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智证传
智证传
华严经曰。佛子如来以一切譬喻说种种事。无有譬喻能喻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绝。不思议故。
传曰。杜顺和尚。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也。作法身偈曰。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炙猪左膊上。傅大士。弥勒菩萨之化身也。亦作法身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过去古佛开示之语如此。而学者望之。如壁立万仞。非手足攀揽之境。幽州盘山积禅师曰。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之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月。积公迨庶几知此乎。
楞伽经曰。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
传曰。无性之妙。佛祖所秘。盖尝密演。未尝显说。何以知之。圆觉曰。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维摩曰。不生不灭。是无常义。十地品曰。以不了第一义故。号为无明。起信曰。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而有妄念。夫言非性性有。不生灭而无常。及不了知。皆以无性故也。而其言皆遮之者。欲学者自悟。此予所谓密演者也。今则明告无性。是谓显说。
法华经曰。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传曰。室者。常寝处。衣者。常被服。座者。常休息。故知传佛心宗者。常寝处於慈悲。被服於忍辱。休息於法空。故曰安住是中也。永明曰。食肉者断大慈悲种。不可不慎。太平兴国中。建阳僧辩聪游五台山寺。寺之上座僧老。为众轻易。聪独敬事之。将还京师。老僧付聪书。使於城北寻勃贺投之。聪辞去。窃发而观。无他词。但曰。度众生毕。蚤来蚤来。若更强住。却恐造业。聪大惊。复缄封之。既至於广济河侧。闻小儿呼勃贺。聪问勃贺何在。小儿指大猪。猪项丳金环。卧街西墙下。聪扣墙问屠谁氏。曰。赵生家也。问此猪何名勃贺。曰。唯食勃荷。故里中小儿以名之。吾日烹千百猪。猪犇佚难驱。以此猪引导之。则累累就死。畜之十五年矣。聪以书投之。勃贺急食。忽然人立而化。
维摩经曰。居士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传曰。百丈大智禅师曰。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所滞碍。唯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痖。稍有相应分。黄蘗运禅师曰。唯置一床。寝疾而卧者。心不起也。如人卧疾。攀缘俱息。妄想歇灭。即是菩提。耆域以晋惠帝时至洛阳。万僧为作礼。敛眉曰。汝等衣服华饰。皆违法制。非佛意也。汉范晔有言曰。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虑深。登高不惧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
大涅盘经曰。所言二谛。其实是一。方便说二。如人醉未吐。见日月转。谓有转日及不转日。醒人但见不转。不见於转。转二为粗。不转为妙。
传曰。三藏全是转之二。如彼醉者。大乘经带一转二。而说不转之一也。起信曰。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於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以此义例。转二为粗也。又曰。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例。不转为妙也。洞山清禀禅师唯宴坐。一日呼侍者下法堂。谓曳木者无损阶砌。侍者出视无有。还白。寂无人迹。禀又使求之。侍者临檐俯视。乃群蚁曳蜻蜓翼缘阶而上。盖静极妙而灵知也。
华严经曰。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
传曰。枣栢曰。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际三昧。明以法界身为定体。无三世性故。从兜率天下降神。及入涅盘。四十九年住世。转一切法轮。总不出剎那际。以此三昧圆通始终。非三世古今故。如是叙致。以总言之。一切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皆尽一智成佛。并众生生死。亦不移剎那际。但众生妄计有年岁长短。如佛所说。即生即死。皆不移时。夫随情言说。无有实义。以济迷倒。谓之方便。若出情之法则不然。但入剎那际三昧。即成无上觉道。
解深密经曰。翳眼人如徧计。现青黄如依他。净眼如圆成。
传曰。分别性如蛇。依他性如藤。若人缘四尘相分析此藤。但见四相。不见别藤。但见色.香.味.触相故。藤非实有。以离四尘外。无别有藤。所以偈曰。於藤起蛇知。见藤则无境。若知藤分已。藤知如蛇知。若知藤之性分是空。则例如藤上妄生蛇想。故傅大士偈曰。妄计因成执。迷绳为是蛇。心疑生暗鬼。眼病见空花。一境虽无异。三人乃见差。了兹名不实。长驭白牛车。
起信论曰。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徧一切处。
传曰。若真能敬重自己佛性。即於一切众生。以交神之道见之。何以故。以我与众生无差别故。比丘辰巳之间斋者。以与众生接。不得不斋。易.同人卦曰。文明以徤。中正而应。君子也。文明。礼也。粲然与物接而徤违之。中正。德也。介然与物辩而应从之。与物接而违。与物辩而从。此君子所以同人之际。不可得而亲疏也。龙兴宗靖禅师初参雪峰。宗承印可。乃自誓充饭头。服劳余十载。尝於众堂中。袒一膊钉帘。雪峰睹而记曰。汝向后住持有千僧。其中无一人衲子也。靖悔过。辞归台州。住六通院。钱王请居龙兴寺。有众千余。唯三学讲诵之徒。果如雪峰所志。
楞伽经曰。佛告大慧。为世间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大慧。如春时焰.火轮.垂发.乾闼婆城.幻梦.镜像.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
传曰。涅盘经曰。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烦恼之想。生於倒想。一切圣人实有倒想而无烦恼。是义云何。佛言。善男子。云何圣人而有倒想。迦叶菩萨言。世尊。一切圣人。牛作牛想。亦说是牛。马作马想。亦说是马。男女.大小.舍宅.车乘.去来亦尔。是名倒想。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种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着想。一切圣人唯有世流布想。无有着想。一切凡夫恶觉观故。於世流布生於着想。一切圣人善觉观故。於世流布不生着想。是故凡夫名为倒想。圣人虽知。不名倒想。盖境本自空。何须坏相。而心虚自照。岂假缘生乎。以是一切圣人。不同凡夫能所情执知见也。广博严经曰。佛令阿难遍告诸比丘。使集听法。阿难承佛慈旨。报已复还佛所。而白佛言。是诸比丘言。我等见祇陀林中。大水盈满。大光普照。房舍园林。悉不复现。以是事故。悉来不得。佛告阿难。彼诸比丘於非水中而作水想。不唯於非水中而作水想。亦於非色中而作色想。非受.想.行.识中而作受.想.行.识想。此所谓以彼惑乱。恶觉观故。於世流布生於着想也。
华严经曰。智入三世而无来往。
传曰。枣栢曰。此华藏世界海。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念者。为无念也。无念即无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无念。一切众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离无念之中。以是义故。此华藏世界所有庄严境界。能现诸佛业.众生三世所行行业因果。总现其中。或过去业现未来中。或未来业现过去中。或过去.未来业现现在中。或现在业现过去.未来中。如百千明镜俱悬。四面前后影像。互相彻故。为法界之体性无时故。妄计三世之业。顿现无时法中。故经曰。佛子。汝应观察。剎种威神力。未来诸国土。如梦悉令现。十方诸世界。过去国土海。咸於一剎中。现像犹如化。三世一切佛。及以其国土。於一剎种中。一切悉观见。乃作偈曰。三世无有时。妄计三世法。以真无妄想。一念现三世。三世无时者。亦无有一念。计着三世法。总现无时中。了达无时法。一念成正觉。西域记曰。有隐士庐深山中。得神术。能黄金瓦砾。但未能驭风骑气耳。久之。有授以飞升法者。当[祝/土]坛使烈士抱长剑立坛隅。屏息达旦。隐士乃自诵秘咒。然后当仙去。隐士后得烈士。倾意待之。烈士愿效力为报。隐士曰。但欲汝为我一夕不语耳。烈士许诺曰。死且不辞。矧不语乎。於是依法行事。将晓矣。烈士忽大叫。空中火堕。烟焰蓬勃。隐士引之苍黄入水以避。让之曰。诫子无声。乃惊叫何也。烈士曰。受命之后。昏然如梦。见昔所事主人。责以不语。欲不利。我以受恩深厚。终不答。遂为所杀。托生南印土大婆罗门家。追惟厚恩。自少及壮。终以默然。俄生一子。其妻曰。汝若不语。即杀此儿。自念事已隔生。不忍令杀。因止之。遂发言。隐士曰。魔所娆也。遂激恚而死。
参同契曰。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
传曰。万物若有功。则所言当至其处。如钳取物。如日舒光。如呼火则口吻为所烧。明暗若有功。则如人行步。举左足即右足随之。以明暗无体性。万物无功勋。故为是论也。宝积经曰。佛言。譬如然灯。一切黑暗。皆自无有。无所从来。去无所至。非东方来。去亦不至。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不从彼来。去亦不至。而此灯明。无有是念。我能灭暗。但因灯明。法自无暗。明暗俱空。无作无取。首楞严曰。譬如虚空。体非诸相。而不碍彼诸相发挥。盖於日用不隔丝毫。
圆觉经曰。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於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传曰。此一段义。叙五性差别。然前文必结曰此名凡夫随顺觉性.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此名如来随顺觉性。至於此则曰随顺觉性而已。何也。曰。世尊之意。欲学者出情离见。非特此经。如法华经曰。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及其安隐得出。则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夫未出火宅。则三车有羊.鹿.牛之名。既出矣。即没其牛名。但曰大车。亦此意也欤。琅琊觉禅师尝问讲僧曰。如何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对曰。起即是病。又问。如何是於诸妄心。亦不息灭。对曰。息即是病。又问。如何是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对曰。知即是病。又问。如何是於无了知。不辩真实对曰。辩即是病。觉公笑曰。汝识药矣。然未识药中之忌也。宝觉禅师则为之偈曰。黄花熳熳。翠竹珊珊。江南地暖。塞北春寒。游人去后无消息。留得云山到老看。
洞山悟本禅师所立。正中妙挟。挟路通宗。通涂挟带。
传曰。百丈曰。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故教外宗旨。其所开示。必曰藉教。如言妙挟。则曰正中。如言挟路。则曰通宗。如言挟带。则曰通涂。盖本一挟带。而加妙字耳。然挟带之语。必有根本。大乘所缘缘义曰。言是带己相者。带与己相各有二义。言带有二义者。一者挟带。即能缘心。亲挟境体而缘。二者变带。即能缘心变。起相分而缘也。曹山见杜顺法身颂。曰。我意不欲与么道。乃自作之曰。渠本不是我。我本不是渠。渠无我即死。我无渠即余。渠如我是佛。我如渠即驴。不食空王俸。何假雁传书。我说横身倡。君看背上毛。乍如谣白雪。犹恐是巴歌。予观曹山之语皆妙挟也。语不挟带。则如能缘之心不挟境体。则是渠无我。我无渠。血脉断缘。世流布想耳。非宗旨也。
破色心论曰。云何得知诸佛如来依此义故。说有色等一切诸入。而非实有色等诸入。又以识等能取境界。以是义故。不得说言无色等入。答曰。偈言。彼一非可见。多亦不可见。和合不可见。是故无尘法。
传曰。无着菩萨曰。此义不然。何以故。有三义故无色等入。何等为三。一者为实有一微尘。如彼外道卫世师等。虚妄分别。离於头目身分等外。实有神我。微尘亦尔。言有神我而不可得见。离色香等实有不耶。二者为实有多微尘。差别可见不耶。三者为多微尘和合可见不耶。此明何义。若实有彼一微尘者。则不可见。如彼外道卫世师等虚妄分别。离於头目身分等外。有一神我不可得见。微尘亦尔。离色.香等不可得见。是故无一实尘可见。是故偈言彼一非可见故。若实有多微尘差别者。应一一微尘历然可见。而不可见。以是义故。多尘差别。亦不可见。是故偈言多亦不可见故。若多微尘和合可见者。此亦不然。何以故。以一微尘实无有物。云何和合。是故不成。是故偈言和合不可见。是故无尘法。中观论偈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以此偈意。观前无尘之论。晓然如视白黑矣。
百门义海曰。达无生者。为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由从缘生。必无自性。何以故。今尘不自缘。起待於心。心不自心。必待於缘。由相待故。则无定属。以无定属。缘生则名无生。非去缘生说无生也。论曰。因不自生。缘生故生。缘不自生。因生故色。今因缘生。方得名生。了生无性。方是无生。然生与无生。互成互夺。夺即无生。成即缘生。由即成即夺。是故生时无生。如是了者。名达无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