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警策句释记


  ○三劝勉

  熟览斯文。时时警策。强作主宰。莫狥人情。
  上二句依法自警。下二句勉志上趋。熟览等者。谓须熟读其文。蕴之胸中。时时自警。深思其义。策励进修。不可一经耳目。便置之高阁。强作主宰等智。凡夫为无明所熏。久习成性。触境即便随缘。苟不自勉。立决烈之志。开特达之怀。秉智慧弓。执坚固箭。暂尔随流。则必为群邪所诱。四魔所害也。
  记曰。四魔者。一五阴魔。二烦恼魔。三死魔。四天魔。

  ○四显示因果

  业果所牵。诚难逃避。声和响顺。形直影端。因果历然。岂无忧惧。
  上二句业报。次二句设喻。第五句不昧。第六句勔慎。业果所牵等者。业即所作不善之因。果由因至。因移果熟。牵报难逃。如法句经云。昔有梵志兄弟四人。俱得五通。各知七日后。命必当终。共相谓曰。我等神通自在。岂不能避此难耶。其兄曰。吾入大海。正处其中。上不出水。下不至底。无常杀鬼。焉知我处。二弟曰。吾擘须弥山开。入中还合。无常杀鬼。焉知我处。三弟曰。吾处虚空。隐形无迹。无常杀鬼安知我处。四弟曰。吾隐居大市。众人猥闹之中。各不相识。无常杀鬼若至。随得一人。何必取我。四人议讫。各适所至。七日期满。各从其处。而皆命终。佛以道眼观见其死。终不可避。而说偈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此正所谓难逃者也。声和形直。喻善因。响顺影端。喻善果。若其声暴。则其响烈。其形曲。则其影呙。理之必然。非有声而无响。亦非形影而有相乖。声响不异。形影无差。因果不亡。故曰历然。业报靡爽。岂容不信。交报目前。宁无忧惧哉。
  记曰。如来尚受马麦金枪。罗汉不免蛇螫饿亡。况我凡辈。可不惧哉。
  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上二句明因时。下二句明果时。经云者。引如来言。假使者。设况之词。百千劫者。举其大数。以该无始也。又举其近以况其远。知其远以晓其近也。所作业者。谓身口意所造不善之行。不亡者。毫厘无失。因缘会遇时者。业果相牵。时至即会遇。果报还自受者果以酬因。交报无谬。自作还自受。别人替不得。
  记曰。百千属远时。所作属远因。会遇是近时。自受是近果。举百千以知无始。故曰举近况远。举百千以知现前。故曰知远晓近。
  故知三界刑罚。萦绊杀人。努力勤修。莫空过日。
  上二句令识苦境。下二句令知修断。谓令知苦境而勤修出离道也。以三界众生。生不免老病死诸苦。故曰刑罚。诸惑结使缠缚众生。轮转三界。不得出离。是为萦绊。烦恼怨贼。能断慧命。故曰杀人。努力勤修者。无上妙道。非懈怠者能得。莫空过日者。不可坐丧光阴。须求升进。日有其益。
  记曰。苦境者。即三界六道众生受报之处。然此果报。由积恶因而有。欲免苦果。须断恶因。欲得涅盘寂灭之乐。当修无上出离之道。苦果是世间恶报。涅盘是出世间妙果。修断者。谓断恶而修善也。日有其益者。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则道业踰高。益之则学功踰远。损益即断修之异名也。

  ○五自行化他

  深知过患。方乃相劝行持。愿百劫千生。处处同为法侣。
  上二句自觉觉他。下二句誓同法界。深知者。自觉彻见也。过患者。五欲迷人。如蜜中藏毒。非智者莫知。三界火宅。惟长者乃识。相劝者。觉他也。令识毒而悟火宅也。行持者。依教奉行也。愿百劫千生等者。此乃沩山冥古今。析长劫。达生死本空。涅盘如梦。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器界即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誓曰。百劫千生。同为法侣。
  记曰。百劫千生者。举其大数也。以达生死本空。涅盘如梦。不离三界。常处华藏。共为菩提法属。作他不请之友。故曰同为法侣。

  △次重颂三

  一标颂题。二颂教诫。三颂示法。

  ○一标颂题

  乃为铭曰。
  此铭乃依前长行中文。重宣其义。结之为颂。使学者。记取终身不忘也。然其中文句次第。稍异长行。不必逐文穿凿。但以意会。则理无不周矣。
  记曰。铭者。警戒之辞。所谓刻骨铭心。如镌石不忘也。今举其大纲。摄其之要。结之为颂。俾学者而易持诵焉。

  △二颂教诫十一

  一幻色。二时节。三生灭。四流转。五爱取有。六虚生空老。七无明惑。八慨时命速。九现因后果。十因果所由。十一循还不息。

  ○一幻色

  幻身梦宅。空中物色。
  梦宅物色。俱喻幻身。然梦宅。因寐而有。物色。由翳而生。业系本虚。四大妄有。故名为幻。如世幻术之人。以草木巾等。幻作人物禽兽。往来动止。色相宛然。幻法一收。人畜了不可得。此身无实。亦复如是。空中既无物色。梦里岂有华堂。良由迷真执妄。故长夜寐而不觉。为爱见病之所翳。故见空中有诸花相。及第二月。
  记曰。第二月者。月本惟一。以目病故。见有重轮。似有二月。空及本月。喻法身。花及第二月。喻幻质。众生惟一法身。元无幻质。由迷色心。故认五蕴四大幻躯为自所有。如梦所见。长夜轮回。而不醒觉。

  ○二时节

  前际无穷。后际宁克。
  前际谓无始。后际谓未来。前既无始。故曰无穷。后亦无终。故曰宁克。谓诸众生前之生死受身舍身。不能穷其边量。后之生死宁定其边际。惟有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矣。

  ○三生灭

  出此没彼。升沉疲极。
  出是生。没是灭。即生此死彼也。升则人天修罗。沉则地狱鬼畜。疲极者。心神为业驱使。流转不息。宁不劳倦疲极哉。

  ○四流转

  未免三轮。何时休息。
  三轮者。三界轮回也。何时休息者。由因感果。果复造因。舍身受身。如牛坏轭。生死无际。何有休息。惟破三界二十五有者能之。

  ○五爱取有

  贪恋世间。阴缘成质。
  贪恋是爱取。阴缘成质。是有。世间。谓情器世间。阴即五阴。缘即十二因缘。以众生贪爱恋着。情器世间。故禀父母遗体。此身本无。由假阴缘而有。故曰成质。
  记曰。器世间者。谓世界如器。众生安住其中。即此三千大千世界也。情世间者。谓五阴和合而成者是也。楞严云。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於器世间。不能超越。是也。缠缚。即贪恋也。世以隔别为义。亦三世也。间是间差。谓种种差别。而不相谬乱也。然此情器世间。本来无有。以妄想故而建立之。故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天台释云。若迷无住。则三界六道纷然而有。因立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若解无住。即是无始无明。返本还源。发真成圣。楞严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世界尽成消殒。此则情器世间俱破。而质不可得矣。

  ○六虚生空老

  从生至老。一无所得。
  此言生老二支。生无所益。是名虚生。老无所得。是名空老。
  记曰。一无所得者。於戒定慧门。出世诸法。无一安足处也。

  ○七无明惑

  根本无明。因兹被惑。
  一切众生。本具真如实相。妙净明心。良由最初一念。不如实知。不觉心动。忽然念起。妄见境界。名为无明。斯即无明最初生相。为生死苦本。染法之因。由此因故。熏习真如心体。增长而成六法。一贪。(此以染着为性)二嗔。(此以憎恚为性)三慢。(此以自恃陵他为性)四无明。(此乃於诸事理迷暗为性)五疑。(此乃於诸谛理犹豫不决为性)六不正见。(此乃於诸谛理颠倒推度为性。此见有五。一身。二边。三邪。四见取。五戒禁取)此之六法。能生随等诸烦恼。以能生故曰根本。由此根故迷本圆明。覆蔽真心。於诸世出世间等法。不能明了。故曰无明。一切众生因斯无明。迷惑真性。不能见道。惟造有漏之因。故曰被惑。若能一念返照。则此无明。内被真如所熏。发起正信修行。成於净业。由此净因。反熏真如。了明自心。顿同诸佛。所谓一念净心成正觉也。
  记曰。由不了真如实相。妄念忽兴。名为无明。既迷真实。故称为惑。迷惑既深。三业炽然。故造善恶。由善恶业。牵向六道。妄受生死。所以一切众生迷真逐妄。故於不迁境上。空受轮回。向无脱法中。妄生缠缚。如春蚕之作茧。似秋蛾之赴灯。以二见之丝。缠无明之茧。以无明贪爱之翅。扑生死之火轮。从生至生。念念相续。故受生死轮回。无有休息。苟能离念。则一切烦恼生死悉皆尽矣。

  ○八慨时命速

  光阴可惜。剎那不测。
  一生空过。是为可惜。无常忽至。非人可测。所谓一剎那间。转息即是来生是也。

  ○九现因后果

  今生空过。来世窒塞。
  今若不植明慧之因。岂招当来通达之果。
  记曰。窒塞是壅蔽之。义即不通之谓也。

  ○十因果所由

  从迷至迷。皆因六贼。
  从迷是空过。至迷即窒塞。此亦三世互举也。由昔不悟。至今昏迷。今若不了。迷更转深。此迷无有别法。皆因六贼所致。虽曰六贼难防。意为其主。主若被获。五都亡矣。
  记曰。不了即迷也。转深即来生。以至后后生也。贼者。劫害之义。谓此六根数取六尘境界。染污真心。丧失智慧。劫功德财。功德财者。略有七。一信。二戒。三闻。四舍。五慧。六惭。七愧。乃至无漏根力禅定等。

  ○十一循环不息

  六道往还。三界匍匐。
  因果展转相感不息。故曰往还。升沉疲极。故曰匍匐。总由被贼驱使。流转六道。升沉三界。无有休息故也。
  记曰。匍匐。乃匍上匐下。即升沉之谓。又急遽貌。会意可知。

  △三颂示法七

  一依师。二择法。三了妄。四归真。五相忘。六寂照。七双泯。

  ○一依师

  早访明师。亲近高德。
  明师能令法眼明正。高德能使戒德清高。早访言不可蹉跎延时。亲近谓须久久依止。
  记曰。明师能令慧光朗发。故得法眼明正。高德能使尸罗皎洁。故得戒德清高。是以古人千里参寻知识。得遇作家手眼。即高挂蒲团。折却柱杖。如南岳径山等。若无善知识所护。则为邪师惑乱。内发邪因。外行邪业。何能决择去其荆棘者乎。永明寿禅师云。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头来。一闻千悟。益非小也。

  ○二择法

  决择身心。去其荆棘。
  决之在心。择之以慧。行者当以无漏慧。拣择身心。去其不善。择其善者而修之。如鹅王之择乳也。荆棘。乃无明妄想五盖十习。诸不善法也。
  记曰。水乳相和。鹅王入口。则水乳自分。而饮其乳。弃其水也。凡夫善恶二法相参。浑於八识田中。行者修行。须具慧目。择取善者。弃其不善。使身心皎洁。则去道不远。斯即七觉意中之择法觉也。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盖。十习者。一淫。二贪。三慢。四嗔。五诈。六诳。七怨。八见。即邪见也。九枉。谓逼压良善也。十讼。谓相论得失也。

  ○三了妄

  世自浮虚。众缘岂逼。
  世间一切有为诸法。犹如梦幻游云。皆从妄而生。了无实性。众缘即世间诸法。既自浮虚。岂能逼人。然世诸缘事法。悉从真性随缘而成。如水随器方圆。遇风波生。凡夫由妄想风。激於本源。波涛涌沸。见波忘源。故执事迷真。而为种种事缘所逼。如不迷真。即不受其瞒也。
  记曰。水喻真性。器波喻众缘。事法即境也。风喻妄想。知波全水。即了妄归真。是曰不受其瞒。

  ○四归真

  研穷法理。以悟为则。
  要得无疑田地。直须行到水穷山尽始方休。
  记曰。法乃自心之法。法之所显曰理。研穷如除镜垢。垢尽光生。故曰以悟为则。然法是轨持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也。任持自性者。一切众生。皆有本觉妙明真性。虽流转六道。受种种形。而此觉性不曾失灭。生解者。众生悟入知见。虽因知识善友开示。然其智解。从觉性生。如水土之润。生谷等芽。而芽从种生。不从水土生故也。

  ○五相忘

  心境俱捐。莫记莫忆。
  心即人。境即法。莫记莫忆。即人法两忘矣。四祖云。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盘山云。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
  记曰。心是能。境是所。若知能所无体。顿悟人空法空。忽了物我无依。始信境寂心空。无知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即本觉心体也。本觉真心。心性寂灭。本无知觉。故能知能见。如镜无像。故能鉴物。虽曰能鉴。然鉴而无鉴。灵知本寂。故终日知。而未尝知。有知即无明。有见即妄想。智体本无无明。及於妄想。以无知故。故曰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

  ○六寂照

  六根怡然。行住寂默。
  心境俱捐。二障解脱。照体独立。绝知会。忘能所。得於内。应於外。是故六根自若。脱洒洒地。岂不怡然。行住坐卧。动静皆如。故曰寂默。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是也。
  记曰。目对千山。心闲一境。是以六根自若。优游三界。脱洒四生。不为声色尘劳所累其神。逍遥物外。故曰怡然。永嘉云。妙悟玄宗。虚心冥契。动静常矩。语默恒规。恬澹息於内。萧散扬於外。华严论云。唯寂唯默。心造如来之样。不着不恋。入道合法之辙。是也。言寂照者。寂是体。照是用。道之所极。极於此也。

  ○七双泯

  一心不生。万法俱息。
  不与万法为侣者。则前后际断。是曰俱息。
  记曰万法者。是指其总数。而实该於一切也。今举前后。则包括十方三世一切事理内外诸法尽矣。万法虽众。不出心境。心空境寂。独露堂堂一丝不挂。是曰不与万法为侣。一心者。本觉妙明真心也。起信论云。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心体离念。故曰不生。楞伽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谓心异则千差兢起。心灭则万法坦然。心染则六道四生。心空则一道清净。宗镜云。何谓一心。谓真妄染净。一切诸法无二之性。故名为一。此无二处之法。实不同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一心之体。来去寂灭。不可以有无处所。穷其幽迹。不可以识智诠量。谈其妙体。唯证入者。只在心知。但能内观一念无生。则空花三界。如风卷烟。幻影六尘。犹汤沃雪。廓然无际。唯一真心。此心本自圆明。元清净体。无起无生。自体不动。不为生死所染。不为涅盘所净。问曰。心既唯一。妄从何生。答曰。盖由最初迷一法界。不觉妄起。而有其念。如睛劳有空花现。睡熟有梦寐生。即此名为妄心。此之妄心。元无自体。但因前尘随境有无境来即生。境去即灭。是心是境。各无自性。唯从因缘而生。如镜里像。水中月。愚夫认此为真。二祖於此心不安。而求安心法。於一言下。便了此心不生。故云。觅心了不可得。即知真心虚灵明妙。遍一切处。含十方界。既心因境起。若此妄心不生。则尘境顿灭。故云俱息。前云寂照。犹存境智两立。今智境交彻而两亡。故曰双泯。境智既泯。唯一本觉真心。寂灭无相。体同诸佛。故永嘉云。境智冥一。万累都泯。妙旨存焉。问曰。智泯何以应机接物。境亡则奚能感彼来应。答曰。般若无知论云。智弥昧。照逾明。神弥静。应逾动。境弥寂。应逾感别行钞云。由理智冥合。故得一切诸法无非法身。十方众生。有发菩提心。心识净者。无不应现。而为说法。故此真如体性。犹若摩尼。随色所现。何无感应之谓哉。

  沩山警策句释记卷下(终)
  音释

  称古称字。
  窳音与隋也。
  勔音免劝勉也。
  呙快字平声不正也俗作歪非。
  萦绊上音。荣系也。下音半系足也。
  轭音厄驾牛领木。
  二障烦恼障所知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