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沩山警策句释记
沩山警策句释记
记曰。现报者。今生作善作恶即今生现受其报。生报者。今生所作善恶。来生方报。后报者。今生所作善恶。来生未报。於后后生。乃至百劫千生方报。业因即三毒十恶。犹此因故。便感当来地狱饿鬼畜生恶果也。地狱日长。寿命难尽。罪若未毕。此界坏时。复寄他方。地狱罪报若尽。更生饿鬼。寿亦无穷。复生畜生。牛马禽兽鱼鳖等形。受身非一。故云万劫难复值穴者。经譬人身难得。如巨海内。有一楂穴。随风东西。海中有一盲龟。过一百年。一举头。欲穿楂穴。海既无涯。木随风漂。龟复无目。百年一出。而欲值之。岂可得哉。楂音茶。水中浮木也。
○五结诲
忠言逆耳。岂不铭心者哉。
上句示诲。下句劝持。古云。苦口正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大师如此婆心激切。铁石人也汗流。其有血性者。可不大生惭愧。铭刻心腑。为终身龟鉴哉。
○六潜修
便能澡心育德。晦迹韬名。蕴素精神。喧嚣止绝。
上二句内濯外晦。下二句内蕴外绝。夫欲净心培德。必须遁迹灰名。蕴洁澄神。非喧嚣止绝莫能。澡心则惑习便除。育德而道自高。精神蕴。则六根澹然。喧嚣绝。则寂虑宁神。名迹晦。而人神莫测。水边林下。长养圣胎。斯之谓欤。
记曰。澡育蕴习。是内因自力。晦韬止绝。是外缘助力。然真如体性。本自虚净。而为无量烦恼垢之所染。若不假内因外缘交熏。种种淘汰。则无由得净。复本真明。故起信论云。行者为折伏烦恼。故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头陀等行。沩山云。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圣凡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矣。蕴素精神者。心之最灵曰情。灵而难测曰神。心弥静而行弥广。与太虚而合其德。精神蕴而心愈明。寂而常照。故永嘉云。调古神清风自高。神清虑净。细而研之。此之谓焉。喧嚣止绝者。谓内蕴般若以洁精神。外绝声色以净六根。由纳忠言。便能如是也。晦迹。犹隐迹也。韬音叨。藏也。嚣音鸮。喧闹也。澹谓澹泊。恬静无为也。
△二禅教二
一禅学。二教理。
○一禅学二
一示法。二赞勉。
○一示法
若欲参禅学道。顿超方便之门。心契玄津。研几精要。决择深奥。启悟真源。
初二句标宗。第三句得旨。第四五句穷理。第六句达源。又第三句见道。第四五句是操履。即寻流也。第六句悟本。是达源也。参谓参直指之禅。学谓学无上之道。顿超方便之门者。泯绝权乘。不落阶级。心契玄津者。一念相应。便与道合。研几精要者。研核也。几心也。幽微也。谓研核自心至理之幽微。故曰精要。决择深奥者。以无漏智慧。决断拣择。去其粗浅。择取幽玄。启悟真源者。穷源极底也。
记曰。方便者。权方宜便。即权乘之教。教有权寔。权则蹑事。寔乃穷理。故云穷源。若历三阿僧祇劫。广修六度万行。而证三贤十圣。皆是权乘。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一地。故曰不落阶级。言一念相应便与道合者。谓若得称真。则无惑可断。无理可证。无行可修。无位可得。故曰便与道合。心虽契道。力不自由。见有幻相未除。空尘未脱。应以如幻之智。断幻惑。证幻理。修幻行。求幻位。故曰研核自心至理。择取幽玄。直须断至无断。证至无证。方曰穷源极底。圭峰云。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行万德。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至於求生净土。亦修十六观禅。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等也。又真性。即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门。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若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若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达磨未到。古来高僧。皆依前四禅八定修之。并得功用。天台南岳。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玄最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前之诸禅行相。获证三贤十圣之阶梯。唯达磨所传者。顿同佛体。逈异诸门。故宗习者。难得其旨。得即成佛。疾证菩提。失则成邪。速入途炭。亦随人之根器。禅名虽同。而门不一。深入一门。皆证道果。如石膏一物。性分冷热。南石性冷。北石性热其热病者。应服南石。其冷病者。应服北石。以愈病为最。出世为要。学者思之。自取决焉。三止者。一体真止。谓体达无明妄想。即实相之真。二方便随缘止。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三离二边分别止。谓不分别生死涅盘有无之相。三观者。一空观。二假观。三中观。三谛者。一真谛。二俗谛。三中谛。谓观一念之心。即具三谛之法。若观心空。则一切法皆空。即是真谛。若观心假。则一切法皆假。即是俗谛。若观心中。则一切法皆中。即是中谛。此之三观。全由性发。实非修成。故於一心宛有三用。所谓一心三观是也。又三一无碍。即是圆融三谛。广如别释。
博问先知。亲近善友。此宗难得其妙。切须子细用心。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
初二句参请师友。次二句宗幽理致。后二句悟本惑除。谓此直指之宗。乃心地法门。非粗心浅学者能得其妙。故须参问知识。请益善友。得悟真源。为心地之正因。惑淘业解。尘劳渐出。所谓理虽顿悟。事要渐除是也。
记曰。先知善友。是正缘。欲得正因。必得正缘相助。玄之又玄曰妙。凡圣路绝曰宗幽。言思所不能及曰理致。无穷幽之智曰粗心。非广参博问曰浅学。永嘉云。应当博问先知。伏膺诚恳。执掌屈膝。整意端容。晓夜忘疲。始终虔仰。折挫身口。蠲矜怠慢。不顾形骸。专精至道者。可谓澄神方寸欤。
此则破三界。二十五有。
上句总标。下句别出。斯明众生依正二报。约依报则分三界二十五处。论正报则具四生十二类有。此则者。举上彰下之词。以顿悟出尘。故破界有。原界因心建。心悟则界破。有从妄立。妄息则有空。故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一人发真归源。十方世界。尽成消殒。古德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斯则一念顿悟自心。而三界二十五有。了不可得。是为破矣。三界者。欲色。无色。界也。二十五有者。略言三有。广言九有。二十五有。以破邪遣执。故分而言之。欲界则四洲。四恶趣。及六欲天。色界则四禅。及梵王。无想五净居天。无色界则四空天。共为二十五有也。然梵王无想。及五净居。俱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为常。是生万物之主。计无想以无心故。妄谓涅盘。计五净居。为真解脱。故经论别出此三天。为对破外道之邪计也。
记曰。有云五净居天中。有大自在天王处。外道之人。计彼天王。能为造化之本。归之则得解脱。如来为破此见。故别标之。四洲者。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四恶趣者。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欲天者。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四空天者。一空处天。二识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非想处天。四禅者。初禅有三天。谓梵众天。梵辅天。梵王天。二禅有三天。谓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有三天。谓少净天。无量净天。徧净天。四禅有九天。谓无云天。无想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后五。名五净居天。乃三果圣人所居。亦云五那含天。梵王天。居初禅二禅中间。无想在第四禅中。言九有者。即九地。以欲界人天鬼畜地狱。总为一地。色界四禅为四地。无色界四空为四地。共为九也。
内外诸法。尽知不实。从心变起。悉是假名。
上二句总相。下二句别相。内则身心。外则器界。又内是四蕴。外是色蕴。四蕴是心。色蕴是身。身即四大所成。心乃六尘缘影。器界是众生所依之境。即三千大千世界界。数虽多。而不出三界。有情虽众。而不出二十五有。如此身心器界。悉从妄念而有。妄心无体。分别始生。了此心境元虚。是知不实。则五蕴身心器界。当下不可得矣。从心变起悉是假名者。谓诸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四大假合。无我我所。毕竟是空。而凡夫迷自法身。故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是境。识体是心。心对根尘。即有缘虑相起。六尘是所缘。妄识是能缘。六尘无实。犹如影像。从识所变。举体即空。故此缘心本无有实。乃至妄起凡圣见等。故曰悉是假名。如是了达。即知本来心性空净。具足圆明。惑不能染。智无所净。虚寂澄湛。真觉灵明。本非缘虑。而众生久迷此心。妄认攀缘六尘影像。乍起乍灭虚妄之念。以为自心。念念随之。是故轮回三界二十五有也。
记曰。本来心性既非染净。云何而为根尘识等所惑。良由众生。最初不觉心起。与生灭合成阿赖耶识。复由执此为我法。故转起余七。成八种识。各由识体。起能见分。由能见故。似外境现。执取此现为定实。故造种种别业共业。故内感自身。外感器界。一切诸法。既由识起。故尽知不实。凡圣见等者。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故也。本文四句。不出色心二法。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故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毗婆沙云。心能为一切法作名字。若无心则无一切名字。当知世出世间名字。悉从心起。
不用将心凑泊。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上句诫拟心卜度。次句敕心离境。下句境不妨心。元至理虚玄。拟之已差。心境本空。将之即错。情忘执谢。其境自寂。至理现前。何物碍人。所谓但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三祖云。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有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记曰。既是变起假名。何用将之凑泊。然情物。即妄心境。心源若止。法界同寂。何物碍人。
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
上句得性。下句契理。既不碍人。故任使周流。法性即是物境。心不起妄。法法全真。在有情中名曰佛性。住无情中则曰法性。法性本自如如。体常寂灭。犹若虚空。廓周沙界。取之则迷舍之则丧。若断若续。即堕断常。不取不舍。方为妙契。苟能得诸法正性者。则横卧法界。任使周流。逍遥无碍矣。
记曰。断即灭。续即常。常即有。灭即空。生灭断常空有。名异而义同。取即续。舍即断。故堕二边。舍二边故契中道之理也。若妄心取相。即随境生灭。故若断若续。真心无着故任之周流。周流故无住。无住故廓周沙界。清凉国师云。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作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深能广。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无终无始。求之而不得。弃之而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於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於空门。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然迷悟相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如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影灭。若无心忘照。则万虑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启。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觉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未离法界。言止则双亡知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是以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亡之中道。
闻声见色。盖是寻常。
上句根尘相对。下句了达心境。情忘执谢。如镜对像。无取舍心。故曰寻常。兜率悦颂曰。等闲行处。步步皆如。虽居声色。宁滞有无。一心靡异。万法非殊。沩山云。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目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祇说浊边过患。若无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渟无碍。唤作道人。亦名无事人也。
记曰。闻见是根。声色是尘。尘即境也。觉知是心。知心离念。了境元空。耳闻目睹。不起真妄之见。是曰寻常。庞居士曰。但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花鸟逢人亦不惊。木人体本自无情。心境如如只这是。何虑菩提道不成。
这边那边。应用不阙。
上句得体。下句得用。前举见闻声色之根尘。已该尽一切诸法。法法圆融。事理交彻。通身应物。体用全彰。折旋俯仰。纵横自在。触目皆真。遇缘受用。所谓临机不碍。应物无拘。是非情尽。凡圣皆除。谁得谁失。何亲何疎。拈头作尾。指实为虚。翻身魔界。转脚邪途。了非逆顺。不犯工夫。故大珠云。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四祖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善。不作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皆是佛之妙用。所谓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分别现文殊之智。动用运普贤之行。门门而皆出甘露。味味而尽是醍醐。不出菩提之林。长处华藏之海。晃晃而无尘不透。朝朝而游日腾辉。岂劳妙辩以宣扬。何假神通而显示。斯乃无事道人。大自在用。非凡境界识心所知。得者即如如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