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智证传
智证传
枣柏曰。华严第三会。於须弥山顶上说十住。表入理契智。非生灭心所得至故。如须弥山在大海中。高八万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揽所及。明八万四千尘劳山。住烦恼大海。於一切法。无思无为。即烦恼海枯竭。尘劳山便成一切智山。烦恼海便成性海。若起心思虑。有所攀缘。则尘劳山愈高。烦恼海愈深。不可至其智顶。
传曰。首楞严曰。汝但弃其生灭。守於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消落。故维摩大士现神力。即时须弥灯王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宝觉禅师曰。以师子座之高广。毗耶室之狭小。伫思其间。即成妨碍。尝问转运判官夏倚。汝言。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狗卧香卓下。乃以压尺击香卓。又击狗曰。狗有情即去。香卓无情即住。如何得成一体。倚不能对。宝觉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前圣所知。转相传授。皆此旨也。而学者莫能明。如言弹指而五百毒龙屈伏。女子之定亦出。尤昭着明白者也。沩山尝语仰山曰。寂子速道。莫入阴界。而仰山曰。慧寂信位亦不立。予恨仰山极力道不尽。
华严.十地品曰。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又曰。随顺无明起诸有。若不随顺诸有断。
传曰。譬如有人。畏影而逃日中。其行愈疾。而影愈随。休於树阴。则影自灭。三尺童子知之。而学者畏生死。乃不息灭妄心。是不类也。又如日亲君子。则小人自疏。日亲小人。则君子自远。市井庸人知之。而学者畏流转之苦。甘随顺无明。是首越而之燕者也。夫知心寂灭。则不复故起现行。不与妄合。则自然本智现前。此二种。第约之心耳。非加功也。
三祖粲禅师既以大法付四祖信禅师。乃祝曰。慎勿言自我处得法来。
传曰。易解曰。众人之志。不出於饮食男女之间与。凡养生之资。其资厚者其气强。其资约者其气微。故气胜志而为魄。贤圣则不然。以志一气。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虽禄之天下。穷至匹夫。无所损益也。故志胜气而为魂。众人之死为鬼。而圣贤为神。非有二知也。志之所在者异也。予以其说观三祖。知其为志胜者也。嵩禅师曰。此盖祖师以名迹为道之累。故虽师承。亦欲绝之。然则不言自粲公所得法。便真非嗣祖者耶。是大不然。粲公於时念达磨.可祖宏法之艰难。皆为邪师憎害。痛自慎耳。便谓弃绝师承可乎。
黄蘗运禅师曰。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趋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怖畏。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此是要节。
传曰。此黄蘗一时为裴相国之言也。教其忘心。当不必临欲终时。乃作此观。何以知之。圆觉曰。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於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无了知。不辩真实。故其偈曰。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圭峰科以为忘心顿证。予以是观前义。知其为方便说也。予尝阅运公遗事。始名晞运。会昌之厄。以白帕蒙首。易名神运。宣宗登极。复教。仍名晞运。此丛林未知者也。
入大乘论曰。诸法体相。世间现见。云何言无耶。曰。凡愚妄见。此非可信。生灭之法。皆悉是空。生灭流转。无暂停时。相似相续故。妄见有实。犹如灯焰。念念生灭。凡夫愚人。谓为一焰。
传曰。涅盘曰。如灯虽念念灭。而有光除破暗冥。念等诸法。亦复如是。如众生食。虽念念灭。亦能令饥者而得饱满。譬如上药。虽念念灭。亦能愈病。日月光明。虽念念灭。亦能增长草木。盖一切诸法念念灭绝。而今现见者。相似相续故。首楞严曰。谛观法法何状。则知但自灯明。法自无暗。明暗俱空。无作无取。明若有作。不应容暗。暗若可取。不应受明。今观夜室之暗。何自而来。忽有灯焰。暗何所往。石头曰。当明中有暗者。以明无作故。当暗中有明者。以暗无取故。
法华经曰。世尊於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
传曰。沩山尝曰。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而学者不能深味此语。苟认意度而已。譬如众盲扪象。随所得之为是。故象偏为尾.为蹄.为腰.为牙。而全象隐矣。般若经曰。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者。真常也。非凝然一物。卓不变坏之常也。而解法华者曰。佛音深妙。触处皆闻。超越凡圣。则其舌广长。高出梵世。此殆所谓随语生解。谬矣乎。
五十计较经曰。菩萨问佛言。罪生复灭。何以我了不见。佛问诸菩萨。汝曹心宁转生不。诸菩萨报言。我心转生。设我心不转生。亦不能与佛共语。佛问诸菩萨。言若心生时。宁还自觉心生不。诸菩萨言。我但识见因缘时。不觉初起生时。佛言。如汝所说。尚不能知心初生时。何能无罪。
传曰。诸菩萨疑既曰有罪。我独不见。而世尊曰。汝不能知心初生。则罪有而不见也。永明曰。故知不察最初一念因成之假。宁免后念相续成事之过乎。吾以是知一切生死烦恼。皆因不觉故。若智为先导。则咎何由生。若了心外无法。则情想不生。不用加功。直入不思议地也。
首楞严阿难偈曰。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传曰。予观法华经。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於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夫半日之间历五十小劫。颠倒想所持也。
唯识论问曰。依信说有四种。一.现见。二.比知。三.譬喻。四.阿含。此诸信中。现信最胜。若无外境。云何世人言我现见此青.黄等物乎。答以偈曰。现见如梦中。见所见不俱。见时不分别。云何言现见。诸凡夫人。烦恼梦中。有所见事。皆如梦中。如初见色。不知色义。后时意识分别。然方了知。以意识分别时。眼等识已先灭故。以一切法念念不住故。以见色时。未有意识。意识起时。即无眼等识。
传曰。譬如世人同看文字。不识字者但见纸墨。义理了不关思。而识字者但见义理。不碍纸墨也。不识字者。五识现量也。而识字者。意识之境也。天台宗以五识名退残。谓是故也。故曰。见所见不俱。夫纸墨文字。所以传义理。义理得。则纸墨文字复安用哉。
曹山正命食。
传曰。瑜伽师地论曰死有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无记心。云何寿尽死。犹如有一随感寿量满尽故死。此名时死。云何福尽故死。犹如有一资具缺故死。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时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於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时死。予以是观之。乃知食而食。即不枉死。故名正命食。黄蘗曰。今时才出来者。只欲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解。翻成壅塞。唯多与儿酥乳。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此样。尽名食不消。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边收。真如之中。无此事故。以此知曹山贵正命食。立三堕。
不断声色堕.随堕.尊贵堕。
传曰。维摩经曰。为坏和合相故。应取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此不断声色堕所由立也。又曰。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棃拘赊棃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揵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此随堕之所由立也。又曰。谤诸佛。毁於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此尊贵堕之所由立也。予尝深观曹山。其自比六祖无所媿。以其荡除圣.凡之情。有大方便。南泉曰。三世诸佛不知有。黧奴白牯却知有。乃不如曹山止言一堕字耳。
唐.万回和尚偈曰。明暗两忘开佛眼(一本云黑白两忘)。不系一法出莲丛。真空不坏灵智性。妙用恒常无作功。圣智本来成佛道。寂光非照自圆通。
传曰。首楞严曰。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夫不因明尘而自发。不为暗尘之所昏。则佛眼开矣。又曰。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夫以纤尘未尽。则未至等妙。所以贵不系一法也。佛眼既开。则不受一法。然寂光非照。故首山临终偈曰。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无情共一真。明暗尽时俱不照。日轮午后示全身。果午后泊然而化。黑白两忘之效也。
净业障经曰。佛告比丘。一切诸法。本性清净。然诸凡夫愚小无智。於无有法不知如故。妄生分别。以分别故。堕三恶道。
传曰。如言以分别故。堕三恶道。则不分别。遂成无上佛果乎。曰不分别。则机关木偶耳。非能得道也。维摩经曰。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忘者。遮凡夫愚小堕增益损减谤。而密示无生之妙也。永嘉曰。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又曰。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偿夙债。今推其效。以尽其执情。世间法。杀人者死。而怒波覆舟。舟人皆死。不闻水与风有罪。出世间法先论因果。故曰。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而野火烧山林。禽虫皆死。而火亦速灭。不闻火受三恶道苦。可深思之。
雪峰禅师。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
传曰。宗师约法。以定纲宗。以简偏邪。如雪峰三句。玄沙尝言之曰。是汝诸人见有崄恶。见有大虫.刀.剑诸事来逼汝身命。便生无限怖畏。恰如世间画师。自画作地狱变相。画大虫.刀.剑了。好好地看着。却自生怕怖。亦不是别人与汝为过。汝如今欲免此至惑么。但识取金刚眼睛。若识得。不曾教有纤尘可得露现。何处更有虎狼刀剑。解嗋吓得汝。直至释迦。如是伎俩。亦觅出头处不得。所以我向汝道。沙门眼。把定世界。函盖乾坤。不漏丝发。何处更有一物为汝知见。如是出脱。如是奇特。何不究取。此函盖乾坤句也。又曰。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交参。句句无前后。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如师子游行。岂求伴侣。此截断众流句也。又曰。大唐国内宗乘。未有一人举倡。设有一人举倡。尽大地人失却性命。无孔铁锤相似。一时亡锋结舌去。汝诸人赖我不惜身命。共汝颠倒知见。随汝狂意。方有申问处。我若不共汝与么知闻去。汝向什么处得见我。此随波逐浪句也。
嵩山安国师曰。作善则善现。作恶则恶现。真心即隐没。
传曰。所言善现者。百丈曰。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空有.亦非善恶。若与诸染法相应。名天人二乘界。所言恶现者。搜神记曰。蛇千年则能断已复续。淮南子曰。神蛇自断其身。而自相续。隋炀帝遣使於岭南濒海。穷山求此蛇。长三尺许。色锦文而似金。熟视微黑。解食肉而不毒。人欲令自断。则触之令怒若不胜愤。则辄断而为三四。若刀截焉。其皮骨之理亦有血。怒定久。乃又相就。而相连续如故。隋着作郎邓隆曰。此灵蛇也。能自断。不必千岁。夫天人二乘界。例能他身飞升。善念增长之力也。蛇能自断且千岁。恶念增长之力也。
法华经曰。无上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传曰。永明曰。缘起佛种者。报身佛。非法身佛也。不知永明何所据依而为此言。经以一乘为言。则宁当分别法.报身乎。所谓是法住法位者。马鸣所言随顺世间种种知故。世间之相既曰种种。则非以本自无性。而皆从缘起何哉。知其缘起而无生。即是佛种。所谓世间相常住者。马鸣所言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予童子时。闻三峰靘禅师诵迦叶波偈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心晓然爱之。既落发。游方学道。读枣栢论曰。有作之法。难成随缘。无作易办。作者劳而无功。不作随缘自就。无功之功。功不虚弃。有功之功。功皆无常。多劫积修。终归败坏。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於是顿见迦叶波说偈之意。维摩谓文殊师利曰。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师利曰。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去。可见者更不可见。与法华同旨也。
清凉国师答复礼法师所问真妄偈曰。本净本不觉。由兹妄念起。能迷非所迷。安得长相似。
传曰。圆觉会上。金刚藏菩萨所问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之故。而世尊先令息灭妄心。净诸业障。菩萨所问。一切众生。本性清净。云何染污。而世尊但曰。为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终不明告其所以然。清凉言本净本不觉。则含其无性之旨。深得世尊法施之式。何以知之。大经疏曰。一切法有二。一是所迷。谓缘起不实。故如幻也。缘成。故无性也。二是能迷。谓徧计无物。故如空也。妄计。故无相也。又以不觉。故不知有。以不信。故不承当。但起无明。空成倒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