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证传

  枣栢曰。十定品法门。其定名入剎那际。如三乘说。八十生灭为一剎那。八十剎那为一念。此明三乘说。如此一乘。但以剎那是极短促。思虑不及之故。终不别论有生灭。明如来出世。始终不离剎那际。为一乘道理情解。有以情解者。疑网不除。且信佛语。自疑不断。
  传曰。沩山问香严曰。我不问汝经论义理种种知见。汝但向父母未生前道取一句。香严曰。和尚替我道。沩山曰。道得即是我三昧。於汝何益。於是香严泣辞沩山。曰。画饼不可充饥。今生不复学识。且作个长行粥饭僧。遂去止南阳。庵以休息焉。久之。一日粪除瓦砾击竹。笑曰。沩山大慈。恩踰父母。当日若为我说却。何处有今日。如香严。乃可称自疑已断。
  云居宏觉禅师。僧问。如何是沙门所重。宏觉曰。心识不到处。
  传曰。洞上宗旨。语忌十成。十欲犯。犯则谓之触讳。如五位曰。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宏觉盖洞山之高弟也。而所答之语如此。岂非触讳乎。曰。东坡最能为譬。尝曰。以吾之所知。推至其所不知。婴儿生而导之言。稍长而教之书。口必至於忘声而后能言。手必至於忘笔而后能书。此吾之所知也。口不能忘声。则语言难於属文。手不能忘笔。则字画难於刻雕。及其相忘之至。则形容心术。酬酢万物之变。忽然而不自知也。夫不犯讳。忌十成者。法也。宏觉不忘法。何以能识宗。金刚般若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觉以之。
  提婆曰。禀明於心。不假外也。
  传曰。提婆菩萨。博识强记。才辩绝伦。名震五天。然犹以人不信用其言为忧。天竺有大自在天人。身真金色。高二丈。人有所求。皆如所愿。提婆造庙见之。万众随入。像果瞬视若怒。提婆曰。神则神矣。何其小哉。正当以威灵感人。智德化物。而假金为躯。玻璃为目以妖世。非所望也。即梯其肩。凿出目睛。观者疑之。曰。大自在天乃为一小婆罗门所折困耶。提婆晓人曰。神明远大。故以近事试我。我得其心。故敢尔也。於是办供。是夜大自在天降以受之曰。汝得我心。人得我形。汝以心供。人以质馈。知而敬我者汝。畏而诬我者人。然汝供甚美。但乏我所欲。提婆曰。神须何物。大自在天人曰。我缺左目。能施我乎。提婆笑。即出自己目与之。愈出而愈不竭。自旦及暮。出目睛数万。神赞曰。善哉摩衲。真上施也。欲何所求。提婆曰。我禀明於心。不假外也。予尝笑提婆颠倒。既曰禀明於心。不假外也。则亦安用求神。欲人信用其言乎。方曰不假於外而求神。如醉夫谓人曰吾平生不解饮也。
  曹山本寂禅师偈曰。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
  传曰。予以是观之。千圣皆称此一念之心起时了不可得。是真不思议也。离则决定无别殊胜。故如是了知。岂不疾乎。华严经曰。以少方便。疾成菩提。曰。然则学者何为而不信耶。曰。如竹林善会禅师为道吾发之。以见船子。言下省悟。既去而回顾。船子笑曰。这汉疑我别有也。於是覆其舟。盖信力尚微。未大通透故耳。
  法华经曰。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於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
  传曰。枣栢曰。此义如华严经所说即不然。但使自无情见。大智踰明。万法体真。无转变相。如维摩经舍利弗谓天女曰。何故不转女身。天女谓舍利弗。我十二年来求女身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庵提遮女谓舍利弗。自男生我女。当知万法。本自体如。有何可转。如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善知识。文殊.普贤.比丘.比丘尼.长者.童子.优婆夷.童女.仙人.外道。五十三人。各各自具菩萨行。自具佛法。随诸众生。见身不同。不云有转。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间肉眼观。无真不俗。以法华经对权教三根。见未尽者令我信种。且将女相速转成佛。令生奇特。方始发心。趣真知见。不堪本法。而起善根。此明且引三权令归一实。又破彼时劫定执三僧祇。令於剎那。证三世性。本来一际。无始无终。称法平等。裂三乘之见网。撤菩萨之草庵。令归法界之门。入佛真实之宅。故令龙女成佛。明非过去久修。年始八岁。又表今非旧学。转女时分。不逾剎那。具行佛果。无亏毫念。法本如是。自体无时。权学三根。自将见隔。迷自实法。反称为他。不知躬己。本事如斯。全处宅中。犹怀滞见。云何界外。悬指僧祇。此见不离。定乖永劫。回心见谢。方始旧居。何如今时。灭诸见业。徒烦多劫。苦困方回。如华严经法界缘起门。明凡圣一真。犹存见隔。见存即凡。情亡即佛。称性缘起。俯仰进退。屈伸谦敬。皆菩萨行。无有一法可转变相。有生住灭。故不同龙女转身成佛。予以谓龙旁生。女有五障。八岁非久积功力。忽然之顷。非历尘劫。乃化而成佛者。超越诸趣。脱离业果。凌跨十世。猛利成就之象也。不欲正言。故以象示。意使学者自悟耳。便以为实法。较两经而优劣之。其可哉。然则方等深经。有正言之者乎。曰。首楞严曰。金刚王宝觉。弹指超无学。华严曰。超诸方便成十力是也。
  永明禅师曰。匿迹韬光。潜行密用。
  传曰。明山宾困乏。货所乘牛。既售受钱。乃谓买者曰。此牛经患漏蹄。然疗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买者遽追受钱。孔嵩家贫。变姓名佣於阿里。范式为牧伯。行部到新野。县选嵩导骑迎式。式见而识之。呼嵩把臂谓曰。非孔仲山耶。对之叹息。欲与之俱载而去。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大智度论曰。譬如医师。治风狂人。望见诟骂。而医师但欲验其所施之术。不恤其狂。行人调心。亦复如是。故二祖大师既老。出入市里。混於淫坊酒肆之间。有嘲之者。答曰。我自调心。非干汝事。此韬光密用者也。
  金刚般若三性。依他.徧计.圆成实智。
  传曰。法华会上。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供养日月净明德佛。身服诸华香油。满千二百岁已。香油涂身。又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光明徧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时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乃至作是语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然千二百岁。过是已后。其身乃尽者。离徧计执。证人空智之象也。作如是法供养已。命终之后。复生日月净明德佛国中。乃至日月净明德佛告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曰。善男子。我涅盘时到。灭尽时至。汝可安施床座。我於今夜。当般涅盘。即以海此岸栴檀为[廿/积]。供养佛身。而以烧之。火灭已后。收取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塔。於是塔前。然百福庄严臂七万二千岁而以供养者。离依他执。得法空智之象也。故天台曰。身相既尽。法执亦亡。於时天.人.阿修罗等。见其无臂。忧恼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是我等师。教化我者。而今烧臂。身不具足。於是菩萨於大众中立此誓曰。舍我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虚。令我两臂还复如故。作是誓已。自然还复者。二执既尽。证圆成实智。然非灭绝身臂而证。故曰还复如故。盖尝深观之。尽身相则曰千二百岁。十二缘生所成之业趣也。尽法执则曰七万二千岁。七识染污。意所执持也。身相以生言之。法执以死言之。身相法执。不出於死生之域耳。
  法华经曰。如来明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於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
  传曰。僧问天台云居智禅师曰。性即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答曰。见无所见。僧曰。无所见。因何更有见。答曰。见处亦无。僧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答曰。无有能见者。僧曰。究竟其理如何。答曰。汝知不。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见处体相了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予以是观能.所既绝。则无生死。生死既无。则何有三界之相。是谓明见也。
  华严十定品曰。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际诸佛三昧。以一切智自在神通力。现如来身清净无碍。无所依止。无有攀缘。住奢摩他。最极寂静。具大威德。无所染着。能令见者。悉得开悟。随宜出兴。不失於时。恒住一相。所谓无相。
  传曰。法华经曰。世尊结加趺坐。入於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而弥勒菩萨曰。今佛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议。以是观之。则所言无量者。非多多无数量之谓也。苟为数量之量。则不应言处。盖无念碍之量耳。何以知之。以前文曰。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不言处也。推十定品所示入剎那际诸佛三昧同旨。至於随宜出兴。不失於时。则善用其心者也。
  起信论曰。真实空者。从本以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离一切法差别相故。无有虚妄分别心故。应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有无相.非非有无相.非一相.非异相。略说以一切众生妄分别心所不能触。故立为空。据实道理。妄念非有。空性亦空。以所遮是无。能遮亦无故。言真实不空者。由妄念空无故。即显真心。常恒不变。清净圆满。故名不空。亦无不空相。以非妄念心所行故。唯离念智之所证故。
  传曰。予观江西马祖而下诸奇衲。如汾州南泉.归宗百丈。皆冠绝一时。然说法与诸祖议论冥契者。百丈又冠诸衲。尝曰。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空有.亦非善恶。若与诸染法相应。名天.人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平等心量。处於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虚妄.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迥然无计。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此论与马鸣所示无所优劣。然深信而亲证者。首山念法华.舜峰钦禅师尤昭着者也。
  金刚般若经曰。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传曰。楞伽经曰。一切法不生。我说剎那义。夫言法本不生足矣。安用复名剎那义乎。法华经曰。诸法空为座。夫言诸法空足矣。安用复称座乎。曰。但言诸法本不生。与言诸法空者。即是断灭见。故以不生而言剎那。诸法空而言座也。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盖三世如来法施之式也。
  永嘉尊者曰。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传曰。可以取。则法身有剩。可以舍。则虚空可逃。离是取舍之心。则如絮球百衲。置之闲处。天寒岁晚。有时而得用也。庄周非能知此者也。而其言有可观。曰。黄帝游於赤水之北。登昆仑之丘南望。遗其玄珠。使智索之而不得。使离娄索之而不得。乃因罔象而得之。黄帝曰。异哉。罔象乃可得之。问曰。庄周既曰非能知之。则其语何其似之亲耶。曰。牛乳驴乳。其色俱白。牛乳则能出生酥酪。至於驴乳。裂之则成滓秽。然不识牛乳者。指驴乳似之。故予不废庄周之论也。
  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传曰。首楞严曰。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犹如交芦。夫知由前尘而发者。所谓见分也。相因眼根而有者。所谓相分也。相.见俱无有性者。心境互生。各无自体。心不自立故。由尘发知。境不自生故。因根有相。二虚相倚故。犹若交芦。维摩经曰。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予政和元年十月谪海外。明年三月馆於琼州之开元寺俨师院。海上无经籍。壁间有此偈。日夕研味。顿入无生。身心超然自得也。
  复礼法师曰。观业者。业因心起。心为业用。业引心而受形。心随业而作境。然则因业受身。身还造业。从心作境。境复生心。若影随形而曲直。犹响随声而大小矣。
  传曰。广百论偈曰。眼中无色识。识中无色眼。色内二俱无。何能令见色。僧灵润尝修此观曰。舍外尘邪执。得意言分别。舍唯识想。得真法界。前观无相。舍外尘相。后观无生。舍唯识想。尝与法侣登山游览。野火四合。众皆奔散。润独安步顾陟。谓法侣曰。心外无火。火实自心。谓火可逃。宁能免火。及火至润。而潜然息灭。
  楞伽经偈曰。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
  传曰。曹溪六祖隐晦时号卢居士。尝客广州精舍。夜经行。闻两僧论风旛之义。一曰风动。一曰旛动。六祖前曰。肯使流俗辄预高论否。正以风旛非动。仁者心动耳。法空禅师深居五台山。每夜必闻有声。名曰空禅。法空患之。久而自悟曰。皆我自心之境。安有外声哉。以法遣之。自后遂绝。夫言彼所见非有者。以风旛相待。无有定属。以无定属。缘生则名无生。六祖所示见境既尔。则空禅所悟闻尘亦然。首楞严曰。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者。讵不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