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警策句释记

  记曰。[(龙-月+日)/足]踵老朽。是老苦。卧病在床。是病苦。无常杀鬼。是死苦也。正法念处经云。临命终时。刀风皆动。如千尖刀。刺其身上。十六分中。犹不及一。若有善业。则苦恼少。
  人天三有。应未免之。如是受身。非论劫数。
  上二句业果难逃。下二句生死无际。言三有。已该人天。欲令文义互彰。故迭言之。三有。即三界众生。所作有漏善恶业因。致感当来有漏善恶果报。因果不亡。故名为有。一欲有。谓欲界人天。及四恶趣众生。皆不离欲染。故名欲有。二色有。谓色界四禅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故名色有。三无色有。谓无色界四空天。四大已空。无有色质。惟余四蕴。故名无色有。斯等皆由因造有漏。果系有为。既已无常。不离三界受生。故曰应未免之。果复造因。因还感果。轮回无际。故曰非论劫数。
  记曰。劫数者。世界有成住坏空四时。每一时经二十小劫。四时共经八十个小劫。一小劫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八十个小劫。名一大劫。通计一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今乃人住二十小劫中。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兹当第九小劫。尚余十一个小劫。过已。即坏劫时至矣。四蕴。谓受想行识也。其六欲天。四恶趣。四禅天。四空天。俱如下释。

  ○九策励劝修

  感伤叹讶。哀哉切心。岂可缄言。递相警策。
  上二句感切。下二句劝勉。沩山因睹末法缁流。贪利废道。沦落生死。故此感伤嗟叹情切。不忍默言。乃作此警策。递相警悟策发。而劝励之。
  记曰。讶嗟怪也。缄封也。递传递也。
  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佛法生疎。人多懈怠。
  上二句慨不遇圣世。下二句慨法末人顽。像季者。季即末也。盖由释迦如来教法住世。而分正像末三时也。正法者。正犹证也。谓如来灭度后初一千年间。人有禀教。便能修行。即能证果。像法者像似也。言有教有行。似正法时也。谓如来灭后二千年间。人有禀教。便能修行。而多不能证果。末法者。末即末后。亦微末也。谓如来灭度正像之后。一万年间。教法垂世。人虽禀教。而不能修行证果。或云末法有三万年。沩山唐代出世。如来灭度垂千八百年。故云像季。复与如来相去将二千载。故曰时遥。时代遥隔。传法大人渐稀。是曰生疎。既失良导。又丁末劫。根器下劣。无向上志。故曰懈怠。
  记曰。季次孟仲之后。若以像法一千年言之。后三百年属季。若以正像末三时言之。季是正像之后时也。圣世者。是如来在日。又正法时亦名圣世。
  略伸管见。以晓后来。若不蠲矜。诚难轮逭。
  上二句示教。下二句诫勉。既有所感伤。不无言示以勉修持也。略伸管见者。略犹未广。伸谓伸述。管见。如管窥天之见。此是沩山大师之谦词也。以晓后来者。以此晓谕后学。惩过迁善之谓也。若不蠲矜二句。是结上劝修之语。谓不涤除如上恶欲习染。傲慢放逸之过。则实难挽回矣。
  记曰。蠲音涓。涤濯也。除免也。矜音京。骄矜自负也。又矜夸自饰也。逭音换。转也。轮逭。犹挽回也。诫勉者。令断诸恶行。而勉修众善也。

  沩山警策句释记卷上
  音释

  罴 音卑似熊。
  兕 词字上声一角野牛重千斤。
  橡 音象。栩实乃柞栎也。花黄色。九月结实。实外有房。可以染皂色。
  搪 音唐。唐突触也。
  骤 音驺。疾速也。
  隙 轻字。入声。孔也。
  揄 音于。揄扬誉言也。
  谑 香字。入声。戏谑也。
  槛 咸字。上声。轩窗之下栏槛也。
  叵 音颇。不可也。不能也。
  沩山警策句释记卷下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 注
    门人比丘 开诇 记

  △二示法三

  一道行。二禅教。三结劝。

  △一道行六

  一立行。二惩诫。三求道。四择友。五结诲。六潜修。

  ○一立行

  夫出家者。发足超方。心形异俗。绍隆圣种。震慑魔军。用报四恩。拔济三有。
  初句标宗。次句超尘。三句入圣。四句继圣。五句降魔。六句报德。七句利生。以德备故能摧恶而安善也。夫出家者。出家有二。一出世俗家。足离尘俗。远参知识。二出烦恼家。断妄证真。顿超三有。发足超方者。谓从初发心。即当履践大方。勿滞时流小径。以阶级不循。乃曰超方。心形异俗者。外则圆顶方袍相同如来。内则背尘合觉。心齐佛慧。绍隆圣种者。续佛慧命。继踵如来。宣扬正教。三宝由是兴崇。震慑魔军者。德高慧广。则群邪惊慑。说法弘道。则魔胆震落。用报四恩者。立身行道。以报亲恩。德盈道大。自然福被四恩。一国王恩。二父母恩。三师友恩。四檀越恩。拔济三有者。一切众生耽荒五欲。沉溺爱河。说法教化。令出苦津。超登彼岸。
  记曰。慑者怖也。伏也。大方者。道经云。大方无隅。今借况真理无际。以初出家。须践实际之大理。勿滞时俗。及小乘之蹊径也。国王是水土之恩。以一切水土。皆属国王故。又蒙治化之力。无强弱凌逼之忧。而得安修道业。恩岂小哉。父母是生成养育之恩。如昊天之罔极。复听出家修道。恩莫大焉。师友恩者。师有生长戒身慧命教诲之恩。友有善成讲明开发之德。斯出世之恩德。孰可比哉。檀越有供给之恩。令得身安办道。恩非小也。或有以佛。替师友为四恩。菩萨以三宝众生。替师友檀越为四恩。

  ○二惩诫

  若不如此。滥厕僧伦。
  上句违修。下句混法。谓不如上修履。混入法众。非僧非俗。罪若弥天。如驴混入牛中。皮毛虽似。头角不同。而鸣声亦异也。
  记曰。滥谓泛滥。厕谓混杂也。有五尺之身。而无智慧。佛谓之痴僧。有三寸之舌。而不能说法。佛谓之哑羊僧。非俗非僧。佛谓之鸟鼠僧。亦曰秃居士。佛言。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此正所谓滥厕者也。
  言行荒疏。虚沾信施。
  上句解行失。下句信施失。言行不淳。是曰荒疎。无德以报施者之恩。故曰虚沾。古哲云。道德不修。衣食斯费。此之谓焉。
  记曰。言是言说。即解也。行即修履。荒是荒芜。疎谓疎散。亦略也。既无行解之德。施不获福。是曰信施失。
  昔年行处。寸步不移。恍惚一生。将何凭恃。
  上二句旧习不忘。下二句无善可记。昔年是旧时。行处是心之所履诸惑习染。此有二种。一是过去无始之无明。二是日前之熏习。寸步不移者。谓於诸习曾未一念舍过自新。恍惚一生等者。谓无潜神玄默之照。终日心逐尘境。不觉月往年来。无善可凭。无功可恃。大智律师云。追远报恩。弃儒从释。刮磨旧习。洗涤世缘。截断众流。壁立千仞。文章笔砚。尽把焚除。雪月风花。无劳嘲咏。酒色财气。更莫回头。声利荣华。岂须着眼。末流狂妄。正法浇漓。但欲变形。何尝涉道。虽云舍俗。俗习不除。尽说出尘。尘缘不断。才亲讲肆。拟作阇梨。未入丛林。望为长老。避溺投火。岂觉盲痴。却步求前。实为颠倒。
  记曰。恍惚。昏懵也。
  况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
  上二句是现在果。下二句明果由因至。况乃者。发语之词。堂堂僧相者。堂容也。明也。谓具佛容仪。超尘独步。人天师匠。巍巍僧宝也。容貌可观者。六情收摄。五官无妄。威仪具足。不预常流。见者欣仰。故曰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者。盖由宿世种植良因。今生感得如斯超尘越俗之奇报。岂不异乎哉。
  记曰。五官。谓口鼻耳目形也。
  便拟端然拱手。不贵寸阴。事业不勤。功果无因克就。
  上二句坐丧光阴。下二句因无果失。便拟端然拱手等者。古人重寸阴。而轻尺璧。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等何人。端然拱手。而不修福慧者乎。事业不勤者。事业即戒定慧诸善行也。不勤。谓无胜进也。行既不勤。功无能就。而福智之果。失其因矣。
  记曰。云峰禅师云。今时后生。才入众来。菜不摘一茎。柴不搬一束。十指不沾水。百事不干怀。虽则一期快乐。争奈三途累身。光阴可惜。时不待人。一朝眼光落地。缁田无一篑之功。铁围有陷百刑之痛。称法师云。端拱无为。安闲不役。徐行金地。高坐华堂。身上衣而口中食。岂易消乎。圆却顶而方却袍。为何事也。袈裟下失却人身。实为苦也。泥犁里受诸异报。可谓屈焉。
  岂可一生空过。抑亦来业无裨。
  上句因失。下句果失。不修福慧。是为空过。岂惟今生空过无有所得。然亦将来。行业无所补益也。
  记曰。将来者后来也。

  ○三求道

  辞亲决志披缁。意欲等超何所。晓夕思忖。岂可迁延过时。
  初句彰本。次句征问。后二句思本慕道。辞亲决志披缁者。发勇猛心而辞双亲立决定志而入大道也。意欲者。心所希望也。等超何所者。为超何阶级。等何佛祖也。晓夕思忖等者心地未明。生死呼吸静地里思量。宁不着忙。而可迁延过时。虚度光阴者哉。
  记曰。顿悟即超阶。情忘即等佛。宝林传云。杨衒之问达磨云。西国相承称祖者何义。磨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为祖师。缁音支。是黑绀色。即坏色衣乃沙门所着之服。非五大色也。绀者。青含赤也。
  心期佛法栋梁。用作后来龟镜。常以如此。未能少分相应。
  上二句立愿垂范。三句志愿恒存。四句行解未备。又三句是纵。四句是夺。心期佛法栋梁者。发心立愿荷持如来正法。用作后来龟镜者。垂范来学。龟镜。即师范义。以龟能卜知去来之事。镜能鉴照现前美恶。常以如此者。志愿不忘也。未能少分相应者。虽具志愿。而行解未备。必须行解相称。愿始不虚。若有行无愿。其行即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行愿双全。始曰相应。
  记曰。屋脊柱曰栋。负栋曰梁。皆能荷负堂屋之谓。今借言师匠能为法门栋梁。以佛法二宝。皆藉僧弘。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也。
  出言须涉於典章。谭说乃傍於稽古。形仪挺特。意气高闲。
  上二句言说有本。下二句身心超卓。谓言须合典。谭要宗古。不可臆见。如同魔说。然解备则言说无谬。行充乃挺特高闲。又内蕴般若。心闲一境名利声色。莫能动其志。恒以道自处。故曰意气高闲。外具德相。不预凡流。超群拔萃。是为形仪挺特。
  记曰。高僧法安是其人也。安身长八尺。有三绝。一风仪挺特。二解义穷深。三精进洁己。景德云法师曰。游三藏之教海。玩六经之词林。言不妄谈。语有典据。此之谓焉。典谓典籍。即诸经律也。章谓章注即解释经律之语也。傍谓近傍。稽谓稽考。古谓古德之言句也。

  ○四择友

  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於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於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
  上二句行藉友益。次二句居须伴利。后二句生成之德。谓行要良朋。数以利益之言。清於耳目。居须善伴。时以未所闻法。而令闻之。耳目清则见地正。闻未闻则胜解生。解生则悟入无生。见正则不受渠瞒。是故父母有生身之恩。师友有成立之德。所以闻思悟入。成长法身。实由师友之力也。
  记曰。假者。藉也。良朋者。义友也。又同门曰朋。同志相交曰友。择伴者。家语云。君子居必择众。游必择方。文中礼乐云。君子先择而后交。故寡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多怨。若择其善者而从之。见贤而思齐之。是为善择益友。如舍缘铭云。邪师恶友。畏若狼虎。善导良朋。亲如父母。低心似地。缄口如愚。摧挫我人。消停意气。永嘉云。博问先知。决择之次。如履轻水。必须侧耳目而奉玄音。肃情尘而赏幽致。忘言晏旨。濯虑餐微。夕惕朝询。不滥丝发。如是则乃可潜形山谷。寂累绝群哉。
  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上句是亲善。下三句喻善益。亲附。犹亲近也。善者乃善知识诸良朋也。雾露喻善友。行喻亲附。不湿衣。喻未证。有润喻善益。谓亲近善者。虽不立证无生。而朝闻夕益。足以润泽心田。如本行经佛说偈曰。若有手执沉水香。及以麝香藿香等。须臾执持香自染。亲附善友亦复然。若人亲近善知识。随顺彼等所业行。虽不现证世间利。未来当得尽苦因。又与善师相值者。得免众苦。与恶师相值者。则习恶事。不离众祸。示语后世之人。不可不慎。
  记曰。朋友相资曰丽泽。谓彼此交润。犹雨泽也。宗镜云。虽有世智。若无胜友。常迷道故。未能自悟。要须良友也。善知识者。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恶师者。如河北空人。无禁捉蛇。阿梨咤比丘等是也。
  狎习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即目交报。殁后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上句近恶。下六句明恶过失。又第二句是恶见。第三句是恶因。第四句是现报。第五句是生报。第七句是后报。狎习者。亲近熏习也。恶者即恶知识不善之友也。长恶知见者。由被熏故。增长恶觉。不正之见。故经云。无知无善识。恶友损正行。蜘蛛落乳中。是乳转成毒。晓夕造恶者。见既不正。终日惟造不善之业。即目交报者。业因已积。恶果斯至。因果不亡。故即目前交报。殁后沉沦者。死堕三途也。如佛所说。若人亲近恶知识。现世不得好名称。必以恶友相亲近。当来亦堕阿鼻狱。一失人身者。从此失却人道也。万劫不复者。恶因非一。恶果难尽。故得人身如爪上土。堕落三途犹大地坭。得人身者。如龟值穴。可不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