷义理。义者教之所显。理者义之所归。筌罤者。筌为得鱼。罤为得兔。指为月标。得意忘言。始不滞於筌罤。故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如是知者。方能因教悟心。不迷经旨。自利利他。报佛恩德。诚为国之宝也。
时光亦不虚弃。必须以此扶持。住止威仪。便是僧中法器。
初句赞德。次句瞩荷。下二句行称。具如上解行报德。诚为光阴不虚丧矣。去圣时遥。法音久寂。若不勉力扶持。法灭在迩。终非报德。必须坚志荷持正法。自行化他。觉行渐圆。名真报恩。既尔德充行盈。内外合辙。俨然僧宝。人天师匠即如来使。行如来事矣。故长芦云。上上之机。一生取办。中流之士。长养圣胎。至如未悟心源。时中亦不虚弃。近为末法之津梁。毕证二严之极果。
记曰。如来使者。颁传佛旨。故名为使。使即所使。宣佛因果。名如来事。德充行盈。内外合辙。是为住止威仪也。俨然僧宝人天师匠。是曰僧中法器也华严经云。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能令三宝不断。盖由佛法二宝。并藉僧弘。僧宝所存。非戒不立。故云顺则三宝任持。违则覆灭正法。是知威仪。不可不具持也。
岂不见倚松之葛。上耸千寻。附托胜因。方能广益。
上二句设喻。下二句示法。松喻胜因。葛喻附托。千寻喻广益。胜因即教理。附托即观智。以智观理。悟入无生。见齐佛地。辩慧无穷。敷扬利物。诚真法器。
记曰。松喻理。葛喻智。以智观理。得见法身第一义谛。纵未亲证。而法眼已明。不受声色所惑。方能传唱敷扬。利济群品。广益有二。一自广益。见齐佛地。二广益他。敷扬利物。言第一义谛者。最上甚深之理。其体湛寂。其性虚融。无名无相绝议绝思。真俗不二。空有双非。显中道义。故曰第一义。又不堕诸数量。故言第一。如经云。虽一亦不为一。为破诸数故。
恳修斋戒。莫谩亏踰。世世生生。殊妙因果。
上二句戒因。下二句戒果。恳谓恳切。修谓修持。斋之为言齐也。以食齐日中。仿同诸佛。履践中道之谓也。又佛欲制断六趣因。故令同三世佛食。如经云。诸天早起食。诸佛日中食。畜生日西食。鬼神日暮食。僧随佛学。故从中食。然中前得食者。以表前方便。得有证义。中后不得食者。表法界外。更无别法。或曰中士护戒可尔。上士应不在论。答曰。大士护戒犹急於声闻。畏小罪如怖大愆。历代祖师。亦未闻有破斋犯戒之者。如清凉国师。乃华严菩萨。自以十律严身。永嘉不食锄头下菜。中峰不离水囊。迦叶尊者。首传心印。行头陀自至终身。日中一食。午前不餐。中后不饮果浆。正为断除三界之习因。不着二边之过失。亦表顿超方便。不由门户而证入者也。或曰。教中有乘急戒缓。戒急乘缓。乘戒俱急。乘戒俱缓之语。此则戒似可缓。乘宜可急。答曰。乘理也。戒事也。事由理立。理因事生。事理圆融。方名上士。如鸟二翼。缺一即失万里之翥。犹人两目。毁一则无互用之照。故其乘急戒缓。乃堕修罗鬼畜而闻法。由乘戒俱急。遂生人天而悟道其缓急优劣。斯可见矣。戒者防非止恶。灭除三毒之谓也。亏踰者。亏谓亏缺。乃违犯也。踰谓踰越。而弗学也。殊妙因果者。以戒净故。现则身心皎洁。当来生生报以端严之体。乃至三十二相。万德庄严之躯。莫不以戒为因。由其因殊。故其果妙。若不持戒。尚不得人身。况得功德之体。又戒不净。且无正信纵有悬河之辩。而行解全违。岂能传唱敷扬。报佛恩德。今之禅学。慢佛毗尼。复违祖诫。尚非信人。焉名上士。奚能敷扬利物。传佛心印者哉。
记曰。果浆者。谓以诸果压浆。滤滓澄清。滴净饮之。三世如来。食不过中者。以诸佛性恒处中道。是故如来自诞王宫。乃至涅盘。於其中间。曾未有非时之食。故论云。如来性离非时食故。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无下风。五得身安隐。亦不作病。言谩者。欺也。又与慢同。怠也。忽也。不敬也。起信云。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於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罪过。斯诚自利利他。荷持正法。敷扬利物。报佛恩德者也。
○二诫勉
不可等闲过日。兀兀度时。可惜光阴。不求升进。
上二句诫无虚度。下二句慨无上进。日既闲过。时复虚度。不谋上向。坐丧光阴。实为可惜。
记曰。大禹惜寸阴。陶侃惜分阴。况为生死出家者。如救头然。而可虚度哉。兀兀是不动貌。乃悠悠度日。无所用心。不求升进。如窳者焉。
徒消十方信施。亦乃孤负四恩。积累转深。心尘易壅。触途成滞。人所轻欺。
初二句无德报恩。次二句罪深障重。后二句由障成失。若无升进。不但无功以消信施。亦乃无德以报四恩。功既不施。德无从立。积罪日深。惑壅心源。无大人之见。失圣人之明。背觉合尘。故乃触途成滞。慧解既封。焉能开发后来。纵使年高腊长。亦何免人所轻欺。
记曰。障即烦恼惑也。以贪嗔痴垢。壅蔽胸中。岂能心光透漏。既无自利。复缺利他。故为后学之所轻欺。又此心从无始来。恶习种子缘深。今复熏之。岂不易壅乎哉。触谓遇对。途谓道路。即事理也。滞谓滞碍。是不通之义。以心尘壅塞。故遇事不通。对理不达也。
古云。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上句令效先哲。下句劝自勉进。先圣后贤。人人有分。彼既如是。我何不然。岂可自轻而退屈己志。故佛诫罗睺罗云。十方世界诸菩萨。念念已证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涅盘经云。若人不知佛性者。则无丈夫相。皆名女人。
记曰。亦尔者。亦然也。丈夫者。智人也。彼既丈夫。我亦智人。不可高推在彼。而自负己灵。一切众生本亦成佛。是故六凡四圣。同一心源。迷则为凡。悟即成圣。一念相应。便同诸佛。若也未能。当以身戒心慧。内外熏修。则步步离凡。念念阶圣。一生取办。亦何让他哉。善逝者。谓第一上升。永不复还也。亦云好去。谓於种种诸三昧无量智慧中去。此乃如来十号之一也。圣贤者。三乘人。未见道已前名贤。修习福智。具贤德故也。见道已后名圣。圣者正也。以无漏智。正合理故也。
若不如此。徒在缁门。荏苒一生。殊无所益。
上二句违教。下二句失利。若不如上修行。实乃枉披法服。混滥一生。无功可记。无德可录。故曰殊无所益。
记曰。徒者空也。缁门者。以服色而称法门也。
△三结劝五
一启发。二示教。三劝勉。四显示因果。五自行化他。
○一启发
伏望。兴决烈之志。开特达之怀。举措看他上流。莫擅随於庸鄙。今生便须决断。想料不由别人。
初二句博达意气。次二句宗贤杜愚。后二句悟不由他。伏望乃恳祷之词。兴决烈志者。发勇猛心。秉丈夫之气。开特达怀者。恢扩胸襟。立向上智。举措看他上流者。动静履践。须宗上德。莫擅随於庸鄙者。不可自专随习庸流时辈。故范蜀公。送圆悟禅师行脚云。观水莫观污池水。污池之水鱼鳖卑。登山莫登迤逦山。迤逦之山草木稀。观水须观沧溟广。登山须登泰山上。所得不浅。所见亦高。斯之谓也。今生便须决断者。一刀两段。当下决了。今若不了。更待何时。不由别人者。自心还自决。自修还自悟。非关於别人。纵饶父子。亦难相代。所谓借人鼻管出气不得。是也。
记曰。庸鄙。即庸愚鄙陋之人也。决谓决了。又果决。无犹豫之词。断乃判决之谓也。迤音驼。逦音里。山之卑小。而连接。人所常行者也。
○二示教
息意忘缘。不与诸尘作对。心空境寂。只为久滞不通。
上二句遣妄。下二句原真。息意忘缘者。意乃六根之主。主若止息。而攀缘之心自忘矣。不与诸尘作对者。凡夫不了自心。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境界。若一念无生。离诸分别。则意息缘忘。六尘谁与作对。是则根不缘尘。而尘境自寂矣。心空境寂者。真心本空。尘境元寂。良由迷真执妄。故有诸境纷然。心若无执。则终日对境。而境恒寂。亦非泯绝心境。荡除万物。然后为寂。但不迷真。其境自寂。故经云。尽见诸法。而无所见。是也。久滞不通者。从无始际。不觉一念心起。则万劫情生不达本空。执之为有。拥蔽真心。滞而不通。致使本觉圆明变为能见之妄见。无相真体。变为所见之妄境。妄为真碍。故曰不通。若不返照破彼根尘。则无能复其本矣。
记曰。遣妄者。谓离妄根境。妄心元无自体。揽尘成体。随境有无。境来即生。境去即灭。既因境而起。则全境是心。又因心照境。则全心是境。而各无自性。唯是缘生。若心离念。则根境寂然。原真者。谓推原其始。唯一真心。性净明体。逈绝根尘。灵知寂照。湛然无际。周徧法界。铁围不能遮其辉。穹苍不能覆其体。万法不能隐其真。尘劳不能易其性。由其最初迷一法界。不觉妄起。而有其念随染净缘。心境互生。障本灵明。至今未曾返省故曰久滞不通。尽见诸法者。心境历然也。而无所见者。真心无知。真境无相。无知故空。无相故寂。无知者。非同木石之无知。乃心不起分别。寂而常照。无相者。非荡尽万物之无相。乃即相无相。照而常寂故也。扳缘心者。即妄想心也。此心分别有三。谓心意识。而初心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之为心。次心筹量。名之为意。了了别知。名之为识。妄想若息。三皆都忘。境界亦灭。唯一真心。虚通无碍。无所不遍。而更有何物之可滞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