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真言宗
-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注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注
菩萨思惟(至)之莲花。
谓此觉悟之花。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一切众生无不各具。与诸菩萨本是同体。如何迷头认影。怀宝迷邦。而不自觉。诚可悲愍。如世尊睹明星悟道之时。赞叹曰。奇哉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得证。若离妄想。无师智自然智皆悉现前。我当为彼而开导之。此中思惟。即行者思惟。不可打作两橛。何者。所证理同也。各具者。如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之意也。
清净法界无惑染。
莲花是喻。清净法界是法合耳。谓一真法界。本来清净。一尘不立。无有烦恼惑染。如莲花之不着水也。六祖云。何期自性本是神变。何期自性本自圆成。何期自性本自秘密等。
八叶各有一如来。
自此至晃耀五句。通自他说。约他。则言一切众生平等共有此花。与如来入定向观自在。约自。则言行人与八如来同时入定也。以上莲花不曰八叶。至此而独言八叶者何也。八叶。表八识也。一花。表一心也。八叶总是一花。八识总是一心。上来菩萨已转识成智。唯是一心。故不曰八叶。今众生不能掀翻识海。截断情流。归於心原。八识炽然。故此独出八叶也。各有一如来者。起信论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亦能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不觉有本末之殊。觉有始本之异。本觉为如。始觉为来。始本不二。名为如来。此独第八识有此义。从第八识复转起前七识。楞伽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藏识既具。则前七识亦具如来之义。故经云。众生身中。念念有如来成正觉般涅盘。又云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何也。谓若一念缘起无生。是人与佛何殊。其或识情不断。即此号曰众生。斯盖就机而说。若约行者已转八识成四智。四智皆能现身说法。有如来义也。
如来入定(至)观自在。
如来面向菩萨者。谓此菩萨即过去正法明如来。以故不分主伴。又莲花即因果同时。而菩萨亦因果同时也。花是因。莲是果。今果尚有菩萨。即因该果海也。花上有如来。即果彻因源也。万法显必同时。一际理无先后。冥真体於神化之域。彰德相於重玄之门。自非竿头进步。绝后再苏。焉能测如是之境界也。入定者。即同行者所入之剎那大悲定也。问。既曰面向。前四面可。后四得不背也。答。谓圆通之身。本无背向。如鸡犀枕。面面皆正。岂同众生分段之身。向东则背西。面南则背北。如大通智胜佛坐於道场。诸梵天等。东看则曰在西。南观咸曰在北。宁有一定之向哉。知道者更须向无向背处看。
项佩圆光(至)及晃耀。
上句彰殊胜身。下句彰殊胜境。若在法上。明众生心。从本以来具无漏智。炳焕灵明。洞彻不昧。经云。世尊语金刚慧菩萨言。我以佛眼。观一切贪欲瞋恚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污染。德相具足。如我无异。楞伽云。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众生身中。为蕴所覆。烦恼所缠。临济云。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赤肉团中放光动地。正明即众生心中有如来智慧德相。故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上十四句。总显理事二种法界。下二句。方入理事无碍法界。
次想其花(至)虚空界。
次想者。欲行人以三昧光照彼心花。令其心开意解。即得以理相应。其花舒大者。以事揽理成。故能渐舒大。理随事变。故能徧法界。未有事不依理。故随理之事。一一如理圆满。遂令一尘普徧法界时。诸尘皆徧。一多无碍。大小相容。此是理事无碍法界。
思彼觉华(至)共广大。
思彼本觉之华。光明朗照。穷十法界。元是一真。与如来海会同时广大。更无二致也。何谓如来海会。有无量光明徧照法界。令彼诸觉花亦能徧照法界。互无障碍。交涉重重。如一室千灯。光光无杂。此事事无碍法界也。
心若不移(至)诸众生。
上句自觉。下句觉他。上来思惟。即是起行。心若不移此定。遂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愍诸众生。起於哀救。即是利他行也。何以故。以诸众生怀宝迷邦。持珠乞丐。本自是佛。迷而不觉。枉入诸趣。我今证此广大无碍境界。当以慈光普照。令彼顿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如类我也。
觉花蒙照(至)观自在。
彼之觉花。果蒙吾光一照。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当下永脱苦恼。心花顿开。觉地圆净。便同菩萨无差别也。
莲花渐收同己量。
上八句皆舒。此一句独卷。约密说。即是增长究竟。准余已现前解云。从正位起名增长。复归正位名究竟。亦名始本不二也。上师云。有放不收同凡夫。有收不放是二乘。有收有放名秘密境界。收放总不同名无戏论法。此乃最极本续也。正表吾人自性。纵横自在。舒卷天然。儒云。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矣。
复结自在(至)观自在。
以前乃是定中境界。今复结印者。正请智佛冥熏加持四处。今我父母所生之身。顿同菩萨坚固不坏之金刚身也。又前既现观音。今恐迷己逐物。当复回观自身。故云亦等。问。最初既已字种增长令成观音。何故今又加持耶。答。初表增长。由未离觉。今是亲证亲入也。前所观观音。望因则名因中果。加持之后。当体即果中因也问。登座即顿起观音慢。今复何故又入此定。岂不滥耶。答。前是根本定。亦名正位。亦名正体。如在家为人也。此复入定。如在邦为臣也。其实一体。而约处别也。如在戎则戎衣。在朝则朝衣。故根本定白色。所作定金色。向下一一作法。多有更改身色。当以此理鉴之。问。分明加持五处。云何只言四处者。答。初登座时。即顿起观音慢。以心间[口*纥]哩字中。增长观音体。故不离[口*纥]哩字。是本体义。具足无漏法。及至下座方才不现。故不言五处也。四处者。顶口喉脐是也。当观吽字加持顶。是真如功德义。用此加持。无能凌屈。次观唵字加持口。是如来相好义。次观阿字加持喉。是语庄严种种义。次观览字加持脐。能令身心清净。皎洁如水。如是加持。何患身心不同菩萨无漏之体也。
以此禅定(至)广大愿。
此四句。将自己之功德。而回施法界众生。同生西方。见佛闻法。成就徧吉菩萨广大愿力也。
若人欲了知(至)惟心造。
前来入定鉴机之后。谛观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一切众生。身为八苦所逼。心被烦恼酷熬。求暂停舍。了不可得。众生本来与我同体。未有我安乐而彼轮转。故当兴慈运悲。乘定力而救之。是以称诵伽陀。示其出要之道。三光并照。直彻长夜昏衢。梵音演处。地狱顿空。神思游履。苦轮停息。顿使铁床铜柱。当体全真。博地凡夫。同御宝乘。故经云。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於三界狱。免出诸众生。今欲破狱救彼众生。先伸华严经偈。此偈意正明唯心之旨。古人云。阿鼻依正。常处极圣之自心。诸佛法身。不离下凡之一念。能达性空之理。诸苦自然不及。但了性心现量。禅天之乐何殊。所言苦者。假设之词。设使有人而欲了知三世诸佛何得而成。应当观察法界之性。以真如体本来无凡圣之别。因随缘故作业有异。所以十界升沈六道不等。何则。若真如随无明缘而造染业。则感六趣之报。若真如随不思议缘而修戒定慧业。则登四圣之果。故曰一切唯心造也。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宗镜录云。应观法界性者。则真如理观也。一切唯心造者。即唯识事观也。以理观唯识之性。诸佛证此为成佛之体。以事观唯识之相。众生达此为出要之门。良以一文之妙。摄义无遗。一偈之功。能破地狱。纂灵记云。有京兆人王明干。本无戒行。曾不修善。因病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狱门前。心念地藏菩萨。乃见一僧人教诵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菩萨授记已。谓曰。诵得此偈。能破地狱苦。其人诵已。遂入见王。王问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持一偈。具如上说。王遂放免。当诵偈时。声所至处。受苦之者。皆得解脱。三日乃苏。忆持此偈。向道俗说之。参验偈文。方知华严经中。无量菩萨云集。觉林菩萨所说之偈。意明地狱心造。了知心作佛。地狱自空耳。故知若观此心。不唯离苦。不唯破地狱界。乃至十法界一时破尽。以入真空一际法故。
次结破地狱印。
结印诵咒。增长自心。成红色观世音。心舌印上三处。皆有红色[口*纥]哩字放光。如日初出之状。三光同照阿鼻地狱。彼蒙光照。悉皆破坏。观佛三昧海经云。是时佛心如红莲花。莲花叶开八万四千诸白色光。其光徧照五道众生。此光出时。受苦众生皆悉出现。所谓阿鼻地狱。十八小狱。八寒八热。乃至百亿刀林等狱。皆悉破坏。今行人亦当效此观也。问。一处放光。足以破之。何用三乎。答。为彼众生三业妄造而成此狱。故今亦用三业放光以破之也。又问。地狱是众生别业而成。云何能破。答。虽云别业。同是一心。以智照之。众生尚无。况地狱乎。由迷一心。妄造众恶。报在地狱。妄见受苦。譬如梦中为彼虎狼狮子所噬。或为贼害。或遭王难受种种苦。及至於醒。了无所得。今观地狱受苦亦复如是。假以智照之力。亦无有不破也。问。地狱既然本空。何得破而救之。答。我虽以智照知其本空。彼无智照焉得不苦。圆觉云。梦时非无。及至於醒。了无所得。今正欲破此地狱及苦空也。诚知诸众生。以恶业因缘而成此狱。则实非本有矣。我今以智照因缘而破之。一禅定。二手印。三真言。四作观。五智照。有此五缘。何事而不办耶。岂唯地狱。即三界二十五有亦皆破矣。今时学者。滥称阇黎。唯是音声嘹喨。振铃击节。虑恐负於请主之意多矣。
由此印咒(至)豁然自开。
真言咒印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也。次运心执炉而请。
奉请地藏菩萨(至)临法会。
破狱之后。然后请者何也。以此菩萨是幽冥教主。又三界总是一生死狱。菩萨示生三界。得三界空。然后成佛。常在狱中教化众生。是故先破令空。方运请也。请已。当伸四转轮印。念五供施宝错运心等咒而供养之。此处宣祖宗亡灵附荐等疏。次承毫光召请十方众类孤魂。先逐一列名。次振铃叹悼。名为显召。若鬼住处。在南赡部洲下五百踰缮那。有琰摩界。是一切鬼住处。若依楞严。鬼等住处。在水轮之下。火轮之上。地狱又在风火交过之地。自此已下。即八大。极底。名阿鼻也。梵语捺洛伽。或云泥犂。此云苦极。即地狱之总名耳。
一心召请(至)西来战舰。
即晋王浚王浑伐吴事。有诗曰。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北去銮舆。
即北宋时。金辽虏徽宗钦宗举族入沙漠。遂卒於五城国。
杜鹃。
此鸟名。昔蜀望帝因贪色。误入武臣家。被臣幽禁。一心思归。遂化一杜鹃。从口而出。飞在桃枝上。诗云啼得血流无用处。是其事也。三王。即禹汤文武。五伯。即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今曰前王后羁。不止此等而已。
筑坛拜将。
即韩信常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在汉。汉即高祖。初或小觑韩信。委以轻职。讵时未利而偾其事。自度王不用。乃私遁去。萧何自追之。王曰。诸将亡者众。而独追信。何也。何曰。诸将易得。若韩信者。国士无双。王乃筑坛拜韩信为将。后伐楚得功。封为淮阴侯。复封齐王。
建节封侯。
昔班超有大志。家贫为人佣书。久受劳苦。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能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万里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平西域。封定远侯。
力移金鼎。
大禹所造。即伍员投吴。三举金鼎。其色不变。后果伐楚。
身作长城万里。
即宋朝檀道济。自骛文武全材。国家倚赖。文帝疾。义康矫诏诛之。道济见诏。愤怒气盛。目光如电。脱帻投地曰。今日此举。乃坏汝万里长城也。
霜寒豹帐。
武将立营荒郊。常悬幔帐。每於其帐上彩画豹。以示威也。
风息狼烟。
古制十里一营。皆设烟堆。傥朝中有不测之难。递起烟腾。诸国皆知。顷刻万里。所属之地。皆悉兴师救护。又凡三军出师。至晚驻札。所打营火之烟是也。
五陵。
陕西汉陵寝在焉。又金陵巴陵广陵茂陵武陵。皆地名也。
蓬莱之岛。
蓬莱山在东海中。六帖云。银宫金阙。紫府清都。人鸟绝迹。是神仙居住之处。
探花足步文林。
进士杏花初宴。谓之探花。使少俊二人为探花使。徧游名园。采取名花。若他人先得则花使不免罚焉。
射策身游棘院。
射策。谓投策也。难问拟议。书於后策。列而置於案上。使不彰显。在试者意。随其所取。得而择之。以定优劣。上者为甲。下者为乙。棘院。即应试场也。
萤灯飞散。
车胤家贫。至夜攻书无油。以囊萤火为光而读之。
铁砚磨穿。
五代桑维翰。初举进士。座师厌桑与丧同。莫之举。遂作日出扶桑赋。或劝其改业。翰则铸铁砚。清洲以熟铁为砚。甚发墨。铸此铁砚而示人曰。砚穿则易他业。后遂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