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智证传
智证传
传曰。僧伽难提尊者至摩提国。见伽耶舍多尊者。时伽耶方为童子。既与剃落。闻风吹殿铜铃声。僧伽难提问曰。铃鸣耶。风鸣耶。伽耶舍多曰。非风非铃。我心鸣耳。曰。心复谁乎。伽耶舍多曰。俱寂静故。於是僧伽难提尊者曰。善哉。善哉。继吾道者。非子而谁。即付法。偈曰。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其后伽耶舍多至大月氐国见鸠摩罗多。付法作偈曰。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於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维摩经曰。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传曰。瑜伽师地论曰。如经言。清净行苾刍。於时时间。正作意思惟五相。乃至广说方便。勤修增上心者。乃得名为清净行。诸恶不善。欲等寻思。及亲里等所有寻思。皆於此行为障碍故。唐方士邢和璞。尝与房管游。至夏口佛祠。和璞使人镢於古松之下。得大瓮。瓮中有画一轴。展视之。乃娄师德.永禅师像也。和璞谓管曰。能忆此乎。管罔然不知。和璞令静默少顷。管忽自见其身为永禅师也。沩山佑禅师住山久。自乃知前身尝为越州村寺。诵法华经僧也。
法华经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传曰。经盖尝言。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岂一部之经。首尾自相违戾。曰。予论此经。盖皆象也。圣人非不欲正言。以有不可胜言者。唯象为能尽其意。佛意以智身不可以三昧处求故也。以智体无所住.无所依故。若生想念愿乐见之。即如所应现。无有处所依止故。犹如空谷响。但有应物之音。若呼之即应。无有处所可得故。华严经曰。有欲见普贤身及座者。但生想念是也。夫於散乱心时。一念佛号。便得觉道。但生想念。即见普贤。而十劫在定。谓佛法不现。徧会推求。谓普贤不见。非钝根所知之境也。
大法炬陀罗尼经曰。复次应观是色作无相想。云何观色作无相想。当知此色生灭轮转。念念不停。毗舍佉。如是色相。不可眼见。当知彼是意识境界。唯意所知。是故不可以眼得见。
传曰。护法菩萨曰。五识唯缘实五尘境。不缘假法。以任运而缘。不作行解。不带名言。是现量故。如眼识缘青.黄.赤.白等实色之时。其长短方圆之假色。虽不离青.黄.赤.白等实色之上。然眼识但缘实。不缘假也。既不缘假。则是意识作长.短.方.圆之心而缘也。盖五识之初念。与明了意识缘五尘境之时。唯是现量。得五尘之实色。若后念分别意识起时。即是行解心中。作长.短.方.圆之色而缘。是比量心缘也。故经曰。当知彼是意识境界。唯意所知。是故不可以眼得见。奉先慧超禅师每曰。大众。见闻觉知。只可一度。其有得於此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传曰。华严十万偈。而十地品第六地唯论十二缘生。十二缘生者。三苦已成之躯是也。首楞严十卷。披剥根境详矣。而其终特言五蕴。亦三苦已成之躯是也。佛意若曰。吾之法妙。不出众生日用。使学者於凡夫身实证耳。如与阿难微细推检阴入界处一一皆空。非因.非缘.非自然性。夫非因。即是不自生也。非缘。即是不他生也。既不自生。又不因他。则安有和合。即是不共生也。非自然性。即是非无因生也。四句无生。界从何有也。永嘉曰。明识一念之中五阴者。谓历历分明。即是识阴。领纳在心。即是受阴。心缘此理。即是想阴。行用此理。即是行阴。秽污真性。即是色阴。此五阴者。举体即是一念。一念者。举体全是五阴。历历见在一念之中。无有主宰。即是人空慧。见如幻化。即是法空慧。予观永嘉之谈五蕴。如骇鸡犀之枕四面。视之其形常正。盖无师自然智所成就也。
起信论曰。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於念。名为得入。
传曰。以方便观。其说并念。皆无能所。谓之随顺。而观行深久。妄念自离。则契彼无念真理。谓之得入。夫言若离於念。名为得入。而论者曰。方便观法。久自离念者。为钝根说也。据佛祖本意。即不如是。予闻云门偃禅师初扣陈尊宿之门。尊宿开门。把住曰。道道。速道速道。偃拟议。尊宿托开曰。秦时[车*度]轹钻。云门於是大悟於言下。如云门可名得入也。
黄龙宝觉禅师作老黄龙生日偈曰。昔人去时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来。今既不来昔不往。白云流水空悠哉。谁云秤尺平。直中还有曲。谁云物理齐。种麻还得粟。可怜驰逐天下人。六六元来三十六。
传曰。法华经曰。时富长者於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愈急。强牵将还。於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又常不轻菩萨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於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於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夫穷子追之即躄地。常不轻直告之。即被捶骂。是二者。不知直中有曲。种麻得粟者也。
金刚三昧经偈曰。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是诸分别。是法非生灭。
传曰。中观论曰。无物从缘起。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以是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譬如画水成文。未尝生灭。玄沙曰。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交参。句句无前后。此真缘起无生之旨也。
肇论曰。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
传曰。此明三时无去来。以辩不迁也。如人初在东方立。即名未去。故未去不得名为去。若动一步离本处。反望东方名已去。故已去不得名为去。或入便转计云。动处则有去。此中有去时。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时去。龙胜所论。正破此执。曰。若有已去未去。则有去时。若无已去未去。则无去时。故偈曰。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如因两边短。有中间长。若无边短。即无中间长也。於是以偈断之曰。已去无有去。未去无有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法华经偈曰。狐狼野干。咀嚼践蹋。哜啮死尸。骨肉狼籍。
传曰。狐贪而疑。狼贪而很。野干贪而痴。疑则痴之别。很则瞋之别。即三毒杂相也。咀嚼践蹋。言於不净之境。味着不厌。蹈籍不离也。哜啮死尸。骨肉狼籍。言於无常之身。计较不舍。纷乱不摄也。予论此经皆象。象以尽意。欲众生深观自悟耳。
入楞伽经曰。诸法无法体。我说唯是心。不见於无心。而起於分别。
传曰。以此偈观之。则凡见自心者。皆无分别矣。而可乎。曰。如世幻师。幻作男女牛马。而观者皆生着想。独幻师无着想。了是自心所生故。又如良马见物辄惊。独见自影而无所惊。知从身所出故。以是义故。知虽分别。不碍明见自心也。
瑜伽师地论。胜义伽陀者。如经言。都无有主宰。及作者受者。诸法亦无用。而用转非无。唯十二有支。蕴处界流转。审思此一切。众生不可得。於内及於外。是一切皆空。其能修空者。亦常无所有。我我定非有。由颠倒妄计。有情我皆无。唯有因法有。诸行皆剎那。住尚无况用。即说彼生起。为用为作者。眼不能见色。耳不能闻声。鼻不能齅香。舌不能尝味。身不能觉触。意不能知法。於此亦无能。住持驱役者。法不能生他。亦不能自生。众缘有故生。非故新新有。法不能灭他。亦不能自灭。众缘有故生。生已自然灭。由二品为依。是生便可得。恒於境放逸。又复邪升进。愚痴之所漂。彼逐邪升进。诸贪爱所引。於境常放逸。由有因诸法。众苦亦复然。根本二惑故。十二支分二。自无能作用。亦不由他作。非余能有作。而作用非无。非内亦非外。非二种中间。由行未生故。有时而可得。设诸行已生。由此故无得。未来无有相。过去可分别。分别曾所更。非曾亦分别。行虽无有始。然有始可得。诸色如聚沫。诸受类浮泡。诸想同阳焰。诸行喻芭蕉。诸识犹幻事。日亲之所说。
传曰。弥勒菩萨曰。此中依补特伽罗无我胜义。宣说如是胜义伽陀。为欲对治增益.损减二边执故。於所摄受。说为主宰。於诸业用。说为作者。於诸果报。说为受者。如是半颂。遮遣别义所分别我。诸法亦无用者。遮遣即法所分别我。由此远离增益边执。而用转非无者。显法有性。由此远离损减边执。用有三种。一主宰用.二作者用.三受者用。因此用故。假立主宰.作者.受者。所言二品者。无明乃至受。爱乃至老死也。无明至受者。有因诸法者也。爱至老死者。有因众苦者也。然予观所言。即说彼生起为用.为作者。乃是提无生法之纲领也。
玄沙有用处不换机句。
传曰。夫以言逐言。以理遣理。皆世流布想。非能见道。楞伽经曰如楔出楔。如玄沙尝曰。学者当用处不换机。而虽老於丛林者。亦莫识此语。可叹也。玄沙尝食荔支。问众曰。这个荔支得与么红。这个荔支得与么赤。你诸人且作么生。若道一色。又是儱侗。若道是众色。只成个断常。你诸人且作么生。彦瑫曰。也只和尚自分别。玄沙曰。这儱侗愚痴。有什么交涉。冲机曰。都来只是一色。玄沙曰。总与么儱侗。有什么了时。乃回顾问皎然。汝作么生道。皎然曰。不可不识荔支。玄沙曰。只是荔支。又曰。汝诸人如许多时在我这里。总与么说话。不辩缁素。不识吉凶。我比来向汝道用处不换机。因什么只管对话。有什么交涉。道巘禅师曰。先圣悯汝颠倒驰逐。将一句子解落汝。知是这般事。掉放闲处。自着些筋力。却於机语上答出话头。将作禅道。非唯自赚。亦乃赚他。
华严经曰。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
传曰。以真如之性。法尔随缘。虽即随缘。法尔归性。以随缘时。似有显现。如观幻法。不有而有。如观梦境。不见而见。如观水中之影。非出非入。如观镜中之像。不内不外。以无性随缘。故理不成就。以随缘无性。故事不成就。理事不成。则一切法俱不成也。六祖为至彻禅师说常.无常义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善恶一切诸法分别心也。彻曰。如和尚所说。大违经文也。六祖曰。吾传佛心宗。岂违佛经。彻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岂不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六祖曰汝知不。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死生。而真常性有不徧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也。佛比为凡夫外道执於邪常。诸二乘人於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於涅盘了义教中破偏见。而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也。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徧。有何所益。於是至彻大悟於言下。
瑜伽师地论曰。法光明能治三种黑暗。由不如实知诸法故。於去来今多生疑惑。於佛法等亦复如是。此中无明及疑。俱名黑暗。又证观察。能治昏沈睡眠黑暗。以能显了诸法性故。
传曰。百门义海曰。显光明者。为见尘法界真如理事之时。显了分明。此是智慧光明照也。若无智光明。理事不显。但见法时。即是光明。由积智功圆。是故放一光明。则法界无不显示。常观察一切法界。是为放光明照一切也。藏公可谓能如实知诸法也。弥勒菩萨教令学者曰。睡当累足。作光明想。宝积经曰。法光明门。而能出生诸法理趣善巧方便。亦能出生一切法印。能入一切法印之门。於一切法所应作者。能了能入。於法光明。能得能说。以法光明随顺趣入诸法明门。
永嘉偈曰。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
传曰。六祖尝谓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不。神会者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他日汝但作知解宗徒。又尝令道明安坐。曰。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而道明乃悟旨。自是观之。祖师未尝肯以是法印人。而永嘉显告曰惺惺寂寂是。则过矣。而不可以不辩。幽州盘山宝积禅师知此意有所垂示。则曰。心月孤明。光吞万境。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至於腾腾作一钵歌曰。万代金轮圣王子。只这真如灵觉是。菩提树下度众生。度尽众生出生死。不死不生真丈夫。无形无相大毗卢。尘劳灭尽真如在。一颗圆明无价珠。腾腾殆可以嗣永嘉也。
沩山佑禅师曰。学道人。慎弗令心地掩染。但约莫众苦尽。即是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