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沩山警策句释记
沩山警策句释记
○七不修学过
及至年高腊长。空腹高心。不肯亲附良朋。惟知倨傲。
上二句明我相。下二句明慢相。又初句年腊高。而无德。次句心高而无道。故曰空腹。不肯亲附。是自恃。惟知倨傲。是凌他。此二皆属慢相。然慢有六种。一过慢。谓於相似法中。执己为胜。二慢过慢。元他本胜己。而强谓胜他。三我慢。谓恃己凌他也。四增上慢。原自未得道。谓己得道。五下劣慢。谓本己无能。反自矜夸。六邪慢。谓执着邪见。凌慢他人也。今於六慢中。此属慢过慢。及我慢。下劣慢也。
记曰。徒自年高而德不侔。唯知倨傲。而无道可尊。年是生年。腊是戒腊。亲附即亲近。良朋是善友。倨傲谓不谦逊。即慢他也。
未谙法律。戢敛全无。
上句教律失。下句身心失。不肯亲近明师善友。奚识教律修持。未解修持。安能收摄身心。
记曰。教防三毒。律禁七支。未谙者。未识也。戢敛者。收摄也。
或大语高声。出言无度。不敬上中下座。婆罗门聚会无殊。椀钵作声。食毕先起。
初二句语业失。次二句意业失。亦仪轨失。后二句身业失。亦规矩失。以不知法律。三业无规。故致斯失。若能戢敛。则无事不办矣。婆罗门者。西国俗士。四姓之一。惟论年尊。不贵德长。故无上中下座之敬。或先至先尊。后来后坐。聚会无规。愦闹非一由无戢敛。是故与彼无殊。
记曰。梵语婆罗门。此云净行。亦云梵志。四姓者。一剎利。王种也。二婆罗门。贵姓也。三毗舍。商贾也。四首陀。农人也。无度。谓无法度也。聚会。即聚集。或祭祀集。或节会集。或论议集。无殊。即无别也。出家以戒腊高。故其德长。不论生年为尊也。
去就乖角。僧体全无。
上句法失。下句仪失。往来不存些些轨则。如圭之失方。故曰乖角。动静不具小小威仪。如婆罗门聚会。故曰全无。
记曰。乖。背也。违也。角。方也。方者。法也。道也。去就乖角乃措置乖方也。圭体上圆下方。象天地之规矩方圆也。圭失方即非圭。僧乖法即非僧。故曰全无。
起坐忪诸。动他心念。
上句自失。下句失他。三业不谨。故坐起无恒。躁动非一。是以令他动念。
记曰。忪音忠。忪诸者。心意躁动。情不安隐。举止非常也。慈受禅师云。使人动念。魔障易生。众口烁金。自家何乐。作福虽多。不如避罪。暗中动念。自昧不知。日往月来。面黄身瘦。
不存些些轨则。小小威仪。将何束敛后昆。新学无因仿效。
上二句自失规法。下二句不能法他。既自不存轨法。何能法范他人。是故来学无由取则矣。
记曰。新学即初学。后昆是后贤。即后学也。仿效。犹取法也。书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世儒尚然。况出家者乎。
才相觉察。便言我是山僧。
上句他成。下句自慢。谓他贤正欲以善言相成。而自便生我慢。遂出此无惭语也。
记曰。言我是山僧者。谓我是住山之人。只知一个话头。那管经律。威仪细行之事。法昌禅师云。有一般汉。记取一肚葛藤。摩唇捋嘴。胡言汉语。道我解禅解道。轻忽好人。作无间业。一朝眼光落地。业境现前。如落汤螃蠏。手忙脚乱。从前学得活计。总用不着。若闻人举着他肚里事。嗔心忿起。便道佛法岂有与么事。大悟不拘小节。斯等好似将牛屎比旃檀。有甚交涉。慈觉禅师云。或自恃天真。拨无因果。妄谓但向胸中流出。不依地位修行。所以粗解法师。不通教眼。虚头禅客。不贵行门。此偏枯之罪也。或则浑身破碎。满面风埃。三千细行全无。八万威仪总缺。或则追陪人事。缉理门徒。身游市井之间。心染闾阎之态。所以山野常僧。未免农夫之诮。城隍释子。反为儒士之羞。此懒惰之罪也。向下指出无细行懒惰之由。
未闻佛教行持。一向情存粗躁。
上句失闻修。下句失戒定。法律未闻。何识行持。戒定未修。故致情同猿马。
记曰。闻即闻慧。行持即修慧。闻思修三慧。今举闻修。以该其思矣。三皆云慧者。谓由三法。各能生无漏圣慧。若无此慧。则不能断惑证真也。
如斯知见。盖为初心慵惰。饕餮因循。
初句承上起下之词。次句入道不勤。后句贪利丧日。如斯知见者。如上恶习之识见也。盖为初心慵惰等者。谓由初心入道不勤。故曰慵惰。未闻佛教修持。遂乃饕餮名利。不肯亲附良朋。是以因循过日。染缘渐深。恶习滋长。故致如斯知见。正所谓打头不遇作家者也。
记曰。慵音戎。懒也。饕音滔。贪财也。餮音铁。贪食也。法灭尽经云。佛言。法欲灭时。诸魔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不修戒律。半月半月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不乐读诵经律。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不谘明者。贡高求名。虚无雅步。以为荣贵。望人供养。命终死后。当堕无间地狱。五逆罪中。饿鬼畜生。靡不更历。於无边恒沙劫。受罪竟。乃出生在边国。无三宝处。如佛所记。半月诵戒不欲听闻。今时诵戒尚希。况得听闻。呜呼诚为法灭相矣。昔齐僧云。住邺下宝明寺。以讲演着名。襟带众理。於四月十五诵戒时僧集。云居座首。乃白众曰。戒本防非。人人诵得。何劳数闻。可令一僧竖义。使后生开悟。众无敢抗。遂废诵戒至七月十五日旦。忽失云所在。众四出追觅。乃於寺外三里许古冢中得之。血流徧体。问其故。则云。有一猛士。手执大刀。厉声呵曰。尔何人。敢废布萨。妄充竖义。即以刀刽我身。痛毒难忍。扶接还寺。竭诚忏悔。经於十年。至心尽敬说戒布萨。读诵众经。以为常业。临终之日。异香来迎。欣然而逝。时咸嘉其即世惩革。不坠[(雪-雨)/粉/大]伦。又大觉寺僧范。戒德清高。尝宿他寺。於十五日。众议共停布萨。令僧竖义。有僧升座叙曰。竖论法相。深会圣意。何劳布萨。乃僧常闻耳。忽见一神。高丈余。雄峻惊人。问竖义者曰。今是何日。答云。布萨日。神即以手拓之。曳於座下。捶顿将死。次问上座。答亦同前。拓还将死。陵害二三上座已。神掉臂而出。时道俗共睹。范师既见。由是自励一生。僧事私缘。无敢说欲。乃至病重。不堪扶舆。由请僧就房。恭敬说戒。斯时崇经论。偏禅学。而轻戒律者。请观此思之。
荏苒人间。遂成疎野。不觉[(龙-月+日)/足]踵老朽。触事面墙。
上二句涉俗成野。下二句空老无识。又初句交熏。次句习成。三句奄尔衰至。四句无明日蔽。盖为不修正业。散漫自放。日涉俗缘。攀缘尘境。纵恣六情。故至心行遂成疎野。染习日深。无观照力。奚觉四相迁流。倐尔衰老时至。心径不通。百无一晓。瞩物成壅。如人面壁。此等皆由不肯博问先知。故至到老遂成骨董。
记曰。荏苒。犹散漫侵寻也。[(龙-月+日)/足]踵。乃行不前也。朽即衰朽。所谓缶既已老。无三种味。空生空死。唐弃一期。无三种味者。譬如甘蔗。既被压已。滓无复味。壮年盛色。既被老压。无三种味。一者不能诵经解义。二者不能坐禅修观。三者不能劳务作福。四相者。生住异灭也。骨董者。墨谈云。罗浮颕老。取饮食杂烹之名。今俗多借用之。
后学咨询无言接引。纵有谈说。不涉典章。
上二句他失润益。下二句言不关典。既尔触事面墙。将何以接后昆。纵有一言半句。不关佛祖典模。何异不见水老鹤哉。
记曰。如来去世不久。有一比丘错诵法句经偈云。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见了之。时阿难尊者闻之。惨然而叹曰。如来正法灭何速哉。乃语彼比丘言。如佛所说。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了之。是比丘回向师说。其师言。阿难老耄。言多错谬。不可信也。汝当还如前诵。案昔正法尚存。讹替若此。况今去圣时遥。不亲良朋。不近明师。而能出言涉於典章乎。
或被轻言。便责后生无礼。嗔心忿起。言语该人。
初句无德被诮。二句不省己过。下二句嗔毒伤人。言既不涉典。何怪他轻。己过不省。反责他非。嗔火一纵。无不燎然。
记曰。嗔。怒也。忿恨也。又忿他为嗔自忿为恚。道安法师云。经道不通。戒德全无。朋友嗤弄。同学弃捐。如是出家。徒丧天年。
○八业果时熟
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晓夕思忖。心里恛惶。
上二句身苦。下二句心苦。异熟时至。四大乖常。一大不调。百脉筋抽。伏枕思忖。无善可记。束手泉门。何疑之有。岂不恛惶者哉。
记曰。萦者。绕系也。缠者束缚也。逼迫者。驱逼急切不安之谓也。晓夕者。早晚也。思忖者。思惟忖度也。恛惶者。昏乱恐遽也。
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从兹始知悔过。临渴掘井奚为。
上二句不知去处。下二句追悔不及。六道险途。生死旷野。不知来处。焉知去处。日前不预打点。临时悔之何及。佛言。人痴故有生死。何等为痴。本从痴中来。今生为人复痴。心不解不开。不知死当所趣向。此正所谓未知何往也。
记曰。本文初句。言三途六道宽旷无际。次句心识不知去处。第三句临终始悔先愆。第四句设喻以明之。百喻经云。昔外国有一贫人。善能作鸳鸯鸣。欲偷莲花。即入王池。作鸳鸯鸣。时守池人疑。而问曰。池中是谁。贫人失口答言。我是鸳鸯。守者捉得。将诣王所。至中途复更作鸳鸯鸣。守者言。汝先不作。今作何益。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终身作众恶业。不习心行。使令调善。临命终时。方言我今欲修善。时狱卒将去。付阎罗王所。虽欲修善。亦无所及。如彼愚人欲到王所。方作鸳鸯鸣。
自恨蚤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临行挥霍。怕怖慞惶。
上二句自责。下二句失主。日前三毒不除。年晚积罪如山。临终之际。业境现前。纵饶强作主张。难免怕怖慞惶。正是日前足跟不稳。临行手忙脚乱。
记曰。过咎者。罪愆也。霍当作攉。乃手反覆也。摇手曰挥。反手曰攉。谓如反掌迅速之间。怕怖慞惶者。畏惧恐遽之甚也。
縠穿雀飞。识心随业。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
初二句身心随业。次二句业强牵心。后二句报偏由心重。又初句喻先业果谢。次句心随业往。三四句喻业强报先。五句妄念非一。六句报从心堕。然善恶之业。强弱由心。果报之处。轻重自分。垢心浊重。即坠三途。善业轻举。便升人天。若据出世法中。人天原是有漏之果。亦名为堕。唯其一心不生。方脱沦坠。縠穿雀飞者。雀乃小鸟也。大论云。鸟来入瓶中。以縠揜瓶口。縠穿鸟飞去。识神随业走。今以瓶喻四大。縠喻命根。鸟喻识神。识神即识心也。因其乘前善恶业来受报。如鸟入瓶。为业所系。如罗縠揜。果报若谢。即便随业。如縠穿鸟去。去必逐业。故名随走。由识心系以业绳在於色瓶。而无处不至。业绳未断。去已复还。瓶破系断。即去不返。谓现今四大若坏。名为去已。复受后身。名为复还。至无学果。方名瓶破。后生业尽名为不返。言识心者。即第八心王阿赖耶识。执持善恶种子为总报主。随业者。谓六识所造善恶之业。能引第八於六道中受总报身。业为能引。识为所引。故云随业。先牵者。谓善恶二业。何者强重。即牵之先往。而受来报也。心绪等者。谓第六识。种种妄想。分别非一。攀六尘境。作众恶业。坠堕三途。心多则堕重。妄少则坠轻。圭峰云。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散乱心。散乱随情转。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欲验临终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验寻常行心尘境自由不自由。二六时中当省察耳。此是圭峰一贴发汗散。诸仁者。好自检验看。切勿蹉过也。
记曰。阿赖耶。此云藏识。谓能含藏善恶。世出世间诸法种子故。以由最初不觉心动。成於无明。熏习真如。而为阿赖耶识。以执持种子。能令生死流转不断。故此识亦名执持。或名异熟识。谓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异熟者。谓今生作业。来生受报。因灭果生。异时而熟。旧云果报是也。宗镜录问云。诸根坏日。识迁离时。舍此故身。别受余质。去来之识。相状云何。答曰。如显识经云。识之运转迁灭往来。犹如风大。无色无形。不可显现。而能发动万物。示众形状或摇振林木。摧折破裂。出大音声。或为冷为热。触众生身。作苦作乐。风无手足形容。亦无黑白诸色。识界亦尔。无色无形。无光明显现。所熏因缘故。显示种种功用。同性经云。众生舍此身已。业风力吹。移识将去。自所受业。而受其果。縠音斛是薄纱即方目纱也。
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命不可延。时不可待。
上二句无常速。下二句时命速。以无常为杀鬼者。谓彼无常。虽无形质可见。而能断人命根。故云杀鬼。止观云。无常役鬼。不择豪贤。危脆不坚。难可恃怙。云何安然规望百岁。四方驰求。贮积聚敛。聚敛未足。溘然长往所有产货。徒为他有。冥冥独逝。谁访是非。念念不停者。是迁流不住之义。智度论云。无常有二种。一相续法坏无常。二念念生灭无常。涅盘经云。菩萨修於死想。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雠所绕。念念损减。无有增长。犹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死。步步近死。命不可延者。命谓寿命。乃前业异熟定报。故不可延也。时不可待者。时即时刻。既是前业定报。非人力可能留待。所谓阎王注定三更死。定不留人到五更。定业难逃。此之谓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