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真言宗
-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注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注
大众默念心经一徧。
此正应转法轮之意。於此必念心经者。盖谓三藏十二分教。千七百则公案。莫不欲人直下明此心达此心也。当体是佛。瑞应经云。其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又心者喻也。如人一身徧体以心为主。今八部般若。六百雄文。盖以心经为般若尔。如云是故空中。非但无五蕴等法。即谛缘智理出世间法。若真空实相之中。皆不可得。设有一法过於涅盘。吾亦说如幻梦。故般若如大火聚者也。是知此经。乃诸佛之母。万行之源。若转此法。能度一切苦海。菩萨依之修行。则能离惑业苦。究竟证无住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故。得无上菩提。以此观之。出生死。入涅盘。由斯道也。大哉心光。智不能知。识不能识。谓之大神。阴阳不能笼罩。谓之大明。更无有超於其上者。谓之无上。非但一切诸法不能与等。且能等一切法。等一切生。一切平等无有高下。谓之无等等咒。能除二种生死苦。转依三德秘密藏。真实不虚。复说密咒以助显焉。有此妙利。超胜余经。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以满上来所发大愿云法界众生一时同得菩提之谓也。华严云。身为正法藏。心为无碍灯。照了诸法空名曰度众生。
启告十方(至)无量圣贤。
此一文之中。正叙施食本意。原始要终。分为四段。此六句。正启叩圣贤矣。
我今某甲(至)异类鬼神。
此申己意。以慈悲心。仗佛威神之力。召请六道众生也。
唯愿诸佛(至)悲增护念。
此愿诸佛圣贤舒大威光。兴悲愍心。护念於我。令我随心得满愿也。
普愿十方(至)证无上道。
此正申其施食之愿如此也。普愿法界众生。於此时中。乘如来力。决定降临。享餐甘露。发广大心。离恶苦果。证无上道。利乐一切有情也。俟后当陈五供。以圆满第三献也。
十方一切剎(至)哀纳受。
此从心间[口*纥]哩字种放光。出生六个吽字。各具一色。花淡红色。表布施。令人生欢喜。香黄色。表持戒。令业行芬馥。灯红赤色。表忍辱。转瞋恚火成大光明。涂白色。表精进。润泽法身。果红黄色。表禅定。成就佛果。乐青绿色。表智慧。能出生种种法故。此六天母。皆以六波罗密为体。一面四臂。上二手各持一供。下二手轮相交。窈窕美貌。展左跪右而作舞势。奉献诸佛。间以三字咒者。加持诸供。令徧满恒沙诸国土也。
因缘自性(至)三麻曳吽。
因者各有种子。缘者藉事显发。自性出生。非外有也。复念真言结印者。别彰华梵显密云尔。问。果有此天母耶。答。此之天母。乃喜金刚中围内有之。皆佛母文殊普贤之俦也。皆从毗卢智用流出。即前三十七尊内数也。问。涂是何物。答。是水也。何不直称曰水。而曰涂者何也。如恒河水。鱼龙见为窟宅。天人见为瑠璃。人间见为波流。饿鬼见为猛火。本是一水。所见各别。故取名亦不同也。今能献之人是天。故所陈之水彼称为涂也。
我以普贤行愿力(至)皆供养。
此出华严经普贤广修供养。普徧尘剎礼拜供养诸圣贤也。既欲修此供养。如普贤之行愿普周法界。必当运其一心。然后方如法也。上来诸供。皆非法供。即当用心。方为法供也。净名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又行愿经云。纵有种种供养常供於佛。不如法供为最。法供者。即菩提心也。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其功德不可为喻。又般若云。若以一食及一衣花米璎珞灯烛幢旛等供养於佛。各如恒河沙数诸佛及僧。当学般若波罗密。般若者。即实相般若。是本具心光也。以供养功德。在心不在事。若以一食。大心悉供十方诸佛。不以远近为碍是故诸佛皆见皆受。所以世出世间无过此心为最万善普会。千圣共扬。若运之以作供养。是名真如法供养也。
次结运心供养印。
诵真言时。应观印上有金色唵字。即法身真理。流出人天所有妙涂花香灯明。幢旛伞盖。鼓乐歌舞。真珠罗网。悬诸宝铃。华鬘白拂。微妙磬铎矜羯尼网。如意珠宝树。衣服之云。天诸厨食。上妙香美。种种楼阁。诸天严身头冠璎珞。如是等云。行者想满虚空。以至诚心而为供养。
我以志诚心(至)遣魔印。
此继之以施主家三山斛食而供养之。以显非废事专理独擅观门也。先结三尖火轮印。诵真言时。应想掌中有赤色吽字。三脚放光。从三尖出。作摇扇势。遣食器魔。问。食有何魔。答。以食有寻香施食等魔。故遣之。
我以佛神力(至)虚空界。
以欲变空。先申此偈。问。既是万法随我使之有无。一切不能有无於我。何得又言承佛神力方得此食徧满也。答。若非诸佛不思议力。焉能随心转变。化有归无。从空现假耶。当知神力者。即咒中之[亢*欠]字也。此[亢*欠]字。名一切如来正觉不动智变化金刚三摩地。一入此定。则不动本智。契本觉真空无相之理。中道观也。所以正觉者。无分别理也。不动智者。无分别智也。金刚者。喻能断惑也。以金刚能断惑。故空观者变化也。谓化有归无。从空现假。假观者。举一即三。言三即一。故曰三摩地也。
变空印。
诵真言时。观一白色[亢*欠]字。飞在食器上。使其顿空。极令清净。如火燎枯草。灭尽无有余。於其空处。应观三个金色喷[口*(隆-一)]字。变成七宝钵盂。盂中有白色唵字。流出胜妙饮食。皆乳酪醍醐及面蜜等净味。默念唵哑吽二十一徧。加持极令广大。正应偈中云。加持甘露食。徧满虚空界。复伸四转轮印。拶吽[口*邦]斛。想前来所请三宝海会分明显现。再伸五供施宝错运心等印咒。将上次第所成诸供。於此一时而奉献之。想三宝欢喜摄受。问。要空此器及食者何也。答。食乃欲界段食。器即铜锡瓷木等器。诸天尚厌。况世尊乎。今则遣其粗而变其妙。方堪奉上诸圣贤也。次则结印而奉献此食。
以此甘露食(至)奉食印。
此以二手作掬水势。而捧上来七宝钵盂贡献甘露。每念真言一徧。各弹指一声。初一分奉佛并法。次一分奉菩萨圣僧。后一分奉显密护神。以表一弹指。顷持一食而徧供恒沙诸佛耳。并取警觉去尘义。如法华云謦欬弹指声。震动大千也。次振铃念奉食偈。仍分三分。求索愿事。奉食后复赞者。正明三宝是人间最胜福田。应受人天供养也。
我今奉献甘露食(至)圆满一切智。
世尊者。十号之总称。大慈者。万德之首也。妙相庄严者。即百福庄严相也。明解者。谓世出世间无不了知。法华云。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约如理智也。楞严云。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皆知头数。此约如量智。权实并施。故云圆满一切智也。上句叹功德。属福足。下句赞智解。属慧足。两足既尊。应受人天供养。应作四生师范。故能施福慧也。
能施福慧(至)我赞礼。
应施福者与之福。应施慧者与之慧。犹如大海。修罗饮之亦饱。蚊虫饮之亦饱。不以百川普会而增。不以万派裂分而减。不以鱼龙鼓之而浊。不以珍宝聚之而清。又应时而潮。知机而化。故喻之如海也。具此最胜一义。故诸如来我赞礼也。
自性本体(至)脱恶趣。
自性者。即法宝自性也。法有教理行果。谓法体上本离欲染。犹如莲花处污泥而不染。即理也。若依此理。即教也。而起诸波罗密。即行也。则能永脱恶趣。速超道果。即果也。良以众生贪瞋炽然。障蔽自心。故起诸业。羁滞三涂。今修六度。则能对治贪等诸业。以对治故。则三界因亡。四生果绝。所以能脱恶趣也。又云。自性离欲者何。论云。於真如法。胜解现前。所修离相。以知法性本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密。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随顺修行羼提波罗密等。是故必须先悟自性清净。然后修行。则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根本既清。则六度万行不修而自圆。以本体具故。依此修行。又何恶趣而不免乎。
以为甚深(至)我赞礼。
此之理趣。甚深微妙。即理与行。称为法宝。於彼妙法我赞礼也。
解脱道中(至)堪恭敬。
三乘四果。称为解脱。而大乘菩萨超胜彼等。故云胜解脱也。此是圣僧戒定严身。六和自备。守护律行。如护明珠。能作后昆之模范。堪受人天之供养。故云堪恭敬。
胜妙福田(至)我赞礼。
此是凡僧。以僧虽有圣凡之别。皆是绍隆佛种之人。如影响众生。与圣僧俱生。如常随众住处。与佛同住。应供於龙宫天上。说法於王宫内院。有如是德。故我赞也。既称颂矣。想三宝欢喜摄受。求索愿事必蒙允许。自我及法界至此而止。於中乘大愿力而修三密。建坛设供。总名福慧双修也。夫建坛设供本乎行愿。属作福门自利边事。若入观音大悲剎那禅定。则能长养悲智。成就利他事也。有福无智。恐堕人天因果。故当修此禅定。则有智矣。故经云。因依禅定。得无漏智。既具福智。等同诸佛。然后於法界之中。能作广大利益。是故此定宜当入也。自此已下。总名大悲利生分。故先举偈云。
普陀洛伽(至)观自在。
普陀洛伽。山名也。乃菩萨入定之处。随缘赴感。即普门示现。有叩皆应。无剎不周。一称其名。皆得离苦。如洪钟在架。随扣击以无亏。月映寒潭。处波浪而不散。此所以为观自在。前称观世音。此名观自在者何也。自在二字。总二利而彰号。一自利。二利他。自利者。谓菩萨用般若空慧。照了心色。清净圆融。事理不二。此自利也。复念众生八苦所逼。不知出离。随类应机说法度脱。令其皆得自在。此利他也。由自利故。发智德之源。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成智德故。则慈起无缘之化。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心起无心。则何乐而不与。化成大化。则何苦而不收。何乐不与。则利钝齐观。何苦不收。则冤亲普救。斯乃菩萨之大慈大悲。故称自在耳。问。既云在定。云何能赴感度生。既言常在。又焉有出入之理乎。答。此定名所作定。即剎那大悲定也。古训劫波。是时之最长。剎那。乃时之最促。如壮士执利剑斩一篗丝。每一丝上有八十剎那。则时促可知矣。既曰时。而迅速若此。则此时者乃无时之时也。正明无时而不在定。即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之性定也。既性是定。焉有常与无常。出之与入。然何妨於出入。毕竟出入无碍。去来自由。顺逆不干其怀。动静不失其照。始称自在禅定。所以终日在定。无时不应机。虽常应机。未常离本定。故华严云。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又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净名云。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即此之谓也。
南无无尽(至)微妙身。
南无者。承顺之词。菩提心者。即觉心也。三世十方一切诸佛。无不先发此心而后满行证果。我今欲起行利生。故亦承顺三宝而誓发此广大心也。既发是心矣。惟愿菩萨慈悲摄受。令我速证圣身。心便兴慈运悲行行利生而无障碍也。此四句。乃归敬请加之意。
次入观音三摩地。
表白举。令行人知时也。梵语三摩地。此云等持。即平等任持之意。亦名正定。谓不偏不倚之谓正。不昏不掉之谓定。亦云正受。不受诸受。是名正受。如大火聚。名观音三摩地者。此定名大悲剎那定。入此定时。能於剎那间普利群生也。
澄心闭目观心中。
澄心者。即入止也。谓止其心。如碧潭澄水。湛然不动。即内心不起也。闭目者。即运观也。谓收视返观心月梵字。不复缘於余境。即外缘不入也。祖师云。内不放出。外不放入。心如墙壁。可以入道。问。何故先澄心而后闭目耶。答。谓境由心现。心因境有。二者相因。故令妄想之波念念不断。今欲达境唯心。故先澄其心。则境无因矣。后闭其目。则心无托矣。各住法位。当体无生。始名为定。故楞严云。於外六尘不多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瑠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圆满皎洁净月上。
自性本来圆满皎洁。若秋月之无云。圆而满。则无德不备。皎而洁。则无照不周。体用之别也。
字种放光成莲花。
谓自心月上。有金色[口*纥]哩字。放光增长成莲花。此字乃大悲菩萨。取证真理。利生妙智。又从光而证者何也。楞严云。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出生千叶宝莲之谓也。肉髻者。表最上顶法也。百宝光者。表心光普照也。莲花者。方因即果。处染常净。喻圆顿法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是也。
花中有一观自在。
此是字种增长自身所成之观音也。初从理起事。事有依中现正。正中现依。普贤现身。毛现楼台。诸佛栴檀尘中。现佛菩萨幢旛等云。是其事也。
相好具足无比对。
此称赞之词也。偈文太略。应说一面二臂。其身金色。花冠璎珞。顶戴弥陀。严好殊特。无与俦侣而并对也。
左手执持妙莲花。
左手表实智。无分别故。执持花香。实相无相。巧喻莲花。表实相契实智理也。
右手於叶作开势。
右手表权智。有作用故。於叶者。谓花开莲现。表因花既敷。果德自彰也。作开势者。谓开权显实。见究竟果也。若逐一表之。则金光明疏云。法性身者。非是凡夫二乘下地之所能见。唯应度者示令能见。此即无身之身。无相之相。一切智为头。第一义谛为髻。八万四千法门为发。大悲为眼。圆通为耳。中道为白毫。无漏为鼻。十八空为舌。甘露为口。四十不共法为齿。弘誓为肩。三昧为腰。如来藏为腹。权智实智为手。定慧为足。如此等为庄严法身也。上皆自觉。下是觉他。行菩萨行也。