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注

  七尺红罗。
  即铭旌也。以死者不可别。故以旌书识之。颖达疏云。士长三尺。大夫五尺。诸侯七尺。天子九尺。爱之以录其名。敬之以尽其事。杜牧之诗云。黄壤不沾新雨露。粉书空焕旧铭旌。
  白牯黧奴。
  南泉云。三世诸佛不知有。白牯黧奴却知有。白牯者。即水牯牛。喻禅也。黧。黑色。奴。即猫狸之类。却知有者。教有苦空之谈。禅有直指之说。
  黄冠野客羽服仙流。
  唐李淳风之父。名播仕隋。弃官为德士。自号黄冠子。唐太宗时。有仙人谭紫霄。帝宠之。出入金门无阻。赐号金门羽客。由云羽人。王子年拾遗记。周昭王假寐。梦白云中一人。服皆羽色。王求仙术。受绝欲之教。因名羽士。
  桃源洞。
  在终南山。阆苑洲。在蓬莱畔。即彼修真养性之处。
  三花。
  即精气神也。
  九炼。
  即七还九转之法。道家以金鼎烹食。吐故纳新。为内丹。销炼五方金石。使其致柔。为外丹。合九十昼夜。从寅至申。为七还也。
  羊肠之险。
  泰行山路险。犹如羊肠九曲。
  漠漠黄沙。
  古之战场诗云。漠漠黄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停骖一顾魂堪断。苏武争禁十九年。
  鸾凤和鸣。
  夫唱。妇随。
  熊罴叶梦。
  诗云。吉梦如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太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兆。罴似熊。而长头高脚。呆憨多猛力能拔树。熊罴者是阳物。所以为男子之兆。虺蛇者阴物也。所以为女子之征。
  奉恭欲唱。
  乃注生神前二童子名。凡妢娩时。彼唱则吉。不唱则凶。
  璋瓦未分。
  蜀江津有天泉池。邑人春日游此。竞於池中摸石求嗣。得石者生男。得瓦者生女。又毛诗云。乃生男子。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宇宙。
  天地四方曰宇。往来今古曰宙。
  金谷园。
  在洛阳桥北。逸史云。梁氏女有姿容。石季伦名石崇。以珍珠三斛买之。因号绿珠。后孙秀使人求之。崇不许。谓珠曰。我为汝得罪。珠曰。当效死君前。遂死此园。
  马嵬之驿。
  唐玄宗有杨贵妃。被安禄山谋叛。逼妃死於此驿。
  薜荔多。
  饿鬼之异名也。
  魑魅魍魉。
  此物之怪也。俗书云。山泽之怪谓之魑。西京赋云。山神虎形曰魑。宅神猪头人形曰魅。魍魉者。木石变怪也。玉篇云水神也。
  华胥。
  列子。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既觉。怡然自适。其后天下大治。俨如华胥之梦。
  映雪偷光。
  孙康家窘。映雪读书。汉匡衡少贫好学。至夜邻家有烛。凿壁偷光。深明经术。每说诗。解人颐。
  五姓。
  世间之姓。奚啻万家。禅波罗密经云。即五音也。谓一切姓之音韵文字。总不出此五音。摄末归本。故言五音。宫商角征羽。即五姓。夫如是。则尽世间之姓。该摄其中矣。以上皆本文昭着。不复细释。故但出事迹而已。显召竟。
  我以大悲(至)饿鬼印。
  此是密召。先偈次印。以左手作无畏势。慰其弗惧也。左愿上有月轮。中有白色[口*纥]哩字放光。至阎魔界。勾摄一切有情。右手四度微曲。进度勾召。来入道场。绕佛三匝。作礼而出。坛外分四门。东门至南门地狱众。南门至西南隅饿鬼众。西南隅至西门畜生众。西门至西北隅人众。自西北隅至北门修罗众。自北门至东门天众。应当如是而安住之。故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也。
  既召请已(至)令离苦趣。
  既召文毕。赞善激励其思法也。主者抚尺一下。诚慰施无畏之意。既召请已。复召其罪性入金刚掌。
  汝等诸佛子(至)次结召罪印。
  勾罪经云。自身观自在菩萨心月轮上。想白色[口*纥]哩字放出火光。如勾入彼身中。口诵密言。勾摄一切有情并自身三恶趣业。其罪黑色。犹如烟雾而合。入我掌中。变成诸鬼形。又金刚顶瑜伽念诵仪云。於进力度端。各想一[口*纥]哩字出光。勾摄自他身中所有障罪。诵密言时。想彼罪障如鬼黑色髦毛髼竖。二羽各齐。想勾摄彼罪入於掌中。结成罪山。问。罪无实体。云何如彼烟雾耶。答。虽无实体。却能充塞天地。障蔽心目。不能得见诸佛清净境界。今借诸雾为所缘境。实有益於事也。既召入掌。必当为彼而摧破之。先伸偈云。
  摧罪诸恶业(至)摧罪印。
  摧灭罪障与诸恶业。犹如劫火洞然之时。菩萨以大威力一唾即灭。然劫火虽灭。一嘘犹能复生。我今以金刚杵摧碎彼罪山。当体如微尘。永不复合也。勾罪经云。自身增长四面八臂观音。前面青色。右黄。左绿。后红。想心月轮上青色[口*纥]哩字放光。照前六道所召之罪结成罪山。前两手结摧罪印。左愿上怛啰字。是离尘义。右忍上咤字。悟一切法性不可得义。并金色。名菩萨入甚深般若波罗密门。右第二手持杵。表摧灭一切有情法破烦恼军故。右三手箭。表能穿破诸苦恼故。右四手剑。能断一切憍慢铠故。左第二手持钩。表钩出有渊所居故。左三手弓。表发智机应当度故。左四手绢索。摄取一切所应化故。身出火光。坐日轮莲花。足踏乌麻怖畏。诵咒时。二中指摇动。至后一徧。拍手作声。观彼罪山如瓦塔而倒。问。罪无实体。云何摧耶。答。正谓之无。故今摧之。若决定有。不能摧也。其业障亦有二种。一者业障。二者报障。其业障中。复有现行种子。其现行种子之中。复有定业不定业二种。今摧罪真言。正灭不定业也。偈云。自身观世音。庄严极威猛。四面各变色。青黄绿红整。八臂形现间。有印手俱秉。杵箭剑右列。钩弓索左儆。莲花日轮坐。足踏乌麻影。梵语乌麻怖畏。此云白泽神兽。泽音铎。大论云。其形体白红焰。方颊大骨。眉高而广。口鼻方正。利爪尾长。肤色光洁。似麟无角。似龙身短。有大威力也。
  定业不可转(至)定业印。
  上来召摧。皆灭不定业也。尚余有二种诸佛出世不通忏悔之业。今当破之。偈云。决定之业。理固难转。今藉禅定印咒观想之力。遂能转彼无始障难。与一切罪业当下消灭。如汤消冰也。当想自身於心月上观青色[口*纥]哩字出光。照诸鬼众所有定业当下消灭。应想自性清净本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名破决定业也。大乘千钵经云。谛观心镜。照见心性。唯照唯清。唯照唯净。徧现十方。廓周法界。朗然寂照。无有障碍。迦叶佛偈云。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罪性本空(至)忏悔灭罪印。
  上来不定与定业。悉已破之。未及於彼发露忏悔。先申偈文。令知忏悔之方。若论罪福之性。本来空寂。皆由汝之妄心造作。妄心若灭。罪相奚存。如毗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心罪两妄。当体真寂。真如体上。一切罪障如红炉点雪。欲觅罪性。了不可得。非但忏悔罪障。即无始根本无明。亦从此截断矣。故曰。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如是始名真忏及与理忏也。念真言时。自身观自在菩萨。应想二屈指上并心月上有白色[口*纥]哩字放光。入彼法界有情身中。如日烁露之状。罪垢消镕。犹如墨汁。从足流出。渗至金刚际。问。前已摧破。今复忏者何也。答。前时召摧皆有三密之力摧灭罪性。至此方是於彼发露忏悔。谓自此忏悔之后。永不复作也。罪属黑业。故以墨汁表之。自召至此。是灭业障竟。
  诸佛子等(至)无有余。
  文显不释。
  一滴清凉水(至)施甘露印。
  以上业障虽灭。报障犹存。如本罪人。虽超其罪。苏其刑罚。而身形[乞*页]瘦。容颜憔悴。兼之久困牢狱。身体饥羸。当施之以汤药饮食。方尽恻隐之心。今则身虽无罪。报障未转。故此以甘露施之。正欲除其报障也。月密明点本。并苏鲁巴本。续云。自身想观自在菩萨心月轮上白色[口*纥]哩字放光。照前鬼众。并右忍指上有一月轮。轮中有白色[錽-又+ㄆ]字。流出甘露。如水银色。是真智所成。左手力智点水。弹洒虚空。如细雨而下。触此水者。悉具色相。猛火息灭。普得清凉离饥渴。消灭心报障。
  汝等自从无量劫(至)离诸障难。
  业火已息。复具色相。而咽喉究竟未通。故当与彼而开通之。先申偈。正申其闭塞之由。谓汝等自从无始以来。广造恶业。起诸悭贪。我慢邪谄。空腹高心。由此等业。故堕饿鬼。腹大咽小。所以千万劫。不闻浆水之名。二六时中。唯受烈焰之苦。我今持诵密言。令汝咽喉通达无碍。所受之食。得上法味。不复变为脓血铁糜也。应观自身观自在菩萨心月轮上字种放光。照诸有情。想左手掌中有青色[口*邦]字。变成青色莲花。花上有白色阿字。流出性水。极甚清凉。右手忍禅点水。弹洒虚空。彼诸有情触此水者。咽喉自开。通达无碍。便能出声接如来名。此一段是灭报障竟。问。已前俱用[口*纥]哩字。至此又用阿字何也。答。阿字是语种。故以三本续用之也。
  南无宝胜如来(至)悉皆消灭。
  以前来业报既尽。复为彼等称赞七佛名号。令其闻名睹相。永离苦海。究竟常乐之意也。涅盘云。闻常住二字。尚七世不堕地狱。况如来万德者乎。华严云。设闻如来名及所说法。不生信解。亦熏成种。自然成佛。如人食少金刚(云云)。问。七佛还有前后优劣者乎。答。佛佛道同。无有优劣。所谓语等字等法等身等是也。前后次第者。以诸佛因地。各有大愿。利益众生。故以此功能列之。当前者前。而后者后也。初以离苦趣。业火未息。故先藉宝胜如来名号。令彼得闻。沃灭业火。闻此佛名。即能灭尘劳之火也。
  南无离怖畏如来(至)清净快乐。
  业火既已停息。方离幽暗之处。乍睹光明之境。人天混聚。凡圣交参。不无惊怖之状。故次以离怖畏如来名号。令彼闻之。便得永离惊怖。常得安乐。
  南无广博身如来(至)得甘露味。
  恐惧已息。针咽永透。故称此如来名号。令彼闻已。一聆洪名。壅塞门开。业火永熄。清凉通达。所受之食。不复变为铁丸铜汁也。
  南无妙色身如来(至)最为第一。
  虽食甘露。而色相犹然不灭。当称斯佛名号。令彼闻矣。一聆洪名。便得不受丑陋。而得相好圆满。到此方脱鬼畜形也。
  南无多宝如来(至)受用无尽。
  色相虽具。而衣冠不整。受用乏少。复令彼闻如来名号。便得庄束整齐。财宝丰足。称意所需也。
  南无阿弥陀如来(至)入不退地。
  既已适其所愿。恐在阎浮信心难坚。又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虽蒙法化。难阶不退。故称弥陀名号。一闻其名。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化生。而入阿[鞥-合+(白-日+田)]越致地也。
  南无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至)如瑠璃珠。
  复称此名号者。所谓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一历耳根。遂得五种功德。设在世间。世间中尊。如悉达初生。即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又不受异生之身。相好端严。威德广大。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又有大自在力。所向如意。飞行自在。无诸阻碍。又得金刚不坏之体。具大智慧之因。身心明彻。如瑠璃珠。不历僧祇。顿悟法身。具此等义。可谓尽善尽美矣。此灭烦恼竟。
  诸佛子等(至)无上道。
  此总言七佛如来誓愿广大。拔济众生离苦得乐。若一称名。便能千生离苦。证无上道。救拔饿鬼经云。佛告阿难。若人欲求长寿。福德增荣。满足檀波罗密。每於清晨及一切时。取一钵盂盛以净水。置少饭面及饼食等。右手按器。作无量威德陀罗尼法。诵变食真言二十一徧。后称五如来名号。谓多宝。宝胜。妙色身。离怖畏。广博身。称名号已。弹指七徧。至晚取其食器。倾之净处。作此施已。诸鬼神等皆获充足。舍此身已。必生天上。如是供养。与佛无异。复增名者。彼佛愿力接引众生往生极乐。故加增之。重在戌亥二时。若遇是时。於事无益。凡持戒居山者。亦可作此法。结来生缘。每於清晨以钵盛水。安置佛前。持大悲咒二十一徧。至午供佛饭一器。持变食真言二十一徧。至晚持尊胜真言二十一徧。称七如来名号。然后散食。次与彼受三皈。发菩提。受佛戒。施法食。圆满行人利生之事也。
  次与汝等皈依三宝(至)三菩提。
  皈依三宝。能免三涂。自受之后。当如法护。远离邪径。直趋觉岸。越此无由矣。婆龛亦云步欠。即实相义。所谓一切法等同虚空。离诸色相及障碍也。实相无相。无相不相。故名实相。即有一性一体三宝之义。次与彼发菩提心。发有二义。一开发。二显发。行者则云显发。众生当云开发本有觉心也。故下申偈云。
  今所发觉心(至)能取所取执。
  此偈即理趣六波罗密经发心之偈。觉心者即菩提心。远离性相等者。若依於性。则平等寂静尚无生佛之殊。焉有上求下化之事。依相发心。恐堕二乘。相有生灭染净。千差万殊。楞严云。若於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世间相。体非常住。依此发心。恐堕凡夫。拣此二过。故不依也。乃至不依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能取所取。即心境惑业根缘等而发其心。谓但有依。即是取舍生灭之心。非无住真心。故曰远离诸执也。
  诸法悉无我(至)空性圆寂故。
  云何要离一切诸法。以一切法无实主宰。本来平等犹若虚空。岂虚空而复有所依耶。经云虚空无所依。云何知如空耶。谓自心昔本不生。今亦不灭。一相无相。周徧清净。名为自性涅盘。空寂如之。故取为喻。非谓虚空即涅盘性。何也。以虚空是顽然无知之物。岂比灵觉之性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古人云不同虚空性自神解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